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的海009 無情的海009
关注数: 68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7,760 关注贴吧数: 37
霍去病虚假的列传 一楼先浅谈德性说到霍去病人们就会造神帝国的双壁 ,无敌战神 但事实真的如此?正所谓日本有上杉谦信 立花宗茂 立花道雪 而中国又尝没有造神? 霍去病真实军事水平如下 一出定襄,什么都没说,估计就是跟着历练历练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六出六捷。所谓的第一次,也许只是蹭到军营里踢踢蹴鞠,或者连匈奴的毛都没碰上,也好意思说是胜仗。如果这也算胜仗,那公孙贺公孙敖之流的没遇上匈奴也能算胜仗了? 第一次的原文“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这里有个“再”字,估计之前有一次,可能是打酱油的。霍去病真正登上舞台从元朔五年 开始。而领800精锐这一年也未必是18岁。史书说霍去病18岁为侍中,并没有说18岁那一年领800精锐 二出定襄,出兵800骑斩获2028,但此时的单于主力正被苏建赵信牵制住 一出河西,将万骑,首虏近9千,己方损失“师率减什七”,也就是减损十分之七,大概7千多(霍去病人马近全军覆没) 二出河西,将数万骑,斩首虏三万,降二千多,己方损失“师大率减什三”,减损十分之三,大概1万多 收降浑邪王,斩8千多,降者号称10万 这下面会补充 漠北之战 更损失一定在4万人以上。还包括5万匹以上的马 斩获胡首虏七万级,“师率减什三”,己方损失十分之三,如果只包括骑兵就是1.5万,如果还包括步兵就更多一点,应该与卫青部差不多。卫霍两军加起来损失“数万”
《黑鞑事略》中的蒙古骑兵战术 《黑鞑事略》中记:“其行军,尝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又说,“鞑人未尝屯重兵于城内……,城内并无一兵,只城外村落有探马星散摆布,忽遇风尘之警,哨马响应,四散刺探,如得其实,急报头目及大势军马也。”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藉先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聚簇为敌所包,大率步以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策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倾千里。”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相地势,查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即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射中镝,则两侧具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敌或见,则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军,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其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稍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其兵寡,,是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或因喜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捕逸。其败则,四散奔走,追之不及。”
关於骑兵的种类 很多人对这方面都不太清处 一般分为 重骑长用于正面冲击敌阵,适于沉稳压阵中慢速 轻骑长用于侧后面迂回包抄或奇袭,适于机动快速 投射步兵:以远程投射为主要技能的步兵 肉搏步兵: 以突击肉搏为主要技能的步兵 投射骑兵:以远程投射为主要技能的骑兵 肉搏骑兵:以突击肉搏为主要技能的骑兵 通用士兵:被指挥官所信赖,既能够完全以合格的轻步/骑兵的身份上场,也能够 在不依赖投射过程即作出自发的突击肉搏作战的部队 轻重骑兵一般是按性质分 冲击的就是重骑 投射侦查的就是轻骑 轻骑兵和重骑兵是两种承担不一样的任务,重骑兵一般是整个队伍的中坚力量,主要用于正面冲击或者撕裂敌军的对于分割开来,轻骑兵主要是用于侦察追击,或者用自己高机动性进行迂回进攻,这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个弓骑兵,他全身罐头,手拿砖头,毫无疑问他这是个轻骑兵,因为他们执行的任务不是正面冲击,当你看到一个人裸体骑马手里拿一把剑正对敌军进行正面交锋,但他还是重骑兵 正如《中国战术史》 金玉国所说的 二、西汉军队的军兵种及其编制状况 西汉军队,有水、陆之分,其中陆军包括步兵、骑兵和车兵,以步兵为主。 