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狙击手 浅海狙击手
主攻猎杀,兼修使命
关注数: 548 粉丝数: 1,249 发帖数: 94,225 关注贴吧数: 192
联合舰队与毒品的故事 原作者bluebluestar 先来段背景介绍:苯丙胺与甲基苯丙胺,即大名鼎鼎的“安非他命”和“冰毒”,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苯丙胺首次合成是在1887年,由一位罗马尼亚化学家Lazăr Edeleanu在德国柏林完成的。甲基苯丙胺是由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于1893年自麻黄碱成功合成。1919年由绪方章完成了结晶化。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军方的关注。紧接着,相似言论的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佐实了迈耳的观点。很快,德国、日本等国家就将甲基苯丙胺列为军需药品大量生产。 好吧,抛开上面的干巴巴的维基式介绍,我们谈一下具体的历史,先从日本说起吧。甲基苯丙胺被日本士兵们称为 “突击锭”、 “空击锭” 或“猫目锭”,这三个名字各有渊源。虽然其最早由日本合成并结晶,但日本贫弱的化学工业在二战初期无法大量提供合格的成品,所有它被优先供给陆航和海航的飞行员,特别是那些需要长途或夜间飞行,或是需要在短期内进行高频率作战的飞行队,使用后的反响那是相当的好,大家都普遍反映磕了药后长途飞行不累了,夜间飞行不困了,高频率作战也不觉得疲劳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药品的供给量太少,很多时候只够给一线作战的人员使用。“突击锭”、 “空击锭”就是陆航和海航的飞行员们给它起的绰号。由于日本的陆航往往是单独部署,单独补给,而海航由于离不开航母跟舰队所以二者的联系更加密切,时间一长,这个药的大名就传到了联合舰队的人员耳中。 当时联合舰队的头头脑脑们正在为夜战的事情发愁——雷达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开探照灯无异于自杀——只能依靠勤学苦练将人眼锻造成能够夜视的火眼金睛,特别是那帮雷击舰的人员们,训练起来更是不要命,训练的方式也跟特别——传说是大白天找星星。在知道了有种药品可以帮助人提高夜视能力后赶紧找来做试验,而试验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于是它便被冠以“猫目锭”的名字在海军中间流行开来。其实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甲基苯丙胺根本就没有提高人体夜视能力的本领,只不过它作为一种兴奋型毒品可以提高人体的兴奋度,降低疲劳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变相的提高了夜战的效果而已。不过一开始各路舰艇的甲基苯丙胺只能从海航那边获取,能获得多少全看海航那边的心情如何,因此格外珍贵,平时集中保管使用时由舰长亲自分配,使用对象也是值更官、枪炮长等一线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军舰由于主官太穷或者人缘太差或者对自己技术的极度自负而与该药无缘。但是这么重要的药品竟然供给不足,财大气粗的海军自然不会答应,所以立刻开始撒钱建厂,除了日本国内外还在朝鲜等地建立了制药工厂,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1941年时由于出现了短暂的供过于求,武田制药与大日本制药(日本住友制药)还曾将该药上市销售,但很快就因为要优先供给军队而下架了。这样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日本勉强做到了该药对作战人员的充足供给。虽然由于相关文件的损毁,知情者与亲历者对此又讳莫如深,今天已经无从得知具体都是哪些部队和人员在战争中使用了该药,但是根据使用量来推算,水面舰艇人员的50%,航空飞行员的70%都使用了该药,而这个比例在潜艇部队人员中高达80%。以这个比例来看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珍珠港中被击毁的美军战列舰,还是在瓜岛和所罗门群岛夜战中被击沉的美军巡洋舰,都由相当的比例是出自一帮吸毒者之手——谁说磕了药就没有战斗力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