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7RRJ🐾 -
关注数: 0 粉丝数: 6 发帖数: 351 关注贴吧数: 2
申请吧主 秋风惜秋雨、暖风微微两位吧主及全体吧友:我申请吧主作以下几点说明:一,申请原因:百度吧主是一种义务劳动。冷如冰、步惊云、秋风惜秋雨---他们为婚姻吧的繁荣、壮大付出极大的辛劳,也饱受了议论。是他们的义务劳动给我带来了一个婚恋观念的交流平台,一个感情的栖息地,一个友谊的展销会。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爱婚姻吧!是婚姻吧成就了我,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我应该为它作出点牺牲,以回报它对我的厚爱!!!二,如果婚姻吧接受了我为它服务,我将做如下尝试:1,和前任吧主充分沟通、交流,尽力继续发扬婚姻吧在婚恋方面的专业特色,宏扬道德的正当的婚恋观念。努力鼓励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强的好文章(自述、随笔、诗歌、散文---)。力求爱护所有爱国吧友的爱国热情。适当保留其他方面话题的帖子。2,尽最大努力,不卑不亢、公正无私地与目前婚姻吧内互相猜疑、忿忿不平的各方进行沟通、交流、对话!以绝对的诚心和无畏的牺牲换取婚姻吧的祥和!3,那些值得大家信赖、接近、拥护的吧友就是婚姻吧的灵魂,而他们的帖子是他们的思想、情感的结晶,是婚姻吧的血液。我不会轻易删他们的帖子。我们也不可否认,婚姻吧存在着一些暗流。对于这些暗流,我将在付与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坚决予以打击,删无赦。需要说明的是:凡我删的帖子,我都会秘密备分到一个秘密帖吧,如果被删者不服,我将再拿出来让大家公议,如果支持与反对的比例达到5:1,那么我将对作者封号!
死神召唤我的那一时刻--- 我曾经两次面对着死神的召唤!!!   第一次,是2002年4月17日,我家装修,我在赶回家的路上骑着摩托接电话。当我发现前面有一辆大卡车右转弯的时候,我已离它只有10米左右了,40码的车速是我一下子冲进了卡车肚子里---就在那一瞬间,我的脑海里明明白白的有死亡的念头,但我没有恐惧,或许是来不及恐惧,那时只有一个想法,短段的几个字:别了,妻子!   第二次,2004年9月20日夜里0点左右,我因过量使用“喘乐宁”喷雾剂,致使哮喘病严重发作,一般平喘药物已无作用,血氧浓度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下降到百分之六十,出现了心脑并发症。值班医生准备给我做气管切开手术,但我已不能随便移动,在送手术室的路上随时都可能断气。凌晨3点多的样子(后来妻子告诉我的),人开始昏迷,脑子里出现幻象。这时,我已不知道想什么。但面对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去世的爷爷,我知道自己离死亡不远了---强烈的求生愿望告诉我:坚强!坚强!!坚强!!!我头脑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念头:我不能放弃,我不能睡下去,我要等待医生救我,他们一定能救我的!于是我大声地吼叫着,使劲地抓着我能抓到的一切东西--- 当大内科主任于教授赶来的时候,爱人说:* *,好了,于主任来了,你有救了!我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中午灿烂的阳光直照进病房,看到了我的妻子、妈妈、妹妹---
2005,听听孩子们的“新年新愿”(ZT) 2005,听听孩子们的“新年新愿” 新年之际,《文汇报》记者在上海的一些学校,围绕学生的“新年新愿”进行了专题采访。结果发现,“教师的鼓励”竟成了许多中小学生的共同期待。上海同济中学的一名学生则呼吁:新年钟声即将响起,我们就要面临高考了。此时此刻,我们要向老师说一声“给我们鼓励吧”,这会给我们以强大的力量。(2004年12月31日《文汇报》)  “给我们鼓励吧”,这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要求啊,然而,它却成了这么多孩子的“新年新愿”。这样的调查结果未免有些让人心酸!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吗?翻开报纸、杂志,按成绩排位,分快慢班,对“后进生”的冷漠和苛刻,语言暴力,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校园的“软暴力”行为,给这片纯净的土地抹上了令人忧伤的记忆。 我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11月15日,“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许,有些“语言伤害”不是教师们故意所为;也许,这些“语言伤害”在大人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中小学阶段,正是他们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无法拿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成人相比。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社会、人际交往以及自我的认知还很模糊,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脆弱和微妙的,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言暗示,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潜在效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陪伴他们的大多是责骂和批评,甚至没有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鼓励。也许老师们会说,责骂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语言暴力只能让学生感到受伤,进而沉沦;而一句鼓励却能给予学生“强大的力量”,两相对照,教师们到底该选择什么呢?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材,而不仅仅是让“学优生”成材。人无完人,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否则,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笔者真心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牢记学生的这一“新年新愿”,并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少一些讽刺和挖苦,多一些耐心和友善;少说一些“暴力语言”,多说一些“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到老师的认同和鼓励。我想,一个小小的鼓励,对于所有的老师而言,应该都不算是一件难事吧? (作者:刘克军) 新年之际,《文汇报》记者在上海的一些学校,围绕学生的“新年新愿”进行了专题采访。结果发现,“教师的鼓励”竟成了许多中小学生的共同期待。上海同济中学的一名学生则呼吁:新年钟声即将响起,我们就要面临高考了。此时此刻,我们要向老师说一声“给我们鼓励吧”,这会给我们以强大的力量。(2004年12月31日《文汇报》)  “给我们鼓励吧”,这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要求啊,然而,它却成了这么多孩子的“新年新愿”。这样的调查结果未免有些让人心酸!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吗?翻开报纸、杂志,按成绩排位,分快慢班,对“后进生”的冷漠和苛刻,语言暴力,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校园的“软暴力”行为,给这片纯净的土地抹上了令人忧伤的记忆。 我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11月15日,“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许,有些“语言伤害”不是教师们故意所为;也许,这些“语言伤害”在大人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中小学阶段,正是他们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无法拿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成人相比。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社会、人际交往以及自我的认知还很模糊,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脆弱和微妙的,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言暗示,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潜在效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陪伴他们的大多是责骂和批评,甚至没有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鼓励。也许老师们会说,责骂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语言暴力只能让学生感到受伤,进而沉沦;而一句鼓励却能给予学生“强大的力量”,两相对照,教师们到底该选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