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师✨ King870923
喵喵喵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4 发帖数: 5,024 关注贴吧数: 22
转载:“祖传针灸”竟灸出人命?针灸不是随便灸 近几年,国家鼓励基层医生学习、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很多基层医生也通过中医药适宜技术成功转型。但也有个别人,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未取得合格证书或合法的执照,滥竽充数,随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导致意外发生,最终害人害己。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有网友爆料,某“祖传针灸”的针灸馆出事了:一位70岁的男性老人,平素身体硬朗,体检未发现病症,到该“祖传针灸馆”进行针灸治疗,却被针灸要了命。图片来自网络 每种医学治疗手段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用的好的治病,用不好的要命。要治病,就先的到正规的培训机构学习,学好技术,取得合格的资格证书和合法的执照,方能做到治病救人。 以针灸为例,其禁忌证如下: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 3.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 4.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 病情相对难判断准确了,不论是医学理论很好的研究生博士还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主任对危重病情的判断都是谨慎至极,普通的医生就更难准确的判断出。随便学的三两下,则更难正确判断出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就在这种时候栽跟斗。 所以说,针灸不是你想学就能随便学的会的,更不是你想灸就能随便灸的。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任何一种中医药适宜技术也一样,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的,更没有捷径可走。都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能辩别急危重患者的能力为前题条件的。需通过正规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的合法的手续和执业许可,方可开展。 “来源:医博士”
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科目 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药理、卫生法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
[转载]发泡灸、疤痕灸 古人的发泡灸 发泡灸,古代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或“冷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灸治疗法。 属中国传统的灸术之一。 天灸,除发泡之外,还有另一种涵义,《本草纲目》卷五“露水”条指出:“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治痨瘵,谓天灸。” 发泡灸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敷“中颠”(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如该书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就有“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以发抱截疟的记述。 宋代王执中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他在《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明、清时期,发泡灸的使用更为广泛。施灸时选用的发泡药物亦日益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治疣癔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 清代赵学敏《串雅外编》有:“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 明代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可见,各家医籍中载有不少发泡灸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吴氏在临实践中以发泡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 《灸绳》中的发泡灸 《灸绳》里,周楣声老先生关于发泡灸的描述如下: 发泡灸是采用刺激性较强之中草药,直接敷贴于孔穴之上,促使局部皮肤充血、渗出形成水泡,而达到治疗上的要求 。故亦属直接灸的范围。 1、取材与操作 最常用的为大蒜泥或片,其他刺数性较强的如斑蝥,白芥子,以及甘遂,大戟,芫花等,皆可単独应用或配伍应用。而麝香在古方中为必备,由于药源缺乏,价格昂贵,故目前已多不用。将选用之药物(一种或数种)捣和成泥,根据不同病种与选穴部位,捏成大小相应的小药饼,擦净皮肤,将药饼贴在穴上,外用胶布封严即可 。 2、选穴及适应范围 凡在肌肉丰厚之处,皆可选穴敷贴,特以背部最为相宜。胸腹及四肢各穴亦可入选。适应范围亦較广,新病小恙,陈疴痼疾,皆可应用 。新病如疟疾,可贴内关或大推,外感可贴风门或肺俞,泄注可贴命门或水分;目赤肿痛可贴太阳或光明;痈疽疖肿可贴至阳或灵合;急性肝炎可选贴肝俞,胆俞,期门,章门,以及清冷渊等皆是。老病如支气管哮喘可贴四华或膏肓,呕吐冷痛可贴中脘或至阳;肝脾肿大可贴章门或痞根。凡此等等,不难以例其余。 古人的疤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 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 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圣惠方》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 《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21类系用直接灸疗。 悬灸引发的灸泡 从古人对发泡灸和疤痕灸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不论哪种灸法,最终因施灸而起的发泡历来都被认为是排病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取得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
[转载]害人匪浅的全息针灸 原文地址:害人匪浅的全息针灸 原文作者:桂亮针灸 害人匪浅的全息针灸 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Bohm1917-1992)现代全息理论之父。什么叫全息呢?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全息元,如人体长骨全息律、第五掌骨侧全息律、人体赤白肉际全息律等。由此中医针灸进入了全息针灸时代!从第二掌骨针灸开始,到现在眼针,耳针,手针,足针,头针等等再到全身各部分都能插满针,但按照这个理论任何地方针灸都可以说是全息理论,那不等于废话吗? 这么多年来所有这些吹捧所谓全息针灸的人,都没想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中医的气化理论就是整体永远大于各局部部分之和,你把人体分割开来,再拼凑起来那还是活蹦鲜跳的人吗?一个局部的碎片就能完全替代整体?那碎片只是包含整体信息但并不是就是整体!这全息理论的道理用在其他地方我不敢说是否正确与错误,但用在针灸方面那肯定是错的!我再举一个更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棵树要死了,这棵树的一片叶子包含了树的整体信息,但能通过医治这片叶子去挽救这棵树吗?这么浅显的 道理近四十年来没人想明白,这些研究全息针灸的人根本不去动动脑筋,更没一个人把这些道理想透彻,因此枝叶就是枝叶,它不能代替整体,只有将树从根上救活了,那么它的枝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人体的根是什么呢?就是脏腑,经络,气机,只有它们有了生机,才能恢复真正的健康!而所谓的全息针灸本身就个是错误的理论,它把中医理论的精华本末倒置,把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全部丢在脑后,它让这些不动脑筋的人走向了死胡同,真的没想通近代会都这么多无知的所谓的名家会这么愚蠢的吹捧!
