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左脚 11号左脚
关注数: 119 粉丝数: 382 发帖数: 18,893 关注贴吧数: 15
解契之人必为王朱,几点详解 1,陈皮炼化上古英灵之心为第五件本命物极快,连化外天魔都觉得匪夷所思,他说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陈清都出手,二是陈皮为英灵转世。都给他否决了,那还有一种可能性,陈皮与此上古英灵有很大的关系,王朱身为最后一头真龙,与陈皮签订了契约正好符合。 2,化外天魔想知道为什么陈皮炼化如此之快,给出的交换条件就是一把斩勘刀,何为斩勘,上古斩龙台行刑刀,不知道斩了多少真龙。化外天魔肯定不知道陈皮和真龙有关系,不然就不用这么抓心挠肝的想知道原因了,但是陈皮收了斩勘刀之后却更加忧心忡忡,因为陈皮知道化外天魔做事“随心所欲,纯粹自由”,化外天魔以刀换原因正好暗合真相,陈皮已经猜出了大概。 3,捻芯是早就知道真相的,而且明白写了是她最后告诉陈皮真相的。捻芯缝衣涉及魂魄,最早只是疑惑陈皮为何与蛟龙之属如此纠缠不清,通过与化外天魔闲聊了解陈皮生平,才猜出真相。 4,陈皮解除契约之后,化外天魔说“隐官老祖这桩买卖,亏大发了。不该这么爽快的,换成是我,就狠狠敲一笔竹杠。”这话很好理解,陈皮与王朱签订契约,陈皮不知道的时候,王朱是占尽便宜的,但是陈皮知道之后就不一样了,这份契约还是有发挥空间的,毕竟世间最后一头真龙,敲一笔竹杠不过分。但是皮皮心虚嘛,家有贤内,没办法不心虚。 额外两点细节: 1,邢官不待见陈皮的真相。邢官之前交代了是浩然天下某隐藏福地之人,天赋异禀修行破开天地制约飞升浩然天下,结果暴露家乡福地,且没能保住家乡,被浩然天下宗门争抢破,门人师友死伤殆尽。你说对浩然天下之人能待见吗?更重要的是,陈皮宗门正好就有一个莲藕福地,以邢官福地生人角度看陈皮那真是不会有好脸色了。因为陈皮也说了山上人看福地,到处看的是钱,福地之人最不值钱。但是陈皮没跟邢官解释的是:陈皮自己也是洞天福地出身,且陈皮待莲藕福地之人与一般山上人不一样。至于邢官怎么知道陈皮有福地的,因为精金铜钱祖钱对陈皮心生亲近。要知道精金铜钱的用处大部分都跟福地有关。 2,剑气长城已经要守不住了。因为老聋儿都已经要出战了。老聋儿与陈清都的约定就是最后倾力出手然后去陪老瞎子。捻芯想催陈皮快点杀妖缝衣,最后欲言又止,当然也是知道陈皮其实已经猜出来了。
正本清源,关于青岛校区有几句话想对新生说 1,关于青岛校区的地位 不熟悉山大校史的可能不太了解“青岛”二字,在山大校史情结中的分量。从1929年到1958年,山大在青岛有长达30年的办学历史,山大历史上的两次高峰,都是在青岛创造的。山大自1958年搬迁济南以来,回迁青岛的尝试就不下四次,可以说文革之后的历任校长都有参与其中,而直到2009年山大确定建设青岛校区成为最终结果,才算尘埃落定。 青岛校区规划用地接近4000亩(校园用地3000亩,教工住宅用地720亩,再加上附属中小学等用地),校园建筑面积137万平米。大家要搞懂这是什么体量,济南六个校区加起来共计3700亩而已。青岛校区规划人数25000人,实际上看建筑面积,3万以上也是毫无问题的。青岛校区新建的博物馆,是绝对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体量之首,青岛校区图书馆体量也是目前高校前几。体育馆现在还有一些波折,但是建设目标也是承办地区性重大赛事的水准。 如此规划,如此野心,青岛校区仅单单是一个分校或者一个校区吗? 这其实是作为未来山大主校区而打造的啊!, 2,青岛校区的招生和学院搬迁 异地办学在国内不是啥新鲜玩意了,但是你见过几个与本部同一招生代码的异地校区先例? 山大青岛校区的招生名额是占用本部名额,学院和专业是搬迁自本部,有些事情就不用再讲,这就是山大的前沿阵地,并不是扩招圈地的“惯用套路”。这是实实在在的山大嫡系校园。与威海校区完全不一样。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最近出现的综合评价招生没招满的情况。 我就纳闷,这事也值得大惊小怪,天塌下来的样子? 首先山大是第一年试行综合评价招生(注意不是传统的自主招生),而且今年时间紧迫上马时间非常仓促,100个招生名额又全部是青岛校区专业(应该是减少普招风险的故意设计),宣传和组织上没有做好,没有招满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没有招满并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宁缺毋滥选择性的结果。 同样道理,今年普招调剂设置上也对青岛校区进行了保护:设置了青岛校区→济南校区单向可调剂。 就是报考青岛校区未被录取可调剂济南,而报考济南未被录取不可调剂青岛。 这种设置的意义有两点:1,充分保证学生志愿意愿。青岛校区首批招生,对于不希望调剂到青岛的考生不进行强制调剂。而又保证了填报山大志愿的考生最次可以到济南专业就读。 2,保护青岛校区及山大整体最低录取分数线。青岛校区专业宁缺勿滥,不接受调剂。又防止出现因为担忧调剂到青岛专业,而出现报考山大恐惧心理,影响山大录取分数线。 三,青岛校区的前景 有句话可以放这里,山大大部分老师对青岛校区的了解程度不如本吧吧友。任何说今后青岛校区今后不再搬迁学院的说法,都是胡扯。增量自然会有,但是你得增多大量才能满足2万5千的学生规模?