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采莲
越女采莲
北京
关注数: 34
粉丝数: 37
发帖数: 805
关注贴吧数: 10
美图~ 眼看七夕都要来了,端午的照片还没发,有点小忙。。。迟到总比不发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jreview.com.cn%2Fexclusive%2Ftxt%2F2014-06%2F04%2Fcontent_622434.htm&urlrefer=a4c095b62f4b2f099999c352d4ceee17 端午活动报道镇楼。6月4日就发稿了,可见这个没有晚。。。
关于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 新华网的报道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local%2F2013-04%2F30%2Fc_115598674.htm&urlrefer=55a278ab0028133dcb47d3b9d269791e 这是英文报道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jreview.com%2Fprint%2Ftxt%2F2013-05%2F06%2Fcontent_540545.htm&urlrefer=b330c25b6b25286b2c85947aea0b7992 4月30日,首届海峡两岸(福州)汉服文化节在福州文庙举行揭幕仪式,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送来亲笔致庆题词:推广汉服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本届汉服文化节吸引了两岸70余家汉服社团近200名代表参与。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及台湾地区的多个汉服制作团队,也来到千年古城福州展示汉服之美。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台湾鹿山文社、台湾中华汉服文化创意发展协会、台湾中华大汉汉服协会等台湾社团参加了本届汉服文化节。 其实这次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两岸汉服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两岸同胞同根同种的不争事实,汉服在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官方也开始慷慨地支持汉服复兴活动了!这是汉服复兴的机遇!
五一前后有人去济州岛玩儿吗? 征驴友同去济州岛赏花拍汉服照~
对清代政治的一点概括性意见 一楼祭大明
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 外国人绘制的乾隆盛世(资料图)
大明衣冠图 冰箱贴 南锣鼓巷淘到的,还有其他的款式
七夕五大传统习俗 七夕节传统习俗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这可是尔等七夕活动的? 8月19日晚,北京一群年轻的汉服爱好者在奥林匹克公园举行了拜织女仪式。“拜织女”是七夕节的习俗。“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七夕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中新社发
美丽的汉服 美好的汉文化 不知大家以前有没有看过,也是偶尔发现的,精美至极。。。
优质汉服汉文化美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uitang.com%2Falbum%2F336168%2F%3Ffrom%3Ddetail_right%23%21albumpics-p5&urlrefer=e54f170d9210bce23f0cf8623da2d630 这套汉族民族服装专辑做得比较全面。。。
有人听文艺之声的长篇评书《洪武大帝》吗?
人真的可以这样对待动物吗 人真的可以这样对待动物吗?这就是西方文明吗?天人合一的理念被践踏,人类破坏了自然,破坏了生物链,最终也会自食其果。。。噩梦已经开始。。。
大家觉得清辉阁明制汉服怎么样?
杭州有承办汉服婚礼的吗? 我堂妹五月末要举办婚礼,想问一下,杭州有没有什么专业一点的可以承办汉服婚礼的机构?想问问杭州汉服圈的同袍啊~
这幅画李时珍的汉服竟然是左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pl%2F2010-02-09%2F051119656978.shtml&urlrefer=47008db3d947d86077987ef68f319b71
他们说的赵丰年就是冬至聚会上的赵前辈吗? 对于本吧转载赵丰年文章的主题贴应当一律封杀 http://tieba.baidu.com/f?kz=685397257 它们说的赵丰年,就是冬至聚会见到的赵丰年前辈吗? 有几个赵丰年? 它们凭什么封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