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綝子 taolinai4471
好想当一条什么都不做的咸鱼
关注数: 52 粉丝数: 102 发帖数: 3,272 关注贴吧数: 50
【古建】资阳的塔 提起资阳的名胜古迹,不知你会不会想到资阳的那些塔呢? 塔,作为值得观赏的建筑景观,其本身是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堪称建筑中的精品,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和技能。 最初的塔,缘起于古代印度佛教(浮屠),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后,塔逐渐世俗化,逐渐发展出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资阳东门字库塔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那么,在资阳市的土地上耸立着哪些塔呢?这些塔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和故事? 雁江·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1千米处,唐贞观四年(630年)建成,为坐北朝南的砖砌四方七级密檐式建筑。塔身共7层,高20米,现存6层17米,塔底25平方米,身逐层缩减,最高一层为22平方米。丹山白塔 因为是方塔,丹山白塔没有玲珑塔的飞檐翘角、角挂铃铛的秀丽,所以更显古朴端庄。每一层塔开窗12个,共计开窗84个,其中每层每方有真窗1个、假窗2个、装饰形斗拱4个。能眺望原野的真窗却只有28个,假窗计56个。 丹山白塔塔内有实心柱,沿盘陀梯而上可至塔顶;直下三层中心设有佛龛,佛像已毁;塔第五层嵌一古碑,碑文剥蚀,无从辨认;塔顶已毁多年,两株女贞树斜生其上站立塔顶,丹山、五龙、盘石、响峒的原野尽收眼底。 1982年5月29日,资阳县人民政府将丹山白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丹山白塔,有一则有名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对心灵手巧、智慧过人的姑嫂,姑姑月娥心高气傲。一天,月娥向嫂嫂兰香提议,自己在沱江南岸修建红塔,嫂嫂在北岸修建白塔,二更起修,五更鸡啼完成,请妈妈当裁判,要比试谁更手巧。二更起时,妈妈在临江寺撞钟为号,姑嫂两人一个砌玲珑宝塔,一个砌四方走马转角方塔。到五更鸡啼,姑嫂都只砌了七层。姑姑气盛,在鸡啼时随手扯了一窝芭茅盖在玲珑塔顶上,恰巧像戴帽一样成了塔顶;嫂嫂塔顶面宽,找不着合适的东西做塔顶。比赛下来,姑姑让妈妈评比手艺,妈妈笑而不语,嫂嫂圆场说:妹妹比我修得快,连塔顶都有了。于是后来人们唤红塔和白塔叫“和气塔”。 安岳·奎星阁木塔 安岳奎星阁,位于岳阳镇奎星社区奎阁坡顶的普安寺,占地面积254.4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二年。奎星原为古代天文系中二十八宿之一,道教尊其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当年修建阁奎星的目的就在于兴盛安岳的文风。奎星阁木塔 奎星阁为垂带式,塔跺九级,八边形,五级重檐塔楼阁式木结构塔,通高19.6米,八角飞檐,八角铜玲随风舞荡。屋面是筒瓦,屋脊是仙人走兽,造形美观大方。塔基用三层条石堆砌,高0.8米,宽0.6米,塔身逐层内收,塔顶四角攒尖顶作宝瓶塔刹。塔身第一层正面有一双扇门,宽1.45米,高1.9米,内设之字形木梯达第四层。第一层左右两边各开1正方方形花格窗,第二层每面开3扇正方形方格窗,第三层每面开1正方形花窗,第4层每面开1直径1.2米圆形花窗。 第四层檩上墨书“大清道光二年壬午岁朔囗囗邑士庶囗公立,赐进士出生知安岳县囗囗儒学训、囗阳千囗囗囗囗囗”。(“囗”为檩上墨书缺失部分)木结构的奎星阁,设门厅、阁亭两部份,塔基前垂带式踏道四级,塔正面木结构门楼,门楼二柱一间五楼,庑殿顶,宽4.75米,高9米。尽管已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虽经两次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属安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安岳县政府批准普安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奎星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奎星阁与普安寺的发展可谓是荣辱与共,随安岳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普安寺在安岳社会文化活动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奎星阁也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乐至·南北双塔 南塔,位于乐至县天池镇天柱山(又名大娑婆山)山巅,山高雄秀,县人誉为“天柱耸翠”列为八景。南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道光十三年九月竣工,高30米,塔门石刻“蜚英腾茂”,砖瓦结构,塔分七级六面,四壁开窗,设螺旋梯48级,可登塔顶,俯瞰城区房舍、农村田畴,历历如画。文载:“清道光辛卯(1831年),塔建于城南大天柱山(又名娑婆山),高七级,旋升中空,俯瞰城郊风景,历历如画”。历时190年,至今尚存。乐至南塔 北塔,又名凌云塔,因高踞城北蛇形坡,简称北塔,川鄂路和柳树河绕塔下经过。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塔形六方,砖石结构,高35米,七层实心,下层四周原有文字,历时188年,至今尚存。 乐至北塔 南塔北塔遥相对峙,蔚为壮观,但由于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屡遭战火,破坏严重。1998年,乐至县佛教协会应众信徒请求,请示县人民政府修补加固南北塔,得到了县人民政府支持,广大人民也踊跃捐资。1998年,南北塔胜迹得以恢复。据民间传说,乐至十年九旱,先人认为是孽龙作怪,于是建南塔以镇龙头,建北塔以镇龙尾。位于中段的崇教寺(现为陈毅元帅纪念馆)原有一座高二十多米的佛塔,据说可镇龙身,以消除旱灾。
安岳县有些什么土特产 四川省安岳县的特产有: 安岳柠檬:安岳有名,名在柠檬。安岳地跨沱、涪两江分水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业发展。20世纪二十年代,安岳从美国引入尤力克柠檬品种,广植柠檬,培育出了丰产、优质的柠檬新株系。 中国通贤柚:产于四川安岳县通贤镇而得名,素有"贡橙"美称,经过科技人员的优选提纯,通贤柚已经具有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现已形成了800万株,10万亩,5万吨的生产规模,盛产期产量可达30万吨。 紫竹姜(仔姜):原产于安岳县紫竹观音附近的鼎新乡,鲜嫩指长,筋少香脆,清香可口。生姜既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也是烹饪中不可缺少的佐料,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九龙核桃:九龙乡位于安岳西南部,于1999年开始发展核桃种植。全乡集中定植优质薄壳核桃1800亩、10万株,2003年可产干果18万公斤。 伍堡红花藕:伍堡红花藕以含粉量高、爽口、块头大、适宜炖食而远近闻名。因原产于忠义乡伍堡寨,故称伍堡红花藕。忠义乡大量种植。 红苕:安岳盛产红薯,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由于地区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
