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话🍺 众福依睿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85 粉丝数: 241 发帖数: 4,626 关注贴吧数: 79
好怪某某人逛了一趟菜市场就不打算自杀了 如果你不开心了,你会怎么排解呢?有朋友说,去购物啊,也可发去大吃一顿,去买醉,去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排解的方式,但是还有一个地方,菜场,你有没有在心情糟糕透顶的时候去那里看看,找找心灵的安抚呢? 今天和您分享这样一篇文章,那个想自杀的朋友,去了趟菜场竟然活过来了。 01 新闻里时不时有明星名人抑郁自杀的消息 ,一直觉得这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直到身边出现了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小镇青年,北漂,28岁了 ,在北京呆了三五年,广告狗,经常加班熬夜,颠倒作息,半夜两三点朋友圈还在发动态是常有的事。 半年前,聊天中感觉他不太对劲了,情绪特别消极,感觉有抑郁倾向。 一细问,原来他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首先是身体熬不住了,长年熬夜,饮食作息都不规律,日积月累的,胃出了毛病。 头发也没能扛住地心引力的威力,早早地向第一批秃顶的90后靠拢。 正巧又碰上项目不好做,丢了客户,面临项目解散。 然后,相恋多年的大学同窗女友把他甩了 ,爱情败给现实,北京不友好的房价,无法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踏实温暖的家,女友觉得耗不起了。 一连串的不如意,让他意志消沉,有一天凌晨三点,他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人生终极三问,爱情是什么?现实是什么?活着是为什么?…… 我发了信息问他:你没事吧?许久之后回复:没事,就是有点想跳楼。 之后他在朋友圈消失了半年,聊天也很少回复,我一度担心他熬不过这个坎了。 两周前,突然看到他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美食的照片,配文:闻着饭菜香,觉得终于活过来了。 原来,那半年他一直过得郁郁寡欢,甚至真的想过自杀,直到某天他经过菜市场,就进去溜达了一圈。 听着小贩清亮的吆喝声,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看着五颜六色、新鲜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朋友突然觉得心里温暖又亮堂。 一路上经不住小贩的吆喝,他买了一条鱼 ,还有各类新鲜蔬果,回家简简单单做了一顿饭。 当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原来觉得冰冷的房间,似乎也多了点生机,吃一口亲手做的饭菜,一股暖流,从嘴里流进心里。 “那一刻,我觉得我活过来了,我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能自己走下去了。”朋友说。 从此他爱上了去逛菜市场,那里成了偌大的北京城最治愈他的地方。 02 爱逛菜场的人是不会垮的 想起古龙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 这话有些夸张,但意思是对的。要讲生趣 ,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菜市场。 古话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食,永远是人最原始最强烈的欲望,一个还吃得下饭的人,是不会放弃自己的。 而菜市场,就是能勾起饮食之欲,让人重新萌发出对生活的热爱的地方。 不单是朋友,我自己也有被菜场治愈过的经历。 有一年失恋,想用旅行来疗情伤,在云南大理,吹过上关风看过下关月,晒了高原明媚潋滟的阳光,仍觉得心底是冷的。 有一个清晨,在古城闲逛,突然就闯进了熙攘的菜场。 地上竹篓摆满了各色菌子、竹笋和乡野山货,火腿腊肉老远就闻到香气,到处是招摇的茶花。 我买了一颗竹笋一块火腿,回到客栈借厨房做了一碗火腿竹笋汤,正是那口温热的汤,压下了那一刻我心底的悲伤和漂泊感 。 从此在旅途之中,菜场成了我必去的地方。 这一点,民国著名吃货汪曾祺先生也一样 ,他说: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 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是啊,菜场能让人感受到生之乐趣,能给我们不死的欲望。 我总觉得,爱逛菜场的人,是不会垮的,他们会从这个热闹市井的地方吸取热气,化成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03 生活到一定时间,逛菜市场成了乐趣和安慰 汪涵在节目中说: “我们去菜市场挑选食材,其实就是偶遇与重逢。 