又要增多少学科? 这与青岛校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 (1)青岛校区建设不扩大山大总体招生规模。(这是教育部定的) (2)青岛校区建设不与本部专业重叠。(也就是张校长口中的“错位”发展) 山大所有的官方说法,都只是首批搬迁7所学院,而没说只搬迁7所学院,一丁点这个意思都没有。有首批就会有二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青岛市的愿景,只是愿景,山大是部属高校,不是南方科大,青岛市市委书记也没有兼职山大书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基建动工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项目于9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比原计划提前近一个月。该项目计划2016年3月完成基础工程建设,2016年年底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于2002年联合创办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2014年4月,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达成协议,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拓展本科生教育,共同筹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毕业生授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同年5月,教育部原则同意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创办本科教育的申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项目位于南山区学苑大道以南、平山一路以东、大学城校区西南。总用地面积15.9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实训楼、教学楼、办公楼、创新基地、宿舍楼等。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2.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有机融合,成为哈工大深圳校区。 目前,项目可研已获批复,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已完成,方案设计已完,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园区内的主要道路夏青路改线重建工程招标已完成,红线范围内管道迁改、绿化迁移等工作正在推进中。9月20日,随着新建夏青路和场地平整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哈工大校区扩建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新建的夏青路总长520米,投资1600万元。 根据教育部批筹办学的要求,该项目必须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介入项目后,快速推进前期工作,于今年5月25日成立了项目组。为推进项目尽快开工,在校方的积极配合下,双方成立了土地整备、招标采购、施工管理等6个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在四个月之内完成了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这也是工务署建署以来前期阶段最短、进展最快的项目。 据悉,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建设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对项目推进全力支持。市发改、规划国土、住建、城管、交委等有关部门按市重大项目的有关规定“特事特办”,在前期经费、设计招标、绿化迁移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深圳市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项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确保项目提前开工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在开工现场,深圳市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工大深圳校区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按照深圳市委“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好,水滴石穿”的要求已经高效、优质完成。