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zh田惠中
Tianzh田惠中
关注数: 49
粉丝数: 57
发帖数: 3,248
关注贴吧数: 34
老师,请问这个印章文字
老印章的内容 看一下这个印章文字的内容是什么?
请问一下这个什么字 咨询印章的字是?
多识仁波切开示 学佛修道如做积沙坛城,其中每粒沙都代表佛国世界。五彩缤纷画面,代表佛的智慧和梦幻世界,经过一定的修供程序后,断然毁掉坛城是展示诸法无常规律。在造坛和毁坛中体现了立和破,体现了成住毁空的客观世界规律。佛教哲学就是破与立的哲学。
密教是佛教正法而不是来自外道(印度教)邪法的根据是什么? (1)佛经 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 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和给香巴拉法王月贤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这类密典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398种,占佛经总数的51%。 (2)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和“无常、苦、无我、性空”及“四法印”、“业果报应”、“十二因缘”、“佛心论”、“涅”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都和婆罗门等印度教派的观点完全对立。 《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邪魔,化为“胜乐”六十二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 (3)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 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 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 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 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 大威德和胜乐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 湿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主神。 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习俗,而在时轮金刚脚下踩着“爱欲魔”。大多数金刚像手持弯刀,密籍中注明手持弯刀,象征夺“爱欲魔之命”。 佛密属于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产生于什么时代,是从何种文化母体脱胎,这类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从密教本身去找。历代保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密法典籍资料和反映在密法中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体现在佛像、坛城、法器等密教文化载体中的象征内涵和文化特征是最有说服
多识活佛:格鲁派大手印简介 大手印,就是空性的意思。显教里面叫性空法,就是觉悟性空;密教里面叫大手印,四种手印里面的大手印就是讲空性,比如胜乐金刚、瑜伽母的圆满次第里面都有四手印的说法,其中的大手印就是指的观空。 为什么叫手印呢?比如佛教的四大原则是:有为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叫四法印。佛陀说了这四个原则之后,就像是把他的手印在上面了,或说像皇帝的大印一样印在上面了。所以叫手印、法印,是表示永恒不变的原则,不能违背。 大手印原本主要是来自噶举派,由玛尔巴、米勒日巴、达波三位大师传下来的噶举大手印,也叫作普通大手印。有人说格鲁派没有大手印,并非如此。格鲁派有大手印,但是格鲁派的大手印是非常密的,是格鲁耳传下来的法,是宗喀巴大师传给已证悟的大弟子降白嘉措(即文殊海)的。降白嘉措是宗大师八大弟子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位,据说降白嘉措的证悟境界和宗喀巴大师相同,而且宗喀巴大师开始可以见到文殊菩萨时却听不懂文殊菩萨说话,但降白嘉措可以听懂文殊菩萨的话,其境界更高,可见他的证悟比宗喀巴大师还早。耳传的法,一般不会写在文字上来做宣传,是绝密的东西。格鲁派有一个《无字经》,一般的人去看,什么字也没有,只有得到传授或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可以看到文字。 耳传法是宗喀巴大师传给克主杰和降白嘉措的,有两种,两个都是密传。后来这两个密传法就都传给了温萨哇,一直都是无字经。我们现在念的《无缘慈悲颂》,就是在《无字经》里出现的。 在四世班禅以前,《无字经》都是单传,一代一代只传给一个人。传到四世班禅的时候,他就写了一个《甘丹大手印》,有本颂和解说两部书,把《无字经》里面的格鲁派大手印——甘丹大手印写出来了。里面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叫大手印,就是现在社会上大家都学的这种大手印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解释以及如何实证的。接着就对大手印有个评论,应该如何看待大圆满、大手印以及明空无执,其实这些仅仅是名称的不同,意思都是一样。但是,从所述修证来说,噶举派所解释的大手印是种禅定的境界,包括玛吉拉尊这些大成就者的证悟状态都是在讲说禅定,不是真正的中观智慧见。
多识仁波切开示 白度母通体透明、颜色洁白,如仲秋的皎皎明月,象征远离一切垢染。体态如二八芳龄之少女,胸丰腰细,婀娜多姿。一面二臂,左手持一支乌巴拉花延伸至左耳边,右手搭膝做赐福印,象征赐予众生寿命、福报以及智慧。头戴天冠、耳坠大圆耳环,身披五彩飘带,具备报身各种珍宝庄严,跏趺盘坐在莲花月垫之上。除正常双眼之外,白度母的额心以及两手心、足心也都各生一眼,共七只眼睛,象征慧眼遍布,慈悲观视一切受苦众生。在格鲁派传承的如意轮白度母来说,这七只慧眼象征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 若能每日虔诚诵念白度母赞辞,则可以获得白度母赐予的长寿、福运以及智慧的加持!
