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青衣
铁青衣
关注数: 43
粉丝数: 251
发帖数: 5,537
关注贴吧数: 37
问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因为人有义,为什么是义而不是自我意识?义和自我意识之间有什么异同?
冒个泡泡,说一下良知良能 因为四句教的缘故,很多人认为良知就是一种知善知恶的能力,然后通过为善去恶的方式来实现致良知。 然而四句教只是给初学心学的人用的。 真正的良知是与良能合而为一的,属于良知的那一部分是知善知恶,属于良能的那一部分是善则充之恶则歇之。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无需在良知以外再去求一个为善去恶。 本质上来讲,良知良能原本便是合一的,良知即是良能,良能即是良知。 单纯的讲良知总给人一种劝人向善的感觉,就像佛家讲布施(吧里其实有人把心学当成佛学在学)。但讲良能就不同了,代表你追求的是一种无所不至且如行云流水般的理事方式。 致良知不仅仅可以让你彰显德性,同时还可以让你机智果断。。。。。
私欲 很多人不懂私欲是怎么回事,儒家对私欲的解释也不太清楚,尤其是它把过度的私欲称之为人欲,这更引人误会,我在这里和大家说一下吧。 说私欲要从人对事物的认知开始说,人认知事物并与事物互动,私欲便在这中间展开,左右人的意识和行为。 人有认知的能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的认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通过我们的感官从客观世界里捕获信息的能力和我们的大脑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推理联想想象的能力。第二类是人对事物的体验认知,人与事物的互动即是一个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有些事物会带给人好的体验,有些则带给人不好的体验,当人对事物产生了体验认知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的躲避不好的体验和寻求好的体验,这才是人真正的欲望和本能,人的意识和行动大都受它们的支配。 因此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即躲避不好的体验,比方说不适感,危机感,负罪感,受辱感,孤独感。第二类即寻求好的体验,比方说舒适感,畅快感,独特感,成就感,尊贵感这些。 之所以说它们是私欲是因为人对事物的体验是不太相同的,有一句话叫做有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人的私欲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如果事物带给人同样的体验,比方说触电,那么人躲避触电便不是私欲,而是本能。
还有这么一个吧?人好少。 还有这么一个吧?人好少。
今天在车间里和一小伙聊天,我说 今天在车间里和一小伙聊天,我说我学心学的,本来我以为他不知道心学,不料话一出口,他就略带鄙夷的说那不是唯心主义么,还说唯心的东西不要太认真了。。。。 感觉学校的思想教育太强大了。
良知和般若有什么不同?
儒学是一门什么学问 现在有的人反儒,有的人挺儒,但儒学是一门什么学问?这个问题反儒的人固然不懂,挺儒的人也未必真懂。 事实上儒学是一门存养和运用的学问,存养你的生命,人格,良知,情感,好恶和理性,存养你的家庭,制度和天下万物,然后运用它们。读孔孟你会发现它在个人和国家间存在极大的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 儒家不赞同非发之于心的有为和改变,发之于心的也会被节制在人的良知和能力范围以内,儒家虽然积极入世,但只以存养入世,不鼓励人去改变和创造,这在现代看来是一个缺点,但在儒家人和事是平等的,如果你有心去做是可以的,无心的话就不用理会了。 礼乐是儒家鼓励人去做的两件事,这两件事都是可以顺应人心的。 孔孟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思想,而理学则将这种思想直追生命的本源,使之从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变成了一门生命之学,而心学则将它们汇聚成为良知二字,从此人的一切作为始于致良知终于致良知,良知以外再无二事。
【国学】儒学是一门什么学问 现在有的人反儒,有的人挺儒,但儒学是一门什么学问?这个问题反儒的人固然不懂,挺儒的人也未必真懂。 事实上儒学是一门存养和运用的学问,存养你的生命,人格,良知,情感,好恶和理性,存养你的家庭,制度和天下万物,然后运用它们。读孔孟你会发现它在个人和国家间存在极大的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 儒家不赞同非发之于心的有为和改变,发之于心的也会被节制在人的良知和能力范围以内,儒家虽然积极入世,但只以存养入世,不鼓励人去改变和创造,这在现代看来是一个缺点,但在儒家人和事是平等的,如果你有心去做是可以的,无心的话就不用理会了。 礼乐是儒家鼓励人去做的两件事,这两件事都是可以顺应人心的。 孔孟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思想,而理学则将这种思想直追生命的本源,使之从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变成了一门生命之学,而心学则将它们汇聚成为良知二字,从此人的一切作为始于致良知终于致良知,良知以外再无二事。
