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7ySU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697 关注贴吧数: 0
好音乐的误区___正视自己的层次(转贴) (转)  好音乐的误区——正视自己的层次一直以来大家对好音乐的定义有偏差。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这样一句话:“只要是大家喜欢的就是好音乐。只要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诚然,这样的话语在手,如果要反对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音乐好听的含义很广泛,各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有的音乐可能你喜欢,别人不喜欢。有的音乐甚至刚开始听不好听,听多了就好听。但是大致说来,音乐欣赏是有个层次问题的。听到“九妹”“流浪歌”“九月九的酒”民工会觉得亲切,但是城市里的人就觉得挺土。城市里的人喜欢周传雄,蔡依琳,陈亦迅等等,专门搞音乐的人就觉得不堪入耳。音乐专业喜欢那种有深度的作品,大众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对音乐的认识不在同一层次造成的。  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音乐叫做大众音乐,如果要称为是好音乐,还得看它的艺术性如何。大众音乐当中有好音乐,但是也有不好的,这是大众欣赏层次决定的。不能因为一首歌大家很喜欢很流行就把它称为好音乐。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大众的,它必然是根基在大众,但是属于一种精英层次。这些精英们可以从中体味出音乐的各种元素,将其分解,以确定它的层次与来源。但是大众做不到,大众只能从感观来体验音乐,这样的体验方式的确是一种本能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现在的音乐属于一种商业操作范畴,它对市场是一种迎合,而不是一种引导。也就是说大众喜欢什么样的,我就写什么样的。但是大众真正有多少是对音乐有心的?这必然导致音乐出版物素质下降,听众素质下降的恶性循环。音乐的出版者忘记了自己有责任去引导音乐消费者提高自己的层次。市面上充斥的很多流行音乐,老实说,可以称为垃圾。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会喜欢,因为他们沉醉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很满意。  总而言之,艺术欣赏是有层次之分的,自己必须正视和定位自己所处的层次,而不能以自己的层次标准来要求艺术应该是怎么样的。要让自己去迎合艺术,而不是要艺术来迎合自己。所谓什么是好音乐,在你迎合一段时间后自然知道。如果坐在原地等音乐,砸过来的永远都是大众音乐,而并非什么好音乐。  至于是不是发自内心,这还是个学术问题,或者说还是得归结到艺术问题上来。比如听“十年”,很多人会很感动,觉得词和曲都写到他们心里去了。但实际的上让另一欣赏层次的人来判断它就是做出来的假感情。或者退一步,写十年的人或许真的是发自他的内心,但是他个人的艺术修养有限,使他的作品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性。因而让不少人感觉到了他的“假”。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有很痛苦的恋爱经历,为了纪念这段爱情写了很多词要别人来帮他谱曲。他是发自内心的吗?是的。但是看看他的词,都是恶俗的老套的港台流行味。他本人平时就是夜总会担任那种类型的歌手的。如果他的歌真的出版了,经常去夜总会的那些人肯定觉得很真实。但是真正搞音乐这行的人都心知肚明这里面的分量到底有多少。  我的上面的意思是:感动不感动得了你根本就不能说明音乐的真实性,这还是层次问题造成的。  那大家就奇怪了,怎么艺术就站到大众的对立面上去了吗?流行的不好,好的反而不流行。对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不要说:“只要大众喜欢的就是好音乐”或者“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
好音乐的误区___正视自己的层次(转贴) (转)  好音乐的误区——正视自己的层次一直以来大家对好音乐的定义有偏差。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这样一句话:“只要是大家喜欢的就是好音乐。只要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诚然,这样的话语在手,如果要反对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音乐好听的含义很广泛,各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有的音乐可能你喜欢,别人不喜欢。有的音乐甚至刚开始听不好听,听多了就好听。但是大致说来,音乐欣赏是有个层次问题的。听到“九妹”“流浪歌”“九月九的酒”民工会觉得亲切,但是城市里的人就觉得挺土。城市里的人喜欢周传雄,蔡依琳,陈亦迅等等,专门搞音乐的人就觉得不堪入耳。