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
lpq186
成功的女人几乎都不使用理直气壮这类的说法.就像那些虚伪的政客家们爱讲问心无愧一样,愈是习惯让自己后悔的女人,愈喜欢用问心无愧来把这些错误的选择合理化
关注数: 698
粉丝数: 92
发帖数: 137
关注贴吧数: 22
福利,蒋方舟优衣库照片
谁有那张照片 吧里好像有张女孩的照片 梳着辫子,穿着军装,背着药箱,笑容美丽。在我心里,那才是静秋的原型。拜托,谁能找出那张照片
蒋方舟:天才作家的转型之路 小时候其实觉得自己是天才是神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只有这样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认识,你才能把这条路走下去。要不然你中途很容易放弃,但是就像我现在已经写了18年还自居为神童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话你没有办法用很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生活。 其实九岁出版第一本书对我来说,它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感受或者大家想象当中的很兴奋,或者怎么样,因为我从七岁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出书,所以这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第一本书的出版流程很长,我给二十家出版社然后寄去了自己的书,但是可能到了半年之后,才有一家出版社有回音,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已经开始写自己的第二本书。很多人会说"为什么开始写作?但是我想说,其实一个小孩子他是没有想法去一开始就热爱写作的。我很快就意识到写作,包括出书,然后包括变得有一点名气,这个东西是能够把我带到所谓更大的城市,带到更不一样的生活,带到可能你一眼从起点望不到终点那样的环境当中。 当在媒体工作我觉得跟全职的写作还挺多区别的,当然会有很多的启发,就是包括看世界的看法不一样,比如说跟我一起成长的跟我差不多大的读者他们会觉得好像变化挺大的,因为原来是写学校生活,然后小孩子的生活,小孩子的心理,然后到后来现在去涉及一些社会性的评论。你其实可以从人们的读书选择看出整个社会的变化。比如说前几年很流行成功学的书,就是教你怎么变成一个成功的人,教你怎么炒股,怎么管好一个企业。现在流行的可能是你怎么找到INNER PEACE(内在平和)或者是教你怎么内心平静,然后学禅学佛。你会看到从读书的变化,人们选择的变化,也会看到社会追求的变化。 其实香港有一些作家,我觉得写得也很好,像“董启章”他的那个小说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其实我对香港的作家都是很敬佩的,因为我觉得跟他们相比大陆的作家在物质上或在名利上其实都要富足和奢侈很多。但香港的作家,他们能够在一个不那么富足的情况下然后还不断地坚持,非常孤独,然后甚至物质上也很贫瘠地去写作,所以我觉得他们拥有比大陆作家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次期待从他们身上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地方依然坚持写作的精神力量。董启章董启章所著《栩栩如真》
蒋方舟点评柳传志信:没那么简单 看了柳传志的一封信,说企业要当永动机,需要员工做发动机,而不是做齿轮。看完我只想叹息:没那么简单。 我见到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坐稳了齿轮、腼腆地谢绝做发动机的人;而是刚好相反:是连齿轮都没做好,就想做发动机的人。大多数人,还没有努力到可以“拼想法”的程度。 我在日本坐新干线列车,听说了一个关于新干线清扫员工的故事,他们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女性,每天要清扫1300节车厢,要在七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从检查乘客遗留物、打扫垃圾、整理座位、擦拭桌面、更换椅套、打扫厕所等等任务。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齿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保持几乎没有误差的工作,这是令人敬佩的齿轮。 当然,日本社会也有它的问题,社会太缺乏活力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向往一个安定、稳固的工作和生活。 反观中国,情况或许刚好相反。简直太有活力了,几乎没有一个新闻的热度能够持续一周以上,“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等刚出现没多久就被唱衰,西方世界用了几十年完成的变化,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就完成,所有人如同跑步机上的小白鼠,而且速度被调得越来越快。 连“创新”这个词都变得过时。 我大学在一个科技园,毕业后住在一个创业园区附近,每天在咖啡厅写东西的时候,都能听到有人又有一个“改变世界,至少是改变中国”的应用/软件/工具。如果世界这么容易就被改变的话,我也不会三四年都见到的还是同一拨人了。况且当他们谈论到用户时,也并不是改变,而是迎合。 企业缺的不是想当发动机的人。你也永远不能指望齿轮成为发动机,因为这从来就不是他们的愿望。 有人以职场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职场”的成功学就一个字,熬,熬到比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离职了,比你有心眼被排挤走了,比你能干的人自己创业了,你就在职场熬到头,也就成功了。 ——我相信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我问很多抱怨工作的人,为什么不走?他们往往支支吾吾:“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动。” 而向往,且能够成为发动机的人,他们就像是《肖申克的救赎》里所说的:“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2014年3月9日蒋方舟受邀《男人装》三日游南方探秘之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