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享827 享享827
享受生活,享受夕阳!
关注数: 43 粉丝数: 159 发帖数: 12,530 关注贴吧数: 8
北京的中小学今天开学了,转载一个故事,抚平一下叟对老师的感激。 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站在五年级的学生们面前,说了个谎。她看着她的学生们,说她会平等地爱班里的每一位同学。   但这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他叫李安。班主任发现,李安根本无法与其他孩子们玩到一起去。他的衣服很邋遢,身上也不整洁,而且不怎么受大家欢迎。班主任很喜欢在他的卷子上用红笔画一个个红叉。     过了不久,班主任教课的学校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过去的记录進行审阅,她把李安的档案放到了最后一个才看。然而,当她看李安档案的时候吃了一惊。   一年级的老师写道:李安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作业写得很整洁、很有礼貌,他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欢乐。   二年级的老师写道:李安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深受同学的喜欢,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妈妈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家里生活困难。   三年级的老师写道:母亲的去世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试图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责任感不强,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他的家庭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   四年级的老师写道:李安性格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时会在课堂上睡觉。   此时,班主任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圣诞节到了,当学生们送给她圣诞礼物之时,她更是无地自容。学生们的礼物是用明亮的彩纸包好,上面扎着美丽的丝带,唯独李安的不是。   他的礼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纸袋包裹,那纸是从杂货袋上扯下的。班主任费了很大劲才打开这个礼物。那是一只水晶石手链,上面有颗水晶石已经丢失了,还有一瓶只有四分之一的香水。一些孩子开始发笑,她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多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些香水。   那天放学后,李安说了一句话才走:“老师,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一样。”   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班主任开始特别关注李安。与她一起学习时,他的大脑便显得灵活起来,她越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快。   到了这年年末,李安已经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尽管她说过会平等地爱所有的孩子,但李安成了她的“宠儿”。   一年后,班主任在门缝下发现一张纸条,是李安写的,他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最棒的老师。   又过了六年,班主任又收到李安的另一张纸条。他说,自己已经高中毕业,成绩排在全班第三名,她仍是他一生遇到的最棒的老师。   多年后,班主任收到一封信。这次李安说,当初拿到学士学位后,他决定继续留在学校深造,他还说,班主任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但如今信上的落款变得长了些:医学博士李安。   那年春天,李安又来了一封信,说他马上要结婚了,他不知道班主任是否愿意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新郎母亲的座位子上。   当然,班主任去了。她戴着那只丢了颗水晶石的手链,还专门喷了李安母亲用过的那种香水。师生俩互相拥抱,李安轻声在老师的耳畔说道:“谢谢你,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   老师眼含热泪,低声说:“李安,你全搞错了,是你教会了我,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师。”
跟孔子学饮食养生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孔子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在乱世中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后人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对于养生,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有见解。【转】粗细搭配,细嚼慢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 唯酒无量,不及乱。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吃饭别说话 食不言。孔子吃饭时绝不会和弟子探讨问题,不仅是因为礼仪,还关乎健康。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人们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意识不到“饱”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即使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食不言”,也要保证说话时别嚼。 