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梁氏司农堂 宝应梁氏司农堂
上海禹灵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龙春装潢设计有限公司。
关注数: 60 粉丝数: 83 发帖数: 445 关注贴吧数: 4
上海图书馆所珍藏的梁氏宗谱 2015年,上海十月会议后,我和宗兄梁焕平一起,把我族的宗谱,以及湖北武汉宗亲梁自中教授所委托代送【三字堂】宗谱一并送赠上海图书馆存档收藏。并和上海图书馆进行对接。得获上海图书馆珍藏我梁氏宗谱如下; 1、六甲梁氏四修族谱: 一清光绪32年(1906)木活字本,—1册,一存卷6、17,存卷皆世表。是族居于湖南。馆藏:3216。 2、梁氏支谱: 不分卷,[邗江]/梁瀚修,一民国21年(1932)铅印本,—1册。序云因舊谱亡佚,先世已不可考。遷邗江瓜洲始祖係係文、衡、忠、信四房。世系圖自十四世起,係修谱者之曾祖辈。馆藏:927366。 3、平邑儀山八岱梁氏宗谱: [平阳]/林公素纂修,一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1册。始祖一夔,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冯衙莊遷居温郡瑞邑金谷山头,其子瑞彩由瑞邑遷平邑廿五都儀山八岱。瑞彩之下分元、亨、利、贞四房。此册有漢梁子都以下世系圖及一夔以下世表。馆藏:3221。 4、南海西樵梁氏家谱: 六卷,外集三卷/梁樂章 纂,一民国13年(1924)廣州铅印本—9册。始遷一世祖肇,宋徽宗时授同知清海军事,罷任後僑居廣东南海丹灶,生四子:明远、明翰、明连、明韓,为四房。六卷皆世表,外集有恩榮谱、祠宇谱、荣墓谱、藝文谱及墓志、家传等。馆藏:920542—50。 5、信豐梁氏五修族譜: 不分卷/梁星垣修,一民國14年(1925)木活字本,—2册,—殘本。跋稱宋梁子美為鼻祖,又谓譜係合南雄之瀧頭、中村、叟里園與南康之上元、水南、臼鶴坑等地之嗣孫同修。一册載仁、義、信、禮、智五房之系圖,一册為禮、智二房各派之行傳。館藏:3230。 6、萍鄉南源梁氏族譜: 不分卷/(清)梁柄魁修,一清光緒6年(1880)瑞露堂木活字本,一3册,一殘本。首册為祠堂記、祭田記、詩文、像贊,餘二册為簡公支十四世至十六世行傳。館藏:3219。 7、梁氏七修族譜: 三十六卷,首三卷,[常德]/梁趙奎修,一1950年木活字本,一35册,一存卷1—10,12—35,卷首。始祖忠泰,避南宋初金人之亂,由江西吉州遷湖南安化河曲。傳至六世梁友珪(原名明二,號廣文)遷武陵(今常德)之前鄉花坪,以佐明太祖敉平功,晉封元帥,退老花坪,是為遷祖。卷首譜序、傳狀、碑文、祠圖、墳圖,卷一以下各房世系紀。館藏:3229。 8、梁氏族譜: [常德]/(清)梁方柱等修,一清同治2年(1863)青雲堂木活字本,一18册,一存卷1、2、4、7一9、12一16、18、20一23,卷首,一四修本。參見1950年木活字本《梁氏七修族譜》條目。此譜為友珪房之譜。卷首為譜序、墳圖,卷一以下皆世表。館藏:3225。 9、湖南常德系梁氏五修族譜: /梁基雍修,一民國32年(1943)文明堂木活字本,一7册,一存卷2、6、8、10、11、13,卷首,一版心刻夏陽堂,一書中參用四修譜舊版。始祖忠泰。第五世淳華生五子:明一、明二、明三、明四、明五。此為明四(德明)房譜。所存卷首有新舊譜序、墓圖,餘為世系圖、世傳。館藏:3217。 10、上漖鄉梁氏族譜: [順德]/梁瑞廷等編,一清光緒13年(1887)永馨堂刻本,一1册,一存卷1。南宋寧宗時,文璧由閩晉江始遷東莞兩頭塘,其孫祖又遷居順德弼教鄉。此譜以文璧為始祖。卷一為世系圖。上漖鄉在福建南安。館藏:JP580。 11、湘梁氏五修族譜: 十四卷:[湘潭]/梁佑暒等修,一民國21年(1932)本仁堂木活字本,一12册,一存卷1、2、4、6—14,一書簽題為石梁氏五修族譜。始祖光耀,原籍豫章宛平,明洪武中遷來湘潭。有四子:勝建、龍建、舜建、幹建,遂開四房。長房居後所,二房居射埠前所,三房居易俗河,四房居石潭,二八餘年來蕃衍已及十派。館藏:3228。 12、中湘後所梁氏三修族譜: [湘潭],一清同治6年(1867)本仁堂木活字本,一3册,一存卷6、9、10,參見梁佑暒修《中湘梁氏五修族譜》條目。