工程开工后,工务署将全力抓工期、保质量,与校方协力推进工程建设,为哈工大(深圳)早日“去筹”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山大青岛校区,该是怎样的“情怀” 最近工作忙,好久没有关注本吧,今天大体看了一下,确实有很多新帖。 看完之后,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山大之于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讲,或许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 而山大青岛校区之于本吧的青岛/即墨人士,或许振奋本地名声的噱头成分更多些 我可能比本吧大部分人对青岛校区了解的更早一些,从徐显明09年提出这个设想,我就一直在关注。 我可以很确定的给青岛同志们讲,山大青岛校区之于蓝色硅谷的重要性: 是先有山大青岛校区,后有“蓝色硅谷”这四个字。 也不用提什么国家海洋实验室,深海基地,真正在山大之前落户鳌山卫的大项目,就海洋实验室一个,至于深海基地、哈工大青研院,天大海研院等等,那都是比山大晚得多。 也不是小瞧国家海洋实验室,国海室有没有批复我到现在没搞清楚 就算批复了,还挂着个筹字,即使转正了,十几家单位的联合体,能搞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而最重要的,它没有山大如此大的“人气”。 何为“人气”,3万师生,五千教师,五千留学生,这些就是人气。 没有这个人气,鳌山卫不可能有如今的热度。山大落户鳌山卫之后,青岛市大力包装的“蓝色硅谷”,才会有如此的号召力。 所以,本吧部分人“不想来别来”这种话,就等于放下碗骂娘,就是没良心。 以蓝谷目前的情况,山大师生无疑是第一批大规模拓荒者, 学生特别是老师,大老远的跑这里来,不是挨骂的,也不是遭你们嫌弃的, 山大的老师尤其是青椒,大都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他们大部分甚至可能还是海龟。 山大本校毕业博士生都没有资格留校,山大的新晋教师引进标准放在国内也是比较严的,更不用和省内其他高校比较。 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山大教师? 至于本吧里一些老师讲的房价问题,我们不在其中,不了解细节,可能确实存在问题。 我当然也理解老师们的苦楚,但我还是想劝一下老师们的一些想法 其中有人讲,山大和开发商合伙炒房坑老师,我特别不能理解 正如我开头讲过的,山大之于部分老师来讲,可能确实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 这里提母校情怀,山大情怀,就显得尤其矫情 今天看山大新闻,教育部巡视组批评山大2008年被审定的41栋危楼,还有39栋在用 看完感觉很心酸,想起上学那会住的就是危楼 为什么五年都没能解决,除了资金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腾不开地。 山大需要大校园,山大济南六个校区加起来才3700亩,不及北清浙复南武川……的一个大。 这种局面有历史成因,谁都没法一下子解决。济南已经没有机会。 青岛校区可能是一个机会,3000亩足够大,我当然希望青岛校区能成功。 山大现在的确是扎紧裤腰带在搞建设,现在可能是前后几十年里最困难的时期 我们毕业了,但我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们能住上青岛的海景宿舍,能住上济南的空调宿舍。 矫情归矫情,我们也没资格要求老师们吃苦,老师们对青岛校区有抵触可以理解, 但是我相信青岛校区一定会发展好,现在的投资未来会有回报。 大家至少要对青岛校区有信心,对山大有信心。
今年山大招生几个变化,提请考生注意 直奔主题: 1,山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威海)分开招生。 取消往年7个专业的统一招生试点(威海7个专业——艺术类四个+韩国语、空间物理、海洋类——共计约500人划归总校招生代码之下)。这一变化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规避了威海分校专业对总校录取分数线的影响,考生报考山大不用再担心会被调剂到威海分校。 【提请考生注意】:报考山大的高三同学情放心大胆的报。 2,山大招生规模降至历史最低。 山大2014本科生招生规模再次回归6500(包含报送、自主招生、体育生、艺术生、定向生、贫困专项)。尤其要注意包括贫困贫困300人。因为以往贫困专项单列总招生计划之外,所以今年实际上招生规模比2010、2011两年更少(备注:山大自2010年以来总校招生规模一直在6500左右,2012、2013两年受威海统一招生试点影响,总招生规模增加500人)。6500人的招生规模成为山大历史最低,毫无悬念。 对比山大曾经齐名的巨无霸高校:川大9390,吉大10380,中山大学8000,武汉大学7400,华科7500等。判断山大招生规模,已经不能依靠历史经验,山大在本科招生人数上已经逐渐脱离巨无霸行列。 