甘为鲁子牛 甘为鲁子牛
咱当兵的人
关注数: 779 粉丝数: 839 发帖数: 46,928 关注贴吧数: 87
【子牛随笔】威海之行随感 火车像一条巨龙在漆黑的夜里穿行,我没有丝毫睡意,独自看着车窗外陷入沉思。 2003年以前,我还当兵的时候,每年都要从上海到德州之间往返几趟,在火车上过夜也不少。那时候,总是感觉天灰蒙蒙的,新衣服坐一趟火车,浑身上下沾满了灰尘,连头发都是脏的,因此讨厌了做火车。然而这次不一样,今晚的星星特别亮,天空也格外清澈,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这一次去威海参加山东省作家培训班,聆听了许多省内著名学者和作家的讲座,许多过去困扰的写作问题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心里觉得不虚此行,以后有机会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一个是开阔视野,再一个结识了许多非常有才华的作家朋友。文学爱好者是没有界限的,在这里不论你是当官的,还是有种地的,只要你有文学梦想,就可以平等交流,以作品讲话,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正像著名学者李掖平教授所说,我只和作品打交道,不和人。这是我们山东文学界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有一批不弄虚作假,敢于坚持真理的文学领路人。 文学对于我来说,还停留业余水平上,心希望之,而力不从心。听了作家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觉今天的自己就和昨天的他们一样,对文学创作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当代小说》主编刘照如老师当初来培训班听课时,连通知书都没有,也没有报名,文讲所的领导为他的精神而感动,破例让他旁听。如今刘照如老师成了文讲所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有人说刘照如老师是文讲所里走出来的作家,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是倾听名家讲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初学创作的我们来说,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许作家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但是有梦想的人生总是绚丽多彩的。 火车经过一夜穿行,已经到达济南,天已经亮了。驶过黄河大桥,就进入了我的家乡德州境内。此刻我被窗外郁郁葱葱的黄河防护林吸引了。在过去满是黄沙的河滩上,已经长成了一眼望不尽的杨树林,春风吹来,绿波翻滚,活力无限。我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感动,短短几年时间,那过去的荒漠就变成了一片绿洲,那一棵棵白杨树,如同大桥上的哨兵,昂然挺立在鲁北平原上,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河。我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更赞叹那些辛勤耕耘,播撒这片绿色生命的人们,在这里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人民的创造之美。
【子牛随笔】威海之行见闻 火车像一条巨龙在漆黑的夜里穿行,我没有丝毫睡意,独自看着车窗外陷入沉思。 2003年以前,我还当兵的时候,每年都要从上海到德州之间往返几趟,在火车上过夜也不少。那时候,总是感觉天灰蒙蒙的,新衣服坐一趟火车,浑身上下沾满了灰尘,连头发都是脏的,因此讨厌了做火车。然而这次不一样,今晚的星星特别亮,天空也格外清澈,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这一次去威海参加山东省作家培训班,聆听了许多省内著名学者和作家的讲座,许多过去困扰的写作问题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心里觉得不虚此行,以后有机会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一个是开阔视野,再一个结识了许多非常有才华的作家朋友。文学爱好者是没有界限的,在这里不论你是当官的,还是有种地的,只要你有文学梦想,就可以平等交流,以作品讲话,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正像著名学者李掖平教授所说,我只和作品打交道,不和人。这是我们山东文学界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有一批不弄虚作假,敢于坚持真理的文学领路人。 文学对于我来说,还停留业余水平上,心希望之,而力不从心。听了作家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觉今天的自己就和昨天的他们一样,对文学创作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当代小说》主编刘照如老师当初来培训班听课时,连通知书都没有,也没有报名,文讲所的领导为他的精神而感动,破例让他旁听。如今刘照如老师成了文讲所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有人说刘照如老师是文讲所里走出来的作家,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是倾听名家讲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初学创作的我们来说,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许作家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但是有梦想的人生总是绚丽多彩的。 火车经过一夜穿行,已经到达济南,天已经亮了。驶过黄河大桥,就进入了我的家乡德州境内。此刻我被窗外郁郁葱葱的黄河防护林吸引了。在过去满是黄沙的河滩上,已经长成了一眼望不尽的杨树林,春风吹来,绿波翻滚,活力无限。我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感动,短短几年时间,那过去的荒漠就变成了一片绿洲,那一棵棵白杨树,如同大桥上的哨兵,昂然挺立在鲁北平原上,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河。我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更赞叹那些辛勤耕耘,播撒这片绿色生命的人们,在这里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人民的创造之美。
