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ock1974
redrock1974
出生于小山村中,求学于湖南长沙,就业于广东江门。胸无大志,身无长技,教书糊口,尽心尽力。
关注数: 134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809
关注贴吧数: 14
13班正午太阳高度一节填充图册存在问题 1、不会区分极昼极夜。2、个别同学上课没听,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不会画。 3、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分不清。 4、没有透彻理解“越远越小”。(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第十一题的画图范围错。正确的应该是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达到一年中最低(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上的点离直射点最远);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达到一年最高(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的任何一点离直射点的距离最近(南回归线至赤道可以被直射,正午太阳最高出现在直射时)。(见课本第三19页)5、部分同学作业应付,该订正的没及时订正。
国庆假期测试简答题改卷情况备忘 第一小题:南北半球判断基本过关,侧视俯视也能区分了,但学生普遍无法理解直射点与直射纬线的区别。还有部分同学没学会从极昼极夜图去读直射点纬度。看来如何读直射点纬度还要强调。第二小题:读日期掌握较好,时间计算只有极少数同学掌握了。日期也有少数同学还不会读,建议再看一看昼晨线读图笔记。小测也要加强这方面训练。 第三小题:第一空主要是没按要求答点,而是直接答了赤道。A点地方时没掌握应该是没背笔记:晨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18:00。19班不少同学是晨线与昏线还不会判别。A点地方时还有一个难点,A点不是交点,要求学生掌握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才能答出来。 第四小题:主要问题是学生在书写纬度时没有写南北的习惯,而是直接写了数字。在经纬度的书写规范上还要再强调。第二空主要是漏了“及其”两个字,把极圈本身写漏了。还有个别同学没有从图中读出极昼极夜来,晨昏线读图要过关看来还真不容易。 第五小题:学生没有建立夏至日与远日点的位置关系概念。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名师》第20页,完成填充图册第五页第六大题第5小题。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分段意识。个别学生没记住越远越慢这一口诀。
9.26小测情况统计 18班:区永盛 胡苑华 荣星宇 罗小慧
9.28填充图册批改备忘. 1.第六题个别同学晨昏线画出地球外.2.第九题第一小题,A点有一位同学写成春分或秋分,估计是因为没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侧视图混淆了。 第九题第二小题大部分同学没看懂“时期”是指一段时间。 3.第十题:不清楚回归线与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晨昏线与夏至日极圈的关系,导致画图时没找直射点,没画晨昏线,信手画了回归线和极圈. 4.第十二题:晨昏线图有同学没有订正.侧视图受课本16页图的影响有同学直接写成"晨昏线". 第一小题,有同学不能区分"季节"与"节气"."春分"直接写成了"春".
19班晨昏线一节作业批改备忘 周五早上面批第二组,发现部分同学不知道晨昏线为何物,部分同学不会区分侧视与俯视图下的晨昏线,不会识别晨线与昏线。这部分同学占到20%左右比例,看来课堂效率欠佳。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晨昏线 1、两分两至分别指什么?北半球两至日的日期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2、儿童节太阳直射____半球,直射点朝___方向移动。 3、画6月22日的北半球俯视图,在其上画出晨昏线,要求学生找出晨线和昏线。 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北半球可能的节气是:____________. 5、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_____;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
地球公转小测 1、俯视图上判读东西方位。2、名词解释:黄道面、赤道面。 3、1月初地球位于_____点,7月初地球位于_____点。 4、国庆节到冬至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如何变化? 5、黄赤交角的大小。若黄赤交角消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地球自转小测 1、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地球侧视图(要求:画地轴、赤道、自转方向)。 3、北半球地球俯视图(要求:画极点、地球自转方向)。 4、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纬度、同纬度不同海拔)。 5、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周期。
地球的运动作业批发备忘 1、漏选答案A。2、不会区分侧视图与俯视图。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业改备忘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与从外到里的各层名称顺序乱。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中因果关系与相关性关系的区别错的多。2、不能区分太阳活动与太阳运动的差异。 3、漏读绘图题。 4、读图中第一个最低值选在了曲线的起点,实际上该点不能确定是否是最低值。时间间隔的计算出错。 5、相关性问题掌握不好。
宇宙中的地球作业批改备忘 存在主要问题: 1、天体、天体类型区分不清。2、彗星的彗字不会写,不了解哈雷彗星(极少数)。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因果推断混乱。 4、不了解温差与温度的差别。不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不了角自转速度对温差的影响。 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 这些问题上课重点强调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不重视,可能与学生固有的地理是副科观念有关,也可能是部分学生作业提前做了,听课后没有及时订正。
考前轻松下,你来算算。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小米步童鞋店里买了一双鞋子。 这双鞋子成本是 15元, 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50元要买这双鞋子。 小米步童鞋店当时没有零钱, 用那50元向街坊换了5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29 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50元是假秒, 小米步童鞋店无奈之下,还了街坊50元。 现在问题是:小米步童鞋店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
这次月考地理题你觉得怎么样? 难度大不大?你认为该考的是否考到了?你还在那些知识或技能上存在困难?有没有考到你在复习的时候没注意到的地方?