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温,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面条,何尝不是柔情,家厨里的感觉,就是爱。” 我想这句话,太年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年轻人,大概就觉得这是一个鸡飞狗跳又脏乱不洁的地方,自己买菜做饭,还不如外卖省心。 人生是要活到一定时间,才能知道一饭一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意义,才能体会逛菜场带来的乐趣和安慰。 尤其在远离故乡的城市里,一个菜场带给我们的安慰,就和深夜还亮着灯的便利店一样。 所以如果你失恋了,我建议你去逛一下菜市场,那里会比咖啡、酒精、找人倾诉更治愈你的伤; 如果你悲伤了,你也可以去菜市场,那里有温暖的饭菜温暖你心底的冰凉; 如果你无聊了,我还是建议你逛菜市场,那里的热闹市井和普通人的努力勤劳,会让你看见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不花钱跟女人发生关系代表什么? 不花钱与女人发生关系 ——是一夜情。 花五百元与女人发生关系 ——是嫖娼。 花二十万与一个女人发生关系 ——是养情人或包二奶。 用一生的积蓄与一个女人发生关系 ——是夫妻。 由此可见:花钱越多,男女关系越稳定。 大多数原配都以为,会做菜就能抓住老公; 大多数小三都以为,会上床就能抓住男人。 于是,原配们练厨艺,小三们练床艺,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结果,男人总想维持着这种完美现状:吃原配做的菜,上小三睡的床。 年轻姑娘炫富,无非是两种情况:“要么是睡她****, 要么是睡她妈****!” 舍此无它。 一个的士司机说:"如果找十几个20岁左右的死刑犯,让他们练四年足球,然后他们踢世界杯,出线了就出狱,出不了拉回来枪毙,中国足球一准儿出线!" 我惊异于他的想法,问道:"那么解决现在离婚越来越厉害的现象呢?” 司机掐断烟头狠心的说:"真正阻止离婚的婚姻法是,离婚后房子归国家!" 我问:"情人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 司机想了想说:"情人节和清明节是一样的,都是送花送吃的。区别在于:情人节烧真钱,说一堆鬼话给人听,清明节烧假钱,说一堆人话给鬼听。” 情感专家问一老农:爱情和婚姻的区别是什么? 老农说:很简单,你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想和她睡,这就是爱情; 你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得和她睡,这就是婚姻。 今天上班了,明天还想上 ——这是事业; 今天上班了,明天还得上 ——这是职业! 今天一块喝酒了,明天还想喝 ——这是朋友; 今天一块喝酒了,明天还得喝 ——这是客户! 今天吃过,明天还想吃 ——这是美食; 今天吃过,明天还得吃 ——这是饭!
方便面即将消失…… 01 昨天晚上和朋友去大润发超市买点东西,在排队等待结账的时候,朋友问我:你知道大润发易主了吗? 这事我知道,前段时间阿里巴巴投资200多亿拿下了大润发,不到3个月的时间,已经换了6个董事会的人。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离职的时候说: 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确实是这样,大润发在零售行业是顶级的存在,是一个号称19年不关一家店的零售行业霸王龙。 大润发没有被任何竞争对手所打败,而是败给了这个时代。 正如张泉灵老师在演讲中说得那样: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02 时代抛弃你,不会打招呼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方便面行业的衰败原因,里面也有这句话。 方便面现在的销量在以每年几十亿包的速度减少,遭遇如此断崖式的危机,难道是产品出问题了吗? 不是的,方便面反而是越做越精致,越来越全面,大的小的、干拌的开水泡的,各种口味也层出不穷,还请了一些口碑极好的明星代言宣传,但仍旧挽回不了衰败的颓势。 为什么这个曾连续18年保持销量增长的国民美食,在越做越用心的情况下,反而销量严重下滑呢? 因为有了外卖。 自从外卖行业横空出世,各种可口的美食只需半小时左右就能送到手上,这时候基本就没方便面什么事了。 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不是今麦郎,更不是白象,不是任何一个平日里厮杀惨烈的竞争对手,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兴公司,是散布在城市里的大大小小的外卖美食小作坊。 就好像大润发超市,没有被沃尔玛干掉,没有被家乐福给抢走地盘,但却被阿里巴巴收购,高层集体走人。 这个时代的残酷在于,往往你被抛弃了还一头雾水,而且它甚至不会事先和你打一声招呼。 那些干掉你的,通常是你从未谋面过的陌生人,或是一些你从未放在心上的人和事,同你无冤无仇,但却来势凶猛,如同洪水猛兽般令人招架不住。 