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谛 静谛69
研究:修行、意识、内在、原理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8 发帖数: 2,399 关注贴吧数: 0
为什么要修行 修行,是意识觉醒的过程。即从迷局里出局,从而看到我不是谁的真相,并最终看到我是谁的过程。 觉醒自我 自己认为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身份、思考、身体,只是自己(意识)的载体。 修行,看到我不是谁,我是谁的真相。看到,是亲自体验,不是心智的知道。心智无法知道我是谁,真正的自己,在心智的局限之外。 如同屏幕显示的画面,当自己投入其中时,会把画面事物当作是真的。当自己只部分投入时,看到那个画面事物的本身,只是显示屏或显示屏上面一个个的灯泡。这是看到事物的真相。 而修行看到的,是自己的真相。看到自己以为的自己,并非真正的自己。看到真相,看清真相,不再迷失事物之中,不再迷失自我。 意识强大 内心的强弱,由心境决定。而心境,由内心经历改变,基于心智思考。停止思考后,心境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心境更强的意识境界。 内心,是心智,心境,是心智的境界。意识,是自己,意识境界,是自己所处的意识层面。 修行,停止或不认同思考,没有心境,只有意识境界。随着修行的提升,意识境界越深,意识越强,以及越静。 伴随意识境界的,还有意识的能量场,越来越强,即自己的气场越来越强大。不同于心智的气场,心智的气场需要通过心智处理产生作用,而意识的气场,直接对意识产生作用。 临在感受 感受分为身体感受和心智感受,身体感受由身体的“感”觉和感官的“视、听、触、嗅、味”五觉组成产生,心智感受由“心”觉,即心智思考产生。 修行,停止或不认同思考,产生从思考中解脱的感受。不同的意识境界,身体的感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在感受。每一种临在感受都是极致的感受,意识境界越深,感受越强烈。 第五层临在感受,也是最浅层,停止或不认同思考,关注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比如新事物或事物未被关注过的一面,未在心智里形成印象,第一次关注时,就没有去思考,而是纯粹的关注事物。 第四层临在感受,停止或不认同思考,投入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比如极限运动,危险迫使自己停止思考,并投入身体和当下的事物。 第三层临在感受,停止或不认同心智,不通过心智投入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也就是修行上的开悟。 第二层临在感受,临在。 第一层临在感受,合一,也是最深层。 没有痛苦 痛苦分为内在痛苦和外在痛苦,内在痛苦包括由内在引起的内在痛苦,由内在引起的外在痛苦,即内外痛苦,以及外在与内在冲突的痛苦,也属于内在痛苦。外在痛苦为身体痛苦。 内在痛苦,基于心智产生。身体痛苦,基于身体产生。不管是内在痛苦,还是外在痛苦,其原理都是认同,认同为真,不认同为假。认同,是把事物当作是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 修行,停止或不认同心智,没有内在痛苦。不认同身体时,减轻或没有身体痛苦。 没有问题 问题分为内在问题和外在问题,内在问题为心智问题和意识问题,外在问题为外在与内在的冲突问题。 心智问题,如强迫症、阴影、恐惧症、幻觉、抑郁症等。 意识问题,如意识分散、注意力分散、意识分裂、意识溃散等。 冲突问题,当外在与内在不一致时,自己接受不了外在本身已经存在的事实,便产生了冲突。 如接受不了外在,并抗拒外在本身已经存在的事实。或者,接受了外在本身已经存在的事实,接受不了外在,想改变却无法改变,抗拒无法改变外在本身已经存在的事实。 这个外在与内在的冲突,源于心智思考,只存在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事物无关。即外在其实并没有问题,只是自己思考认为外在有问题而已。 修行,凝聚意识,没有意识问题。停止或不认同心智,没有心智问题。停止或者不认同思考,没有冲突问题。 *修行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这里只列举主要的部分。*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过去的只在回忆,未来的还在想像,而自己,在当下此刻,即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程度不同,自己(意识)的变化不同。 过去的事情,能看到自己只是在回想过去,而不是现在正在发生过去所发生的,过去的,就过去了。 未来的事情,能看到自己只是在想像未来,而不是现在正在发生未来所发生的,未来的,还没发生。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还有个现在。当自己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时,就回到了现在,即活在现在。 过去的回忆是思考,未来的想像是思考,而停止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后,回到现在,思考并没有停止,即现在也是在思考。 现在,不是当下。现在是过去和未来中间的一个时间段。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整体,存在于心理时间,即存在于思考,只能通过思考回想过去,想像未来,以及思考当前(现在)。 