殷老师的弟子看看1/2理论跌幅抄底北京银行什么后果。 请用江恩1/2理论跌幅帮我算下10年10月分的北京银行,如果真去抄底了真就抄在半山腰了。别告诉我线下不能操作。理论跌幅的低点肯定不会在线上的,这点常识我们都知道。
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影响了学生 8班上课,因作业问题弄得自己很着急。特别是看到学生一点也不急,自己就更急了。今天上课在课前发了一通感慨,想借此激发一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讲完后我发现引起了同学的重视,课堂上同学的听课比上几节课认真。但受前面营造的紧张气氛的影响,在后面的讲课中语气太严厉,表情太严肃,导致课堂上的互动明显困难。课后也有学生反应课堂气氛太紧张,没办法集中精力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快四十的人了,面对十几岁的小孩子,不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真是惭愧。
填充图册批改中发现的问题 改了8班的填充图册,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正确率都很高。我不敢相信教学效果会有这么好,特意调了晚修去抽查。查了14个同学,只有两个同学勉强过关。再次证实了我的预感:地理作业只满足于抄完答案完成任务。我不知道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就我自己来说又一次陷入了极度的失望之中。认真的备课,想尽办法来让所讲的问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学生不买帐,似乎会与不会与他无关,只是老师的事。这种学风让人担忧。 我抽查作业的办法很简单。拿一本空白的填充图册,找一个或两个问题让被查的同学来答,答对了过关,答不对进行惩罚。在8班河流地貌一节选了一个凹岸凸岸与港口建设的题,一个祟明岛将与哪一岸相连的问题,一个聚落选址河漫滩的问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节选了一个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选了一个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一个我国北方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还选了一个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来检查。基本上选取的点都是上课重点强调的。按道理讲上课详细讲了,自己又做了一遍作业了,再来查应该很容易答出来的。可结果却让人失望,让人觉得这课讲和不讲没什么两样,这作业做和不做没什么不同。做过的原题还是做不出来,这样的文科生如何应对高考?这还是实验班,普通班的情况如何我更不敢想象了。 改进的初步设想:一、少讲理论,把填充图册上的题目融合到新课中去。二、强化督促检查,对重点内容用小测或课堂提问加以落实。 现在的主要问题中学生对这些问题不重视,我第八节课去巡视答疑,没有人问我问题,没有人做地理作业,没有人看地理书,没有人理睬我。我不知道除了高压的检查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很清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压的效果有限,哪位同学帮我想想办法?有重谢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感言 新课讲完在文科班提了一下问。发现我自以为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我问课本告诉我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哪三大表现?居然叫了十几个学生只有一个答出来的。没办法只好再把三个表现又详细讲了一遍,再提问同样的问题。问了五个同学,还是答不出来,看着书也答不出来。没信心再提问了,只好自问自答。我发现学生似乎根本没办法听懂我在说什么?他们可能听到了我说的话,可是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根本不懂我这一堆话里的逻辑结构。讲课的节奏现在也不是太快,也没有对课本内容进行太大改动,为什么面对这么粗线条的题目学生也不知如何应对呢?我估计可能有下面几个原因:1、听课习惯于被动接受,满足于笔记记录。2、课前课后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3、满足于知识细节的背诵记忆,不愿意去清理思路,整理课程的逻辑结构。我的猜测不知是否正确,希望同学们帮我分析分析并帮我想想办法。
驴岛与猪岛的宣言故事(转) 话说有两个小岛,一个叫驴岛,一个叫猪岛。 驴岛的人非常之勤劳,每个人天天都在干活,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有趣的是这些人还非常的节俭,这些粮食自己都不舍得吃,反而都存起来,并且运往猪岛,送给猪岛的人吃。 猪岛的人正相反,他们向来大手大脚,有钱就花,没钱就借钱花。自己生产的东西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那就从驴岛进口。猪岛每个人的储蓄率不仅是零,还是负数。反正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他们可不在乎。
第二、三单元的测试卷在此跟贴提问 因为我没带原卷回家,发问时请附上题目。
期末综合模拟卷较多同学问的几道题目的解答 6、本题题意比较隐诲。我翻译一下题目:丁地位于北极圈上,题目说当丁地出现极昼时,暗示你当时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接下来你应该可以用“距离太阳直接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这一口诀解决问题了。 9、请阅读教材“城市热岛效应”。 14、“单位距离间气压差最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我们学过“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18、第一步要根据扬州的纬度位置知道扬州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二步根据气温判读热量带:最低月均温(北半球用一月均温)大于0摄氏度,小于15-18摄氏度的为亚热带。你可以很轻松的判读出A、B图是温带,C图是亚热带,D图是热带。这个题算简单的,难一点的还可能再出一个地中海气候的图,让你除了要看热量带还要看降水分布。 43题我们没学到,期末考试也不会考到这里。