03 稳定,已经不符合主流思维 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你隐居三年,彻底与世隔绝,那么当再次回归红尘之中,你就会感到恍如隔了一个世纪。 一切都变化得太快,快到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快到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打倒在地。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去奶奶家吃饭,奶奶问我,毕业以后学校工作分配在哪里,是我们镇上的学校还是银行啊? 我告诉她,现在学校不包分配了,全都要自己找。 她感到很奇怪,然后就唠叨说家里哪个亲戚人家大学毕业后进了什么单位,现在日子有多好.…… 很多父母辈们对于子女的工作,期望最多的一点就是:稳定。 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你进了一家大的单位,这辈子都不用愁了,能一直干到退休,每月拿着稳定的工资,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没有绝对稳定的工作,谁都无法保证手上的饭碗明天还能继续端着。 那个唐山收费站的大姐没想到,那些被机器人取代了岗位的富士康员工也没想到…… 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下,没有人是可以逃离的,如果不做好准备,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危机意识,那么当噩运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招架不住,犹如天塌。 稳定,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思维,很少有工作可以一直干下去,也很少有公司是永远存在的,只有一个饭碗是超级稳定的, 那就是:能力。 有本事的人到哪都有饭吃,即使身背巨债,依旧可以东山再起。 而大多数人目前却处于排斥学习的状态,自然也就难以摆脱迷茫,更难以挣到钱,这才是焦虑最主要的原因。 认清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然后活好余生。
方便面即将消失…… 01 昨天晚上和朋友去大润发超市买点东西,在排队等待结账的时候,朋友问我:你知道大润发易主了吗? 这事我知道,前段时间阿里巴巴投资200多亿拿下了大润发,不到3个月的时间,已经换了6个董事会的人。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离职的时候说: 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确实是这样,大润发在零售行业是顶级的存在,是一个号称19年不关一家店的零售行业霸王龙。 大润发没有被任何竞争对手所打败,而是败给了这个时代。 正如张泉灵老师在演讲中说得那样: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02 时代抛弃你,不会打招呼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方便面行业的衰败原因,里面也有这句话。 方便面现在的销量在以每年几十亿包的速度减少,遭遇如此断崖式的危机,难道是产品出问题了吗? 不是的,方便面反而是越做越精致,越来越全面,大的小的、干拌的开水泡的,各种口味也层出不穷,还请了一些口碑极好的明星代言宣传,但仍旧挽回不了衰败的颓势。 为什么这个曾连续18年保持销量增长的国民美食,在越做越用心的情况下,反而销量严重下滑呢? 因为有了外卖。 自从外卖行业横空出世,各种可口的美食只需半小时左右就能送到手上,这时候基本就没方便面什么事了。 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不是今麦郎,更不是白象,不是任何一个平日里厮杀惨烈的竞争对手,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兴公司,是散布在城市里的大大小小的外卖美食小作坊。 就好像大润发超市,没有被沃尔玛干掉,没有被家乐福给抢走地盘,但却被阿里巴巴收购,高层集体走人。 这个时代的残酷在于,往往你被抛弃了还一头雾水,而且它甚至不会事先和你打一声招呼。 那些干掉你的,通常是你从未谋面过的陌生人,或是一些你从未放在心上的人和事,同你无冤无仇,但却来势凶猛,如同洪水猛兽般令人招架不住。 03 稳定,已经不符合主流思维 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你隐居三年,彻底与世隔绝,那么当再次回归红尘之中,你就会感到恍如隔了一个世纪。 一切都变化得太快,快到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快到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打倒在地。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去奶奶家吃饭,奶奶问我,毕业以后学校工作分配在哪里,是我们镇上的学校还是银行啊? 