说见 见就是眼睛看见东西的意思。但眼睛虽然可以看见东西,却不能代表你真的看见,见与不见在于你的心智是否到达,心智到达,不见亦明,心智不达,虽见亦盲。 所以有的人虽然只是在书房里看看书,行动起来却可以决胜千里,这不在于他的眼见范围,而在于他的心智范围。有的人虽然走过三山五岳,见过人生百态,所知的终究是门前的那条街和街角的菜市场,心智未出而已。
标准之害 世人喜欢设置许多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智与愚,善与恶,及与不及,很多人喜欢自设一些标准来规范和实现自己的行为,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 一个人的智慧不会因为没有标准而无法呈现,更不会因为有标准而有所加成,人对于事理的领悟有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过程,当我们为智愚设置标准的时候,很多人会因为领悟不到而无法达到标准,结果促使这些人产生了愚昧的自我认知,当他相信了自己的愚昧的时候,他再无法精进,我们的标准事实上造就了愚人。 我们设置了善恶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我们无法保证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善的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人必须要以一些我们称之为恶的手段来求宜求存,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恶时未必是改变,而是以恶人自居,再无向善的可能。 各行各业都有许多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及与不及,最终造就了无数发现自己处处不及的人,这些人最终在平庸中走过一生。 许多人喜欢设置一些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方向,但总是将标准定得太高,以至于自己的能力跟不上,见识跟不上,甚至连身体素质也跟不上,最终发现自己的不及并相信且执行了它,毕生再无斗志。 世间的一切人为的规则事实上是在造就愚人恶人和不及的人,都是非道德的,我们应当遵循的是我们以之成为人的自然规则和我们以之看以之看以之听以之行以之思的心性之本。
唯物的爱憎 什么是爱憎,好好色恶恶臭而已。儒家伟大的地方在于,无论你所爱为何物所憎为何物,都是你德性之知的表现 ,事实上爱憎是维系人与事物的力量,人因为憎恶而排斥改变,因为热爱而共存精修 。 每一个人都有爱憎之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的爱憎之心必须是唯物的(很多人只知道存在决定意识,不知道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也就是说你的热爱与憎恶都必须与这个世界里的事事物物直接关联。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说所谓的梦想了,梦想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美好世界或一种美好的生活,总之是虚幻的,但由于其美好而使人热爱和执着,同时也促使人对现实世界的的一切产生不满排斥甚至是憎恨。 这就变得非常可怕了,人因为憎恶而改变,但当你憎恶一切的时候,你的改变便是破坏,可笑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破坏世界的能力,通常只会破坏自己的生活,破坏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破坏自己的健康快乐,财富与机会,最后终于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实现梦想,反而与之越离越远。 当一个人活在一个被他所憎恶而他又没有能力改变的世界里时,通常只有几种表现:放纵私欲,抑郁,自毁,报复。 有人说人的生命因为梦想而伟大,但事实上梦想是导致年轻人自毁的元凶。 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根本不需要有梦想,而是要学会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里一些简单的自然的和平庸的东西:天一点一点的亮起来,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肥胖的女人揍她不听话的儿子,还有打扮得漂亮的女孩和啤酒的味道等等,无论所爱为何物,它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正心 凡人做事有两个标准,其一是达到事物本身的要求和标准,其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本身的能力。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事物的要求和标准,有的人尽其心智也做不好事。