音乐专业喜欢那种有深度的作品,大众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对音乐的认识不在同一层次造成的。  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音乐叫做大众音乐,如果要称为是好音乐,还得看它的艺术性如何。大众音乐当中有好音乐,但是也有不好的,这是大众欣赏层次决定的。不能因为一首歌大家很喜欢很流行就把它称为好音乐。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大众的,它必然是根基在大众,但是属于一种精英层次。这些精英们可以从中体味出音乐的各种元素,将其分解,以确定它的层次与来源。但是大众做不到,大众只能从感观来体验音乐,这样的体验方式的确是一种本能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现在的音乐属于一种商业操作范畴,它对市场是一种迎合,而不是一种引导。也就是说大众喜欢什么样的,我就写什么样的。但是大众真正有多少是对音乐有心的?这必然导致音乐出版物素质下降,听众素质下降的恶性循环。音乐的出版者忘记了自己有责任去引导音乐消费者提高自己的层次。市面上充斥的很多流行音乐,老实说,可以称为垃圾。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会喜欢,因为他们沉醉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很满意。  总而言之,艺术欣赏是有层次之分的,自己必须正视和定位自己所处的层次,而不能以自己的层次标准来要求艺术应该是怎么样的。要让自己去迎合艺术,而不是要艺术来迎合自己。所谓什么是好音乐,在你迎合一段时间后自然知道。如果坐在原地等音乐,砸过来的永远都是大众音乐,而并非什么好音乐。  至于是不是发自内心,这还是个学术问题,或者说还是得归结到艺术问题上来。比如听“十年”,很多人会很感动,觉得词和曲都写到他们心里去了。但实际的上让另一欣赏层次的人来判断它就是做出来的假感情。或者退一步,写十年的人或许真的是发自他的内心,但是他个人的艺术修养有限,使他的作品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性。因而让不少人感觉到了他的“假”。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有很痛苦的恋爱经历,为了纪念这段爱情写了很多词要别人来帮他谱曲。他是发自内心的吗?是的。但是看看他的词,都是恶俗的老套的港台流行味。他本人平时就是夜总会担任那种类型的歌手的。如果他的歌真的出版了,经常去夜总会的那些人肯定觉得很真实。但是真正搞音乐这行的人都心知肚明这里面的分量到底有多少。  我的上面的意思是:感动不感动得了你根本就不能说明音乐的真实性,这还是层次问题造成的。  那大家就奇怪了,怎么艺术就站到大众的对立面上去了吗?流行的不好,好的反而不流行。对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不要说:“只要大众喜欢的就是好音乐”或者“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
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舞台上,一个女主持在主持一台晚会,我在台下,人很多,很乱....在一个露天的空旷的场地.主持人介绍说裴勇俊到场了,并请他上台,他戴着眼镜,身穿深灰色西装(好象是条绒质感的),带着那惯有的熟悉的微笑,向大家致意,非常温暖......主持人说:他要在国内做节目,以后会主持这台节目!大家都很高兴.他带来了一只小狗,比手掌还小的灰色小狗.后来不知道怎么,我们几个人一起走在一间狭小的楼梯间,他们让我帮忙捧着那只小狗狗,他好小,我上楼时差点把它掉在地上摔坏.....后来,莫名其妙地我来到了一个古罗马似的建筑,在高大的柱廊下面,有我的姥爷,似乎也有姥姥吧...事实上他们已经去世多年了,可我并没感到奇怪,一切很自然.地上摆着一个小桌,桌下铺着红色的地毯,一派温暖祥和的气氛,大家似乎在那里喝茶,很悠闲!过了一会,我和一个记不大清楚是谁的孩子在建筑里奔跑,捉迷藏,窜上窜下,在回廊和地下室里追逐......好象很快乐.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非常轻松的一种感觉.后来不知怎么,我独自来到了回廊下面的水池边,说是水池,却和大海连在一起,会涨潮落潮,我不知道为什么,走进了水里,似乎想捞回什么东西,起初水很浅,我一步一步走着,海里的深度是很难预料的,当时我并没想到,突然间一脚就迈进了深渊,我跌了下去!我伸出手向岸上挥舞,可离的太远,没人能看见了,我想喊,却一瞬间就淹进了水里,没人能听见了.....绝望恐惧在瞬间从冰冷的深水里向我袭来!我是不会游泳的,我感觉水呛进了我的喉咙,我......离去了......也许梦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实现一切不可能,后来,我发觉自己蹲在对岸的水池边上,这时候,落潮了,露出了一些石子地,我轻快的跳过去,几下就回到了地面上!啊,原来没事儿!我还好好的在这儿呢!-----这是我昨晚梦见的,今天想了半天才理出个大概的头绪,梦见的比这里写的还乱还丰富.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写出来给大家看看,会解梦的,也可以解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