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k🌟 asd872399038
修改昵称,王者归来~
关注数: 85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13,131 关注贴吧数: 88
《弟子规》可能培养出任何不健全的孩子(转帖)   一直听闻《弟子规》在民间很有市场,不仅读儒的人会读,一些人把它视为经典,甚至还有企业把它当做培训教材。   《弟子规》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简明易行。顾名思义,《弟子规》讲的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观念,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既然是规矩,不免生硬,无论理解与否,都得照着执行。这既是《弟子规》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   一种观念转化成人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同两个人,即便对爱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一样,孝、悌、仁、爱这些观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些并不信奉孝悌仁爱观念的人,会因表面行为合乎了规范,反而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这个角度说,《弟子规》无论如何谈不上是儒家经典。  《弟子规》传达的孝悌仁爱观并没错,问题在于把一些观念,变成了生硬的规矩。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一句如果当做规矩,你不这么做,就可能被视为不孝。但孔子在《论语》中并不是这么看的。按孔子的理解,只是将孝道归结为心安二字。真正的君子,只要做到了心安,即便在各种场合有不同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也是正常的。   再比如《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般解释就是圣与贤通过“驯化”是可达到的。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多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的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戒条式的口吻,是违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要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重视学习的乐趣,而且期望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并不是一上来就告知学生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完全以《弟子规》为准则,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不一定能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