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nolAodnanreF osnolAodnanreF
FernandoAlonso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1,472 关注贴吧数: 4
沮丧中看雷诺车队的困局 【转自OURF1】 又是一场没有获得期望结果的比赛,这不是赛季前还看不清楚的期望,而是相信明知可为却仍然未能实现的期望。 沮丧是一种后果,而前因却有多种: 首先是一支F1车队在新赛季开始时自然会具备的豪情;(想想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规则巨变,赛道上诸强重新洗牌的机会,谁不希望自己能够被风水转到做东的位置?) 再次,是眼见一支历来被自己视为小鸡的本田翘尾变成了凤凰BGP;(尤其是因为自己本来也可坐拥翘尾先机,如果不是被FIA技术委员会阴了一把,也难怪扩散器争议中老布和西蒙兹的言论最为愤青。) 再次,是上周中国大奖赛排位赛第三节后一位冠军的表现让雷诺车队相信自己以前的期望变为现实有了现实的依据;(虽然阿龙索的赛车是轻载油,但雷诺在换上过渡版双层扩散器后的进步却是公认的,只不过对进步的程度老布显得比较理想,而阿龙索却显得比较现实。) 最后,是雷诺车队面对扩散器争议可以预见的裁决结果在内部为赛车改进的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努力越深,沮丧也就越大;(虽然在裁决结果出来之前,我们的OURF1上对真理究竟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还是少数人手中还有激烈的讨论,但是看国外主要网络媒体,主流的意见还是认为FIA的上诉法庭**FIA赛会干事对赛车技术问题所作裁决的可能性很小,具体的分析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可能,既然是支国外的车队,应该在分析形势、理解问题方面持有类似的思维方式;虽然愤青,但在行内混了这么多年,雷诺车队的应对还是现实的,因此,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按照他们之前还激烈攻讦的设计理论为他们的精神领袖阿龙索装配改进版的赛车底板和扩散器,虽然还是比迈凯轮慢了一场练习赛,但雷诺不是迈凯轮,对雷诺来说,相信那已经是努力的极限!但当阿龙索在中国站练习赛展现其冠军车手风采时,当雷诺车队得到巨大的鼓舞时,也注定比赛结果可能会让人极度失望。) 比赛就是比赛,人就是人,还能够怨天尤人? 今天,打开一家主流媒体的页面,首先关注到的一个新闻标题是“阿龙索认为雷诺需要改进”。看哥们儿的赛后感言,失望还是有的,因为自己的目标是要拿“几分”,结果只拿到了“一分”,但他指出自己的车只是第八快,比赛有没有出大的状况,因此这样的结果也算达到了极限,接下来需要车队努力提供更快的赛车。 接下来再看车队方面的赛后感言,扑面而来的是失望,扑面而来的是认为失望结果是因为那个可认为是失败的发车所注定的,强调失望是因为车队本周末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坦率的讲,昨天目睹阿龙索的发车的确有点意外,当然还是因为哥们儿在马来的表现带来了太多的期望。或许是因为在线路的选择上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命运一边,总的感觉就是走得呆头呆脑,还被后面的赛车逼得卷起沙尘一片,与汉密尔顿在出一号弯前的灵动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部安装了KERS的赛车,发车后丢失位置难说不是失败的发车;但是,见到车队如此简洁的将沮丧的原因归结与他们的精神领袖的比赛作为还是颇感意外。 在中国大奖赛后,已经看到有阿迷质疑阿龙索的比赛态度,虽然车队为自己的沮丧找原因已经从天老爷身上找到了阿龙索在比赛关键点的失误上,但想到昨天的比赛,想到阿龙索,之前的一点儿失望,已经被心疼代替,因为据说因为脱水阿龙索在比赛结束后差点晕倒,而脱水是因为雷诺赛车的饮水设备又坏了。在赛车周围35摄氏度的高温下驾车高速跑完57圈,还好昨天没有出大状况,让比赛时间延长! 而哥们儿在比赛最后一阶段要坚守的只是一分,而他后面就是本赛季还算强劲的小罗斯伯格在步步紧逼,或许,关于阿龙索比赛态度的质疑可以暂停了。 而之前,让失望变为一点儿失望的还有这场比赛最让人血脉喷张的赛道搏杀,在比赛中段阿龙索对特鲁利的超越,这是让车迷最为激动的白刃战,轮毂相交,刺刀见红。两位旧时队友间再次对决,再次是强者胜出。虽然特鲁利刚完成加油,虽然阿龙索已是轻车,但在这条赛道上,巴顿已经在后面证明他的赛车可以在加油出站后迅速抛开尚未尚未进站的瓦特尔,而特鲁利也在昨天的比赛中证明雷诺与丰田的赛车尚不在一个等级,因此,这场较量对车手技术和意志的展示毫不逊色。 因此,虽然难免比赛中会出一些状态,阿龙索仍然展现了他最好的一面,而运气,赛车仍然让雷诺身处困境,而车迷也只能欢喜加忧愁。
【转】如何成为一名F1车手 福特起步 雷诺学习 F3提高 F3000毕业   起步:福特方程式   在很长时间里,最初级的赛车无疑是福特方程式赛车:无翼、单座。别小看这个级别的赛车,费蒂帕尔迪(F1最年轻车手总冠军纪录保持者)、塞纳、哈基宁和库特哈德都是出身于福特方程式的车手。目前,4缸、排量1.8升、145马力的福特方程式在美国的影响力下降,但在欧洲依然很普及。   学习:宝马方程式   要想成为更高一筹的车手,车手必须学习如何驾驶由各种定风翼带来巨大下压力的赛车。很多15岁上下的车手开始进入这一赛事。140马力的宝马方程式使用和F1同样的碳纤维制作的底盘和尾翼,在德国和亚洲已很流行的宝马方程式去年在美国落户。   雷诺方程式 这种排量2升、180马力的赛车为了锻炼车手技巧和减少开支,所有赛车采取同样底盘和发动机。莱库宁就是从雷诺方程式直接跳级到F1的。当然,大众方程式、尼桑2000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种类的赛车功能也大致相当。   提高:F3 不少车手是从F3直接跳到F1的,远的有巴西车王塞纳,近的则有特鲁利和巴顿。F3赛车不仅动力更强,而且它和F1使用同样的赛道。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进军F1比较困难,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在真正F1赛道上驾车的经验。   毕业:F3000 对于绝大多数车手而言,晋级F1的最后一个台阶是F3000(1986年由F2改名而来,本赛季又改名为GP2)。澳大利亚的F4000也和F3000很类似,韦伯就是出身F4000。GP2只提供F1一半的动力,有传言GP2赛车会加大马力。   在通向F1的道路上,所谓的捷径之于男女选手都是平等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参加F1分站赛前,车手必须通过国际汽联相关考试,拿到上岗必需的超级驾照。目前全世界拥有此超级驾照的不过寥寥数十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