白度母咒语 白度母咒语: 嗡 达瑞度达瑞度瑞 妈妈阿玉尔 乌尔内嘉纳 威战木古汝梭哈
白度母赞 白度母赞 多识仁波切 译 嗡 渡脱轮回达瑞母,度达然以救八难, 度瑞消除诸疾病,救渡佛母我敬礼。 坐在白莲花中央,皎洁月轮为坐垫, 金刚跏趺为坐式,赐胜成就我敬礼。 颜如秋季晶莹月,背靠一轮圆满月, 珠宝装饰均齐全,手持邬波我敬礼。 二八妙龄少女相,诸佛都是她所生, 具有施爱佳丽身,度世之母我敬礼。 白色咒轮放白光,八辐之上八个字, 咒轮处于旋转态,具咒轮者我敬礼。 圣度母是度众母,如意之轮长寿母, 对于佛母所求者,消除各种损寿因, 从那疾病痛苦中,具胜能者请拯救! 世间超世诸成就,所有一切赐予我。 对您虔诚信奉者,关爱皆如亲子女, 我今也向您祈求,慈悲之钩关照我。 天母容颜如皎月,妩媚庄重平易态, 秀丽身段珍宝饰,精美绫罗做衣裙。 端坐莲花月轮上,金刚跏趺为坐式, 一面双手和蔼容,身为三世诸佛母。 对您天母永致敬,做我顶饰如意宝。 对您略赞颂为因,我等修学菩提道, 从现在起至证道,魔障逆缘尽平息, 一切顺缘愿如意。
《菩提道次第》 人生无常之理,《菩提道次第》中将之概括为“三理”、“九因”、“三决定”。 “三理”是: (1)生必然死亡理。 (2)死无定时理。 (3)死时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九因”为: (1)人的死亡无法改变。 (2)人的寿命处于日减月损,无法增补。 (3)人的一生短暂而能为长远利益学修佛法的机会甚少。 (4)人类寿命长短没有绝对的期限。 (5)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6)人的生命脆弱,经不起风险。 (7)物质财富对人的死亡无能为力。 (8)亲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 (9)平时有用的身体,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最终会变成一具僵尸。 “三决定”: (1)决定学修佛法。 (2)决定立即学修佛法。 (3)决定全力以赴地学习佛法。 只有如此,才能在面临死亡和死亡过程中有恃无恐,安然面对。
上师度母加持诸事如愿颂 诸佛济世胜能聚一体, 显现天女妙相从苦海, 从事解救受苦众有情, 圆觉佛母向您诉心愿, 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多识仁波切译六世贡唐大师《上师度母加持诸事如愿颂》
胜乐金刚愿辞 即使所作微小善行为,若有佛子方便愿参与, 虽属劣果可变优胜果,即刻耗尽因缘成无尽, 此属佛说三时所行善,用那宏伟愿行去改变, 方便之行智者何不为,因此今作这一方便行。 过去未来现在所作事,相关善行属我者全部, 化为一切成就胜源泉,受教贤良宗师亲因缘。 __《胜乐金刚愿辞》多识仁波切译
多识仁波切 第二佛陀、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师于公元1409年创建格鲁派主寺格丹寺600周年之际,为纪念宗大师显扬圣教无比功德,多识仁波切特地翻译佛教学术界享有盛名的贡唐大师所著的《第二佛陀实义赞》,借此略表自己的理性信念。
多识仁波切开示 我们的上师主要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是集文殊、观音、金刚手为一体的佛的化身。自己传法的上师虽然不是宗喀巴,但是观想的时候,应该看成是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化身,或者当作宗喀巴化现出来的一个人,来引渡自己,教化自己。