【朝花夕拾】骟狗 范哥刚刚当上村长,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范哥升官了,他家那条纯种德国牧羊犬好像也脾气见长,看见穿着打扮像庄稼人的就咬。放在以前范哥一定会炫耀自己家的牧羊犬如何好,如何厉害。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自己当官了,这条狗让他有点烦。昨天晚上村东谢老实为盖房子的事给他送来两条玉溪,被他家狗追出去,把裤腿都撕烂了。今天村西石浩仁的儿子结婚请他陪大席,把石浩仁追出二里地去。 范哥特别喜欢狗,又舍不得送人,就让张电工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张电工原来是个杀猪屠夫说,因为和范哥关系好,刚刚当上电工。张电工说,你家牧羊犬发情期,骟了就不咬人了,还不耽误养。范哥说,听说骟猪骟羊还就是没听说骟狗的,谁敢骟啊。张电工说没什么跷蹊,我会。其实张电工见过劁猪,为了讨好范哥,就谎称自己会。 张电工让范哥把狗先栓起来,叫来几个小伙子帮忙,把狗按住。然后把狗脖子牢牢的固定在枣树上。张电工弄来一瓶67度的衡水老白干,喝了一口,像喷雾器一样噗的一下喷在狗卵子上,拿起一把杀猪刀,在火上烤了烤,这动作好像是从电影里学来的。只见那狗目光呆滞,喘着粗气,任人宰割。 张电工右手拿起尖刀,左手捏住一个狗卵子,捏的紧紧地,一刀划开,一下把狗卵子挤出来了,只听得那狗惨叫一声,挣扎几下,动弹不得。张电工把狗卵子割下来扔在地上,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个也割下来。拿来缝衣服的头号大针,系上棉线缝了几针。然后又喝了一口衡水老白干,喷在伤口上,那狗又是一声惨叫。范哥解开栓狗的绳子,那狗惨叫着,一瘸一拐的跑进狗窝,再也不肯出来。一边惨叫着一边舔去血迹,嚎叫着看着这群人。这群人笑的前仰后合。 从那以后,这只狗见了人就像见了瘟神一样躲到窝里,再也不敢出来。 范哥高兴,这回再不坏我好事了。
【文苑课堂】(转)结构短篇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结构短篇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文:董增文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发,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作家风采】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山东文学》主编李掖平 文学热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弘扬正气的文学又占了主场。一味地追求有意思、好玩的写作,已被有质量的作品所代替。那种直抵人心、打动人心的作品,又充满了魅力。 茅盾文学奖是国家级的最高文学奖,她四年一评。 “我只和作品打交道,不和人。”——李掖平 “文学的尊严和体面很重要!”——李掖平 “一个作家必须阅读,如数家珍。”——李掖平 她说到那种以人体的器官作章节的小说时说道,“那是非艺术的真实性”,“是狂妄的、病态的”,“一个写作者,究竟靠什么?不是靠刺激而是靠感动。” 什么是先锋?先锋是一种反时尚,反潮流。 文学的质地,必须是优雅而又优美的。不能让性爱作为性展览。 文学能走多远,人性就能走多远。要启迪人性,提醒人性。 没有过分的纯,也没有过分的美。 你赤裸裸地写作,是没有违犯法律,可是,你却妨碍了公众官场共同建成的公民规约。你在家打打老婆孩子可以,你出去打打别人试试。 难道写作就没有限制了吗?不能让私欲无限地去膨胀!写作的职责,是让你的文字有美的东西,善的东西。 ——即使没有强制的法律管你,你也成不了伟大的作家。 ——苦难的美,应该成为人类反抗苦难的、向上的力量。 ——化丑为美,抑丑为美。 对于丑的憎恨,力图逃离。 具象很形象,但不下流。风流不能下流。 为有力度的写作而争——李掖平 小说是语言艺术的探索。 好的作家,要有人文关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维护文学尊严的同时,也要维护自己的脸面——李掖平 要欣赏那些感情饱满真实、生活气息鲜活生动的作品。 语言要凝练,感情要有温度,感人要有力量。细节要饱满,表达要真诚,语言要优雅。 一棵树只有一棵树的能力,不必把它升华到别的什么上去。 只要活着感到美好,感到温暖,就好,你当不了救世主。你先把自个儿救活再说! 关于写作,要有宁静的心情去写,要干净从容,与自然融为一体。 用一颗平和的意境看这个万物的世界。
【歌颂庆云】鲁北平原上的明珠 鲁北平原上的明珠 庆云,鲁北平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面貌,近几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沿着马颊河畔慢慢地走,她日夜流淌的历史激情,如同生命肌体内的血液,在鲁北大地上永不停息地涌动着。马颊河就像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庆云这片热土上轻轻地绕了一个弯,打了一个结,就是这个结,结出了千年的文化。在这里,先后诞生了后唐宰相李愚,宋朝抗金名将张凝,北宋词人李之仪,熙宁进士李之纯,明代尚书王佐,清代诗人崔旭,龚威将军马龙潭,近代山水圣手刘业村,金石名家崔鸿图,还有现代的兄弟双将军刘存智、刘存信。追寻马颊河生命的历程,聆听回荡的声音,我静静地伫立、默默沉思,想从那微波起伏的朵朵浪花中,去窥见那一代代文韬武略者在这里写下的一笔笔历史的辉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走在庆云北海公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小桥流水,垂柳依依,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于温柔多情江南水乡。站在一代词人李之仪雕塑前静静凝望,感慨万千。这位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庆云才子,千年之后屹立于故乡的土地上,颔首微笑,捻须远眺,任凭人们凭吊瞻仰。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看到家乡人民如此的深情仰慕,也足以笑慰平生,含笑九泉了。 走进海岛金山寺,就如同走进脱俗超凡的净土世界。那高大的山门庄严巍峨,让人对佛门境地的崇敬感油然而生。红墙碧瓦,廊檐相接,香客如织,梵音绕梁。