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掬雪⛄ 萍摇莲子清如水
关注数: 0 粉丝数: 44 发帖数: 389 关注贴吧数: 14
读王维诗笔记之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唐代:王维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 读王维诗笔记之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唐代:王维 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 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 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 慕容承携着素食来访 诗人戴着纱制的夏帽坐在乌羔皮裹饰的小几案上,安闲的在家中写诗也懒了。诗人的家很好认,门前有五棵柳树的就是了,至于年龄也很大了。拄着的手杖是君王所赏赐的,所吃的雕胡饭是弟子(学生或弟弟的儿子)做的。徒劳你远道带着酒食来造访,我这里一无所有,拿什么招待能够让你开心呢? 题目似见清寒孤单,居然有人带着素食来访。开始一幅老人清闲的图,戴着帽子懒懒的坐在小登子上,年算六身之典故,似乎是说诗人无子女之意,不知是否,联系颈尾联,手杖还是做官时赏赐的,饭也是弟子做的,自己确实是没什么能招待客人。诗人淡淡的道来,我却满是孤独寂寞的感受,想来没人来访时就是尽日坐在皮几上吧。对比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都是儿女帮忙接待,可见诗人是年老独处。 “年算”句:《左传》襄公三十年:“晋悼夫人食舆人(役卒)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有人疑其年龄),使之年(自言其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之生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最末一个甲子日到今天刚刚二十天)。’吏走问诸朝。师旷曰:‘......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把“二”拿下来当作身子),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按,二六六六0日,化为年,恰好满七十三岁。
次韵一组 次韵煮石堂主大眼睛女孩成省团委副书记有感 前尘袅袅蝶飞烟,日月升沉地底穿。 卵石经磨方变玉,天听上达便登仙。 名如吕尚十年钓,才似陶公几亩田。 娇女娇儿皆眼大,一时惆怅望山千。 次韵煮石堂主京城小陋旅舍皆封宿上等宾馆作 灯火茫茫夜色柔,今时月照古神州。 汇齐显贵同翔凤,清理低端似赶牛。 馆陋浑成五星价,风寒添得寸心忧。 眼前美酒直须饮,且把诗词相唱酬。 次韵煮石堂主元旦前夜作 学字买房皆未曾,酉年盘点愧低能。 存单难换楼中厕,茶饭浑然寺里僧。 一纪清朝生灭远,几回沧海浪波澄。 钟声传讯来新岁,天下何时无虎蝇。 惊蛰前日 次韵煮石堂主 何声窗外来宵梦,风正轻狂雨正酣。 几处疏花开屋角,谁家归燕别江南。 为人未觉年将四,对柳忽惊春已三。 一盏清茶歌一首,悠悠此意与谁谈。 煮石堂主先生来后作 妙言句句浪淘沙,令我钦心无复加。 缓步阳春歌白雪,拨开迷雾见红霞。 高山远影安能仰,米露微光未可夸。 昨日先生来陋所,不曾奉上半瓯茶。 师友步吾寄煮石堂主先生韵后亦用前韵寄之 流光偷却指间沙,时近年终岁欲加。 长恨苍山鬓飞雪,故怜碧水靥生霞。 诗成胜酒薰心醉,笔落惊龙交口夸。 莫说浮生欢趣少,两三师友一壶茶。 复用前韵 赋得杨柳寄青青 河畔垂杨河底沙,风行浪走岂交加。 对鱼空羡月留影,隔水遥看枝映霞。 平易赢来桃李敬,柔谦赚得竹梅夸。 阳关一曲传千古,且举酒樽休饮茶。 赋得大鹏寄庄子 鹏举在天鱼在沙,前途宽广信无加。 一腔豪气千江日,满腹诗书万岭霞。 闲往庄周梦中过,笑看寒雀草丛夸。 奋飞直向蓬莱远,畅饮仙姑案上茶。 奉焦兵书校长命次韵猪字 袅袅婷婷玉雪如,车龙宛转绕华庐。 脸涂墨彩非包拯,背负佳人学老猪。 四座三杯欢笑起,双亲一拜虑烦除。 抬头红日行何慢,喜比状元谁读书。 奉焦兵书校长命步韵 堂主诗才独探骊,穷吾气力愧毛皮。 匠心微动飞明月,锦作初成引美姬。 金屋阿娇恨文晚,瑶池王母叹珠遗。 清晨吟读春鸠句,辉映东山五色曦。 正月十三旧友小聚次韵煮石堂主 诸友得闲难并兼,贫居方寸谅无嫌。 赤心更比杯中满,白发休教鬓上添。 不尽清风追旧梦,多情明月度疏帘。 酒花直共心花放,一岁鹏飞信可占。 见槐花思及煮石堂主去岁槐花诗诗社争相和诗盛况复步之 绿叶成荫觅小诗,槐花轻笑我来迟。 先生门外五株柳,处士窗前六尺篱。 直比桐杨偏更雅,香欺桃李不争奇。 清风白蝶朝朝对,云影无心可乐饥。 附去岁所做 步韵煮石堂主洋槐花 (一) 清名不入宋唐诗,今日吟哦莫叹迟。 老树斜枝荫北苑,新芽低首向东篱。 雪花遥识心相惜,月影移来香更奇。 芍药芬芳桃李艳,岂知世上有人饥。 (二) 休咏桃花流水诗,槐林飞雪笑春迟。 清幽不入时人眼,娴静来寻傲竹篱。 玉钿盈天蜂蝶舞,繁星缀树月轮奇。 鸡鹅满桌无滋味,秀色偏能引客饥。 (三) 风吻琼林可入诗,骚人驻足意迟迟。 初怜叶茂能遮日,更喜花香已沁篱。 