多识仁波切开示 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众生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念经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作用。
多识仁波切开示 自己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改变因缘就能改变命运。具体地说,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佛教主张人类的一切不幸与痛苦,都是由无明、邪见造成的。我执、法执这都是无明邪见。
多识仁波切开示 佛法广如大海,有适合各种层次度脱对象的无数方便智慧法门,但要想彻底脱离苦烦,进入无烦恼的永恒乐境,归根结底,离不开出世心、菩提心、见空智这三法门。修密法者若不具备这三法的修证基础,虽炼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间禅、世间神通的范围。——多识仁波切开示
多识仁波切开示 无明”是指智能混浊不清,愚暗无知和非理情绪影响下的颠倒是非,错知错觉等。无明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是烦恼无明,二是非烦恼无明。烦恼无明是指产生贪,嗔等负面情绪烦恼的根源——我执;非烦恼无明是破除烦恼障的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菩萨都未除的一种智能障碍,即所知障。——多识仁波切开示
多识仁波切开示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多识仁波切开示
多识仁波切开示 佛之所以成为佛,不仅是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和纯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这两条主线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慈悲心是父亲的“种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称做“慈悲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双运法”。——多识仁波切开示
多识活佛爷爷法语 心清净、心干净、心善良就是最核心的法,万法生于心,修行就是修心,心修不好就没办法了,心是佛也是魔。心要平,要用平等心看待一切,得失、苦乐、荣辱、胜败,都能平等看待就修成了。多识活佛爷爷法语
多识仁波切开示 布施要观三轮空,布施者、布施对象、布施的东西都是空,忘掉我、忘掉对象,没有目的、没有动机,如果三轮不空就是世间法,不成般若。多识仁波开示
胜乐金刚愿辞 即使所作微小善行为,若有佛子方便愿参与, 虽属劣果可变优胜果,即刻耗尽因缘成无尽, 此属佛说三时所行善,用那宏伟愿行去改变, 方便之行智者何不为,因此今作这一方便行。 过去未来现在所作事,相关善行属我者全部, 化为一切成就胜源泉,受教贤良宗师亲因缘。 __《胜乐金刚愿辞》多识仁波切译
多识仁波切法语 不但有把上师瑜伽当作修行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还有把上师瑜伽当作生命线,贯彻修行全过程的特别传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短暂修行期内获得最高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不需要封门闭户刻苦密修而轻而易举地获得高成就者比比皆是.
