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袮ㄒo毒月 曖袮ㄒo毒月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21,992 关注贴吧数: 5
北大培养的废物`` 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在北大知名网站“一塌糊涂BBS”上发出帖子,声称自己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讨论。堂堂北大毕业生怎么会成了“废物”?全国闻名的北大何以会培养出“废物”?而国内其他名校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心态?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名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毕业生,揭开这个“废物”之谜。    北大“精英”成了无能“废物”? 记者在“一塌糊涂BBS”上找到了这篇贴子,   作者写道,“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他认为是“很差,真的很差”。文中提到,“回想在我们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的东西在我们身上已经失去了。”作者认为北大的学生丢掉了“精神”,他们除了顶着北大的牌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而北大人的谋生能力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怀着疑虑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学生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小龚告诉记者,他们那个系有七十多名学生,毕业的时候大约有三分之一留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考研,三分之一出国或者去了外地。为了多一条出路,小龚大四上学期报考了国家公务员,在几次求职失利后,他以公务员的身份应聘到了一家政府机关。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三千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八百。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四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三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    名校学生求职屡屡集体遭拒   事实上,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对名校学生敲响了警钟。该年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条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启事,公司北京代表处的吴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经用过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成功。”   而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化集团、西安铁路、光通伟业等国内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对北大毕业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坚决不招聘北大毕业生”的企业却达到了34%。   大多数企业认为,名校毕业生强调个人的主张,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个性一般比较强,而且不管在哪个企业工作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呆在大企业也不安分。另外,名校毕业生的要价比较高,也成为遭到拒绝的理由之一。
一个教师对李咏孙悦的批评 我是一名女老师,平时不大有时间看电视,赶巧那天下午我经过客厅,看到电视在演《梦想中国——重庆赛区选拔赛》,我就停下来看了接近一个小时,可是,就这一个小时所看到的,让我一辈子都无法释怀:李咏、孙悦,你们俩真的需要有人来告诉你们如何做人了!既然我是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也是我不容推辞的职责,所以,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俩如何做人。    一、做人首先要对得起“人”字这两笔!     “人”字虽然只有两笔,写好却很难,如果列举人中典范,相信各位都能说出几个:      孔孟的博学多才、史可法的坚贞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董存瑞的舍生取义、周总理的忧国忧民……,后人万世敬仰不已。如果列举人中渣滓,相信也有很多:夏桀的心狠手辣、秦桧的卖国求荣、慈禧的奢侈荒淫、江青的野心贪婪……,对于这些渣滓,用‘遗臭万年’又怎么能解恨?     我们只是凡夫俗子,我们也不必非要拿人中豪杰来勉强自己,我们只要做个普通的人,不侮辱这个“人”字,就可以了。可是,李咏、孙悦,你们俩在重庆赛区的表现,能对得起这“人”字吗?你们对待自己的同胞,犹如人在动物园耍猴,人在耍猴的时候,还要顾忌猴子的情绪,还能做到尽量避免让猴子发怒,而你们呢?这些选手在你们俩的眼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做人的权利,他们的人格完全被你们这两个狗娘养的践踏在脚底下了!(我知道做为老师,我这么说话很不道德,可是,回忆起我所看到的,我忍不住出离了愤怒!)          二、做人其次要学会尊重他人!      