祖越重洋不须怪,蚁夸大国足称奇。 枝头喜鹊贪颜色,巢里啾啾雏鸟饥。 (四) 花谢花开都是诗,飞来飞去怨春迟。 叹无桃蕊漫山岭,幸有槐香绕竹篱。 尝晓游丝随土掩,未知化雪落梢奇。 闲来独坐清风下,一望陶然竟忘饥。 林州龙湖次韵太行吟者 城东丽景日相闻,虽异天工亦不群。 桥上佳人桥下影,半湖山色半湖云。 眼前美酒先鱼醉,耳畔欢歌共鸟醺。 老辈英姿西岸矗,雄图画就待来君。 立夏步煮石堂主韵 鹊鸟安家在古槐,产权经济两无乖。 闲来阡陌呼朋侣,漫向田间约友侪。 岭上白云风搅散,枝头明月叶掩埋。 二三儿女巢中闹,无限温情满树斋。 谒项王故里 步韵煮石堂主 楼台仄巷净无苔,楚树心空空自哀。 力拔山兮秦鹿去,骓横川矣汉兵来。 红颜难伴英雄老,诗苑常追人杰开。 不渡江东轻赴死,黄泉岂有比肩材。 初见太行吟者 次韵 吟者太行山水郎,每将花月作寻常。 银河湾里识公面,泉出幽崖云出乡。 写在毛主席124岁诞辰步韵落日长河 (一) 不许官员信鬼神,工农亿万最为真。 九州洒遍英雄血,我辈如今方做人。 (二) 妙笔雄文信入神,一生走过最情真。 环球老虎看成纸,如此胸襟无古人。 (三) 只信苍生不信神,古今道路亦非真。 江山一握为何事,只愿平民做主人。 次韵煮石堂主丁酉再雪 飞絮三千万,随风散更均。 遥闻落梅曲,款踏白云身。 入画愁凡笔,咏诗患句贫。 茫茫天下路,高洁最堪循。 采桑子•暮秋咏女贞树用煮石堂主临池韵 霜飞且与松同气,笑傲寒秋。 沉醉琼楼,点缀华园虚自囚。 珍珠万颗休妆扮,良药频留。 根遍方州,不许人间有白头。 回文菩萨蛮 步韵煮石堂主小聚后示六吟客 晚间人聚宵寒浅,浅寒宵聚人间晚。迟到赋新诗,诗新赋到迟。坐来师近我,我近师来坐。年下酒开端,端开酒下年。
七律黄鹤楼与鹦鹉洲平仄对仗浅见 黄鹤楼(古本)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兹地唯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鹦鹉洲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总有人拿黄鹤楼与鹦鹉洲的前两联平仄对仗说三道四,自以为懂诗的说不合平仄对仗,不守格律的拿这两名篇做借口。而这两首作品之所以是名篇,恰恰是因为前两联一气呵成,追古抚今,传说与现实交织,令人一唱三叹分不开的。 先说黄鹤楼,当以古本为是,黄鹤楼首联平仄完全合律,颔联平仄不合。写诗格律重要,但如果有好句以意为上,无疑本诗颔联不仅是好句且是绝妙的好句,今人谁能写出如此佳句恐也会不管不顾吧,就不说当时格律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了。再说对仗,五律中有偷春格的对仗还是有部分的,既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七言对仗有六字对仗工整可称为工对,而“昔人已乘白云去, 兹地唯余黄鹤楼。”无疑是对仗,且还算是工对,这样来说黄鹤楼的对仗是没有问题的。 再说鹦鹉洲,第一句鹉字和第四句何字不合平仄。首联的句式,李商隐有“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类似(不单这一首),音律同样优美,我们不妨把这种当做一种特殊句式学习。颔联平仄也同黄鹤楼所说,绝秒好句。对仗问题首联“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做为对仗也是没问题的,且上洲两字算错踪的话,“江洲上传鹦鹉名”,词性相对七字都很工整。鹦鹉洲的对仗也没有问题。 现在七律已经是完全成熟,我们写诗应该遵守格律对仗,不遵守的话就不应该标明七律。哪怕是有绝妙的好句,如果不合格律恐绝大多数人也不承认是七律,嗯这个不包括我,我承认这两首算七律不朽名篇。
李白真的写不好七律吗 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七言律诗最少。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瓯北诗话》卷一);潘德舆则说:“观其一生,七律只得八首”(《李杜诗话》卷一);而胡寿之则认为“太白律止二三首”(《东目馆诗见》卷二)。这里的不同说法,大概是缘于各人所持标准宽严的不同。按照一般的认识,七言律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押平声韵,平仄粘对等符合规矩,有两联对仗。在这些条件中,平仄和对仗是最重要的。李白有一首《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七言八句,平声韵脚,但既无一联对仗,平仄又不合格,所以没有人认为是律诗。而李白的《送羽林陶將军》,全首只有六句,因其中有两联对仗又平仄合律,便被称为“三韵小律”(王力《汉语诗律学》)。与之相似的还有一首《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潘德舆说李白七律只得八首,大概是未包括这两首三韵小律。通检李白诗集,这八首应该是: (1)赠郭将军 (2)寄崔侍御 (3)别中都明府兄 (4)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5)登金陵凤凰台 (6)鹦鹉洲 (7)题东溪公幽居 (8)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胡震亨《李诗通》、清代金圣叹《贯华堂选唐才子诗》等选本,选李白七律诗或七首或六首,均未出此范围。