汉代步兵被称为“材官”或“材士”,遍布全国各地,它是汉军中数量最多的兵种。骑兵多称“骑士”,是西汉军队中作战能力很强的兵种,特别是在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中一度成为第一大主力兵种。西汉骑兵有轻和重之分。轻骑兵不着铠甲,手持弓弩,背负箭囊,乘骑矮小,奔跑迅速,灵活机动,能且驰且射,主要用于长途奔袭。重骑兵着甲,手持长矛之类武器,乘骑高大,冲击力强,主要用于冲锋陷阵,承担“溃围、斩将、刈旗”的任务 举个例子为什么公孙瓒遴选白马义从的时候,会优先设定善骑射好了,从《六韬·犬韬·武骑士》大概可以看出一些 《六韬》这本书存疑甚多,多数人认为是托太公望所做,但是最早现世是在战国,就算是战国遴选武骑士的方法吧。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 奈何?”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其中很明显说明了要【驰骑彀射】也就是骑射。。但是别只看这个,后面还有【驰强敌,乱大众者】——冲击对方,使对方混乱。。 所以说,重骑根本就不是单纯的一种编制,能骑射也能冲击对方。能冲击,就代表是重骑 重骑不一定是具装甲骑,只是一种职能,敢冲击对方近战对方的骑兵就是重骑 对于重骑兵的定义是主要以对敌方军队发起进攻,冲击对方阵线的。而轻骑兵则是骚扰等。如果轻骑兵当做重骑兵去使用那么它是不合格的重骑兵。也就是其职能划分。而且弓箭兵从其职能划分来说也是其轻步兵,而且无法承担近战厮杀这样的活,当然有些轻步兵可以承担比如罗马共和国时期马略改革前的罗马青年军,但这个是专业性的,接受过严格的格斗训练 也就是主要职能划分决定的什么叫重骑兵,什么叫轻骑兵而不是盔甲的重量 果以盔甲重量去衡量,那么人们会越来越用盔甲重量来划分,重量越重就更是重骑兵,直到人和马都支撑不了盔甲的重量。这样就进入奇怪的环境里
正如上一贴所讲的李陵缺少只是汉朝突骑跟轻骑 历史上步兵密林结阵克制骑兵战例数不清由其在西方战争常发生 唐将苏定方对西突厥其中战役也能体现 贺鲁率胡禄屋阙啜、慑舍提暾啜、鼠尼施处半啜、处木昆屈律啜、五努失毕兵马,众且十万,来拒官军,定方率回纥及汉兵万余人击之。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定方令步卒据原,攒槊外向,亲领汉骑阵于北原。贼先击步军,三冲不入,定方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杀人马数万 步骑结合是最好兵种协同战术如迦太基将领汉尼拔VS罗马坎尼之战 汉尼拔的坎尼之战就从从中间到侧翼 都是由弱到强的 中间配备最弱的步兵 而两翼包围的则是较强的部队 努比底细亚骑兵在顶端.实行包围打击 马其顿方阵就是支步骑统一的战术军队,骑兵突袭指挥部,后对中军进行包围这是亚历山大贯用打法 马其顿后继者之所以败给刚新起罗马只是曾加长矛长度而缺少骑兵作用,这只军队缺乏一支可靠的骑兵保护 ,这样正面无敌的军队侧面是豆腐背后只是张纸,罗马想不虐他都不行 安提柯王朝虽说用色萨利精锐骑兵加强过,但安提阿只做到突击,而并没有作到步骑合围,这是其一.导致战线拉得太长 方阵是重步兵,重步兵的任务就是抵挡甚至击败敌方步兵、阻挡骑兵冲锋、保护正在准备中的其他部队、充当投射部队射击时的肉盾 所以用密集队形组成人墙矛墙来阻挡敌军穿过,而且如果对方用散阵攻来,因为敌方阵型较散,所以敌方的1人可能得对付我方的数人。 而且重步兵用散阵不大可行,队伍在散,交战后每人都会因为要像前杀敌而挤到前面去,形同劣化版的密集阵。 而且如果是散阵的话别说保护其他部队了,自己都容易被穿插而崩溃 至於重骑兵作用攻击对方步兵的前提基本上是先冲垮对方的骑兵 , 西徐亚重骑兵出现就是为了揍同族的重骑兵和轻骑兵 ,如果是面对敌方轻骑兵的的扰乱则是寻求己方轻步兵的保护 回到汉朝对匈奴部份 一圈车阵,后面强弩这就是李陵浚稽山之战兵种协同结果 , 但只有5000步兵还是太少了而且缺少骑兵对匈奴打击 骑兵作用轻骑兵的骚扰对匈奴轻骑造成一定杀伤并诱使对方追击,等对方疲劳过度或部队脱节不能互相支援时用己方(汉朝突骑)重骑兵将敌军各个击破