时间,分为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现实时间,是现实事物的运作过程。心理时间,是心智事物的运作过程。当下,只在现实时间。现实时间只有此刻,每一个此刻。 此刻,便是当下。停止思考过去,停止思考未来,回到现在,停止思考,回到此刻,即回到当下,活在当下。此刻,没有心理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当下所处的意识层面不同,处在当下的程度不同。 第一个意识层面,关注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第二个意识层面,投入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第三个意识层面,不通过心智的投入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停止思考,可以停止投入思考或停止部分投入思考。停止投入思考,在需要思考时思考,不需要思考时就停止思考回到当下。而停止部分投入思考,则是在当下思考。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心智,也叫头脑心智或心智头脑,有三种功能。 第一种,投入心智里的事物,叫意觉。 第二种,处理心智里的事物,叫思考。 第三种,创造一个空间世界,叫心智世界。 一般情况下,人在头脑心智的下一个意识层面“内心世界”,也就是在心智里。 在心智里,关注事物时,事物会先映射在心智里,然后事物的映像被自己关注,即通过心智关注事物。关注到的只是事物在心智的映像,而非事物本身。但自己以为那是事物本身。 比如看着身体之外的事物,事物会先映射在心智里,然后事物的映像被自己看到,即通过心智看事物。所以,自己看到的并非事物的原本样子,而是事物在心智的映像。 *当自己不通过心智关注事物时,即修行中的“开悟”,看到事物的本身,看到事物的生命。 心智欺骗,关注事物时,事物会先映射在心智里,然后事物的映像被自己心想的事物替换后被自己关注,即以心智的事物替代实际的事物。关注到的只是自己心智的事物,而非事物的映像。不知道那是心想的事物。 比如看着身体之外的事物,事物会先映射在心智里,然后事物的映像被心想的事物替换后被自己看到,即以心智的事物替代实际的事物。看到的只是自己心想的事物,而非身体之外的事物。 心智欺骗的另一种形式,心想的事物,深陷其中,不知道这只是心智的事物,虚拟成现实当作是现实的事物,即以心智的事物当作是实际的事物。本来无一物,心想一物当作实际有一物,也叫幻觉。 人有7种感受,分别为感官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身体感受“感觉”,心智感受“心觉”。每种感受的事物,都可以心智欺骗。 不过,心智欺骗不一定是坏事。当自己不知道那是心智欺骗,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属于内在问题。而如果自己有意识的去使用心智欺骗,把心智的事物虚拟到现实中增强现实,就是好工具。这也许应该叫心智虚拟。因为这是知道的有意为之,而非不知道的心智欺骗。 比如自己是个建筑设计师,可以在看着事物的时候,用心智欺骗的方式,实时在事物的映像上改变些东西,如给房子的映像换上不同的架构,不同的结构,更改部分形状颜色窗户等等。如同把房子的图像模型放到电脑里进行更改。 心智欺骗的原理,是深陷思考。留意思考,停止投入思考。不深陷思考后即可。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世界的意识层次 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心智世界,物质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心智世界就是内心世界、虚拟世界。心智世界基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即心智世界是物质世界的下一个世界。而在物质世界之上,其实还有一个源头世界,它是世界的源头,一个纯意识的世界,我称它为本体。 世界分为五个意识层面,本体层、形相层、感知层、功能层、虚拟层。本体层是世界源头,形相层、感知层、功能层为物质世界,虚拟层为心智世界。 本体层 世界的源头层面,一体两面,一面显化事物,一面无形无相存在事物的最内在。 本体层,分为两部分。 本体合一:意识与本体合一,不曾有二。 本体临在:本体意识临在事物,本体临在身体。 形相层 事物的形相层面,头脑形相、身体形相。在形相层时,在大脑上的头脑形相关注头脑形相,在神经上的身体形相关注身体形相,不通过头脑心智的投入身体之外的事物。 感知层 事物的感知层面,头脑心智、身体感官。在感知层时,在脑袋里的头脑心智关注头脑心智,在身体里的身体感官关注身体感官,投入身体之外的事物。 功能层 感知的功能层面,内心世界、身体感受。在功能层时,在脑袋前的内心世界关注内心世界、身体感受以及身体之外的事物。 虚拟层 深陷心智世界的层面,虚拟世界。属于问题层,深陷(着迷)、魔怔(着魔)等内在问题根源。 虚拟世界,分为三种状态。 此处的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接收身体感受 别处的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隔绝身体感受 脑袋的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关注身体感受(魔怔,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转移投入无法关注到意识本身所处位置,如脑袋前的内心世界,需要停止投入或停止部分投入。不然会回到最初停止投入的意识位置,这也是转移投入不能作为修行方法的原因。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什么是道 道,是世界的源头、本体,一体两面。