第二课时小测 1、读下图,说出地貌名称及受何种外力作用。2、填充图册P24第二题。(不管在我国的分布)
19周第一课时小测 1、填充图册P21第五题。 2、甲图若出现在中低纬度的太平洋,它应该位于大陆的( )岸,名称是( )。乙图位于( )半球,是一支( )流(填“寒”、“暖”),应该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 )岸。 3、出现在南太平洋的世界大渔场是( )渔场,出现在北欧沿海的渔场是( )渔场。 4、北印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时,罗马的河流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 5、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19周教学计划 一、复习巩固: 1、寒流与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与寒暖流关系图。 2、四大渔场的位置、名称、成因。 3、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4、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二、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分类。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特别强调:地壳运动的两种表现,变质作用的含义),产生的效果。 2: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重力 (1)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表现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风化的结果是通俗的理解就是大石头变小石头。 (2)侵蚀作用:根据动力主体的差异有以下几类。 流水侵蚀:河谷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 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冰臼,“U”型谷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雅丹地貌(魔鬼城) 化学溶蚀: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石林、峰林地貌、天坑、天生桥 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流水的搬运能力跟水速的六次方成正比。 (4)堆积(沉积)作用:根据动力主体分以下几类: 流水堆积: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根据堆积物厚度和颗粒大小可以判断枯水期,洪水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黄土堆积 冰川堆积:冰碛地貌(分选性差) 海水堆积:沙质海岸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四种外力作用,可以用剥柚子做比。 划开柚子皮,把整块柚子皮分成小块——风化 剥开柚子皮—————————————侵蚀 把柚子皮往垃圾桶扔这一过程—————搬运 柚子皮被丢到垃圾桶—————————沉积 (5)固结成岩 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1、用课本上的图讲,边讲边画同时要求学生一起画2、让学生了解几种变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图中各代号代表的含义(图出自2009江苏高考题)。
祝同学们新年快乐,学业进步。
18周填充图册批改备忘 1、四大渔场的位置欠准确,特别是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 2、第四题洋流名称与方向。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该具体说明何地受何种性质洋流影响,产生了何种结果。
18周第二课时小测 1、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P59) 2、画大西洋洋流与渔场示意图,标注出洋流与渔场名称。 3、秘鲁渔场位于太平洋的( )部,主要成因是( )。 4、成因与北海道渔场一样的世界大渔场中位于加拿大沿海的是( )位于北欧的是( )。 5、画北印度洋洋流图。 6、当北印度洋洋流呈时针方向运动时,江门正处于(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高温多雨 7、在图中画出洋流方向,这幅图位于哪个半球,何处是暖流?何处是寒流?(提示,图中可能不只一支洋流)
通告:17周周末2班的小测题是其它班第一课时小测题 题目在4楼,请大家留意五楼的批改小结。希望后测的同学能避免同样的错误。
17周末小测(2班) 满分3人:冯钰芳 尹家欣 朱晓媛
17周填充图册批改备忘 16班能按要求完成的只有三人:李林 夏瑞祥 黄健良 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大量人没做完,特别是填图的题。 二是前面讲评过的地方没有订正。 三是不核对答案。错得最多是的阴天的夜晚气温偏( )原因是( )。正确答案应该是:气温偏高,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7周课堂小测题(可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photos.baidu.com%2Fredrock1974%2Fabpic%2Fitem%2F7582a9da974f915d622798c1.jpg&urlrefer=e7db5d3d0c93085981b61ad88f74a871
【申请开通】江门培英地理讨论吧 申请开通图片、视频 吧名:江门培英地理讨论 申请目录: 相册、视频 贴吧地址:http://tieba.baidu.com/f?&ct=318767104&lm=11&tn=baiduFrsEdit&word=%BD%AD%C3%C5%C5%E0%D3%A2%B5%D8%C0%ED%CC%D6%C2%DB#model