很多时候,那些能力不足无法很好的完成工作的人往往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虽然达到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的人却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瞧不起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但能力不足的人固然有所不及,能力足的人也一样不及,最终大伙一起平庸。 一个人若是能力不足,强行去做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必然会导致破坏,因此他只需要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衡量一个人能力范围的标准不在于一切外在的标准,而在于他本身能够自然正常的发挥,而保证这种自然正常的发挥在于他不受私欲的影响,在于他能够去其心之不正以持其正。 能力足的人固然可以很好的达到事物的要求和标准,但若想真正的出色,终究还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终究还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持其正。 我们常常制定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标准去衡量别人,同时自己也热心于实现一些要求和标准,事实上这些要求和标准并不足以让能力足人变得更优秀,却可以使能力不足的人造成物我两伤的局面。 去其心之不正以持其正,人在面对事物与工作时只要持这一标准就足够了。
决断(有所悟,非心学!) 人遇事时总得有一个决断,而决断在于或取或舍,或行或止,或事或御这六个方面。 人之所以为事要么求义,要么求利,因此,凡决断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义利为第一原则。 人或受私欲的支配,或受情感的牵绊,因而求义而不得义,求利而不得利,因此凡决断之时必先摆脱私欲的支配,斬断情感的牵绊。 人因决断而执行,因执行而实现,因此在可行处决断为第二原则,非可行之事则静候其可行之时,为非可行之事所产生的情感上的牵绊则直接斬灭。 人各有其能力范围与可支配范围,人之为事若是超出能力范围便会导致破坏,超出可支配范围则会引来针对,因此只在能力范围与可支配范围之内决断。 正确的决断在于信息的准确与全面,错误或模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决断结果的错误,因此只在获得了准确与全面的信息时才决断。 人活在时势之中则必受时势之所制,要改变时势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极其困难的,而利用时势则相对简单,在时势之中的一切决断避难而行易,用而不改。
为什么很多人对理学的印象很不好?
个人专属贴 没事在这里发一点个人的感想,也可以在这里和各位吧友交流交流,就不随便发贴了。
【国学】请问国学里有没有关于武学理论的古籍?
各位对率性而为怎么看? 先听听大家的理解,然后我再讲我自己的理解。
【国学】老道出来冒个泡泡 问道的给你解道,笃信的给你正信, 各位有钱的施个舍,没钱的点个赞。
【国学】格致诚正 格物 格物就是学习,学习事理物理法理等等,格物在于拓展自己的认知面。 致知 儒家的知不仅仅是知道懂得事理,还要能够被你运用才行,如果你仅仅是知道而无法运用,那便不能算是真知,所以致知便是将你所学得的知识达到一种可以被你运行的状态。 诚意 诚意便是自诚己意的意思,所谓自诚己意,是将自己的心意所动转化成为身体的行动,有意说话则说话,有意做事则做事,有意而不行便为不诚。一个人在格物致知之后,他的认知面,能力范围都会得到很大的拓展,他的意向范围也变得更广阔,所以人在格物致知之后便会有所行动,而行动则不过是诚意。 正心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行动是以达到目的为准,但在儒家并不执着于目的,而是以正心为准。为什么这样做呢?一个人在心性得正的前提下,他在行动中的表现结果便是他的能力和智慧的最佳表现,执着于目的会促使他脱离自己的能力范围,结果非但不能很好的达到目的,反而会对自我和事物造成伤害。 。。。。。。。。。 阳明讲格物便是为善去恶,这实际上是将人的学习,运用,行动和表现统一在正心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正,他自然会去学习,自然会去运用等等,他的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一般人会不知道怎样去把握。
大学里的格致诚正 格物 格物就是学习,学习事理物理法理等等,格物在于拓展自己的认知面。 致知 儒家的知不仅仅是知道懂得事理,还要能够被你运用才行,如果你仅仅是知道而无法运用,那便不能算是真知,所以致知便是将你所学得的知识达到一种可以被你运行的状态。 诚意 诚意便是自诚己意的意思,所谓自诚己意,是将自己的心意所动转化成为身体的行动,有意说话则说话,有意做事则做事,有意而不行便为不诚。一个人在格物致知之后,他的认知面,能力范围都会得到很大的拓展,他的意向范围也变得更广阔,所以人在格物致知之后便会有所行动,而行动则不过是诚意。 正心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行动是以达到目的为准,但在儒家并不执着于目的,而是以正心为准。为什么这样做呢?一个人在心性得正的前提下,他在行动中的表现结果便是他的能力和智慧的最佳表现,执着于目的会促使他脱离自己的能力范围,结果非但不能很好的达到目的,反而会对自我和事物造成伤害。 。。。。。。。。。 阳明讲格物便是为善去恶,这实际上是将人的学习,运用,行动和表现统一在正心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正,他自然会去学习,自然会去运用等等,他的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一般人会不知道怎样去把握。
