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拍拍 愚人拍拍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19 发帖数: 4,193 关注贴吧数: 75
【“早期教育决定论”已被国外否 【“早期教育决定论”已被国外否弃】曾经在国外流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加上一些所谓的“学者”大肆鼓吹“神童教育”,四处推广所谓的“神童方案”,推销“早期智力开发开始得越早越好”的观点。于是,在许多家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智力开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认字、算算术、学外语等典型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赵忠心指出:“神童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国外前些年盛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反映。 早在几十年前,苏美“两霸对恃”的时代,就有一种说法,说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当时,美苏两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不约而同地都在国内进行“教育改革”,并且不谋而合地都是选择重点加大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缩短学制年限,前移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等。当时,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前苏联则是心理学家赞可夫。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两个国家又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认为这种做法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最后,双方都不得不放弃这种大规模的改革实验。 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为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舆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早期教育决定论”就在此时传到了中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极力鼓吹这种思想,提出这个“神童方案”、那个“神童计划”,正好迎合了望子成龙心切的那部分家长的心愿。这种理论,尤其受到了独生子女家长的青睐。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就在中国泛滥起来了。这就是“早期教育决定论”出现的社会背景。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大家推崇的已不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而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达到共识的观点是:人的一生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时候都是开发智力的机遇,并不是说只是早期。我们应当克服自我封闭的心态,虚心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赵忠心举例说明,其实在国外,有好多科学研究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因为自己钟情于“超前教育”,并没有全面介绍国外的情况,让中国人一看好像外国全都在进行“神童教育”。其实,世界各国早期教育的主流不是这样的。他们很能迷惑人,所以我要本着学者的良心,对国家负责,对孩子负责,把真相披露出来,以正视听。 【教育过于功利化后患无穷】 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童教育”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望子成龙之心太过急切的家长们急功近利,搞“神童方案”的人则有意迎合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赵忠心说,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则是“重利轻义”。这种倾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生产劳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教育这种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放弃不学。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才”,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等等。 另一个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强迫教育,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片面地进行专门化的智力训练,破坏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秩序,不能达到切实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身心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