每餐必有姜 不撤姜食。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把新鲜姜切成片,用醋或盐腌制,每天早上含服两片,对普通人以及虚寒体质、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姜虽好,但不适合有热证的人,脸上长痘、口舌生疮、爱发脾气的人就不要多吃姜。 八不食 孔子不挑食,可八种食物却坚决不吃,分别是:不新鲜的粮食及肉类,不合季节的食物,颜色不好看的食物,味道不好闻的食物,切割得不合规矩的肉,烹调不当的食物,调料没放对的菜肴,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八不食中有一些涉及礼仪问题,也有一些涉及食材选择问题,就是现今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防止病从口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只吃七分饱,小病可食疗 不多食。美味佳肴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孔子可以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暴饮暴食是养生的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心气不足,诱发心脏病。此外,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重食医。孔子非常重视食疗,对常见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饮食化解的方法。如今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比如,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补点儿历史知识【转】 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奇怪的是,他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而且在正规的档案中,不管是清朝的,还是民国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咱还是从头开始说吧。在孙家的族谱上,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后来上了学,改成了孙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清政府的文书中,孙文被写成了孙汶。可不要以为这是笔误,其实是清政府玩的文字把戏,因为“汶”的意思是“心里昏暗不明”,在清政府的眼里,孙文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孙文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叫孙逸仙,在欧美流传很广。其实,孙文的号为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粤语中,日新的读音为逸仙,后来他的老师区凤墀就干脆给他改成了孙逸仙。 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孙中山”,其实是因误译得来的。当年,孙文流亡日本,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大家族——中山家族,日本明治天皇的母亲就是这个家族的人,孙文一生致力于社会改造,对明治天皇钦佩有加,便取了个“中山”的姓,名为樵,即孙文的一个化名:中山樵。1903年,他的好友宫崎寅藏写了一本书,其中有介绍中山樵的部分,被章士钊看到后,大加赞赏,就给译成了中文,在国内出版。出人意料的是,一生严谨的章士钊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出了差错:原文中写道“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却译成了“孙文即孙中山先生”。这一错不要紧,直接诞生了“孙中山”这个响彻全国的名字。
享享轶事----乘飞机 退休在家18年了【曾返聘】,闲来无事,当年经历,时常历历在目。 搜集那些曾经的现实,重拾那些已泛黄的故事,使回忆的画面重现,记录的语言复读,汇成忘不了的回忆。想想旧事,身临其境,好像人又年轻了,夕阳下享享轶事吧! 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77年底,应部里科技司邀请参加在西安小寨饭店的一次科研设备鉴定会。开完会,临近年关火车票难买,会务组要我与科技司的领导搭乘飞机返京。 得知要坐飞机回京,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心里好神秘呀!飞机里吵不吵,垫不垫,吃喝拉撒怎么办?那么高,那么快,危险不危险? 跟我住一个房间的新华社同行,调干的大学校友。他还恐吓我说,你上飞机前衣服领上,裤脚上都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出事儿好辨认。还有,上了飞机不要乱走,一免飞机晃悠侧偏…… 带着兴奋,带着神秘,带着会务组发给的纪念品,排队签领座位号,顺利通过安检。上了飞机才知道我的座位在三个座位的中间,距窗口还有一个座位。随手带的小件放在行李架上。座位上有调整靠背前后的按钮和安全带,前排座位背后的背篼里有个较大纸口袋预防呕吐时用。有一可伸缩的小平台,打开可放水杯。 机舱里有阵阵轰鸣,庞然大物在跑道上滑行,乘务员站在机舱靠前的中间位置,用话筒宣讲乘机注意事项和她们的服务内容。同时还有两位漂亮的空姐给乘客发放糖果。我第一次坐飞机,好多规矩都不懂,发糖果的空姐把糖果盘端在你面前等你拿,我不好意思只拿了两块糖,空姐还不走,白里透红的脸庞,水汪汪的大眼直盯着我。这时旁边的乘客一护搂,空姐盘中的糖果全放在我座位前的平台上了。他还说这都是给你的,快吃,飞机马上就起飞了。 飞机滑行的很快,感觉有点儿颠簸。人自动后仰,飞机离开地面,没有颠簸感了。只觉两耳内不好受,听不见声。我在柔耳朵时,旁边的乘客用手比划,叫我大口大口地诅嚼口中的糖,这样可以减轻耳朵难受的感觉。 那次乘坐的机型是三叉戟,在9000---10000米高空以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飞行,很平稳。一路上空姐主动询问用哪种饮料,空中还有加餐。我在舱内前后走了走,去了趟卫生间,就跟在的面一样,没有新华社同行恐吓我的感觉。 我还没座够呢,乘务员就广播,请系好安全带…,一个小时十五分,飞机平稳降落。飞机降落时,乘客也有气压变化的感觉,不过一会就好了。