素位而行 中庸里的素位而行是很优秀的观点,只是它对素位而行的表达比较古老,不太引人重视。 所谓位指的是你可以自由展现自我智慧与行动的范围,这个范围由你的身体承受范围,专业能力范围,可支配范围,全面信息范围和生活环境里的风俗观念所决定。 一个人只要不脱离这五个范围,他自我和事物都会得到合理的运用与存养,而脱离这五个范围,则必定会处处受制,同时要么给自我造成伤害,要么给事物造成伤害,所以一个人若是求德,则只能在这些个范围内求取和表现,所以这个位也是人的德位。法家也有关于位的说法,但这个位于他们不是德位,而是权位,一个人如果脱离这些个范围,便叫做失权。 一个人脱离自己的位不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是自己的私欲,要么是他人的要求,所以在处理自我的私欲与他人的要求时必须要慎之又慎。 每个人都有进取之心,这无关私欲,但很多人在进取的时候脱位而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一种投机与赌博,真正的进取之法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智慧层层的扩大自己的权位范围,这也是真正的素位而行。
知 知的三重境界:感知,认知和良知。 感知是指你的五感从环境中捕获信息的能力。 认知是指将你大脑里的概念与感知系统从环境中捕获的信息维系成一体的能力。概念源自于过去的感知信息和对事实的推理,所以人的感知世界最远也只是目光所及的范围,而人的认知世界则可以无限宽广。但人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形成认知概念,比方说文字,你看到中文都能明白该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但你看到法语却可能大脑一遍空白,这是你的大脑记忆中没有对它的概念,无法行成认知。 良知是不虑而知不虑而能的能力,理想的状态下可以与人的感知认知一体化,但涉及到某种技能时却会和人的认知分离。比如我们阅读时很难遇到不认识的词汇,但我们在书写在表达的时候却很难全面自由的运用我们所认识的词汇。所以学习知识有下通与上达之分,下通是指拓展你的认知范围,上达是指拓展你的运用范围,下通上达之间的区别就是你在运用下通之学时必须要想上一想。
【西哲】谁能解答一下唯心和唯物的概念? 我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叫唯物,那唯心是不是由意识决定物质? 我对唯心主义的概念完全不懂。
本人对《金刚经》《坛经》略懂,吧里有交流或提问的吗? 本人尽我所能给出答案。
为什么一讲佛法就有人跳出来说要读几万遍才能懂才能说? 这样说的人我总感觉他不懂佛经并且怀疑佛经不能让人信服。 佛家缺研习佛法人才。
来这个吧有一种科幻化为现实的感觉。
【切磋】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可怕的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是立场,人们总是认为那些和他站不同立场的人总是毫无缘故的坏,和他站相同立场的人总是毫无缘故的好,尤其是政治立场。
【国学】请问国学里有没有说人情的文章
见性的见不是看见的意思,而是呈现的意思。 总感觉有人把把见当看见解了。
【西哲】哲吧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1,大家都喜欢讨论些复杂的问题。 2,复杂的问题不喜欢以简单的方式推理,而是想方设法的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3,总以为简单的问题里有复杂的哲理。 4,把哲学当成提问题的学问,而不是找答案的学问。 5,能够被大伙接受的答案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6,提问题的人不是为了寻找合理的答案,而是为了和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辩驳。 7,那些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来刁难别人的人其实自己也回答不了自己的问题。 8,知道五个哲学家的名字和他们各自的著作的人便算了不起了。 9,十个人里有三个把哲学当成物理学了。 10,没几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讨论过哲学问题,哪怕是哲学专业的。
终于参透了什么是智慧
【西哲】个性是啥? 对我来说,人生就三件事:守护或创造合理的东西;修正那些不太合理的东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支配范围。这三件事和个性都没啥关系,个性是啥?
