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38627 270638627
夏末
关注数: 9 粉丝数: 27 发帖数: 4,421 关注贴吧数: 23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大。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石头的上光的简单工序 1、清洁石头表面。 根据石质表面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清洁材料和清洁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先把石头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待表面污垢软化以后用毛刷把污垢清刷掉;如果污垢比较难清刷,也可以用些稀盐酸作为清洁剂清刷。但是如果是石质比较软的石头,尽量不要用稀盐酸,以防止石头表面的石质和色泽遭到破坏。总的原则就是:要尽量保持石头原有的色泽、表皮完好。 2、把石头凉干。方法一、自然凉干;方法二、加热烘干。加热的方法可以用电风筒加热。这个方法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也比较安全、简便。也可以选择艳阳高照的大热天,把石头暴晒加热。或者采用你认为切实可行的其他方法;方法三、也可以边加热边烤腊。总的原则:把石头加热的目的就是使腊质容易浸透到石质里面。 3、选用腊质材料。一般来说,比较容易找到的腊质材料就是通常照明用的白矿腊。当然也还有其他硬质腊质材料。另外的一种腊质材料就是液态腊。我一般用的液态腊是汽车表盘上光用的液态腊。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使用这种汽车液态腊,对石头也可以省略加热这道工序。因为汽车液态腊遇到高温容易起火,掌握不好的话就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4、上腊(烤腊)。对于硬质腊,也可以用加热工具(如电风筒)一边加热一边对准腊质材料,使腊质慢慢浸透道石质里面;也可以先把硬质腊放入容器加热待其溶化后,再把腊液刷道石头表面,使腊液慢慢浸透道石头里面。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用电风筒进行加热,以加快腊液的浸透速度。 待腊液浸透道一定的程度以后,把石头表面的不再浸透的腊质刮掉,然后用干爽的柔软的布(如棉布等)擦拭石头表面。如果石头吸收腊液的能力较强,可以重复上述工序。继续用干爽的布用力擦拭直到石头表面产生腊光为止。 液态腊原则上也是如此操作。 经过以上工序,一件石头上光的工序就基本完成了。 单个的石头打磨用的是角磨机,安装不同标号的砂轮片,由粗到细进行打磨。抛光用抛光机,也有用手枪钻改制,配各种标号的砂纸,布轮,皮轮,结合各种型号的抛光膏由粗到细进行抛光。批量生产用滚筒式磨机,像搅拌混凝土那样,把石头和研磨用的金刚砂一起不断翻滚,直到石头磨光为止。喷砂则是借鉴工业除锈的机器----喷砂机,把金刚砂通过喷枪高速射向石头,用其高压打掉石头表面一层,达到抛光的作用。喷砂也要更换几次不同规格的金刚砂,由粗到细进行喷砂处理。而玉石雕刻的抛光,则是用各种规格的油石条块手工打磨抛光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石头打磨抛光,用角磨机或水磨机!用不同粗细型号的砂轮片和抛光片!由粗到细打磨抛光!还有加抛光粉和抛光膏的.还有模仿手盘包浆的,用兽皮或毛皮加抛光粉抛光,效果和手盘效果类似!也可用砂轮和油石,水砂纸手工打磨和抛光! 有的地方用滚筒和搅拌机里加上磨料和水,处理石头,就象工地上的搅拌机一样,是把石头表面的菱角和碰裂磨圆滑自然!类似河流的沙石冲冲刷!适合中小型石头的处理!我见过的有处理小型玛瑙型石的,有处理小块画面原石!特点是处理出的效果和水冲效果类似!只是碰缺处显得光滑象老蹦一样! 喷沙原是用于工业除锈以及工业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还有玻璃毛化处理的工艺,后来引入 石头的处理!就是用高压风把磨料〔不同规格的石英沙或金刚砂〕喷向石头表面,类似戈壁滩上的飞沙磨砺!可以把如树化玉之类的表面石灰质软杂质去除,表现内部的美丽型质〔个人认可〕!也可以把打磨抛光的石头〔包括型石和画面石〕处理的和原石类似. 酸洗,碱洗,本是B货翡翠的处理工艺,引入石头处理,可以处理掉一些种类的画面石上的水垢,沁染的污染物,对如铁锈沁染的黄色比较奏效!对于腊石的处理,就类似B货翡翠的处理,可以使随后的油养或煮腊更加显得通透易行. 刷皮:用钢丝刷或金刚石锉去除如灵碧石,轩辕石,庆云石,有些松花石表面的石灰质外壳和杂物!