多识仁波切法语 仅把众生看作母亲还不够还要看成圣众、佛菩萨,这样就会产生尊敬心,免造恶业,多修福报。密法积福消障的速捷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从改变世俗观念入手,修生起次第就是把山河、房屋等都看成坛城,把自己污浊的肉身看成佛本尊的身体,把自己的言语想成咒语,把自己好的、坏的念头全部观想成佛的智慧心相。
佛爷爷法语 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学术界在弘扬佛法的讲、辩、著述中都严格遵守一个原则:即依经、依理的原则。因为佛理佛法,不同于世俗理法。世俗理法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发挥,但佛法必须依经、依理去解释,否则,就不是佛法——多识仁波切《有关两种佛性与翻译用词简述》
佛爷爷法语 众生的佛心是受染佛心,经中喻以掉进“粪坑”的金佛。一地到十地菩萨的佛心是半净状态;尽除二障、成就佛果时,佛心达到纯净状态。把佛心的纯净状态称作“法身”一般学佛的人不懂并不奇怪,但摆出一副精通佛理的架势,想和人一见高低的论师,应该提出一些更有水平的论题进行诘难——多识仁波切
宗喀巴大师说:“能分辨‘实有’ 宗喀巴大师说:“能分辨‘实有’和‘相有’,一心‘同见空有’是见性后的境界,世俗智无法达到。”在宗喀巴之前,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把“空”看成“实有”,就是把“有”看成“虚无”。前者堕入了真常边,后者堕入了断灭边。
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对吗? 问: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学佛应从读经入手 问: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学佛应从读经入手 问: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浅释(正文解释) 原创2016-01-19多识仁波切多识活佛智慧 下面对《心经》进行通俗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是指观世音菩萨。 “观”就是用大慈大悲心观看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 “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悲”是同情心,“大”就是“无限”的意思。 “观”也是关注、关照、关心之意。 “自在”指智慧无碍,神通无边,慈悲无量,变化无穷等自在自如的佛能。 “菩萨”是菩提萨多的缩写,梵语意思是“菩提心”。菩提心指利众成佛之心。 凡具以大慈大悲为根本的利众成佛心愿的都称菩萨。一至七地称菩萨,八至十地为大菩萨。 菩萨是入道的圣弟子,不是佛。 现在有些谈佛法的人,连佛和菩萨的概念都分不清楚,还能说出高深的佛理吗? 但需要知道,观音、文殊、普贤等八大菩萨都是以菩萨身份度众的佛,绝不是真正的菩萨。 “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深”,指非世间智。 “行”指正在“进行”或“体验”。 这句话连起来说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定中观照彼岸智慧妙景时,见到五蕴皆空。”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 “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 “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 “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 “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 “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 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 “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 “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 无论六识、八识,“识”都是指精神现象。阿赖耶种子是生活经验在意识深层种下的一种印象,绝不是指物质的东西。 什么“蕴藏在一切空间和物相里的阿赖耶和阿摩罗种子”之类的说法,纯属不懂装懂的瞎说,与佛学毫无关系。 佛家把存在分为有形有色的物质存在和无形无色有感知功能的精神存在两种。前者称“色”,后者称“名”,如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指的就是胎儿阶段的形体和意识。“五蕴皆空”是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意思。 藏译梵文本此处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 宗喀巴大师说:“‘一切法皆性空’一句概括了《心经》的全部内容,别处虽然文字表面上没有提到‘性空’二字,但凡是有‘空’字和‘无’字的句子,都应该按‘性空’之意理解。”“空”和“无”是“性空”、“性无”的省略字。 五蕴皆性空是《心经》开头的一句话,也是心经全部内容的概括。 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浩如烟海,但归根结底只是说明一个“空”字。 梵文中的Ah(啊)代表性空,所以称为“一字波罗”。 “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懂得了“空”的道理,就获得了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了“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 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堕入歧途,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误解和不能正确理解空观。 