特别是万佛殿,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叹为观止。那气势恢宏的建筑,巧夺天工,让人由衷的赞叹海岛金山寺名不虚传,不愧为江北第一名刹。 漫步庆云街头,街道干净整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民风纯朴,天人合一,和谐自然,在这里感受着亲切的民风民俗,展露着人间纯情的微笑。信步庆云广场,华灯初上,歌舞升平,音乐喷泉,霓虹闪烁,随处都是健身的市民,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空气清新,休闲宜居,既又有大城市的现代气息,有小城市浪漫诗意。 过去的庆云积弱积贫,人穷志短,今天的庆云人民团结,实干,求实,创新,正信心满怀走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昔日的人文风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烙印,永远定格在庆云人民的心目中。历史的河流,载着时代的精神帆船而流动不息;岁月的尘风,荡涤着世俗的理念而落下尘埃。庆云人民没有在商业大潮中迷失,而是把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今天的庆云经济和文化都处于空前的繁荣阶段,在艰苦的努力和创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前人留下的思想和精神,使庆云小城再次光照齐鲁大地,成为新时代的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风水宝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走进她的怀抱,脚步也自然地轻松起来。领略深厚的文化韵味,感受今人的奋斗精神,心情静若琉璃。面对这颗鲁北平原上的明珠,不得不赞叹庆云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执著与勤奋了。 人间流水长不息,岁月不息似流水。逝去的永远逝去,留下来的不只是他们的灿烂文化,更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精神明灯,将永远照耀着生活在庆云这块土地的人们。
【赞美故乡】鲁北平原上的明珠 鲁北平原上的明珠 庆云,鲁北平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面貌,近几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沿着马颊河畔慢慢地走,她日夜流淌的历史激情,如同生命肌体内的血液,在鲁北大地上永不停息地涌动着。马颊河就像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庆云这片热土上轻轻地绕了一个弯,打了一个结,就是这个结,结出了千年的文化。在这里,先后诞生了后唐宰相李愚,宋朝抗金名将张凝,北宋词人李之仪,熙宁进士李之纯,明代尚书王佐,清代诗人崔旭,龚威将军马龙潭,近代山水圣手刘业村,金石名家崔鸿图,还有现代的兄弟双将军刘存智、刘存信。追寻马颊河生命的历程,聆听回荡的声音,我静静地伫立、默默沉思,想从那微波起伏的朵朵浪花中,去窥见那一代代文韬武略者在这里写下的一笔笔历史的辉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走在庆云北海公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小桥流水,垂柳依依,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于温柔多情江南水乡。站在一代词人李之仪雕塑前静静凝望,感慨万千。这位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庆云才子,千年之后屹立于故乡的土地上,颔首微笑,捻须远眺,任凭人们凭吊瞻仰。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看到家乡人民如此的深情仰慕,也足以笑慰平生,含笑九泉了。 走进海岛金山寺,就如同走进脱俗超凡的净土世界。那高大的山门庄严巍峨,让人对佛门境地的崇敬感油然而生。红墙碧瓦,廊檐相接,香客如织,梵音绕梁。特别是万佛殿,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叹为观止。那气势恢宏的建筑,巧夺天工,让人由衷的赞叹海岛金山寺名不虚传,不愧为江北第一名刹。 漫步庆云街头,街道干净整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民风纯朴,天人合一,和谐自然,在这里感受着亲切的民风民俗,展露着人间纯情的微笑。信步庆云广场,华灯初上,歌舞升平,音乐喷泉,霓虹闪烁,随处都是健身的市民,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空气清新,休闲宜居,既又有大城市的现代气息,有小城市浪漫诗意。 过去的庆云积弱积贫,人穷志短,今天的庆云人民团结,实干,求实,创新,正信心满怀走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昔日的人文风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烙印,永远定格在庆云人民的心目中。历史的河流,载着时代的精神帆船而流动不息;岁月的尘风,荡涤着世俗的理念而落下尘埃。庆云人民没有在商业大潮中迷失,而是把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今天的庆云经济和文化都处于空前的繁荣阶段,在艰苦的努力和创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前人留下的思想和精神,使庆云小城再次光照齐鲁大地,成为新时代的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风水宝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走进她的怀抱,脚步也自然地轻松起来。领略深厚的文化韵味,感受今人的奋斗精神,心情静若琉璃。面对这颗鲁北平原上的明珠,不得不赞叹庆云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执著与勤奋了。 人间流水长不息,岁月不息似流水。逝去的永远逝去,留下来的不只是他们的灿烂文化,更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精神明灯,将永远照耀着生活在庆云这块土地的人们。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