名师单元卷(二)23、24题图的理解。 先看坐标,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气压。说明图中描述的是某地在一段时间内的气压变化。图中不同的变化过程是由四种不同的天气系统造成的。请翻看课本关于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变化就可以把这四种天气系统与四条曲线一一对应了。
17周第二课时小测 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源是( ),夏汛的补给源主要是( )。 答案:积雪融水 雨水 2、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 )相一致,有( )流现象。在我国分布在( )地区。、 答案: 气温变化 断 西北 3、画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铺水泥地改变的是( )环节。受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是( )环节。 答案:径流输送 下渗 水汽输送
17周第一课时小测 1、七月份亚洲大大陆是( )气压,风从( )吹向( ),其中东亚主要吹( )风。答案:低 海洋 陆地 东南(季)风 2、发源于圭峰山的河流,主要补给源有( )水、( )水。其中( )水是主要补给源,因此汛期主要在( )季。 3、在河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中,雨季时( )水补给( )水。在洛杉矶潜水补给河水的现象出现在( )季。 4、在我国有明显春夏两次汛期的河流主要分布在( )地区。
17周教学计划 一、复习巩固: 1、等压线图上画风向,放在洋流模式图中复习。 2、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四种天气系统过境时的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 气旋、反气旋的画法。锋面的雨区主要在冷气团一侧。锋面气旋的读图放在小测中复习。 3、气候类型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讲填充图的形式复习。(没时间可以放一放,第五单元还有机会再次复习)。 二、新授课: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完成水体组成,河流流量与河流补给源的关系,地下水与河流的相互补给关系。 1、水体组成:重点让学生了解冰川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但直接利用的不多。河流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占的比例小,但是人类的主要水源。 2、四种补给源与流量图的关系用课件讲,留空让学生在讲完后填写,加深印象。括号内的内容为学生课后填空内容。 填空内容:(1)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线与(降水量或雨量)密切相关,雨季时流量(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源。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河水补给潜水,此时一般处于当地的(雨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潜水补给河水,此时一般处于当地的(旱季)。在我国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西南地区) (3)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有(断)流现象,流量线与(气温)密切相关,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有(两)次汛期,春汛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夏汛主要是(雨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讲完后时间充裕就要求学生应用(1)回答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哪个季节河流流量大,是汛期。应用(2)回答在罗马一月份时是河流补给地下水,还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第二课时完成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完成洋流模式图。 1、要求学生跟着画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掌握水循环的五个环节的名称,水循环的流程。强调人类活动能够造成较大影响的几个环节。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输送环节,影响这一环节的两种方式:建水库从时间上影响,跨流域调水从空时间上进行影响。其次是降水环节:人工降水,人工消雨。第三是下渗:改变下垫面状况(透水状况,坡度,植被)。边画边讲,同时提醒水汽的“汽”字如何写。 2、其它两个环节强调一下内陆循环发生地区的气候特征,这种区域一般叫内流区。其余略讲一下就行。 3、水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着分析文字材料。 (二)大规模海水运动: 讲洋流模式图。基本思路:由风吹水动入手,引入风海流概念。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图。这里重讲高低高低高低高的气压分布规律,要求学生根据气压分布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左手定则画风向,根据风向顺势画洋流。
16周作业批改备忘 从作业看学生有四个问题仍然未能解决: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关系。没有理解高压指向低压是怎么回事。具体表现是气旋图仍不会画,气旋与反气旋还是区分不了。要有耐心,反复训练,直到90%的同学能掌握。因为洋流模式图要用到,准备下周(17周)要检测。 2、左手定则的应用有学生是不愿用,有学生不会用。对实在顽固的就放弃,对不会的再努力教几次,实在学不会也只能放弃,时间不容许再在这方面花太多力气。 3、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成因分析,降水气温图象的识别依然存在问题。利用图象对比分析气候特征的异同普遍较差,要特别重视。解决办法抽时间解决填充图册第13页第十题。 4、低压=上升=阴雨;高压=下沉=晴朗。这两公式还是有人记得住,用不上,还要反复强调。