一面显化形相,也就是世界万物。一面,无形无相,存在事物的最内在。 从无到有 事物是如何从无到有的,世界的最初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通过心智思考提出的问题,而每个事物本身都有局限性,心智也不例外。解决一个问题时,自己的局限要比要解决的问题小,也就是自己的局观要比问题大,才能解决问题。不然无法解决,或得出错误的答案。 二维的事物交错是重叠,三维的事物交错可以不重叠。但如果只是站在一个地方看着交错,就如同站在二维去看三维,看不出重不重叠。所以要看三维是否重叠,需要先进入到三维,也就是换个位置看交错点的前后,就能看到事物是否重叠。 道,是无形无相的,即无局限。事物,是有局限的,局限大小各不同。无法在有局限的事物中去理解无局限的道,如同在二维理解三维,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回到道的那个本体层面。 从无到有,是心智局限性的一个错误认知。在事物“有”的角度,自然也有对立的“无”,然后就有了如何从无到有的问题。也就是,从无到有这个问题的本身有问题。 回到本体层合一,万物归一,不曾有二,有即是无,一切形相只是假相,存在,但不是真的。如同梦境,在梦境中时感觉真,醒时看到梦是假的。 从简到繁 世界的最初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从简到繁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和从无到有一样,也是在事物的局限角度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本身也有问题。 从事物的角度看,世界确实是一直在变化的,事物进化成更为复杂的结构。但在本体层面,世界从未发生变化。如同梦境,在梦里时,梦中事物是发生了变化,但醒来时,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我是谁?~静默 这是一个通过思考提出的问题,但无法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因为答案,在思考之外。 通常,“我的”会被当作是我或“我”的一部分。 我的身份,不是我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并且这些身份是多个共同存在的。如名字、亲人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同时,有的身份会消失,又有新的身份会出现。如亲人的离去、添加,结婚、生孩,新工作等。 但我的身份并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一部分。身份出现之前,我已在。身份消失之后,我还在。 虽然身份在消失后,会出现失去我的一部分的假象,但那只是我与身份的认同导致的。也就是已经把身份当作是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失去身份时,自然会有失去自己的一部分的错觉,而非实际事实。 我的思考,不是我 这里说的思考不是我,指的是思考者不是我。 一般来说,思考是连续不断的,不是思考这个就是思考那个。也正因如此,长时间的投入思考迷失其中,遗忘了思考出现之前的我,从而产生了我是思考者的假象,我的思考变成了我思考。投入思考,会认同思考。不投入思考,即无。部分投入思考,不会认同思考成为思考者。 但总有一些时刻,会出现思考断流。即短暂的停止思考。如第一次接触新事物的瞬间,第一次爬山到山顶,危险时的极限时刻。这时,思考停止了,但我依然在。 而在思考出现前,我已在。如停止思考后又恢复思考。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前。 我的身体,不是我 身体是最真实的感受,但这只是对于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来说。对于活在虚拟世界的人,身体的感受会被屏蔽,而虚拟世界的感受会变得无比真实。 身体虽然出生时就存在,离开时消失。但也有些时候是身体在,但我不在身体上。身体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而虚拟世界虽然基于现实世界而存在,或者更准确的说,虚拟世界在脑袋里,在心智里。但身体无法进入脑袋里、心智里的虚拟世界,而我可以进入虚拟世界。也就是,我可以不在身体上,在脑袋里、心智的虚拟世界里,身体不是我或“我”的一部分。 思考之外的部分 思考之外,需要停止思考,或停止部分投入思考,才能看到思考之外,而非通过思考去理解。 停止思考时,处于意识状态。那个停止思考后的我,便是意识。能够往返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我,也是意识。即,我是意识。不过这个意识的我,并非真正的我。 世界,有五个意识层面。由上往下分别为本体层、形相层、感知层、功能层、虚拟层。由下往上,意识层面的意识强度和真度越高。真正的我,在本体层。其它意识层面,皆为不同迷失程度的意识、迷失的我。 虚拟世界,在虚拟层,深陷事物,着迷、魔怔等。一般情况下,意识在功能层。一些体验极限运动的,可以回到感知层。形相层,是修行开悟的层面。本体层是意识最初的层面,一切的源头,既是始点,也是终点。 我是谁,答案在思考之外。停止投入或停止部分投入思考,回到意识状态,意识,便是我。再从当前的意识层停止投入或停止部分投入意识层,出局,一层层的出局,回到本体层,从而看到真正的我,本体。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修行,是意识觉醒的过程。 觉醒,是出局,看到原来的自己不是自己。 简言之。修行,是从迷局里出局,从而看到我不是谁的真相,并最终看到我是谁的过程。 