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连三岁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你们俩却不知道!现在全国一片骂声,你们大概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李咏以唯美思想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孙悦则仍是那副妖冶谄媚的丑态为李咏辩驳。其实,你们应该知道为什么大家会用带有侮辱性质 的词汇来描述你们的言行,是因为你们俩做得的确过分!你们手握生杀大权的时候,竟然不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选手在你们的眼里是连畜生都不如的东西!      记得很清楚,有一个片段:      一个残疾选手,手捧吉他卖力地演唱着,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说句心里话,我并不觉得他的歌声有多么的刺耳,相反,我乍一听,还觉得有点腾格尔的味道,虽然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看起来,他是非常投入的。在后来的讲述中,我知道他是个残疾人,平时周围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可以看出他生活很拮据,我当时真的一种同情感油然而生,我也知道这里是赛场,我们不能单凭着同情心去通过这个选手,可是,至少他是一个人!至少我们该尊重他的人格! 而我们的孙悦小姐是如何对待他的呢?当那个选手一边急切地表白自己,一边请求评委给次机会让他再唱一首时,我们的孙悦小姐是如何表现的呢?她急切地把她那细嫩的小白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半圆说:“你再唱,我就不投你票了!”可惜的是那个残疾选手没有充分估计到孙悦小姐的脾气,他还是卖力地唱了第二首歌,等他唱完,孙悦问了他一些问题,其中有一句经典对话将是我今生的难忘,孙悦问:“你为什么喜欢唱歌?”选手答:“因为周围人都瞧不起我,所以我的快乐都在歌里了。”孙悦立刻反击道:“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说到这里,我真的想问候孙悦的娘!)你这是人话吗?你还有人性吗?      我以前经常做语音主持,经常会遇到唱歌跑调的人,可是,我从不嘲笑他们,我总是鼓励他们说:只要用心唱,没有不是最好的歌手。我总是想:谁不想拥有一副好的歌喉?谁不想长得貌比天仙?他们长了这副跑调的嗓子,本身就已经很苦恼了,我们帮不了他们,该愧疚的是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嘲笑他们呢? 作为一个百姓,我都能想到这点,作为一个在舞台上扭了多年的孙悦竟然不知道这点?!这算是她娘的悲哀呢?还是她的悲哀呢?!
岳飞昏到记 话说岳飞辞去了元帅之职,带着岳云张宪二人回到了汤阴老家。汤阴县的地方官员等少不得又忙了一阵,当晚摆了酒席为岳飞一行三人接风。席间岳飞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汤阴县的知县见了,心下不安,便问道:“元帅为何事烦恼?莫不成还在为秦烩等议和之事闹心?”   岳飞叹了口气,道:“即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岳某即已解甲归田,朝廷的事,还去想他作甚?只是有一桩事,俺从小便闲不住,总要有点事做做才好,岳云和张宪更是年轻人的性子,象这样长久无所事是,岂不憋坏了他们?想来想去又没什么合适的事做,是以烦恼。”   知县听了不禁微笑道:“原来如此。元帅不须烦恼,下官到有个主意,包元帅和二位公子每天有事做不说,还可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对二位公子以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不无好处,且花费不多,元帅大可承担得起。”   岳飞听了,忙问道:“是什么事,你且道来。”知县道:“现今全国都在搞一个叫网络的东西,据说是从万里之外的美利坚传入我国的。上网已成为我国青年的一件大为时髦之事,前几天我看了邸报,上网的人被称为新新人类,网虫一族,可见其热。本县在上个月正式开办上网业务,网费一个时辰四钱银子,话费一个时辰三钱,如网费一次性交一两,元帅如有兴趣,下官这就让人给元帅办好,即时开通。元帅上网后,不仅可消磨时间,学习电脑网络知识,更可了解最新的军事情报和军事学术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元帅以后复出也是一件大有脾益之事。”   岳云张宪听了鼓掌道:“妙极,妙极,咱们早是不曾听说有这样的好事,早知道,在部队上就上了。”岳飞沉吟一会道:“既是如此,就烦劳贵县给咱办一下这事,费用俺们还是该交多少就交多少便了。 ”   次日电信局之人便来岳飞家安装,来时方知岳飞家尚无电脑,电信局的人少不得又解释了一翻,岳飞虽觉麻烦,且一百两银子一台的电脑又价值不菲,禁不住岳云张宪的一再掇窜,也就答应去卖一台。   正要出门,却见有人拜访。原来是汤阴县鹏举电脑有限公司的经理听说岳爷要上网,特来赠送本县新进抗金牌电脑一部,岳飞见了忙说:“这如何使得?”经理道:“岳元帅乃是国家的大功臣,理应享受这等待遇,些须小事,何足挂齿,元帅一定要收下,这是本公司莫大的荣誉。”再三再四,把电脑留在了岳飞家中。   电脑公司的人才走,电信局局长又来,岳飞忙迎入。局长道:“昨夜局里开了紧急会议,一致认为元帅一家精忠报国,素为我等敬仰,且汤阴小县,能出元帅这样一个大人物,也是无尚的光荣,会议因此决定,元帅家的上网费和电话费并入网费全免,俺特来向元帅说一声。”岳飞大惊道:“俺何德何能,岂能享受如此待遇。”局长道:“元帅不须客气,在下等恨不能为元帅做更多的事。”说罢告辞而去。岳飞叹道:“能得父老如此关爱,俺此生也不虚了。”   闲话休说,当晚岳飞岳云等三人便上网流览,果然是美不胜收,应有尽有,三人先去看了关于军事方面的一些网站,又开始看其他。忽见有一个链接曰论坛,岳云道:“这论坛不知是什么东西,俺看在线人数有一千多,想必是一个好所在,何不进去看看。”说罢用鼠标点了一下。   进得论坛,却原来尽是些文章,三人点了几篇看了,颇觉不错,再看几篇,又觉无聊,张宪无意中点了一下刷新,却又见有了几篇。三人看了半天,但见论坛内各种文章鱼龙混杂,也有好的,也有差的,也有搞笑的,也有悲哀的,也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也有诗词,也有小说等等,不一而足。   岳飞看了半天,微微摇头,道:“这里面好东西是有的,差的也不少,譬如这古诗词,实在是不堪入目。”岳云忽道:“爹爹不是写过一篇满江红吗?何不就贴在上面,也好让他们见识见识。”张宪大声叫好,岳飞笑道:“贴出来没的惹人耻笑,而且俺拼音不熟,打字慢。”岳云一叠声的道:“不怕不怕,我来贴,正好我在部队上当过几天打字员,倒也不慢”于是便点了一下加贴。岂知点完后,却有提示说:“如果您是新用户,请现在注册。”岳飞眉头一皱,道:“恁地麻烦。”