16周周末小测题。 1、画北半球反气旋。 2、填空:从气压状况看,反气旋叫( ),其中心气流( ),使天气呈现( )特征。 3、冷锋降水主要降在( )气团一侧,暖锋降水主要降在( )气团一侧。 4、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物质是( )。主要是该物质能强烈吸收( ),增强( ),使大气温度升高。
16第二课时小测 1、画北半球气旋图。写出中心气流在垂直方向的运动状况,使天气呈何种特征?(30分) 2、气旋过境时,该地气压如何变化?(10分) 3、写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天气特征,形成原因。(60分)
成绩基本出来了,比想象中的稍好 辛苦了两天,基本改完,看了下第二卷成绩,有部分高分,低分层尽管数量不少,但高分的出现还是给了我希望,给了我一点点安慰。我的辛劳不可能被每一个学生理解,不可能帮到所有的学生,但毕竟有人受益,这就够了。下一步要做的是分批找这次考的不好的同学,做一做原因分析,制定出措施,压一压,促一促,但愿能有那么几个同学期末考试进步。 本次考试来看高一(14)的洪培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不过这批学生中能象洪培那样言出必践,不服输的人实在太少了。
16周教学计划 1、花一节课评讲完月考试卷。 2、花30分钟讲完全球气候变化,课堂上完成填充图册。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思路: 1、引导学生读图,学看图说话。重点分析第二三幅图,让学生分析两幅图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内在联系。(顺势复习前面讲过的大气受热过程) 2、回到图三,要求学生思考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学生一般会从细枝末节的问题说起,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并。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会有学生想到二氧化碳的消耗问题。通过指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着从全局来审视问题的思考方式。 3、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会引起那些问题? 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海平面上升。不容易想到的是农业问题,乃至生物物种灭绝问题,极端天气问题。讲完后回头再分析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因为这里有一个学生易怱视的原因,热胀效应。) 4、如何控制全球变暖? 利用前面分析过的原因一一制定对策。并告诉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从果追因,就因设策。 最后指出大气是流动的,二氧化碳出国是不用签证的?让学生去想办法。完事告知墨西哥坎昆会议,京都议定书等等,有时间就替发展中国家鸣下不平,没时间让学生自己上网去看相关资料。
2010级签到贴 老规矩,来了签个到。谢谢。
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 前 言 1969年7月26日06时49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 km,北纬21°45′,东经111°45′,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地震造成死33人,伤1000人,倒塌房屋万余间1)。 这次地震是我省自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阳江及其附近200km范围内没有任何地震台站,仅在离其220km的广州和360km的河源新丰江有地震台。因此,地震前兆资料甚少,仅有1966至1972年赤坎一电城段的垂直形变资料和震后整理的海平面资料。 地震发生后,中央地震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指挥震区的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工作。参加这次地震监测和调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新丰江地震考察队、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队;另有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广东省基建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组成抗震工作组,负责阳江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后编写了,《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和《广东省阳江地震抗震调查报告》等36篇报告。 1972年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完成了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和阳江一闸坡支线的I等水准复测工作。1974年4月20日至5月6日,广州地震大队综合队实验室又在该区做了一段时期的流动观测,布设了6个单分向熏烟记录的微震仪,记录到130次地震,其中能交汇出震中的76次,能作出震源机制解的34次,最后完成了《阳江震源力学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此后,广东省每年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都指出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1986年1月28日阳江发生5.0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局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对这次晚期强余震的震害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作出近期内不会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结论,并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地震基本参数 阳江6.4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el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 1969 7 26 06 49 28 21°45′ 111°45′ 6.4 5 阳江县西 2) 2 1969 7 26 06 49 43 21°45′ 111°45′ 6.4 5 南洋边海 [1] 3 1969 7 26 06 49 43 21°75′ 111.75° 6.4 5 奇敖岛附近 [2] 地震地质背景 阳江地区大地构造性质属新活动区——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3]。