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邓陈李 叶邓陈李
关注数: 2 粉丝数: 16 发帖数: 2,714 关注贴吧数: 11
江南,到底在哪里?   3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隆重推出 《江南专辑》  江南,是我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7年第3期的主打内容。然而,刚刚确定这个选题,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江南,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我们平时所常说的江南,究竟又是指的哪块地区呢?我们翻阅了许多资料,疑惑非但没有得到解决,五花八门的答案反而我陷入了困扰。  一个月紧锣密鼓的策划制作中,我和编辑部的同事们采访了不同学科的学者,翻阅了一本又一本的历史地图集,终于将CNG的《江南专辑》送进了印刷车间。江南在哪里?  恕我浅陋,我一直以为江南的位置和范围是没有争议的。  说起江南来,谁的脑海里不涌现出一堆诗词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这几首《忆江南》,分明说江南在苏州、杭州,或者说在太湖和西湖那一带,这正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我以为别人心目中的江南也如此。  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研究地理的学者杨勤业教授关于江南在哪里的文章,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认为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江南指的是江南丘陵区。那是南岭以北,洞庭湖、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盆地相间分布的区域。他的江南北界不仅不是长江,甚至连江南的三大著名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周边地区都不在江南之内。  想来这也好理解。因为地理学家划分一个区域时,使用的是自然区划,就是寻找地表上自然属性相似的地区,把它们划出来,组成一个个区域。在自然地理学家看来,长江并不是一条自然区域的分界线,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两岸都交错分布着大片的平原,如江汉平原、两湖平原、长江三角洲,这些平原显然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区域,他们称之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把这包括了洞庭、鄱阳、太湖三大湖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划分出去后,江南还剩下什么呢?显然只剩下了一大片丘陵。  但这是地理学家眼中的江南,显然不是大众心目中的江南。  当气象学者林之光告诉我他心目中的江南是哪里时,我更惊讶了,他的江南竟越过长江北到淮河。他认为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都是江南,他的根据是气候,他认为那被绵绵梅雨所覆盖的地区,都应该是江南。简单地说,他的江南是梅雨。  和气象学者观点类似的是语言学者,研究方言的学者认为从方言的角度看长江中下游以南属于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这个区域都可以看作是江南。其中的吴语区(江浙一带)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江南。  这时,我已经感到,江南在哪里?并没有一个人人都认可的答案。  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江南,到底在哪里? 调查问卷 1.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地区吗?A认可 B 不认可2.广西、广东、福建属于江南地区吗?A属于 B 不属于3.扬州属于江南吗?A属于 B 不属于4.自古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你认可江南是理想居住地缩影的这种说法吗?A认可 B 不认可5.上海属于江南吗?A属于 B 不属于6.假如说“江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你心目中的江南在哪里?你能描述一下吗?
大家来了解一下——郑州:从一个小县城到省会,为何能够勃兴? 省会\县城的百年命运,竟由一条铁路而改变......  上上个世纪末,郑县(郑州)不过是生活在省会开封身影下的一个普通县城。百年之中,昔日小县城的面积和人口均增长了100多倍,逐渐成长为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伴随着郑东新区的出现,这座城市正雄心勃勃地试图成为河南全省乃至中西部发展的“引擎”。 所谓此长彼消,过去的省会开封却在郑州日渐耀眼的光环下,黯淡为一座普通的城市,其经济发展迟缓,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排名靠后。  1896年建造的京汉铁路为何没能途径开封?这是一个让我多年都找不到答案的谜。记得有一位开封人告诉我,当时的清政府怕将开封古都的龙脉惊醒,所以选择了郑州,这是开封版的解释。但又如何来解释火车都通到北京了还害怕开封的龙脉吗。我自己也曾想,是否是因为黄河的原因,在郑州花园口以西,黄河河道相对固定,而东出花园口后,黄河的河床开始不停变动,造成建铁路桥的困难,这是我自己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答案,但却无法解释为何在更靠东的济南,同时却出现了京沪(津宁段)铁路。不懂,为何绕开当时的河南省会,而河南也没有反对。  京汉铁路当初为什么放弃了河南的省城,而选择了一座百里外的县城?有人者想当然地认为,郑州肯定是处在北京到武汉的直线上。