卷六為龍、舜、幹三房系圖,卷九、十為勝房、龍房、舜房、幹房之世傳。館藏:3226。 13、中湘後所梁氏四修族譜: [湘潭],一清光緒26年(1900)本仁堂木活字本,一4册,一存卷7一10,參見梁佑暒修《中湘梁氏五修族譜》條目。存卷皆為世傳。館藏:3227。 14、梁氏三修族譜: [湘潭],一清木活字本,一1册,一存卷12,一記事至清光緒間。存册為附錄,載墳山疆域、祭田。據卷中《太義公墓志》,稱三世祖梁太義字利貞,南宋時人,沒葬茲土。館藏:3224。 15、甬上梁氏家乘: 十卷:[鄞縣]/梁秉年修,一民國12年(1923)鉛印本,一2册。梁美生相傳于清初順、康年間由紹興遷鄞,為始祖。譜錄內容依次為世系表、世次錄、世次分錄、國典錄、摭要錄、世德錄、阃行錄、鴒原錄、贈言錄。館藏:JP581。 16、南陽梁氏房譜: 不分卷:[嘉興]/(清)梁文讓修,一清乾隆49年(1784)寫本,一1册,一增補至清道光間。梁熙華于元代由河南避仇家,至嘉禾李家塘,生二子:念二、念八。念二仍居李家塘;念八遷于南陽市,為本支一世祖。有世系、傳贊、墓志。卷首一葉祠堂志為道光十一年所作。館藏:923154。 17、梁氏族譜: 不分卷:[瀏陽],一清學府堂木活字本,一1册,一殘本,一記事至清咸豐間。本册卷端題“大位、大霖、大財、大寳、大峯、大烈、大祥七房總目”, 實載十三代(當清雍正、乾隆時)以後之世表。館藏:3223。 18、劉東梁氏族譜: [瀏陽],一清宣統2年(1910)學府堂木活字本,一3册,一存卷3、9一11。存卷三為位公支下世表,卷九、十為峯公支下世表,卷十一為烈公、文公支下世表。館藏:3215。 19、梁氏家譜: 瓊州]/梁開樘修,一民國2年(1913)善善堂刻本,一1册,一存卷1、2,卷首。梁氏世居安定,蔓衍川蜀。唐末梁震自蜀邛州移居湖北江陵縣感德里;震次子肱于宋初任金紫光錄大夫,以諫瑪瑙事謫守瓊舊州,即古朱崖郡,於是買置蒼好、梁沙、梁陳、蕃無數處,與五子環而居焉,為遷瓊始祖。卷首新舊譜序、梁氏源流支派錄,卷一行略、列傳,卷二詩文。館藏:徐匯。 20、梁氏宗譜: 不分卷,一清萃鳳堂木活字本,一2册,一殘本,一記事至清光緒間。存册載東廠分、灣分、尖山分等各房系圖、行傳,皆以永貴為始祖。館藏:3222。 21、梁氏宗譜: 一民國敦厚堂木活字本,一1册,一殘本。此册為行傳。館藏:3220。 22、梁氏宗譜: 一清光緒28年(1902)木活字本,一1册,一殘本。存册為世表。館藏:3218。 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研究中心藏梁氏家谱如下: 1、光绪二年豫间集贤堂刻本梁方儒修《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2、民国二十六年石印本梁让德修《梁氏修族谱十二卷》。 3、光绪二十九年梁家庠修《梁氏家谱》。 4、民国三年梁焕章修《梁氏家乘》。 5、宣统三年安定堂木刻本,梁莲熙修《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以上五种共38册,7200多页。
扬州宝应各姓氏的源流迁徙情况 宝应家族分别有:宝应梁氏;北迁的是从苏州阊门到宝应。南迁的是从徐州到宝应。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支系众多。有;司农堂,世隆堂,户部堂。树德堂。仁德堂。安定堂,神武堂【绳武堂】,五福堂。等等。 宝应白田王氏,始迁祖王得全(明),始自苏州迁居宝应;宝应吉氏,始迁祖吉德贵,行福四;宝应成氏,始迁祖成仟四;宝应仲氏,始迁祖仲七二(元);宝应芮氏,始迁祖宣三公;宝应居氏,始迁祖居德宇(清),字式裕,国初自高邮迁宝应;宝应张氏,始迁祖张青,行八一,姑苏人;宝应张氏,始祖张兴十,凤阳府灵璧县人;宝应问氏,始迁祖问朝,字朝元,自号槐野农家乡人(明);宝应乔氏,始迁祖乔赫,自山西襄陵迁苏州昌门外,明初复迁宝应柘沟,旋迁入宝应县城;宝应赵氏,始迁祖赵性之;宝应刘氏,始祖刘寿,行二(明),始迁祖刘祖贵,字廷富(明);宝应刘氏,始迁祖刘寿,于明自苏州迁来宝应;宝应卢氏,始迁祖卢湛(明);宝邑颜氏,始迁祖颜论,字以敬;宝应朱氏,远祖,修公,宋季居吴为学官,迁徙徐州,宝臣公,元时为将军,官苏州,居洞庭山;始迁祖,朱八三公,明洪武三年户部给帖编户,由苏州迁宝应;宝应汤氏,始祖德,高邮州人;十一世祖,自高邮迁宝应;宝应成氏,始迁祖成之才,先世由江西丰城迁苏州,元末徙居宝应;宝应毛氏,始迁祖毛骥,国初自仪征迁居宝应;宝应华氏,始祖骥,自锡山迁宝应;宝应马氏,始祖桥,祖籍山东,先世官苏州府教授,寄居吴县,明初始由苏迁居宝应;宝应姜氏,茂枝,元进士历户部侍郎;宝应乔氏,赫,原山西襄陵籍,明初自苏迁宝应;宝应王氏,通,钱武肃王裔,明初自苏州迁居宝应。
