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ock1974 redrock1974
出生于小山村中,求学于湖南长沙,就业于广东江门。胸无大志,身无长技,教书糊口,尽心尽力。
关注数: 134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809 关注贴吧数: 14
填充图册批改中发现的问题   改了8班的填充图册,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正确率都很高。我不敢相信教学效果会有这么好,特意调了晚修去抽查。查了14个同学,只有两个同学勉强过关。再次证实了我的预感:地理作业只满足于抄完答案完成任务。我不知道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就我自己来说又一次陷入了极度的失望之中。认真的备课,想尽办法来让所讲的问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学生不买帐,似乎会与不会与他无关,只是老师的事。这种学风让人担忧。   我抽查作业的办法很简单。拿一本空白的填充图册,找一个或两个问题让被查的同学来答,答对了过关,答不对进行惩罚。在8班河流地貌一节选了一个凹岸凸岸与港口建设的题,一个祟明岛将与哪一岸相连的问题,一个聚落选址河漫滩的问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节选了一个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选了一个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一个我国北方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还选了一个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来检查。基本上选取的点都是上课重点强调的。按道理讲上课详细讲了,自己又做了一遍作业了,再来查应该很容易答出来的。可结果却让人失望,让人觉得这课讲和不讲没什么两样,这作业做和不做没什么不同。做过的原题还是做不出来,这样的文科生如何应对高考?这还是实验班,普通班的情况如何我更不敢想象了。   改进的初步设想:一、少讲理论,把填充图册上的题目融合到新课中去。二、强化督促检查,对重点内容用小测或课堂提问加以落实。   现在的主要问题中学生对这些问题不重视,我第八节课去巡视答疑,没有人问我问题,没有人做地理作业,没有人看地理书,没有人理睬我。我不知道除了高压的检查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很清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压的效果有限,哪位同学帮我想想办法?有重谢哟。
19周教学计划 一、复习巩固: 1、寒流与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与寒暖流关系图。 2、四大渔场的位置、名称、成因。 3、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4、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二、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分类。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特别强调:地壳运动的两种表现,变质作用的含义),产生的效果。 2: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重力 (1)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表现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风化的结果是通俗的理解就是大石头变小石头。 (2)侵蚀作用:根据动力主体的差异有以下几类。 流水侵蚀:河谷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 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冰臼,“U”型谷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雅丹地貌(魔鬼城) 化学溶蚀: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石林、峰林地貌、天坑、天生桥 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流水的搬运能力跟水速的六次方成正比。 (4)堆积(沉积)作用:根据动力主体分以下几类: 流水堆积: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根据堆积物厚度和颗粒大小可以判断枯水期,洪水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黄土堆积 冰川堆积:冰碛地貌(分选性差) 海水堆积:沙质海岸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四种外力作用,可以用剥柚子做比。 划开柚子皮,把整块柚子皮分成小块——风化 剥开柚子皮—————————————侵蚀 把柚子皮往垃圾桶扔这一过程—————搬运 柚子皮被丢到垃圾桶—————————沉积 (5)固结成岩 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1、用课本上的图讲,边讲边画同时要求学生一起画2、让学生了解几种变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图中各代号代表的含义(图出自2009江苏高考题)。
17周教学计划 一、复习巩固: 1、等压线图上画风向,放在洋流模式图中复习。 2、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四种天气系统过境时的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 气旋、反气旋的画法。锋面的雨区主要在冷气团一侧。锋面气旋的读图放在小测中复习。 3、气候类型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讲填充图的形式复习。(没时间可以放一放,第五单元还有机会再次复习)。 二、新授课: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完成水体组成,河流流量与河流补给源的关系,地下水与河流的相互补给关系。 1、水体组成:重点让学生了解冰川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但直接利用的不多。河流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占的比例小,但是人类的主要水源。 2、四种补给源与流量图的关系用课件讲,留空让学生在讲完后填写,加深印象。括号内的内容为学生课后填空内容。 填空内容:(1)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线与(降水量或雨量)密切相关,雨季时流量(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源。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河水补给潜水,此时一般处于当地的(雨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潜水补给河水,此时一般处于当地的(旱季)。在我国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西南地区)            (3)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有(断)流现象,流量线与(气温)密切相关,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有(两)次汛期,春汛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夏汛主要是(雨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讲完后时间充裕就要求学生应用(1)回答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哪个季节河流流量大,是汛期。