如何正确辨识针灸高手[转载] 原文地址:如何正确辨识针灸高手作者:桂亮针灸 如何正确判断是否是真正的针灸高手,对患者来说的确很难分辨。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人介绍才来针灸治疗疾病的。如何通过简单的观察来判断和辨识是否是真正的针灸高手,使患者少走弯路,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1:针灸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往往要数次后才能见效,所以患者先不要有一次就好的想法,一次就好那是神仙不是针灸医生了。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判断,遇到庸医针灸数次后无效既浪费了金钱和精力并且还要忍受疼痛,是很冤枉的。因此患者首先要看,针灸者是否是传统针法,而不是各种标新立异的东西,立足于传统就说明这是几千年中医传下来的针灸,是正宗的中医针灸而不是旁门左道,因为其他旁门左道不值一提。 2:其次看针灸是否运用针刺补泻手法,而不是电针等等现代仪器治疗,因为针灸最核心的技术就是针刺补泻手法,不过这针刺补泻手法基本百分之九十九的针者都不明白,能够做出针刺补泻手法的那肯定就是高手了。现代的所谓电针等等仪器基本都是刺激神经之类,根本没有调气作用。 3:再看针刺穴位数目,如果全身都扎满针,那还是另外求医吧!把人变成刺猬了,那还是中医针灸吗?中医针灸讲究的是少而精,专攻有力。 4:经过数次针灸以后是否见效?因为针灸毕竟最后要看的是疗效。如果之前3点针者都能做到,那么即使几次下来还没有明显疗效,笔者建议患者再给针者一点时间,因为有时候自己的疾病重,但自己却未必知道,针灸疗效是量的积累,要量变才能质变,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终会有明显疗效的。 通过以上这四点基本患者可以通过眼睛判断和辨识是否是针灸高手了,如果遇到庸医建议还不如不治,因为有些疾病通过自己的休养调节也能慢慢治愈,总比庸医误治要好得多。虽然只有区区四点,却是最最实用的辨识判断方法。笔者现在这几年比之前更讲究实用实在实际,大而简是笔者追求的大方向,以前的大段文字现在可能就变成一二句话了,这就是变化。
病有六不治 《史记 ·扁鹊列传》记载了扁鹊“病有六不治”的原则:“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六不治”体现了扁鹊的医疗思想,治学态度和治病原则,更说明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中医学的医学伦理学原则。在如今医患关系格外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的社会状态下,更值得每个医生学习、理解,牢记这“六不治”更有利于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所谓“不治”并非不给治,更不是见死不救,而是这六种情况难以治疗,不好治、不易治、治也难以获效,即使给予治疗也应当格外慎重、小心的意思。 “病有六不治”简单几句但非常有智慧,用现代汉语可作如下解释: 1、任性、猜疑、自以为是,不讲道理,对医生缺乏最起码的信任者,冒然施治不但效果不佳,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这是第一种不好治的。 2、不重视身体健康,只重视钱财,有了疾病也舍命不舍财,这是第二种不好治的。今人中有不少的为事业为求财过分消耗身体,透支健康,更应注意这一点。 3、寒热不知增减衣物者、饮食不节者、起居无常者,虽服药而难愈,这是第三种不好治的。 4、阴阳偏胜偏衰脏腑精气不调和而又变化不定,为难治之疾,一时难以治愈,这是第四种不好治的。 5、身体极度虚弱,不能承受药力也为沉疴痼疾,难以急速救治或短期治愈,不得勉强治之。这是第五种不好治的。 6、信奉巫术不相信医药的人有了病患,这是第六种不好治的。 现代社会还有更多的“病有N不治”,如中医会遇到只相信西医药不相信中医药的人,即使来找中医诊视,那也是不好治的。尤其那种提着大包小包西药又来找中医“探讨”或要求“开个处方试试”的人,最好婉言谢绝,不要冒然处方治疗,否则一有不适,就会怪罪中医。 “病有六不治”,结合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状态引伸认识,还有三层意思: 一是作为医生对那六种情况不要轻意、冒然、草率施治,更重要的是应对那六种情况的病人适当进行健康教育,使之对自己的疾病的医疗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或请病人的亲属密切协作,帮助病人接受、配合治疗。 二是对发展趋势凶多吉少的重危疾病,应向其亲属讲明预后转归,在医药尚难回天的情况下使其事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免得费力不讨好,被别人倒打一钯。 三是对一些“骄恣不论于理”即横蛮不讲道理,虽不是重危疾病但一时难以治愈的慢性病人更要小心应对谨慎施治,事先说明病程与疗程,让病人自己去选择最佳医生或治疗措施,免得病人久治不愈迁怒于医生。福建中医学院的戴春福教授被一个久治不愈的前列腺炎患者杀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学习、理解“病有六不治”的现代意义,是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