论“司农堂”的来源 司农,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汉书·东方朔传》:“后稷为司农。”颜师古注:“主播种。”汉始置,掌钱谷之事。汉建安改为大农。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大司农,秦汉时为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从西汉到东汉,或简称为大农。多种租税赋敛都由大司农收取,把收来的粮食、布帛输送到国家诸仓贮存,货币则储於都内。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大司农秩为中二千石,下面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还有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的都仓、农监、都水也属大司农。东汉时大司农下的属官仅有太仓、平准、官三令、丞,其馀都被省减,或改隶於郡国。大司农成为单纯的中央财政主管长官。魏晋以后,大司农之权为度支尚书所夺,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唐、宋沿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代大司农又改掌劝课农桑、水利、救荒等事。明初废。原国家仓廪诸事务,明、清全转归户部各属官管理,职务为户部尚书。宋代的郏侨。特别有才气,他继承父亲完成了《水利书》的编撰。他的父亲开始是广东安抚机宜,向朝廷献了《吴中水利论》,朝廷委任他为司农丞。后来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罢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后按自己书中所写的方法兴修了水利农田,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特大丰收。皇帝于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对的,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清代以户部司漕粮田赋,故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清光绪年间,常熟人翁同龢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司农作为郡望和堂号,意在彰显祖上的功业勋绩。司农堂梁氏散居淮安、宝应、江都。扬州一带,以扬州宝应梁氏族人为代表。
梁氏大宗祠捐资奖励办法 梁氏大宗祠捐资奖励办法 资金来源 1.宗亲个人、工商企业家、艺术家、专家等成功人士自愿资助和捐赠; 2.大宗祠管委会须充分尊重所有捐资人的意愿,满足捐资者对所捐资金使用所提出的各项合理要求; 3.所有募集资金的使用的是“东原梁氏祠堂修建委员会” 户名,是由政府备案、人民银行批准的统一账户,开户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东平支行。凡建立宗亲组织的各个地区,由本地区组织收取,然后将募集资金统一汇入;没有建立组织地区,可个人直接汇入。 奖励办法对宗亲自愿捐资实行“有功必赏、有荣必录”之原则,表彰纪念办法如下: 1.个人捐资起步金额为500元,可在建设大宗祠光荣史册上留下芳名; 2.捐资1000元以上者,除按第一项奖励留其芳名外,并同时在祠堂长廊墙“芳名碑”上刻名纪念。 