单反拍摄技巧 1、拍静止的小东西的特写,如花、鸟、虫: 用Av档,光圈最好在f5.6或以下,焦距最好50以上,尽量在1m以内拍摄,使背景虚化! 光线好的话,iso100,光线不好的话,iso最好400以内。 2、拍人: 基本都是使用较大的光圈(f5.6以内)、50mm以上的焦距,拍摄距离视全身、半身、大头照而定,使背景虚化,使用Av档! 光线好,iso100,光线不好,iso400以内。 运动中的人使用追拍,体现运动感(详见下面的运动物体的拍摄)! 3、拍景:<?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Av档,使用适当的光圈,f8以上吧,焦距随便,但是,一般广角端都有畸变,酌情使用。 4、拍夜景: 上三脚架,Av档,自定义白平衡或白炽灯,f8以上的光圈,小光圈可以使灯光出星光的效果,使用反光板预升功能,减少按快门后,反光板抬起引起的机震;并用背带上的那个方盖子,盖住取景器,以免杂光从后面进入影响画质;iso200以内,尽量使曝光时间加长,这样可以使一些无意走过的人从画面消失,不留下痕迹,净化场景! 例如拍一个广场,人来人往,可以使用很小的光圈f20左右,iso100,这样,曝光时间就会很长,那么,走动的人影,不会留在照片上!广场将会很干净! 5、拍烟花: 使用快门线,B快门,可以拍出多烟花重叠的效果! 6、拍运行的东西: 光线好的情况:Av档,光圈大小酌情处理;使用f8以上的光圈得到大景深效果,使用小光圈得到浅景深的效果; 想拍很有动感的效果,可以使用Tv档,快门1/30左右,对焦按快门的同时,镜头以合适的速度追着对象移动,会出很动感的效果! 光线不好的情况:只能酌情处理了,再加上使用追拍! 7、拍流水或喷泉: 使用Tv档,1/50左右的快门速度,可以拍出缎子的效果,如果使用太快的快门,喷泉拍出来就都是不连续的水滴了! 8、夜间人像留影: 上三脚架,调节白平衡,自动或自定义白平衡;iso100-400;Av档,光圈f8左右,使用慢速同步闪光,后帘闪光模式;此时,闪光灯会闪两次,按下快门闪一次,曝光结束前会再闪一次,所以在闪两次前,人不要离开。 这样拍出来可以使人物清晰,背景霓虹也很漂亮,不至于背景曝光不足而过暗。 Av光圈优先技巧: 1.不管拍啥.除非要保持安全快门,不然别开最大光圈拍。 2.拍风景请尽量使用F8~F11的光圈。 3.拍人物及静物特写可使用最大光圈缩1~2级之光圈。 4.安全快门请尽量控制在焦距倒数以上.广角端快门也要在1/30秒以上比较保险.若快门不足请提高光圈或ISO。 测光方式: 1.测光不要对着天空,不要对着最暗的地方.要去抓中间值。 2.依照你拍的题材,善用测光模式(权衡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 3.若遇到测光抓不准的时候,请用AE lock 对身边灰色的东西曝光锁定后再来拍摄。 4.尽量别对白色或黑色物体测光,不然就请记得黑要减EV、白要加EV。 EV 即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小型数码相机大多通过菜单来调节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 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注: 佳能说明书上的光圈是指F数值,光圈越大,景深越大。 一般人们所说的光圈是指光圈孔径,和F数值成反比,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越小。 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Tv--快门优先自动曝光 AE-自动曝光 AF-自动对焦 AF-S--和SAF应该一样,是单次自动对焦相对的是连续自动对焦。 MAF-监控AF,这个模式可以缩短对焦所需的时间。相机在快门按钮按下一半之前就会调整焦点,让您以调整好的焦点进行构图。将快门按钮按下一半,而且af 锁定完成时,焦点会被锁定。 EV-曝光值,通常在进行曝光补偿时会用到这个术语。 ISO-感光度,感光度每差一档,相当于光圈或者快门相应的一档曝光值。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3、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4、方形闲章不可盖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5、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6、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3、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14、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5、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6、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7、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8、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9、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20、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1、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2、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3、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24、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25、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26、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27、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8、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9、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30、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31、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32、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