北大培养的废物 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在北大知名网站“一塌糊涂BBS”上发出帖子,声称自己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讨论。堂堂北大毕业生怎么会成了“废物”?全国闻名的北大何以会培养出“废物”?而国内其他名校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心态?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名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毕业生,揭开这个“废物”之谜。    北大“精英”成了无能“废物”? 记者在“一塌糊涂BBS”上找到了这篇贴子,   作者写道,“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他认为是“很差,真的很差”。文中提到,“回想在我们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的东西在我们身上已经失去了。”作者认为北大的学生丢掉了“精神”,他们除了顶着北大的牌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而北大人的谋生能力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怀着疑虑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学生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小龚告诉记者,他们那个系有七十多名学生,毕业的时候大约有三分之一留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考研,三分之一出国或者去了外地。为了多一条出路,小龚大四上学期报考了国家公务员,在几次求职失利后,他以公务员的身份应聘到了一家政府机关。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三千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八百。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四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三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    名校学生求职屡屡集体遭拒   事实上,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对名校学生敲响了警钟。该年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条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启事,公司北京代表处的吴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经用过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成功。”   而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化集团、西安铁路、光通伟业等国内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对北大毕业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坚决不招聘北大毕业生”的企业却达到了34%。   大多数企业认为,名校毕业生强调个人的主张,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个性一般比较强,而且不管在哪个企业工作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呆在大企业也不安分。另外,名校毕业生的要价比较高,也成为遭到拒绝的理由之一。
中国如何超美 一位网友的痴言:“我辈不超美,愧见毛主席”,觉不仅可笑,而 且荒唐至极。拍拍脑瓜子即言赶超谁谁,吹泡那?如此感觉,这位仁兄仿佛从大 跃进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梦魇中仍未醒来?   那么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究竟能否赶超美国,下面通过一系列数据来定量地 分析分析。   1、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2% ,美国高达70% 。如果中国城市化率提 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日本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中国城市化 率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这不仅创造巨大的 私人消费需求,而且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备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 城市人口达到50% ,仍然低于那时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   2、中国国土面积大于美国国土的面积,但是铺设公路里程只有美国总数的 7. 