3.捐资5000元以上者,除按第二项所列奖励外,并在建设大宗祠光荣史册内刊登二寸彩色玉照,留下影像。4.捐资在10000元以上者,除按第二项奖励外,并在建设大宗祠光荣史册内刊登四寸彩色玉照,并介绍本人生平业绩。 5.捐资在3万元以上者,在建设大宗祠光荣史册内留六寸彩色玉照,撰文介绍本人及三代亲人的生平与业绩;并在长廊“芳名碑” 上刻写本人简要生平、三代世系姓名。 6.捐资在5万元以上者,除按第5项奖励外(刊载八寸彩色玉照),并在大宗堂“乡贤祠”内安放捐资者本家一名上祖神禄位。 7.捐资在10万元以上者,除按第6项奖励外,在“乡贤祠”内可安放捐资者本家上世高、曾、祖、考之神禄位。并在祠堂内单独竖立一块芳名碑,本人生平简介,三代世系姓名。 8.捐资30万元以上者,除享受前第6项奖励外,在墓群显耀位置单独竖立的“修建祖墓功臣”芳名碑。 9.捐资100万以上者,除享受前第6项奖励外,在墓群建造功德碑亭一座;在报刊、网络上撰文介绍本人或企业的光辉事迹;并以中华梁氏大宗祠名义赠送功德牌匾,光宗耀祖。 10.对捐30万元以上的单位集体,在广场上单独竖立一块“某某支系迁徙源流碑”,并注明单位和时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委员会
中华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倡议书 中华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倡议书 2015-12-8 中华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倡议书尊敬的海内外各位梁氏宗亲: 几千年来,修谱建祠一直是中华民族每个姓氏家族表达“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的重大事件。它与国家修史、地方修志一起,被看做构成中华文明的三大重要支柱。“千年香火地,万代子孙堂”。家族宗祠,可以焕发族人“生为人杰、死当庙食”之雄心,是宗族祭祀祖先、弘扬圣贤文化、启迪后人奋进的重要场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程和先祖的不朽功勋,更是宗族血脉所系和精神象征,也是族人心目中永远最神圣的殿堂。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梁氏文化,充分展示我梁氏家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兴旺发达的盛世壮景,为遍布海内外的梁氏宗亲提供一个寻根溯源、访亲联谊,祭祀先祖、展示文物的核心场所, 2006年在西安召开的世界梁氏宗亲大会上,倡仪在“世界梁氏共同祖先”叔魚公的家乡——东平梁林,建设一座代表“天下梁氏一家亲”的全族性“中华梁氏大宗祠”。会议倡议立刻得到了与会宗亲的热烈响应,许多宗亲慷慨解囊、踊跃参与。先后收到了海内外宗亲的自愿捐款140余万元。其中广东佛山石梁村村委会、山东宗亲梁昌国、 安徽宗亲梁俊、广东宗亲梁均雄各捐款 30万元、25万元、20万元和7万元。在中国东原梁氏文化研究会和世界梁氏宗亲总会的组织协调下,项目于2011年5月在山东东平梁林梁氏墓群保护地内正式开工建设,当年便完成了主体工程,实现了大殿封顶、碑亭竣工。但是,由于项目建设的宣传范围不够广泛,许多宗亲对大宗祠建设的冠名性质、重大意义和工程内容缺乏了解,误以为仅是东平梁氏的祠堂,导致筹资渠道不宽,致使后续建设资金投入出现巨大困难,建设工程被迫停止。目前尚未完工的祭祀大殿灰顶裸露,孤零零的钢筋水泥框架怅惘的站立在风雨之中。凡到过现场的宗亲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心急如焚。我梁氏乃是中华泱泱大姓,从始祖康伯创立梁国,以国为氏至今已近3000年,传世超过百代,人口逾越千万。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他们的业绩镌刻千秋青史,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全国梁氏大宗祠如任其搁浅、拖延,以一付烂尾工程面对世人,实在是有损于梁氏家族的颜面,让我们梁氏子孙深感羞愧、无地自容。