应用(2)回答在罗马一月份时是河流补给地下水,还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第二课时完成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完成洋流模式图。 1、要求学生跟着画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掌握水循环的五个环节的名称,水循环的流程。强调人类活动能够造成较大影响的几个环节。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输送环节,影响这一环节的两种方式:建水库从时间上影响,跨流域调水从空时间上进行影响。其次是降水环节:人工降水,人工消雨。第三是下渗:改变下垫面状况(透水状况,坡度,植被)。边画边讲,同时提醒水汽的“汽”字如何写。 2、其它两个环节强调一下内陆循环发生地区的气候特征,这种区域一般叫内流区。其余略讲一下就行。 3、水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着分析文字材料。 (二)大规模海水运动: 讲洋流模式图。基本思路:由风吹水动入手,引入风海流概念。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图。这里重讲高低高低高低高的气压分布规律,要求学生根据气压分布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左手定则画风向,根据风向顺势画洋流。
16周教学计划      1、花一节课评讲完月考试卷。        2、花30分钟讲完全球气候变化,课堂上完成填充图册。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思路:        1、引导学生读图,学看图说话。重点分析第二三幅图,让学生分析两幅图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内在联系。(顺势复习前面讲过的大气受热过程)        2、回到图三,要求学生思考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学生一般会从细枝末节的问题说起,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并。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会有学生想到二氧化碳的消耗问题。通过指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着从全局来审视问题的思考方式。        3、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会引起那些问题?        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海平面上升。不容易想到的是农业问题,乃至生物物种灭绝问题,极端天气问题。讲完后回头再分析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因为这里有一个学生易怱视的原因,热胀效应。)        4、如何控制全球变暖?        利用前面分析过的原因一一制定对策。并告诉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从果追因,就因设策。        最后指出大气是流动的,二氧化碳出国是不用签证的?让学生去想办法。完事告知墨西哥坎昆会议,京都议定书等等,有时间就替发展中国家鸣下不平,没时间让学生自己上网去看相关资料。
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 前     言      1969年7月26日06时49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   km,北纬21°45′,东经111°45′,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地震造成死33人,伤1000人,倒塌房屋万余间1)。 这次地震是我省自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阳江及其附近200km范围内没有任何地震台站,仅在离其220km的广州和360km的河源新丰江有地震台。因此,地震前兆资料甚少,仅有1966至1972年赤坎一电城段的垂直形变资料和震后整理的海平面资料。 地震发生后,中央地震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指挥震区的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工作。参加这次地震监测和调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新丰江地震考察队、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队;另有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广东省基建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组成抗震工作组,负责阳江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后编写了,《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和《广东省阳江地震抗震调查报告》等36篇报告。 1972年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完成了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和阳江一闸坡支线的I等水准复测工作。1974年4月20日至5月6日,广州地震大队综合队实验室又在该区做了一段时期的流动观测,布设了6个单分向熏烟记录的微震仪,记录到130次地震,其中能交汇出震中的76次,能作出震源机制解的34次,最后完成了《阳江震源力学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此后,广东省每年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都指出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1986年1月28日阳江发生5.0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局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对这次晚期强余震的震害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作出近期内不会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结论,并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地震基本参数 阳江6.4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el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 1969   7   26 06   49   28 21°45′ 111°45′ 6.4 5 阳江县西 2) 2 1969       7   26 06   49   43 21°45′ 111°45′ 6.4 5 南洋边海 [1] 3 1969   7   26 06   49   43 21°75′ 111.75° 6.4 5 奇敖岛附近 [2]    地震地质背景 阳江地区大地构造性质属新活动区——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3]。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4]。据重力资料反演,本区地壳厚度为34km,康氏面深度为18km3)。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寒武系变质岩是由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类沉积物组成,属地槽类型复理石建造,经变质而为千枚岩、云母片岩、云英片岩及大理岩,经多期岩浆侵入而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厚度约3000m。其下多为花岗岩,在本区已侵入到变质岩之内,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阳江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km,因此,地震多发生在花岗岩介质之中。