我告诉她,现在学校不包分配了,全都要自己找。 她感到很奇怪,然后就唠叨说家里哪个亲戚人家大学毕业后进了什么单位,现在日子有多好.…… 很多父母辈们对于子女的工作,期望最多的一点就是:稳定。 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你进了一家大的单位,这辈子都不用愁了,能一直干到退休,每月拿着稳定的工资,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没有绝对稳定的工作,谁都无法保证手上的饭碗明天还能继续端着。 那个唐山收费站的大姐没想到,那些被机器人取代了岗位的富士康员工也没想到…… 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下,没有人是可以逃离的,如果不做好准备,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危机意识,那么当噩运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招架不住,犹如天塌。 稳定,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思维,很少有工作可以一直干下去,也很少有公司是永远存在的,只有一个饭碗是超级稳定的, 那就是:能力。 有本事的人到哪都有饭吃,即使身背巨债,依旧可以东山再起。 而大多数人目前却处于排斥学习的状态,自然也就难以摆脱迷茫,更难以挣到钱,这才是焦虑最主要的原因。 认清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然后活好余生。
买房与不买房 执来执往告诉你 01 我在北京待着的时候,业余时间就是去看房。一到这个紧张兮兮的行业,就没了各种矫情。 房价一直是治疗矫情的最好武器。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银行卡里有了点余额,感觉脱离了贫困,想要葛优躺来个休闲人生的时候,去看一次房,回来就好了,浑身像打了鸡血,充满了斗志。 我,还这么穷,有什么脸不思进取? 去看房,就是看社会,遇到各种房主,增长见识。 最近又看了几套。 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给我印象深刻。老奶奶名下挂着九套房产,是个典型的包租婆。她非常淡定,过着我十分羡慕嫉妒但不恨的生活。 老奶奶的祖上,是个大户人家,如今的燕莎商场当年拆的就是他们家的位置。 她家除了房,还有两百多平的大院子。拆迁一共补了五套房,剩下的四套都是她这些年投资来的。 在此普及一下,她所有的房子,都在东北三环附近。这一地带的房价,在七八万一平米上下。她的九套房,至少价值七八千万。 那么,坐拥九套房产的老奶奶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按照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说法,应该是:空有钱,没生活,出手还一副穷家子相。 实际上还真不是,人家买菜都买进口食品,或者是国内纯绿色无公害的。 她在密云有人专门给她养猪,在沧州有人专门给她养梨,内蒙古有人专门给她供应小米,怀柔有人专门给她种菜。 过年的时候,她去密云杀猪,当地人把猪杀好给她分割好,她带回来。 梨子成熟的时候,她带着孩子们去沧州摘梨,体验完了采摘的乐趣,那边会有人把她的梨子快递到家里。 她每天吃的菜,都是怀柔一家纯绿色无公害基地特别供应的,网上下单,一根胡萝卜就十几块钱那种。 她还跑到全国各地去找土特产吃,遇到好的,就发展为定期供应人,专供给她。她住在城市中心,享受着各地的顶级食品供应。一点也不比生活在乡间质量差。 虽然北京堵车,但人家还享受着大城市先进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啊。她有一儿一女,就自己生活,有个保姆。她家附近有几家著名的三甲医院,一旦有病,几分钟就到了,她的孙子外甥女,都上着好小学,好大学。 穷人乐意意淫有钱人不会过日子,小地方的人愿意意淫大城市的人吃不好,住不好的样子。 而实际是,有钱,这些都不是问题。 老太太根本不愁没人养老,不愁生活单调,以前一直全世界各种旅游,这两年跑不动了,才歇下来。 歇下来业余时间干吗呢? 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打麻将跳广场舞。 人家在家每天演算高、等、数、学! 老太太以前就喜欢数学,后来工作用不着就丢了。跑不动后就在家重拾高等数学,从基础开始捡起,每天乐此不疲。 我去她家看房,写字台上,好几大张纸,全是密密麻麻的运算。 我说你算这个干吗呀? 她说,保持头脑清醒。 “脑子这东西得让它转,你不让它转,它就锈了。”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数学这东西,十以外的加减法,我搞起来都费劲。 人和人的差别真是大。 她家里到处养了花,开得很好。书柜里也都是书,竟然有本公号作者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可见她思维挺潮。 我没敢告诉她我也是公号作者,怕她嫌弃我没六神磊磊写得好(捂脸)。 虽然我数学很狗屎,但老太太很喜欢我,跟我说话很投缘。她把她的九套房子挨个摆出来给我挑,说你喜欢哪个,我给你便宜点! 