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5yW6🐾 -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368 关注贴吧数: 0
转自天涯(莲1978): 妙哉! 义薄云天孙悟空!(题目乃本人自创) 『影视评论』 [电视]我心目中《西游记》的最经典镜头作者:莲1978 提交日期:2005-5-30 17:55:00  先声明,这只是我最喜欢的镜头,不妨碍其他大人的观点。其实《西游记》哪个镜头不经典、不喜欢呢?:}    《三打白骨精》  三次识破白骨,三次遭到无情阻拦——唐僧竟然动用紧箍往死里念!!!  最后一次的时候,悟空苦苦寻求两全的方法,终究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护!一定要杀!  被紧箍念得几乎昏厥,一边是无情的师傅,一边是狡诈的妖魔——————但是,他是孙悟空!  诈死骗得白骨近身,然后一击,又被脱逃,紧追不舍,最后终于一棍把那妖物自空砸下!!——————在此期间紧箍咒始终未停!    绿茵上,躺的是曾经智计无双条条阴谋皆得逞的强敌。但如意金箍棒下,终究回复成一具嶙嶙白骨。饶你机关算尽何等精明,天下间却能有谁是那金猴的对手!  我孙悟空要做的事,绝没有做不成的!  快哉。——快哉!    于是,悟空一手拄棒,稳住疼得摇摇晃晃的身躯,一声一声笑出来,终至纵声狂笑,传遍山林。  那一刻,群妖噤声,为此威所慑,战战兢兢。      为什么特别感动于这一段呢,不仅仅因为这是重压之后胜利的爆发,更因为,几乎是自困囚五行山就开始的压抑在那一刻的长笑中完全不存在了。齐天大圣睥睨三界五行的傲骨豪气,孙悟空还是孙悟空。      题外话:其实不论原著或其他,至少在电视剧而言,孙悟空的所谓转变几乎完全是因为情义两个字。那时候压在五行山下,他是见个人就求个人放他。他向来不是腐儒,是不论手段高低的人。他只是想出来,至于出来以后怎么样那就看他大圣高不高兴了。  可是偏偏,放他出来的是唐僧。(这是个阴谋啊~~~~~)  于是这天大的恩义从此便缚住了这“有情有义的美猴王”。他其实一开始就受不了要走,后来还是回去————其实有没有那个金箍都一样,他哪怕下次还会走,最终却必然继续保护的责任,绝不推委搪塞。  所以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和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五百年前表现的是他“不服管束”自由奔放的一面,而五百年后表现的是他情深义重的一面。孙悟空是天地精灵,从没有野心,他只是讨厌被人管、被人看不起。而唯一绑得住他的,恰恰是恩情两字。当年玉皇大帝要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被人赶到桌子底下去了。
转贴: 理想让智慧发光 作者:颜瑟 作者:颜瑟 提交日期:2005-1-20 0:57:00  林熙越?谁啊?怎么都没听说过?  各位看官脑子里的前三个问题全中了吧,呵呵,说实话,我在看《沉默的证人》这部剧之前对此人也一无所知。让我用朴素的三句话来概括他:毕业于中戏89级表演系,老爸是人艺鼎鼎大名的导演林兆华,演的话剧比影视剧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戏出来的演员功底比北影的扎实,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徐帆就是比张丰毅、许晴、黄磊演得更大气丰满沉着,醉心话剧表演的氛围程度也许使这两个学院派之间拉开了距离。因为话剧不仅仅是个表演的过程,它还有着戏剧中的思辨成分。演员一思考,他的表演在欣赏层面上又深入了一层,他会意图诱发观众同步思考,渐渐进入剧情环境。所以,演话剧的人可以籍籍无名,可以中人之姿,但不可以没有悟性和激情。  回来说《沉默的证人》(又名《死亡日记》)这部剧,我是破天荒在播到三分之一处打横里插进去看的,一部影视剧的好坏基本上10分钟内就能给观者一个定论,虽然影响一部剧的因素有很多,但对于一部没有明星阵容和传奇故事的戏来说,“节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作为编剧兼导演的姜伟自然功不可没,他让这部内地非常罕见的心理侦破悬疑片搭起了细致而严谨的架构,且有着高明的“节奏”。“节奏”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一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的提问:“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哪里?”