【提请考生注意】:你报考的依然是一所师生比例合理、各专业人数规模适中、教学资源分配均衡的高校。 3,山东省内招生人数再次减少。 受”统一招生试点取消“和”去本地化“政策双重影响,山大省内招生计划大减388人。统一招生试点年份,山大(威海)专业计划大部分分到省内招生,这一试点的取消,省内招生计划也随之大减。今年山大省内招生计划2160人,其中,文科380人,理科1591人,艺术类105人,其他84人。 【提请考生注意】:山东省内考生报考山大请注意招生计划减少的影响。高分考生以山大保底需谨慎。 4, 冷门专业继续减少,各专业实力均衡。 理工文医四大门类,山大共计4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参评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37个。各专业实力均衡。排名前十名专业10个,前二十名专业32个。无农学类专业,无冷门专业。 其中学科排名全国第八的护理专业,山大共在10个省份招生,其中招生人数较多的山东15人,湖北10人(只招收专业志愿考生),其余省份人数在3人以下。部分名额放入贫困专项计划。 【提请考生注意】:报考山大无需担心校内专业歧视,无需担心冷门专业调剂。 5,专业录取级差减小。 2014年山大专业级差由“3111”,改为“211”,即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之间相差2分,第二与第三志愿、第三志愿与第四志愿之间相差一分,第四到第六志愿之间不存在级差。 【提请考生注意】:报考山大可适当冒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6,山大转专业相对容易。 转专业即为入学后,学习一学年基础课程后,再转其他专业。每年山大约有400人成功转专业,另有泰山学堂、尼山学堂等特色班校内选拔。在同类高校中,山大是转专业较为容易的高校。 【提请考生注意】:报考山大专业不满意,不要灰心,大一下学期尚有转专业的机会。
山大去本地化与“名校情结”的衰退 首先我十分支持山大去本地化,山东省文化保守,山大文化也不活跃,外省生源的加入确确实实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山大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去本地化对山大而言到底什么程度合适要商榷。 山大去本地化本来是好事,但是我的感觉是外省生源的大量增加,反而使得山大人“名校”认同感降低了。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几乎所有考上山大的山东人,都认为自己上的是名校,自豪感特别强烈。别管这种自豪是否盲目,它确确实实使得山大学生有了一种学校认同感和名校气节。而外省考入山大的学生,却往往对山大百般挑剔,甚至整个大一大二乃至大学四年都处在一种“厌弃”状态,而当遇上曾经那些他们没有考上的其他高校时,却又有一种自卑心理作祟,自我感觉矮人一等。丝毫不觉得山大与他们是平起平坐的“同等名校”。 山东人对山大的认同感,有其历史成因。一个世纪以来,山大不论在青岛时期还是在济南时期,都是山东省第一高校,高考以来,分数线也一直省内最高。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自然而然就觉得山大是好学校。与之类比,举一个川大的例子。川大在合并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之前,在川内口碑并不好,分数线也只能排到华西、电子科大、成科、甚至西南交大、西南财经之后,与川大校门对过的七中,曾经有一句话影响深远:“考不好就去对面的川大”。川大吧曾经有过一贴专门讨论过山大与川大学生名校自信力的问题,我觉得各自的省内生源认同感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在名校认同感这个问题上会存在省内生源与省外生源的区别?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分数。山大在省内不论分数高了低了,高分段向来不缺,而且绝大部分都算高分段。那些省外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山大高一些的学校,山大大部分山东学生也能考上。而山大在一些外省录取分数线确实不高,又缺少高分段,有些山大的外省学生,就有了前面讲过的“厌弃”与“自卑”。 去本地化不能不做,我一直以为,山大如果只是山东人眼里的名校就不能算名校,山大如果不能征服全国生源,就算不得一流之列。山大近年来如此大力度的去本地化,是否太快确实值得商榷。山大对外省生源吸引力弱的问题不解决,去本地化进程就应该慢慢来。 因为我每到一地就喜欢到本地出名的大学校园转一转,大学期间也在天津交流过一年,也算见识过众多985高校各自风采,看的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内心里的对比。我就想对山大学弟学妹们说一句,山大硬件也并没有你们想想中的那么差,山大很多的特色其他高校也都是没有的。爱山大,首先从认同山大开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