但现实是:处在北京到武汉直线上的,是开封而不是郑州!京广线拐个弯儿到郑州,然后又拐过来继续南行,好像是刻意躲着开封似的。这是为什么?! 张之洞,一个小个子大胡子、“遇事敢为大言”的河北南皮人,被孙中山誉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是他改变了郑州和开封这两座城市百年的命运吗?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清江浦这个名字了,但在火车时代来临之前,这个地方可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清江浦坐落在南北交通主干线——京杭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淮河以南是水乡,运河水深岸阔,而淮河以北的运河则水浅河窄,一般只行漕船,旅客商贩们,北上的要坐船到清江换马车起旱,南下也要到清江改走水路,因此明清时的清江是“南船北马”、“北辕南楫”的交会之所,是全国最大的水陆码头,有“九省通衢”之称。同时这里也是漕运中心,明清时的漕运总督均驻于此,是漕运的总站,南方各省的漕船都要在此投文盘验,这里又有“七省咽喉”之称。   由于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清江至北京的线路设想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主张的人多,反对的人也非常多。反对者认为,清江一向不是通商口岸,铁路一开,这里会比上海、天津还热闹,洋人必定来此建房经商盖教堂,这样一个水陆要冲、南北咽喉就会被洋人所占据。而有了铁路,清江与北京间的千里之遥,变得近如咫尺,这铁路很可能被列强利用,“恐转便敌人来犯之途”,有“引敌”“资敌”之嫌疑。 面对激烈的争论,清政府于1889年2月下令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发表意见,结果多数督抚反对,少数态度不明。而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书主张修筑芦汉铁路,他的一道奏折使争论尘埃落定。张之洞的高明,一在从经济着眼,一在持论中正,善于调解矛盾。   缘何放弃开封选择郑州? 一般大臣倡言修筑铁路,多从军事角度考虑,其中以著名爱国将领刘铭传最有代表性。1880年,刘铭传上书要求大举兴建铁路,他认为,“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今日之多且强也”。中国幅员辽阔,仅与俄国接壤的边界就“绵亘万里”,而各通商口岸,又都有列强驻兵。中国军队虽多,但分守各地,调集极其困难。“唯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   张之洞则经济与军事并重。他首先从清王朝巨大的贸易逆差说起,认为每年2000万两的逆差是个大问题,如果听之任之,“以后万不可支”,只有在中国腹地修建铁路,使“机器可入,笨货可出”,山乡边郡之产大量出口,从而消解对外贸易中的巨大逆差。
地道的京味地名该怎样说 近日看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栏目的一个“胡同交响曲”专题节目,节目请了几位搞胡同游活动的先生做嘉宾。提到胡同游的活动中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胡同及它的年代和历史时,有位嘉宾提到德胜门内的“刘海”胡同,读音直白,没有儿化音。我认为应该读成“刘海儿”胡同,按地道的北京地名读音,同是一个字,就有儿化和不儿化之别,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不加以区别,就不足以显示出地道的京味来。作为胡同游活动实际是一个文化活动,它的特色不单是依古建、历史这些硬件的基础托着,更要有京味的文化氛围熏陶着。  老北京约定俗成的儿化音,使用上多有不当,乃至失掉京味。其实,北京的儿化音自有其多年形成的特点,不能以一概全,随意滥用,下面例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园,比如: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的东南园、东北园、西南园、西北园等胡同,园字不儿化。而与这些胡同近在咫尺的大小沙土园、前后孙公园以及稍南的梁家园等巷,园字可儿化。  街,比如: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杨梅竹斜街、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白米斜街、一尺大街、下斜街等,街字不儿化。南长街、北长街、煤市街、兴隆街、宽街等,街字可儿化。有人这样解释:大的通衢如某某大街等,街字不儿化。实则不然。即如上举的一尺大街,在东琉璃厂与杨梅竹斜街之间,虽名大街,实际等于过道,名曰一尺,其短可知。可见街名儿化与否,并不在于大小。  寺,比如:白塔寺、护国寺、能仁寺、净土寺、圆恩寺、华嘉寺的寺字不儿化。舍饭寺、给孤寺的寺字则儿化。有人以为白塔寺、护国寺等庙宇宏伟,寺字不儿化以示尊崇。言似有理,但也不尽然。如上举的华嘉寺,在西城锦什坊街,规模很小,但寺字不儿化。  庙,比如:帝王庙、马神庙、火神庙、药王庙的庙字不儿化。宣武门外的三庙、五道庙、西单牌楼迤北的白庙、宏庙胡同的庙字则儿化。  房,比如:油房、糖房、报房、大小酱房等胡同的房字不儿化。东官房、石板房、饽饽房、妞妞房的房字则儿化。  口,比如:阜成门内宫门口的口字不儿化。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山涧口的口字则儿化。  巷,比如:东西交民巷、南北锣鼓巷的巷字不儿化。果子巷、陕西巷、南北柳巷、大门巷、方巾巷的巷字则儿化。  沿,比如:西河沿、潘家河沿的沿不儿化,南北沟沿、南北河沿的沿字则儿化。  池,比如:金鱼池、莲花池的池字不儿化。豆腐池的池字则儿化。桥,比如:东大桥、高梁桥的桥字不儿化。太平桥的桥字则儿化。  当然,北京地名的例子要琢磨就多了,但是通过以上的例举,已经大概说明了北京地名读音所具有的特殊人文所在。游着北京城,听着地道的北京音儿,这会使喜爱北京的人们倍感亲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