来资阳必吃的5种特色小吃,每一种都香味十足,瞧瞧你吃过几种? 资阳,四川省地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南与内江相邻,北与成都、德阳接壤,东与重庆、遂宁毗邻,西与眉山相连,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资阳作为很多城市的纽带,美食也有很多种。今天给大家推荐来资阳必吃的5种特色小吃,每一种都香味十足,瞧瞧你吃过几种?1.安岳坛子肉 是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的特色小吃,它是在一个罐子里秘密发酵鲜肉制成的。制作坛子肉的原料包括优质猪肉、腌菜、调味品等,早在西汉时期,安岳先民就将各种干菜和猪肉与香料、八角等植物香料混合,把一层蔬菜干和一层猪肉放进罐子里腌制发酵。罐肉风味独特,醇香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2.伤心凉粉 是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的特色小吃,它起源于清朝。两种,一种是豌豆做的米色凉粉,另一种是土豆粉或米粉做的白色凉粉。调味品主要有红油、辣椒油、姜、洋葱、大蒜、鸡精、盐、胡椒粉、醋、五香粉等,口感柔滑,具有麻、辣、香、脆的特点。3.天池藕粉 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特产,因其原料莲藕原产于该县天池而得名。藕粉色泽为白色或微黄,呈小颗粒或粉末状。以沸水冲调后为半透明凝胶状,色泽鲜亮,味道清香。藕粉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宋朝就有人制作藕粉进贡朝廷;清朝时,皇族更把这一特产视为饮中极品。4.椒麻鸡 “椒麻鸡”在四川地区十分盛行;椒麻是川菜中最主要的烹调方法,是用花椒粉、细盐、麻油、酱油、香醋、糖、葱姜等调味烹制菜肴。“椒麻鸡”就是其中之一。用这种烹调方法烹制的菜肴,香味浓厚,麻辣可口。5.乐至烤肉,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特色小吃。据说早在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张飞用乐至烤肉来犒赏三军,乐至烤肉因而出名。经过现代烤肉宗师的不断创新,乐至烤肉以其香、辣、脆、麻等特色受到食客的喜爱。
资阳市十大旅游景点 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圆觉洞圆觉洞 一是“古”,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五代、北宋,在中国石刻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圆觉洞 二是“多”,现存摩岩石刻造像230余处、10万余尊、石刻--40余万字,分布在全县69个乡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毗卢洞“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卧佛院世界最长左侧全身卧佛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三是“精”,安岳石刻具有“创新性”,既有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的毗卢洞紫竹观音,也有打破了“北首右胁卧,枕手垒双足”造像原则的释迦牟尼涅槃造像……同时安岳石刻又具有“交融性”,儒、释、道共享一龛。 四是“美”,安岳石刻独特的“单元式”造像、写实与夸张结合的造像风格、精湛细腻的石刻技艺,留下了许多充满人体美、人性美的艺术品,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圆觉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公里,省道206线直达景区。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是集石刻文化、自然景观、科普教育、游客接待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 云居山顶,岩石环绕,主要景点有陈抟墓、秦九韶纪念馆、圆觉洞石刻、教中寺、-寺古建筑等。圆觉洞石刻造像集中于西山峭壁之南、北岩,造像区域长186米,现有摩崖龛窟103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圆觉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次为密宗和释道同龛像。石刻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薄衣贴体,裙带飞扬,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 景区内石刻艺术扣人心弦,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窟造大像。以“西方三圣”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三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体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正中为阿弥陀佛(图三),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左为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大有悲天悯人之态。右为莲花手观音(图四),面容慈祥,神态自如,大有唯我独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使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佛和菩萨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艺术推向了顶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 三大龛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飞天(图六),凭借临风飞舞的彩带,营造出“轻盈慢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北岩的天尊龛内,主像天尊气宇轩昂,具有修真度世之范,丰厚高贵,颇显教主之仪,这是研究盛唐道教珍贵的实物。 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首次出现了“十六罗汉”、 “毗沙门天王”(图七)、“地狱经变龛”(图八)、“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其造像小巧玲珑,神情潇洒,衣饰简练,衣纹细密,薄衣似帛,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明王龛,千手观音龛,地藏菩萨、十王变龛、罗汉龛、北方毗沙门天王龛等,帔巾凸起高出体表,甲片鱼鳞片片可数。这种精致细腻的雕刻手法,是中国民间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现。景区内绿树环绕其间,自然、人文景观赏心悦目。唐代的舍利塔,古朴庄重。宋代伟大的数学家秦九韶纪念馆建造宏伟,气势雄浑。 圆觉洞景区一年四季均可旅游,景区内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是游览、观光、度假的绝佳境地。目前,圆觉洞景区的食宿、交通、通讯都极为方便,是安岳旅游的必去之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