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康の影迷 财神康の影迷
关注数: 6 粉丝数: 91 发帖数: 7,945 关注贴吧数: 9
【新闻】 阮星航欲与《外来媳妇本地郎》正面PK 2012-04-20 13:28:42 来源: 新快报(广州) 做好喜剧是门学问   一年前,阮星航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曾坦承,自己最大兴趣还是做演员,一年后,《我要发达》的开拍显然是让他梦想成真。虽然拍剧让他过足了戏瘾,但身兼演员和制片人两职,要平衡台前和幕后的各种关系,确实让他感到压力不小。阮星航坦言因为兼顾的东西太多,所以这次演戏自己并不是很享受中间的过程,“这几年一直把重心放在做节目上了,而且这边电视剧的环境我自己不是很满意,很多交道都没有去打,这次终于可以自己去做了,我是真心希望能交出有诚意的作品。”他表示,这个短剧走轻喜剧的路线,老少咸宜。   说到做喜剧,阮星航认为这个工程比《外》剧的难度要更大,他说:“《外》剧更多的是演绎生活,而我们则更多的是要让观众开心。行内人都知道喜剧是非常难拍的,因为你不可能找来一批专业的喜剧演员来帮你,所以这让我们在前期的剧本到后期的表演上都必须做到更精细,难度也更大。”   据在剧中饰演阮星航妹妹“赖梦维”的美女演员朱伟珊透露,由于阮星航的工作太多,所以“他平时都没太多时间看台本,都是到了现场以后匆匆看一遍就上去演,演的时候会即兴表演出来很多新鲜好玩的话和表情,他也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大的创作空间去自由发挥,这让我们受益匪浅。”擅长在主持时搞笑的阮星航在戏里面发挥自己的幽默天性是不是也能感染到观众,只有留待观众的检验了。
【虎吧新闻】 “二嫂”买菜“粉丝”塞道~~~~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10年3月1日 第 1647 期 A7版 中山网讯 “‘二嫂苏妙婵’来厚兴市场买菜啊!”昨日,《外来媳妇本地郎》“二嫂” 扮演者虎艳芬的出现,让市民惊喜不已,市场过道几度被堵。      上午10点,记者守候在厚兴市场门口。10点40分,记者终于见到虎艳芬,提着一个蓝色的菜篮子,穿着一身碎花裙配紫色高跟鞋,由一位小伙子陪着出现在厚兴市场门口。刚一现身,就被人认出来,买菜的市民纷纷围了上来,含蓄些的则掏出手机“偷拍”,或轻声议论现实中的“二嫂”比电视上漂亮;而大胆些的市民,则拿笔或相机上前要求合影或签名。一位在市场摆摊的中年女士更是摆手大喊“阿婵姐,我是你的粉丝啊”。引得虎艳芬点头致意,该女士又大声问:“你先生没有陪你来吗?”虎艳芬幽默地回了句:“你是问哪个先生啊?”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对于要求合影或签名的市民,虎艳芬先是有求必应,经过好一番折腾,也应付不过来。身边的小伙子急忙帮虎艳芬开路,往市场深处走。大概“二嫂”的师奶形象深入人心,没有距离感,卖菜的、卖肉的档主们,都在喊“婵姐,过我这里来买啦,便宜点给你”。      “二嫂”首先来到一菜摊前,买菜手法显得相当专业,采用望、闻、问等手段,挑了葱、蒜头等,档主一看来了大明星,开心得不想收钱。比如虎艳芬挑出一个蒜头,问多少钱,档主说“六毛,送你无所谓啦”,虎艳芬立马严肃起来:“免费,不能的,不好意思的。”不过马上又嬉皮笑脸,微微欠身“谢谢啦”,把蒜头往菜篮一放,演了一回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引得大家大笑。      虎艳芬在市场转到12点钟,买了鸡蛋、牛肉、西红柿、鱼肉等十几样菜,一个多小时里,“二嫂”到市场买菜的消息不胫而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市场过道几度堵塞,还有档主放下生意,忘了招呼顾客,定眼看着“二嫂”买菜,如虎艳芬到了卖牛肉的档口,几个档主就放下了屠刀,围了前去看热闹。      经常在电视上见的“二嫂”,为什么会现身石岐厚兴市场呢?原来,这是虎艳芬协助中山电视台拍摄一档新节目,怪不得一路跟着摄像机,记者打听到,市民们很快有望在本地的电视台,看到“二嫂”在厚兴市场拍摄的节目。
【新闻】 粤语作品听的人多学的人少~ 转自 羊城晚报 本报讯记者邓琼、实习生朱土福报道: 2009年广州相声小品大赛决赛昨晚在蓓蕾剧院落开锣,经过初赛、复赛脱颖而出的十个相声小品轮番上阵,精彩的表演和诙谐的语言博得观众阵阵掌声,但是精彩过后也有忧虑。   精彩不断各有千秋   本次的相声小品大赛节目不可谓不精彩。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饰演作家的张和平再次出手,小品《同是行路人》讲述一个外来工在火车站,行李包几经周转失而复得的故事。“作家”饰演的外来工是个哑巴,一会跳一会哭,啃面包狼吞虎咽的吃相惟妙惟肖,动作表情细腻,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该小品也得到全场的最高分。   最后出场的相声《快乐拍手歌》是有两位名叫牟嘉忻、刘嘉星的小朋友演绎。两位小学生个子小,但得到的喝彩倒不少,二人一捧一逗,边唱台湾的“校园歌曲”边跳舞,令全场笑声不断。   粤语曲艺作品不多   记者发现,这次大赛共有44个节目入围复赛,其中粤语作品和普通话作品各占一半。但在进入决赛的10个节目当中,就只有3个是用粤语表演的。对此,昨晚担任评委的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也表示有些失望。他说,目前粤语相声小品演出还是很受观众欢迎,但最大的问题是新剧本创作和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听的人多学的人少,所以我们要赶快吸收新鲜血液,为新人新节目提供舞台”。   他还表示,最令人担心的是,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广州相声小品大赛,基本上涌现出来的普通话表演人才都比粤语表演的多,“对于发掘本土的曲艺作品和方言表演艺术而言,大赛的效果有限”。   实际上,粤方言的小品相声在黄俊英一代的努力下,挖掘了不少方言特色,例如“红当当”、“青BB”、“黄禽禽”、“瘦孟孟”等,译到普通话中则诙谐效果尽失。黄俊英说:“粤语和普通话的相声和小品在表演手法和创作上是一样的,不同只是在语言上。人才关难过,不仅对粤语曲艺的发展不利,也会对粤方言特色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