有的人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堕入虚无断见; 有的人把“有”和“空”看成对立的矛盾,在现实世界面前堕入常见。 惟有龙树一派中观大师参透般若中观之理,区别真俗二谛,破除常断二见,提出俗谛意义上缘起之物并非“无”——以消除断见;真谛意义上的自性并非“有”(空)——以消除常见;同一事物既是众缘和合的缘起之物,又是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进入中道。 俗谛是指世俗习惯所形成的见解和事物的现象,真谛是指波罗真见和事物的本质。 缘起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 每一个单独的事物本身既是多种分子和元素的组合物,又是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缘起”。 这种缘起关系主要有三种: 一是因果关系,如种子与禾苗、客观对象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 二是相对关系,如大与小、长与短、好与坏之间的关系,若相对的一方不存在,则另一方也就无从说起; 三是名物关系,如事物和名称、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名称是事物的代号,名称与事物中间并没有确定的本质关系。 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名称,一种名称也可以指多种事物。 一个玻璃杯在盛茶时可以称做“茶杯”,盛酒时可以称做“酒杯”,除了名称赋予它的物性外,它本身哪有“茶杯”、“酒杯”之类的自性呢? 各种条件关系形成的缘起物的存在谁也否定不了,“空”也绝非否定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否定这种存在,十二因缘、苦集灭道都成了自相矛盾的空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言? “空”是指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现象后面的性空本质。 这里所指的“性”并非指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独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性。 宗教上有些如印度教数论派所谓永恒不变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 这种虚构的自性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这种自性和自我意识产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 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人们的光明本性,扭曲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 一旦获得正见,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 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空慧被视为到达彼岸的妙智慧、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成佛之真道“佛母”的道理就在这里。 月称《中观四百颂疏》中说:我们所说的“空”,不是寺中无僧式的空,而是绳上无蛇式的空。 “绳上无蛇”的意思是,曾有人被蛇咬伤,怕蛇怕得要死,有一次在墙脚下发现一盘花绳子以为是蛇,吓得叫了起来,扭头便跑。绳上本无蛇而见蛇是惧怕心理造成的幻觉。 虚构的自性犹如绳上见蛇一样,空就是绳上无蛇的正见。 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缘起,因此,世界上也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 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 比如一座房子,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墙和屋顶、门窗以及组合形状和颜色。墙和屋顶门窗不是房子,造型色彩也不是房子,它们只是房子的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都不是房子,那么离开这些组成部分房子又在哪里? 再看墙是一块块砖砌成的,墙上每块砖都不是墙,取掉不是墙的一块块砖,墙又何在?砌在墙上的砖和撤下来的砖数量不变,为什么砌起来是墙,撤下来就不是呢?如果说造型是墙的话,为什么不把墙的造型当作真的墙看待呢?为什么墙的造型不能起到墙的作用呢?砌墙的砖是由土和各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分解开砖的元素和成分,砖又何在? 这样看来不但房子没有称其为房子的自性,而且连组成房子的各部分和原材料也没有称其为各个部分和原材料的自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像房子的存在一样,都无自性,所以说“法无我”。 但不加分析思索,习惯上称做房子,也能起到房子的特殊作用的建筑物确实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缘起的存在。 但这种存在毫无自性可言,故谓“性空”。 “人无我”和“法无我”本质上一样,只是所指对象不同。从人的主体意义上讲是“人无我”,从人体的器官、生命意识各个部分以及客观事物的角度来讲便是“法无我”。 懂得这些基本道理,再看《心经》的原文就不那么难懂了。 原文中“舍利子”一词前后出现过两次,都是观世音对佛的大弟子“舍利子”的呼语,后面应加冒号。 《心经》不是佛陀亲口讲的,而是先由智慧第一的舍利子问观世音:“众佛弟子如何学修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于是观世音向舍利子讲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讲完后佛祖对观世音说:“是的,是的,您说的很对,众弟子应该那样学修。”以此对观世音说的法表示认可和赞同。