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_sherry sun_sherry
关注数: 254 粉丝数: 567 发帖数: 52,509 关注贴吧数: 218
关羽襄樊之役中曹魏初期的失败 罪责在曹仁不在于禁 先看曹魏初期失败的症结所在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三国志 曹仁传》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 于禁传》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三国志 庞德传》 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 《三国志 赵俨传》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三国志 关羽传》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 吴主传》 以上史料说的很明显 因为下雨导致“汉水暴溢”是一个客观条件 但是主观上两方不同的是 关羽有船(大船) 简单地说 就是水军不给力 现在问题就是 水军不给力 谁来负责?是于禁吗?必然不能是 于禁作为北方临时派来的援军 怎么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问题 只能是曹仁一人的责任 其一 曹仁有准备船只的责任和需求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三国志 武帝纪》 曹仁一开始的目的是“讨关羽” 结果关羽进攻的时候搞来了大船 曹仁这里还没有动静 岂不是可笑? 其二 己方有人预测到此事 而负责针对关羽的曹仁 却始终看不到这一点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三国志 温恢传》 其三 襄樊地区早有水军 而曹仁却没有任何建设的迹象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三国志 关羽传》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师千旅,武步原隰,谟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壹宇宙之气。(《辨亡论 上篇》) 《晋书 陆机传》 就是这样 一个之前有水军、适合用水军、早该有水军、必须有水军、己方有人知道要部署水军的地方 曹仁来镇守 因为一场洪水被人家的水军打的出不了头 责任难道还是于禁的吗?
新人觉得官渡之战 曹操兵不满万是一定的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三国志 武帝纪》 裴松之认为其不可信 列出了四个理由 1)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 这个属于完全的脑补 魏书曰: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间,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魏武用兵如神 自然有可能办到 2)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三国志 武帝纪》 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三国志 荀彧传》 可见兵力确实是十倍 而曹操应对的方式是荀攸的“分其势” 另 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 《三国志 张范传》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三国志 刘晔传》 都是曹操在官渡不满万的强证 3)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 馀众伪降,尽坑之。【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三国志 袁绍传》 既然是“伪降”自然不会“奔散” 不过被曹操将计就计而已 4)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馀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馀匹,繇马为安在哉?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馀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三国志 钟繇传》 曹操很明确表示 这些马“甚应其急” 那这些马能用来干嘛?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三国志 武帝纪》 “众少粮尽,士卒疲乏”这些马能解决什么问题?“众少”?“疲乏”?显然都不能 再看 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三国志 武帝纪》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 《三国志 荀彧传》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 《三国志 任峻传》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三国志 李典传》 也就是说 曹操最紧缺的是军粮 既然这些马“甚应其急” 被曹军作为军粮吃掉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和兵力则没有什么关系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