【国学】教化,感化,自化 古代的圣人最纠结的大概就是这三件事,大伙怎么看?你支持那个?
来支持一下。 了了。
这禅宗修行吧的人到底有没有在修行? 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些什么是见性,有没有见性,怎样才能开悟之类的问题,或者在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好像这些话是藏宝图一般。很少有人思考:一个人若是真见性了,他会有些什么表现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太可能证明他已经见性了,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答案就在经书里。 那么一个见性的人到底会有一些什么表现呢?答案不外乎下面几点。 1,平等; 2,自由; 3,善良; 4,广阔; 5,有智; 6,无住; 7,非法非非法。 等等。 事实上,一个人只需要对其中的一样有一份了悟并真正的做到便算是见性了。比喻善良,这是大多数人都做到了的,事实上便是见性了。 心性并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你每天都通过它来为人处事,不能见性只是自迷而已。
2016你的心愿与计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到处是这句话?
这个吧里的人一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样子,是不是装过头了。
问佛
贫道到此一游
神奇圣人王阳明有看过的么
【西哲】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的读过一本哲学书? 如果没有,那关注哲吧算不算叶公好龙? 真把一个哲学问题摆在你眼前,会不会吓坏?
【西哲】求答案 谁可以将人的意识作一标准的解释与定义?另外意识和知觉有啥区别?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哲吧高人快快现身!
原来还想和反儒的论论,现在全当看笑话了
【西哲】谁有心的分析这本书 分享一下,要TXT的,我下手机看。
我对坛经和金刚经的感悟与体会 昨天的贴子竟然被删了,也许贴名写得太狂妄吧,删了也是该。想一想,还是换一种方式来发帖吧,把我对佛法的感悟与体会一点一点的写下来,这样贴子应该可以存活吧。 我学佛法的时间不长,从买书到现在不过几个月,这段时间里也只是随便翻翻,从没有想过要有多认真的学习佛法。但也许是我对道儒有那么些见解吧,翻看坛经的时候没有多大难度就能理解,金刚经也是多读两遍就有所理解。现在我每个礼拜都会将这两本经书读几遍,但我相信我读它们的目的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我是拿它们来励志的。 我没有接触过佛徒,也没有读过任何其它的佛家典籍,甚至有意的避开书里的现代译文(这是我读道儒时留下的习惯,道儒里很多现代译文都是错的),所以我对佛法的理解都是自己的。然后我就发现这个佛家吧所给我的印象和我所理解的佛法完全不一样,于是就冒出了讲法的念头。 当然给我这种印象是因为吧里很多人是信徒,我本人虽然是无神论者,但却不反对甚至支持信仰,如果我对佛法的理解和各位信徒心里的佛有点不一样,避开即可。如果是修大乘佛法以见性成佛的,可以和我论论,不过我读的就金刚经坛经两本,里面的术语不是很多,论其它的我就有点不懂了。
吧主有点走火入魔了
我想完成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 但我文化程度不高,不善长写作,咋办?
什么叫客观唯心主义? ?????