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4]。据重力资料反演,本区地壳厚度为34km,康氏面深度为18km3)。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寒武系变质岩是由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类沉积物组成,属地槽类型复理石建造,经变质而为千枚岩、云母片岩、云英片岩及大理岩,经多期岩浆侵入而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厚度约3000m。其下多为花岗岩,在本区已侵入到变质岩之内,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阳江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km,因此,地震多发生在花岗岩介质之中。
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转) 前 言 1969年7月26日06时49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 km,北纬21°45′,东经111°45′,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地震造成死33人,伤1000人,倒塌房屋万余间1)。 这次地震是我省自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阳江及其附近200km范围内没有任何地震台站,仅在离其220km的广州和360km的河源新丰江有地震台。因此,地震前兆资料甚少,仅有1966至1972年赤坎一电城段的垂直形变资料和震后整理的海平面资料。 地震发生后,中央地震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指挥震区的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工作。参加这次地震监测和调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新丰江地震考察队、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队;另有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广东省基建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组成抗震工作组,负责阳江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后编写了,《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和《广东省阳江地震抗震调查报告》等36篇报告。 1972年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完成了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和阳江一闸坡支线的I等水准复测工作。1974年4月20日至5月6日,广州地震大队综合队实验室又在该区做了一段时期的流动观测,布设了6个单分向熏烟记录的微震仪,记录到130次地震,其中能交汇出震中的76次,能作出震源机制解的34次,最后完成了《阳江震源力学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此后,广东省每年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都指出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1986年1月28日阳江发生5.0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局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对这次晚期强余震的震害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作出近期内不会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结论,并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地震基本参数 阳江6.4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el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 1969 7 26 06 49 28 21°45′ 111°45′ 6.4 5 阳江县西 2) 2 1969 7 26 06 49 43 21°45′ 111°45′ 6.4 5 南洋边海 [1] 3 1969 7 26 06 49 43 21°75′ 111.75° 6.4 5 奇敖岛附近 [2] 地震地质背景 阳江地区大地构造性质属新活动区——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3]。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4]。据重力资料反演,本区地壳厚度为34km,康氏面深度为18km3)。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寒武系变质岩是由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类沉积物组成,属地槽类型复理石建造,经变质而为千枚岩、云母片岩、云英片岩及大理岩,经多期岩浆侵入而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厚度约3000m。其下多为花岗岩,在本区已侵入到变质岩之内,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阳江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km,因此,地震多发生在花岗岩介质之中。