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转) 前     言      1969年7月26日06时49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   km,北纬21°45′,东经111°45′,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地震造成死33人,伤1000人,倒塌房屋万余间1)。 这次地震是我省自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阳江及其附近200km范围内没有任何地震台站,仅在离其220km的广州和360km的河源新丰江有地震台。因此,地震前兆资料甚少,仅有1966至1972年赤坎一电城段的垂直形变资料和震后整理的海平面资料。 地震发生后,中央地震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指挥震区的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工作。参加这次地震监测和调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新丰江地震考察队、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队;另有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广东省基建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组成抗震工作组,负责阳江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后编写了,《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和《广东省阳江地震抗震调查报告》等36篇报告。 1972年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完成了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和阳江一闸坡支线的I等水准复测工作。1974年4月20日至5月6日,广州地震大队综合队实验室又在该区做了一段时期的流动观测,布设了6个单分向熏烟记录的微震仪,记录到130次地震,其中能交汇出震中的76次,能作出震源机制解的34次,最后完成了《阳江震源力学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此后,广东省每年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都指出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1986年1月28日阳江发生5.0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局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对这次晚期强余震的震害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作出近期内不会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结论,并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地震基本参数 阳江6.4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el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 1969   7   26 06   49   28 21°45′ 111°45′ 6.4 5 阳江县西 2) 2 1969       7   26 06   49   43 21°45′ 111°45′ 6.4 5 南洋边海 [1] 3 1969   7   26 06   49   43 21°75′ 111.75° 6.4 5 奇敖岛附近 [2]    地震地质背景 阳江地区大地构造性质属新活动区——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3]。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4]。据重力资料反演,本区地壳厚度为34km,康氏面深度为18km3)。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寒武系变质岩是由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类沉积物组成,属地槽类型复理石建造,经变质而为千枚岩、云母片岩、云英片岩及大理岩,经多期岩浆侵入而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厚度约3000m。其下多为花岗岩,在本区已侵入到变质岩之内,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阳江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km,因此,地震多发生在花岗岩介质之中。
看看吧,也许会有用。(但愿没用) 第一讲:地震是怎么回事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c5MjMy.html&urlrefer=3db7c4b171666db3d504f9ce7b832502 第二讲:地球人应当了解的地震概念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c5ODQ0.html&urlrefer=badda9e00c2e51838cb6d0f2a86ce34f 第三讲:地震不等于地震灾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yMzUy.html&urlrefer=78107afc5c5aee6adbc0688aa1de94ab 第四讲:地震可以预报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yNDEy.html&urlrefer=932c5988847fe357844c24d05d597dc7 第五讲:地震前兆现象与地震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1MDY4.html&urlrefer=eba1943dce46c749280a40e850d456c3 第六讲:识别地震谣言与201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1MjA0.html&urlrefer=8355f0e5fa892ed34256e2fd9c5831d2 第七讲:买什么样的房子不怕地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2MTY0.html&urlrefer=7b5940ba51646bb5c4b178cf662e9da5 第九讲:地震来了怎么办?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3MDMy.html&urlrefer=e060bdd42dc0b408c2cffa76a2811dfb 第十讲:地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3MzAw.html&urlrefer=7ad983d6041441faf2023e119946d24d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