禅宗是造就精分的好毒药! 看帖有感。。。。
看到一个新闻
主一之功与立志 人要有所追求。一般情况下,有所追求是建立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的,而人们在建立目标时往往会犯一个愚蠢的错误,他建立目标时不是基于事物的作用与自己的操作能力,而是基于事物所体现出的价值,许多人更是想借事物的价值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但凡事物一旦涉及价值,就免不了权衡计算,免不了舍弃破坏一些合理但价值小的事物。这看起来没什么,但凡事总有一个成败,成功了是好事,但一旦败下阵来,留给追求者的往往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生活处境。有多少悲剧是这样造成的呢?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如何使自己既有所成就又能败而身退呢?答案就是主一。 所谓主一就是不去追求事物的价值,退而修炼自身的心态与态度。理智,乐观,冷静,积极,认真,敏捷,威严,知行合一等等这些都是主一之功。 不去追求价值难免使人心有所失,但主一之功一旦体现在事物上,则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生活中有许多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智慧和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而是他们的心性中有一些别人所缺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外乎理智乐观冷静等等。
竞争夺胜之道 问:可有竞争夺胜之道? 答:有。以强胜弱,以众胜寡,以奇胜正,以有备胜无备。人一有之,我百夺之,人十有之,我千夺之;人行之于阳,我动之于阴;人受之以正,我攻之以奇。
民主法治与其它 民主是什么?民主是自己当家作主,简单的来说就是自治,而自治说白了就是人治(别把自己不当人)。 民主与法治是很难并立的。法治是什么?法治就是设置一些法规制度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人民必须在这些法规制度的范围内活动。 现在许多人对民主法治的呼声很高,说到底只是囚犯要求一间更大一点的监狱而已。 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法律,那恶人作恶怎么办?事实上如果你遇到恶人法律并不能保护你,相反会制约你对恶人的报复行为,大多数时候法律其实是保护恶人的。当你与恶人对薄公堂时,你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恶人侵犯了你,并且你还得有一个能干的律师;如果你的妻子遭到侵犯时被你发现,你必须绝对理智冷静的要求恶人停止他的行为,如果你因为情绪失控而作出了过度报复,那么你是有罪的,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得保证自己绝对理智冷静,举手投足间法律法规尽显。 为什么在要求民主的时候还要求法治?说到底是胆怯,是想有一个万世太平的办法可以逃避不期而至的斗争,但这样的办法有吗?其实没有,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要求民主是对的。这个世界虽然从来都不缺恶人,但善良的人从来都是绝大多数。这些善良的人并非是生来就知法明法的,事实上他们中大多数根本就不懂法,使他们善良的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和家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份无法断绝的情感与责任,因此,保证民主社会能够合理运行下去的并非法治,而是情感与责任。 那么善良的人如何面对恶人呢?事实上根本就不用在意。在没有法制的前提下,恶人的每一次作恶都是将自己置之与死地,纵然他能伤害一两人,但总有一天他会死于非命,甚至会因他的行为而祸及家人。这个世界虽然从来都不缺恶人,但也从来都不缺为了他人而勇于献身的人,这些人使得那些拥有地位势力的恶人也会为之胆怯。除此之外,善良的人还有一样保护自己的利器: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活在世上肯定有所需求,有所需求便会对事物形成观点,拥有相同需求相同观点的人更容易抱团一至对外,这种相同的观点便是意识形态。越是善良的人越是单纯的人在一起形成的意识形态越是稳固,所产生的力量也越是强大。 民主是不需要法治的,对那大多数善良的人来说,并不需要一种什么规则制度来约束他们怎么做,而对恶人来说,有也没用,但大多数的人都看不到这些。现在车票实名制了,手机实名制了,刀具武器管制了,所有的人对各种各样的办证毫无怨言,听到有人作恶就在召唤严法酷法,你们在创造一个制度监狱你们知道吗?