这一段在全文本《心经》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有人把“舍利子”解释成佛身上的“舍利子”,说什么“阿摩罗种子就是阿赖耶种子的坚固的‘舍利子’”。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即便是佛身上的舍利子,也指的是佛牙、佛骨、骨灰之类肉体的遗物,与阿摩罗(净识)种子和阿赖耶(藏识)种子毫无关系。 现在冒充佛法,信口开河的劣等宣传品国内外流传的不少,头脑简单,就会上当。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思是说:“色”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 “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质,即真相。 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 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 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 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 “自性空”是一切因缘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也称永恒的“法相”。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说: 什么事物依靠因缘, 什么事物便无自性。” 没有比您这个论断, 更加绝妙超群之说。 色这个概念包括整个物质客观世界,但在此处与受想行识相对,专指人身的物质部分。 “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或不空毫无意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人身的感觉、思想、行为、意识的存在与空的关系也和色一样,无一件例外。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段话中,“诸法空相”是紧接着上面“五蕴皆空”推而广之说,不仅人身的五蕴皆空,凡一切事物(诸法)都是空相,即“性空”。 “法”是梵语Darma(达摩)的意译。 世亲在《论规》中说达摩一词有10种含义,一般指存在、认识对象、道路、风俗习惯、学说、法则规律等等。 此处的诸法指“一切存在的事物”。 性空相是一切事物的“真相”。 从世俗所见(俗谛、假相)的缘起角度上讲,缘生之物有生,有灭; 佛心有垢,有净; 业根诸染有减少直至根除,福慧功德有增多直至圆满。 若不承认俗谛意义上的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减、有增这些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果、善恶、染净等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无从谈起,全部佛法的殿堂就会坍塌。 所以,从龙树到宗喀巴的中观大师一再强调,真俗二谛不可偏执,对初学者来说,“宁可执有,不可执空,执有可以从善积德,执空堕入歧途,其后果不堪设想”。 “佛心”指一切生命的原始的灵心,根据《佛心经》说一切有意识的生命都有成佛的光明本性,称这种本性为“如来种子”。 这种灵心本质光明无染,因受愚昧、贪欲、怨恨、偏见等恶习的污染,就像铜镜上锈,变得愚暗无光,干出许多蠢事,造恶业,轮回受苦。一旦有机会获得正见,去染还净,便成福慧双身圆满的大自在——佛。 因此,《喜金刚续部》中说:“人心本光明,污染成凡胎,染净便是佛。” 受染轮回是因缘,去染还净也需要通过修舍、戒、忍、勤、定、慧波罗行,积累福慧因缘。若不积德行善,单靠静坐观空,至多升入六道中的无色界天,永远成不了佛。 从真谛法相意义上讲,物本性空,犹如无阻无碍无形无色的虚空。哪有生灭?哪有垢净?哪有增减? 从性空意义上讲,无论此岸彼岸、无论凡人和佛都法性平等,一律是空相。因此,佛的见空智慧被称做“平等智”。 换一种说法,一切事物只有因缘促成的生灭,哪有自性的生灭? 灵心受染和去染还净也是暂时的因缘,若灵心的自性不洁,岂能去垢?如煤炭再洗也洗不白。 反过来说,若灵心自性纯净,还有什么可去的“污垢”? 如果说,愚昧、贪欲、偏执等污染
修行五要: 藏传佛教菩提树枝繁叶茂花色多。旧密瓜丹萨迦巴香巴玛巴噶居系,觉囊息觉格鲁巴法典相同见各异。总览各派修行法共修重点有五支:一修上师瑜伽行殊胜皈依在其中;二修慈悲发大心视众如母行利众;三修智慧证无二无见无缚心自在;四修本尊清净身成就佛身是捷径;五修心咒金刚诵除障利众诸事成
帖个图
金刚双身像的意义 多识仁波切: 佛密无上瑜伽部有很多“双身像”,是有佛教象征意义的。 藏传佛教中把宇宙和生命、实体和空间、物质和精神、本质和现象、行动和智见、精血和气脉、有形和无形等等分成了阴阳两极对立的存在。对立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依相合,不可分离。对这种“相依不离”的规律称作“双合”,称作“金刚”。“双合”的相对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状态,一旦失去平衡,或者阴阳分离就导致衰败、灭亡。密法就是根据这种规律,进行协调阴阳、激发潜能、促进生命升华的一种修持方法。 “双身佛像”就是代表人体内气血等“双合”规律和慈悲与智见等“道”规律、佛体和佛智等“果”规律等两两相依规律的。 其中男身代表阳极,女身代表阴极。例如胜乐金刚双身像,男身佛父蓝色代表气,女身佛母红色代表血,相拥抱代表“气血相依”规律;又如“时轮”金刚,佛父天蓝色代表无形无相的虚空天气,佛母土黄色代表有形有相的地气,土为黄色,故地气用黄色表现,“双合”代表“色(有形之物)空相依,天气相合”规律。 一般情况下“双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称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称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双合像”就是这两条根本教理的象征物,与“性感”和动物性的“肉欲”毫无关系。 密法的最高境界——“乐空智慧”的“乐”,指的是气入中脉后体验到的一种“乐境”,“空智”指的是一种在此乐境中产生的“见空直觉”,如此而已,别无他义。
还图
刚入的,共同欣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