赵翼又说过,李白的七律中,只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题雍丘崔明府丹灶》两首“整炼合格”,即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这大概就是胡寿之以较严标准判定的“二三首”。 李白七言律诗不仅数量不多,诸家对其总体评价也不高。赵翼说“殊不足观”,翁方纲说“不工”(《石洲诗话》卷一);赵文哲说“太白不善此体”(《媕雅堂诗话》);李维祯引别人的话说李白“不长于律”(《大泌山房集》卷九);徐熊飞说李白不作七律是“自知其短”(《修竹庐谈诗问答》);贺贻孙说是“不肯以其拙示人”(《诗筏》)。徐学夷诧:“太白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诗源辨体》卷十八)。综观以上评价,谓其“不工”的主要原因应在于“句格法律”,即格律方面。下边我们就尝试逐首从此角度作些观察。 (1) 赠郭将军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 (2) 寄崔待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屢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明朝分散敬亭秋。 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五句失粘。 (3) 别中都明府兄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接连枝会,南陌还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此诗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五句失粘。 (4)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瑤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島屿微。 借问候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此诗符合格律,吴昌祺说“太白七言诗此首为佳” (5)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均失粘。不过可称之为折腰体,杜甫诗中也有类似之作。 (6)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前四句同崔颢黄鹤楼一样是古诗句法,但首联与三联对仗,也可称为偷春格,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题东溪公幽居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室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此诗第一句拗第二句失对,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五句失粘。 (8)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此诗符合格律。 看到以上所说,我不禁想起在《李白传》上看过的一首《别匡山》,此诗是李白24岁所写,全诗如下: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加上此首的话,流传下来的七律就是九首了,此首完全合乎格律,不仅中二联对仗工整,且尾联也形成了对仗。整首诗格调明快飘逸,浑然一体,且颈联和尾联也堪当名句,与七律名作相比亦不觉逊色。在诗仙青年之时即写出水准如此之高的七律,那些说李白不长于七律的言论,看到此诗的话应当闭口了。 此诗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李白故里青莲乡在匡山之南五十余里。 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两首绝对是名作中的名作,别匡山也是顶尖水准,只此三首,七律名家中能拿出三首超一流水准之作的,除了杜甫、李商隐似乎也极少了。换一个人有这三首七律即可称作七律名家了。当然毕竟是数量少,李白的七律是不能同杜甫、李商隐比的。 李白七律如此之少的原因大约有两方面,一是失传,各种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九百余首,李白本人亦说散失十之八九,到今天也许是只有十分之一了。二应该与李白写诗的主张有关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亲自把古风之一列在诗集的卷首,中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可见诗仙意在复兴诗坛大雅之声,因此有意少写七律,故七律如此之少亦不足为怪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