假如我对佛法有很深的了解,我该不该讲法? 因为对道学和儒学有一点了解,别人认为难懂的坛经对我一点难度也没有,金刚经刚开始读的时候虽然莫名其妙,但多读两遍也就懂了。有时候我有讲法的念头,但每当我看到这个吧里一些人的贴子时,我就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许多人需要的是佛而不是法,即使我能把佛法讲得明明白白,却未必他们真正需要的。 佛是佛,佛也是法,讲佛法有时是在灭佛法。我不知道该不该讲。
仁义 发之于内为仁,行之于外为义,仁是一种爱心,一种对事物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对别人产生情感的维系时,他才会真正无私自然的去帮助别人,才会与之分享自己的成果与利益;一个人只有对事物产生情感的维系时,他才会真正的关注爱护事物,研究事物,整理整顿事物。这就是互为表里的仁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心,没有对事物产生情感的维系,就莫要说大义于天下了,连一句正常的客套话他也觉得恶心虚伪。现在的一些人动不动就说什么大公无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话,然而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它缺失情感的维系。如果没有这种维系而单凭理论与标准就可以做好事情,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我们的世界早就被打造成人间天堂了,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因此,那些忽略人的情感而宣扬的公德就变得华而不实了,而以此来要求别人则更是恶心虚伪了。 人世间的事情风云变幻代代不同,但其出发点却永远不变~~或出于情感或出于欲望。出于情感则代表成全与创造,出于欲望则代表占有与破坏,而仁心是情感的最高体现。 其实我们不需要知道事物的对错,不需要分什么公私,更不需要以某种价值观念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只要对事物表现我们的情感,由所爱及其所不爱,我们在行动上就一定会表现出成全与创造,关注与分享,并且是最自然无私的。
仁义 发之于内为仁,行之于外为义,仁是一种爱心,一种对事物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对别人产生情感的维系时,他才会真正无私自然的去帮助别人,才会与之分享自己的成果与利益;一个人只有对事物产生情感的维系时,他才会真正的关注爱护事物,研究事物,整理整顿事物。这就是互为表里的仁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心,没有对事物产生情感的维系,就莫要说大义于天下了,连一句正常的客套话他也觉得恶心虚伪。现在的一些人动不动就说什么大公无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话,然而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它缺失情感的维系。如果没有这种维系而单凭理论与标准就可以做好事情,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我们的世界早就被打造成人间天堂了,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因此,那些忽略人的情感而宣扬的公德就变得华而不实了,而以此来要求别人则更是恶心虚伪了。 人世间的事情风云变幻代代不同,但其出发点却永远不变~~或出于情感或出于欲望。出于情感则代表成全与创造,出于欲望则代表占有与破坏,而仁心是情感的最高体现。 其实我们不需要知道事物的对错,不需要分什么公私,更不需要以某种价值观念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只要对事物表现我们的情感,由所爱及其所不爱,我们在行动上就一定会表现出成全与创造,关注与分享,并且是最自然无私的。
把心不可有一事翻译成人的心里不能仅存一事真的好么?
请问智与慧有何区别? 我们一般讲智慧智慧,是一个词来着,但坛经里的般若智与定慧却是有一点区别的。 难道是发之于内为智,行之于外为慧?
为什么孔子说能做到中的人很少。 大多数的人只以为中就是两者取其中的意思,但这其实只有在面对两种不同但又正确的意见时才采取的折中办法,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人要做到中一点也不难。 但中并不是折中的意思,更是合理合道的意思。而对人来说,这意味着你必须把自己应有的能力发挥出来,否则便是不及。 一个人对安全感有过度的欲求,他就会变得懦弱;对享乐过份执着,就会失去进取心;对事物太高的价值认知,自身就会受到压制和伤害;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受制于这种怀疑。种种这些都是促使人不及的原因。而在另一个方面,人追求事物大多是因为对事物产生了价值认知,这种价值认知促使人过度的支配自我和事物,忽略它们本来该有的状态,最终造成两者的损害。 所以笨的人不及,聪明的人却不免太过,两者都不得其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