3% ,铁路里程为27. 4% ,输油管道为3. 5% ,输气管道为2. 8% ;中国仅相当于美国航空运输市场的9. 1% ,登记的汽车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 5. 3% ,如果达到美国人均汽车拥有辆的话,同样,全世界的钢产量都提供给 中国也不能满足需求。   3、知识与信息方面方面,中国SCI(国际科学索引)数相当于美国的4 . 5% ;中国居民专利申请数不足美国8% ;;高技术出口额为美国总数的3. 5% 。这反映了中国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电话主线仅相 当于美国的61. 8% ;移动电话相当于美国的42% ;个人电脑为3. 8% ; 因特网用户为4. 6% ;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美国的0. 23% 。中国成人识字 率比美国低16. 1个百分点;中国综合入学率比美国低30个百分点。(摘自 《21世纪展望:中国如何追赶美国》胡鞍钢)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6万亿美元。 其中美国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近11万亿美元,中国1.4万亿美元, 而人口中国13亿多,美国2.9亿。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 5倍,如果人均达 到美国GDP水平的话,那么中国的GDP应该为49. 5万亿美元。这样,为 实现赶超美国的目标,中国的GDP要比03年的全世界GDP的总量还要高出 10多万亿美元才行。   上述是GDP情况。能源支撑着财富的积累,支撑着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 再看看不可再生的能源的状况。以支持GDP消耗最大的能源,石油和煤炭为例。   03年美国消耗的石油是9. 4亿吨,占0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 5 %。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那么中国应该消耗石油42亿吨。而03 年世界石油产量仅为36. 9亿吨。换句话说,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全部由中国消 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的目标的GDP增长。而事实上我国生产方式仍 然比较粗放,中国2003年共消耗石油2. 4亿吨,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美 国的2. 4倍、日本的4. 3倍。如果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石油才可以 满足我们赶超美国?   据预测,我国2003年底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20亿吨,中国人均石油 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将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 够用1年零3个月。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113亿吨。截止1999年 底,已探明2500亿吨,累计采出1114亿吨,还有剩馀可采储量1386 亿吨。为满足中国赶超美国,世界的石油也还能用上几年?   再看煤炭。03年美国消耗煤炭总用量为10. 95亿短吨,如果按美国单 位产值的煤炭消耗,那么中国应该需要煤炭49亿吨。而03年全世界的煤炭产 量为46亿吨。同样,全世界的煤炭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 超美国目标的GDP增长。而03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 18吨标准煤/千 美元GDP,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近6倍。不可忽视的一 个是事实却是,我国1. 4万亿美元的GDP却消耗15亿吨标准煤,比GDP 高达11万亿美元的美国还多4亿吨煤。同样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煤炭 才可以满足我们赶超美国要求?   2000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按目前需求可开采 200多年。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GDP水准,那么世界煤炭资源还可供开采几 年。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 %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在如此高的资源消耗率情况下,谁来满足庞大的赶超美国的中国经济体?   工业革命300年以来,人类为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过程, 也是大量消耗能源的过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这一过程都是不可逾越的。如 果没有发现新的能源资源,中国若达到美国的GDP水平的话,三个地球也不够 中国人消费!中国人无疑具有像美国人一样消耗地球资源的权利,然而别奢望像 美国人那样如此“大度”地消费属于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资源不可再生,而 赖以生存的人却无穷尽地增长。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然而这又是谁之过?   用数字说话,从数字中发现问题,我们就会从数字中感受压力、感受危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