因此,为尽早完成这项上慰先祖、下泽后昆、功德无量、流芳百世的传世重大建设工程,经台湾、福建、山东、广东等地梁氏宗亲几经研究确定,成立以台湾梁徽彬宗亲为主任的“中国梁氏大宗祠续建委员会”(梁徽彬宗亲个人已经认捐100万人民币),并郑重向海内外的全体梁氏宗亲提出如下倡议: 一、衷心希望全体梁氏宗亲,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勇于担当、争挑重担,共襄善举,奉献孝心。梁氏家族将在宗谱中设置功德篇,在宗祠内竖立功德碑,将族人捐助情况记载于宗谱之内,镌刻于石碑之上(具体捐资办法见章程),让其流芳百世,使梁氏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孝心善举和不朽功绩。 二、通过网络、信件、恳谈等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将中华梁氏大宗祠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工程内容向海内外宗亲详细阐明。力争天下的梁氏宗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营造一种“人人争为中华梁氏大宗祠建设做贡献”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成立中华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领导机构,推举捐资较多、贡献较大、有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的宗亲,组成续建工程领导机构负责成员,并协调各项具体事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各项管理和审计制度,将资金募集和支出情况全部公布在阳光之下。让每一分钱的流向都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全体梁氏宗亲和社会各界的检查监督。修祠安祖,对每一个家族来讲,是百年不遇的光宗耀祖之幸事;而对每一位族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表达忠孝之良机。我们在有生之年,能遇上修建“中华梁氏大宗祠”之幸事,实在是机会难得。 衷心希望海内外各位梁氏宗亲积极行动起来,怀着一颗为族争光的感恩之心,尽己所能,踊跃投身到建设大宗祠的工作中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腋成裘、众志成城,尽早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仁德工程。让先祖在天之灵保佑我梁氏宗族千世万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保佑梁氏子孙世世代代英才辈出、兰桂腾芳。 倡议发起: 山东梁氏文化研究会 台湾彰化梁氏宗亲会 福建梁氏文化研究会 上海梁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重庆梁氏文化研究会 安徽省梁氏文化研究会 广西康伯文化促进会 广东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 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 湖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 湖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东原梁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梁氏大宗祠续建工程委员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