关於步骑兵问题 李陵缺少主要是重轻骑配合 阻力二,没有骑兵。为了表达对李陵的不满,刘彻谎称没有骑兵。骑兵和步兵的优劣不用多说吧,一个训练骑兵出家的,最终被迫带着步兵出征,滑天下之大稽,这是李陵的悲哀,还是刘彻的悲哀? 汉朝突骑就不用说了 ttp://tieba.baidu.com/p/3167982208 http://tieba.baidu.com/p/3177872960正如我这两贴所讲的 举个例子 罗马人的步兵只是训练有素 士气高昂罢了 任何步兵只要做到这两点 对付骑射骑兵都不会怎么吃亏 大家玩对射 最后败的 九成九是骑兵 而不会是步兵 相杂什伍具前”,匈奴就做不到。至于弩兵 披甲率低,即使披甲也是皮甲,弩兵就足以造成大面积杀伤 白登之围是因为刘邦轻敌冒进,小部队被匈奴主力包围,补给断了,以至“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颜师古注“彀,张也”,由于粮道断了,士兵连弩都拉不开了 还有从李陵那份战报看,匈奴野战能力很差,一旦汉兵发起冲锋,匈奴就不得不往山上撤退,再次印证了晁错说的,“上下山阪,出入溪涧”是匈奴“长技” 前排重步兵组成阵脚 开始时阵型较为稀疏 一般各单位间隔1~1.5米也就是差不多1步开战的时候弓弩手(姑且按三列说)在阵第一列射击后退后第二列射击然后同样 如果情况允许第一列退后装填完毕再上前射击然后第二列~如果情况不允许比如敌人骑兵已经突近则弓弩手射击后直接退回重步兵阵线后所有弓弩手退回后~前后每两列重步兵合为一列密集阵线这样从4~6列稀疏阵线转换为2~3列密集阵线以此抵抗骑兵冲击(当然如果有突发情况什麼的也可以不等所有弓弩手退回当然这样那些回阵慢的弓弩手就悲催 ) 弓弩手的作用就是争取破坏骑兵突击时的队形争取将骑兵冲近之后的有效突击兵力尽可能削弱显然如果先前弓弩的打击较为有效的话那么负责抵抗的重步兵阵线压力就较小反之重步兵阵线被打穿的概率就会增加
介绍一下汉朝大致上兵种战术 兵种和战术方面,一方面战车兵持续衰落,至西汉晚期基本被淘汰,沦为运输辎重的后勤力量。另一方面,步兵战术继续完善和发展,在一线作战的普通士兵铠甲、盔胄日益齐全(参见《居延汉简甲乙编》、《居延新简》,以及长安武库考古报告等)。 汉军盛行用弩,由于弩手训练简单,上手迅速,因此重步兵也多在近身肉搏前使用弩先进行若干轮远程打击。从战国时期就有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之说,在部分汉画像砖上可见着甲的重步兵用弩射击的形象:《居延汉简甲乙编》中,某亭卒领到的武器中,既有长戟“有方”,盔胄、皮革铠甲,也有三石弩;《武库集簿》中,库存最多的单兵武器就是弩(多达52万件);这些都有力地说明汉军步兵普遍使用单兵弩。可以想见,汉军在接敌前,会集体以强弓硬弩发起饱和式的齐射打击,这对于铠甲、盾牌装备情况不佳的周边野蛮民族步骑兵,是具有相当杀伤力的。但是如果遭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重步兵,则未必能直接奏效。 骑兵的发展:汉代的骑兵开始逐渐分化为轻骑兵(汉代称“轻骑”)和重骑兵(汉代称为“突骑”)。终汉一代,以上谷、渔阳、右北平(相当于今河北、辽宁一带)等郡盛产重骑兵,号称“幽州突骑”;以天水、安定、上郡、北地、武威(相当于甘肃、陕西北部、宁夏地区)等郡盛产轻骑兵。 突骑骁勇,铠甲齐备,甚至战马也备有部分铠甲防护(见《武库集簿》之“马甲鞮瞀”),在战术上能够冲突、击破敌阵,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诸郡起家时,就以景丹等人率领突骑部队多次先悬破敌。而轻骑则善于在两翼迂回包夹,配合步兵作战(参见段颎击破西羌部族的战例)。
晁错所说汉军和匈奴各自的军事优势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今日的匈奴在地形和军队战术上和中原不一样:匈奴的马可以在山坡上驰上驰下,在山溪河涧里钻进钻出,中原的马做不到;匈奴的骑兵可以在倾斜险要的道路上一边骑马一边射箭,中原的骑兵比不上;匈奴人能够忍饥耐渴,刮风下雨也能忍受,中原人做不到,这些都是匈奴的优点。但要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打仗,用轻车和骑兵相互冲锋,匈奴人军纪不严,队形容易散乱;汉军武器射程远,有劲弩长戟、可以射到、刺到很远的敌人,匈奴人的弓不能抵挡;汉军盔甲坚固,刀剑锋利,长兵器短兵器俱全,还有士兵持弩加以配合,部队全部冲上去近战,匈奴人也抵挡不住;汉军弓箭手发射利箭,所有人都射向一个目标,匈奴人的皮甲木盾会被射穿;如果下马步战,短兵相接,一进一退相互逼近,匈奴人因为脚不善于行走的缘故也打不过汉军。由此看来,匈奴军队有三个优势,中原军队有五个优势。 正如我这一贴所总结http://tieba.baidu.com/p/3167982208 短相杂什伍具前”,匈奴就做不到。至于弩兵 披甲率低,即使披甲也是皮甲,弩兵就足以造成大面积杀伤 白登之围是因为刘邦轻敌冒进,小部队被匈奴主力包围,补给断了,以至“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颜师古注“彀,张也”,由于粮道断了,士兵连弩都拉不开了 还有从李陵那份战报看,匈奴野战能力很差,一旦汉兵发起冲锋,匈奴就不得不往山上撤退,再次印证了晁错说的,“上下山阪,出入溪涧”是匈奴“长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