老人保健拾零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生保健, 以达到养生防病,强身健体。今天向广大中老年人推荐养生长寿的7大要诀,希望健康的你一定要 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故老年人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 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的65岁老人, 其脑力并不比不爱动脑的35岁的青年人差。 转:即转换不同性质的运动。在较长时间的单调工作或读书、写作后, 应及时转换另外不同性质的活动,使大脑神经松弛而不过分疲劳, 使脑力保持最佳状态。 活:是指活动手指,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 做两手交替运动及转动健身球,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 有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参:即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 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 听:即听优美动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欢乐感觉。 调:即调节饮食。做到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兼收并蓄, 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椹、芥菜、芝麻、 核桃仁、百合、猪脑、猪心、黑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 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 睡:即睡好觉,保证睡眠充足。老年人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一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
突然心梗或心脏不适,就这样做,立竿见影! 【转】 2011年底,我们出席一个订婚宴后正要离开,邻座一位70多岁老人突然昏厥,仰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两眼僵直,疑是心肌梗塞。有人急叫快打120叫救护车。我上前撸起他的衣袖,大力拍打他右肘内弯,要他家人拍另一条臂弯。拍打几十下后,老人就开始一再缩手,说明他知道护疼意识开始恢复,应无大碍了。之后,我告诉他家人在救护车来前接着拍打。 翌日,老人亲属打来电话告知,“救护车把老人送到朝阳医院急救,大夫问‘胳膊是谁拍的’?说:‘拍这地方拍对了,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不然,光等救护车送到医院再抢救,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医院一检查,就是心肌梗塞,在医院就给打了一瓶吊针,然后就起来回家了。” 今年5月26日,我们去参加婚礼时又碰上那位突发心梗的老人。老两口见了我直感谢,说我那天救了老先生一命…… 幸而朝阳医院那位大夫能够理解拍打的作用,而“光等救护车送到医院再抢救,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的言外之意也不难理解:若是坐等救护车送到医院急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只怕老人已经没救了。 而我当时敢于出手一试,皆因曾闻推行拍打拉筋自愈法的萧宏慈讲过,有谁突然心肌梗塞,或心脏不舒服,就拍打胳膊弯处,效果立竿见影。他一位朋友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吃救心丸都来不及了,两人各拉起老人一条胳膊,照萧宏慈教的方法在肘弯处猛拍几分钟,老人果然苏醒了,如同常人一样站起来了。 据萧宏慈讲,这一招实为道家秘法——“调伤法”。此法鲜为人知,只因“道不轻传”,怕“所传非人”——很多人不是“闻道勤而行之”,而是“闻道大笑之”,还不免说三道四:“这么简单! 的法子也能治病?跟自虐似的,别再拍残了!”而它有无疗效,只有试过方知。 中医认为“寒凝致瘀,血行受阻”。而血栓形成和疏通的原理大概近似冬季超市里的花生油,室温稍低即凝结,室温一升就化开。肘弯处的心包经、心经直通心脏,大力拍打这两条经络就能促使“气行血行”,令人发热出汗,起到升阳化除血栓、疏通血管瘀堵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朝阳医院大夫所言用拍打急救“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的原理所在。 而这种拍打手法,人人一看就会,无需培训,平日常拍还能防治各种心脏疾病,调降血压,大大减少心脏病的发生。拍打肘弯出痧与否当即就能看出有无心脏疾病,这是诊断的过程,准确性高于现代医疗仪器检测的结果。将拍出的紫黑色毒痧持续拍成红色,心脏病症会随之减轻或消失,这又是化痧治疗的过程。坚持拍打身体其它经络或疼痛部位,还能治愈很多大医院束手无策的不治之症。 换言之,罗阳两年的体检报告都表明他身体没有问题,而今年却会突发心肌梗死,足见迷信医疗仪器检测的结果也会误人性命! 罗阳突发心梗送医不治值得我们反思的最大教训在于,倘若媒体早日大力宣传推广普及这种简便易学、安全有效的中医拍打疗法,让公众知晓一种人人都能“举手拍打”急救心梗的简便疗法,罗阳何以会在身感不适之时人人无能为力,甚或爱莫能助?又何至于在他突发心梗送医途中也无人能够出手拍打施救,以致白白错过四五分钟的黄金有效急救时间? 简言之,罗阳突发心梗前后,若能有人用拍打缓解他的病情或急救,他未必会心梗发作,也未必会在送医抢救之后还不治身亡。 其实,罗阳送医不治,有关部门与媒体也难辞其咎——多年来在宣传报道中片面迷信现代医药,而不惜将传统中医疗法边缘化,甚至否定一些防治疾病显著有效的民间疗法,既导致了日前罗阳心梗送医抢救无效身亡,也难免日后重演类似的悲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