我看了看,只有最小的一个我砸锅卖铁买得起,但是那个房子我又没看上。六楼,爬不动。 她很大方地鼓励我: 年轻人,你继续努力,早晚有一天你能买得起我这些好房子! 02 老太太跟我讲买房理论,打开了我的新思维。她说: 你甭听那些专家叨叨,专家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社会学各种角度解读房价。但没人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解读房价,你研究过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吗?中国人,尤其女人,就喜欢房子! 她说: “不管是丈母娘也好,小媳妇儿也好,女婴儿小宝宝也好,都是女人!是女人她就喜欢房子,小宝宝也有长大的一天,没办法,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古代一听地主婆,就十分向往。现代也一样,一个坐拥几套房产的人,踏踏实实当包租婆,就是有底气。中国,只要有中国女人,就不会对房子没需求。” 在这一点上,我和老太太的想法是高度一致。我也一直觉得心理方面对房价的影响很重要。我除了同意她这个文化基因理论,还有我的新理论(也可以说是歪理邪说)。 我说,专家们一直计算,房子啊,以后会过剩, 一个孩子就要继承老人的两三套房产。我觉得不会过剩,至少目前是不会。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需要独立的自我空间,有的夫妻,都恨不得一人一套房子。 古代家庭,几十口人都可以在一个屋檐下挤着;现在的家庭,越拆分越小。 现在的夫妻,要有自己独立的房子,不但自己有,他们给孩子,也都要一人备一套房子。古代重男轻女,没人给女儿准备房产;现代人没那毛病,给女儿准备房子,简直成了刚需。 有房子的女人体会到了有房子的优势,没房子的体会到了没房子的痛苦。 在下一代身上,都希望自己孩子具备这个优势。 生了儿子的,要给儿子准备房子,这是文化传统。生了女儿的,要给女儿准备房子,这是新时代新需求。 所以中国人日益增长的独立空间需求,至少能和人口下降对房子的影响互相抵冲。 没办法,别怪女人爱房子。房子给女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住着自己的房子和住着租来的房子,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自己的房子,可以费尽心思去设计、装饰,别人的房子,没那动力。女人的幸福感,往往就来源于这些不起眼的小装饰,阳台上盛开的月季花,角落里摆动的一款摇椅,都能让女人心情明媚。 再有,女人这种动物,有了钱搞投资,除了房子,啥也不感兴趣。我有两个姐妹,都年薪百万,手里有了余钱,有人让她们去投资别的,她们通通拒绝,开个沙子厂?开个超市?建个农家乐? 一想到就头大。都不如买个房子省心。 她们常常嘲笑一些男人,当初意气风发,卖了房子去创业,结果业没创起来,房也赔没了。还不如她们,有点钱就买个房,几年下来,资产秒杀那些创业的精英了。 爱攒钱,攒了钱不会投资,这是中国女人的特性。 我也知道,这样的心理对国家发展不利,对实业是个大创伤,可是没办法,这世上最难的就是改人心。 国家要想真正控制房价,建议研究研究女性心理学。 03 老太太听了我的这些歪理,觉得非常有道理,引我为知己。我们俩一聊聊嗨了,她还请我吃了顿牛排。 我把她树立为榜样,老了以后,像她一样,有资产傍身,到处旅游,喜欢什么就干什么。 小地方的人总说,我才不喜欢北京上海,大城市有什么好,那么堵车,那么快节奏,还有雾霾。可是你得意识到,大城市里的有钱人,如果她想回乡下,她可以在全世界挑个乡下回,而小地方的一个穷人,想进大城市立足,却可能是天方夜谭。 大城市待着,你可以接触到最先锋的思维,和最自由的灵魂。 写两句老太太的买房心得: 买房子,永远是地段地段加地段,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能买大城市不买小城市,能买市中心不买郊区,能买地铁沿线就买地铁沿线,能买学区买学区。 这两年北京房价降了不少,但是好的学区,依然坚挺。 学区房的价值,除了居住功能,更多的是它附加的教育资源,那个资源有时候无价。 剩下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买你最喜欢的房子。 不要太傲娇,不要坚决不跟父母要钱,不要臭矫情,父母靠不上就算了,能靠就靠靠。毕竟你过好了,父母也受益。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又会骂我,鼓吹房价。我不鼓吹什么,真实地说出我的想法和见闻,你爱听就听,不爱听别听。 我是主张买房族,买了房赚了赔了,我自己担着后果。你是不买房族,房价涨了跌了产生的后果,你也得自己担着。 我们只是各自担着自己的选择而已。 我也不知道买房到底是对是错。 都说房价泡沫会破,没破过,就不知道破裂的惨状。 见了这么多买房人,反正我还没看到过因为喜欢买房吃了大亏的人。 这也是大家有恃无恐买房的一个心理原因。 羊群一味疯跑,都说前面是悬崖,可是这一路跑过来,羊群吃到的都是青草,没有羊摔死过,所以羊们也麻痹对悬崖的恐惧了。 先买了再说,摔死就摔死吧(捂脸)。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