专业一点的回答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是乐音,反之则是噪音”,简单点说就是有无节奏之美。节奏虽不可触摸,但可以感知,音乐如此,绘画如此,文字如此,影视剧也不例外。好了,既然“节奏”已经把我抓获,后面就要看剧情、演员和台词的水准了。  滚石乐队有句著名的唱词“一旦你让我开始,我就无法停止”正好可拿来形容这部剧的吸引力。里面的演员除了《梅花档案》中的董勇之外我两眼一抹黑,但这并不妨碍我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斗智、斗戏。爱情和案情来了个二八分,但这点平常而不动人的爱情倒像黑咖啡里丢进一块方糖,恰到好处地平衡着精神口感。林熙越饰演的年轻警察周马是个平时话语不多的人,他心细如发,喜欢思考,而且执着。他和法医叶小晶、刑警冯薇之间的一段错位三角恋发生、冲突和结束都十分自然合理,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戏,但有些小细节却处理得实在熨贴。比如他被局长故意隔离到省厅资料馆写犯罪心理学报告的时候,内心烦躁却依然静下心查资料,这时叶小晶来了,在他背后轻轻说了句“你真清闲啊。”周马此时反而先低了低头,嘴角慢慢漾开了一个笑容,观者至此才恍然:哦,原来他对叶不是没有感觉的啊,心里就喜滋滋地替他们坐实了这段感情。有时候,小说里的爱情比较好演,因为它跌宕起伏、百感交集,生活中淡而芬芳的感情却很不容易把握,周对叶的感情是慢慢日久而生的,也不浓烈,偶尔在他穷追线索时还会忘记她的牵挂,但他会看着她的眼睛认错:“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这么粗心了。”普通的情节、普通的台词,林却演得让你有种放心的感动。  当然,主旋律不是爱情。该片的编导姜伟是看了贵州的一个连环杀人案例和99年高加索教会案以及受《七宗罪》的启发,才涉足到中国刑事侦破片中一个无人区犯罪心理学。既然利用犯罪心理学破案,那免不了有大段大段的心理分析和假定辩论,经典的《尼罗河惨案》借用了多次假定犯罪现场的回放设计来配合上校的精彩论述,而在《沉默的证人》中,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案情、多名被害人、一个嫌疑犯,却需要周马和老刑警刘宝生两人的脑力激荡去抽丝剥茧而后否定翻案,对话就很考验演员的功底了。周是一个既无经验又无犯罪学专业基础的新丁,刘也只是位自学犯罪心理学的老刑警,前者充满热情时而冲动,后者谨小慎微而冷静,两种不同的智慧在共同的理想之下碰撞出火花,也有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感情。周马这样的警界新丁本来比比皆是,是什么让他在这部剧中光芒四射盖过了有“警察专业户”之称的董勇出演的队长袁可为呢?抛开剧本在角色上的设计,我认为林熙越成功地演出了周马死咬案情不松口的信念(虽然这种执着有时变得有点愣头青),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认真劲儿,让人打心底认同他是个有着坚定内心而又有头脑的人。林熙越演的周马,不说话的时候你知道他在思考,侃侃而谈的时候你也觉得他在思考,甚至观毕全剧你仍会对他有个沉默寡言的印象,相同的角色,我不能想象叫几位当红小生来演会有怎么样空洞苍白的效果。  说到台词功底,果然将门无犬子,最后一集中和罪犯的终极对话,二十分钟的长台词一气呵成,节奏、情感、音调控制得相当到位,比律师的结案陈词、政要的就职演讲还要精彩。要在影视剧中驾驭长台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欠,至今我也只对唐国强在三国里的表演叹为观止。据说林熙越对大半小时的台词不在话下,到底是话剧舞台上的好把式呵。但林也绝不是一个只会背台词的人,他的长处在于用脑子演戏,玻璃墙内的镇定沉着,转到玻璃墙外则变成了如释重负后的拘谨和茫然,这一重一轻的转换,犹如诗词中的平仄合韵,既让周马有了普通人的真实感,又不失他的独有个性。  林熙越论公众名气不及腕角、论帅气比不上当红诸小生,他的骨子里始终有股淡泊的意味,但我欣赏他在表演中透出来的激情和思考,请注意,是“透出来”的激情和思考,作为一名话剧演员,他能在电视剧中做到“收敛中而意气外透”,角色就有了张力。正如题目所点,“理想让智慧发光”,林熙越和周马的光彩无不得益于此。  当然,一部好戏只靠一人之功是撑不起来的,杜源王志飞的老练、董勇的沉着和车晓曾黎的清新成全了林熙越和这部戏,而导演姜伟一手操刀的底本更是居功至伟。事实证明,好演员碰上好编导锻出来的一定是不容错过的好作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