看看吧,也许会有用。(但愿没用) 第一讲:地震是怎么回事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c5MjMy.html&urlrefer=3db7c4b171666db3d504f9ce7b832502 第二讲:地球人应当了解的地震概念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c5ODQ0.html&urlrefer=badda9e00c2e51838cb6d0f2a86ce34f 第三讲:地震不等于地震灾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yMzUy.html&urlrefer=78107afc5c5aee6adbc0688aa1de94ab 第四讲:地震可以预报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yNDEy.html&urlrefer=932c5988847fe357844c24d05d597dc7 第五讲:地震前兆现象与地震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1MDY4.html&urlrefer=eba1943dce46c749280a40e850d456c3 第六讲:识别地震谣言与201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1MjA0.html&urlrefer=8355f0e5fa892ed34256e2fd9c5831d2 第七讲:买什么样的房子不怕地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2MTY0.html&urlrefer=7b5940ba51646bb5c4b178cf662e9da5 第九讲:地震来了怎么办?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3MDMy.html&urlrefer=e060bdd42dc0b408c2cffa76a2811dfb 第十讲:地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2Mjg3MzAw.html&urlrefer=7ad983d6041441faf2023e119946d24d
一个有用的资源网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x.jtyjy.com%2Fjty%2Fuser%2Fgo.action%3FuserId%3D63184&urlrefer=748ef4d9ab1c6b7043f86cb27bbd835e
考完了,谈谈你对这次考试的心得吧. 从考题,复习,答题方面谈谈这次考试的得失.
解决地理问答题你有何建议? 地理问答题在高考中占56分,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你有什么想法?你对地理教学有什么建议和要求?
大家谈谈对这几道题的理解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cbe21.com%2Fuser1%2F9207%2Farchives%2F2009%2F48098.shtml&urlrefer=3afac8410b36d954aed69ee6957a56a3
对最近的作业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本周作业改革,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说说吧.
这是一个数学地理题,有点意思,看看吧. 古希腊某地理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6月21日正午时分,在北半球A城阳光与竖直方向成7.50角下射,而在A城正南方,与A城地面距离为L的B城, B阳光恰好沿铅直方向向下,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算出了地球的半径.试写出估算地球半行的表达式R=_________.
<转>4月18日晚7:30分在益华路口发生特大交通事故 http://tieba.baidu.com/f?kz=569107208
一道有点挑战性的题,大家看看吧. 图中,a为大陆海岸线,圆圈为海平面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 对于甲乙两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陆地风速较大 B、甲是海洋风速较大 C、乙是陆地风速较大 D、乙是海洋风速较大
讨论贴: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随便谈谈.15天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答案.
招收班级小吧主报名贴 为了更多同学能从贴吧受益,现拟招收三个小吧主,一个班一个.欢迎上网条件较好,热心服务同学的报名.报名后将进行投票选举,报名时请注明班级.
考考你的时区计算能力. 已知我国甲乙两地的日出日落(北京时间)分别为甲地:7:40 ,16:52 乙地:8:07 ,15:37.那么一:为什么求出的甲地的经度是122E?二:为什么甲乙2两地日出东南方?
今天中段考的两道大题大家怎么看? 今天的题我初略看了一下,选择题难度不太大,但最后两题的图可能很多同学看不懂,看懂了的可能也没看出图中把七月份放在了坐标轴的起点处.第二个问题是可能看不出来温度变化规律. 大题应该不算太难,都是大而空的发展论述题.各位可以谈谈看法
扶台兴是不是桂东人 最近台湾少将扶台兴不断在凤凰卫视露面,这个扶台兴是不是桂东人的后代?
终于当上吧主了. 申请了无数次,终于成功了.当官真是不容易呀.
又见雷人的中美教育比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lub.news.sohu.com%2Fr-huaren-252445-0-97-900.html&urlrefer=940d807112c2dfd9a760539156b7f2fe
签到贴 凡来过的同学都请签个到,报上班级.谢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