修行,改变的是自己,不是自己的什么。 改变自己的什么,如思考、身体、行为,并不会改变自己。改变意识,才能改变自己,自己是意识。 不过一般情况下,会把自己的什么,当作是自己。如把思考当作是自己,一旦思考变了,就会感觉自己变了。但思考只是思考,并不是自己。 改变思考,不是修行,而是修心,提升心境的过程。 改变身体,是修身,提升身境的过程。身境是心境在身体上的呈现。 改变行为,是修性,提升心性的过程。心性是心境在行为上的呈现。遇事或做事时的心境。 改变意识,才是修行。从迷局觉醒,改变自己。 比如,一场旅行,改变的不是自己(意识),而是自己的心境(思考),所以是在修心,而不是在修行。 修行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意识转化的时间。 觉醒的出局,是瞬发的,不需要时间。从觉醒到完全觉醒,迷失的意识需要时间转化为觉醒的意识。 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动作去辅助,这些动作本身不是修行。如打坐,打坐本身不是修行,通过打坐来觉醒自己,才是修行。 修行不需要任何动作,动作只是辅助修行的工具。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简介 你好,我是静谛,这只是我的名字。大概在16岁时,我发现什么东西都会过去、消失,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什么是“真的”,便开始了“求道”,寻找什么是真的、永恒存在的。 2014年,我开始接触“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和《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练了大概1年半,看到了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真的,看到了真正的我是谁。一切,都在当下、此刻,无处不在(本体)。然后,我忘掉所有方法,无方法练了1年,之后创建了《觉醒法》。 觉醒法,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醒”的方法。看到真相,看到当下正在发生什么,看到这只是什么,看到我不是什么,看到“我是谁”。处在当下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真相不同。 起初的觉醒法,并不完善,我一直在以“自己”做实验优化它。就是投入某个事物,认同于它,从中体验,然后再从认同中出来。这样能深入每一个意识层(意识层面),看清楚那个意识层的情况。不过,也有个不好之处,就是意识层的局限,迷失其中。 每个意识层,都有它的局限,超过它的局限,便无法看到。只有本体(本体层)是无局限的。如果要对上一层进行优化,需要回到上一层,不然无法优化。也就是“头脑心智”无法优化觉醒法,临在的我才能。整个优化过程,就是迷失与觉醒的不断变换。 也正是如此,以“练习”为主的觉醒法,不是单纯的用头脑心智来理解的。它是实修的方法,通过练习,回到相应的意识层,才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2020年,经过不断优化的觉醒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行体系。从意识溃散到意识合一(本体合一),包括了所有的意识层面。不管处于哪一个意识层面,都可以练习觉醒法。 2024年,觉醒法优化完成,开始了它的旅程。 觉醒法分为四个部分练习,让意识从意识层的最下层,回到意识层的最上层,也是最初层。 四部分 一、清醒:修行之门、身心平静 二、开悟:身心安静、身心宁静 三、临在:连接本体、本体临在 四、合一:次识合一、主识合一 五意识层 一、本体层:本体合一、本体临在 二、形相层:头脑形相、身体形相 三、感知层:头脑心智、身体感官 四、功能层:内心世界、身体感受 五、虚拟层:虚拟世界 本体层为最初层,虚拟层为问题层。 我一直觉得,学方法不如学原理,只要学会了原理,就可以以原理创建更多的方法,所以一直在寻找方法背后的原理,从原理中再提取原理。而觉醒法,就是“以原理作为方法”的修行方法,结合了“原理与真理”。这是我当初放弃练《当下的力量》,从而创建《觉醒法》的原因。 原理能作为方法落实,是内在无形无质的特性。此外,我为觉醒法附加了一套辅助方法《觉醒法辅助》,可以降低觉醒法的练习难度。《内在问题原理》可以解决问题层、内在问题。 觉醒法,引用了一些当下的力量里面的词语,如“本体”。虽然有些不完全是相同意思,甚至不是同一个意思。但看过当下的力量,并能看懂的,再看觉醒法时,会有所助益。我也会尽量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描述所要说的东西。如果遇到实在看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后面找找答案。 ----觉醒法图文版----
修行之门与修行入门 修行之门 普通人,接触不到修行。 修行的前提是停止思考,而普通人几乎一直在思考,只有少数时候才会出现思考断流,也就是暂停思考。 这些短暂的停止思考,也许是被动的,也许是主动,但都是片刻的,触碰不到修行之门。 受苦之路,也许会经历相对较长的思考断流。痛苦,迫使自己不想思考,不经意间触碰了修行之门。这也是修行之人大多是受苦之人的原因。 修行之门,是意识状态。 回到意识状态的前提是停止思考。 停止思考,回到意识状态,才能留意自己(意识),开始修行。 修行,可以主动停止思考,打开修行之门。 修行入门 所有事物都是意识(本体源头)所化,形相产生第一层身体意识,心智产生第二层头脑意识。 修行,从头脑意识撤销对本身心智的认同回到形相,开悟。和身体意识撤销对本身形相的认同回到本体源头,觉醒,临在世界。最后,本体合一。 在开悟之前,所做的只是修行的准备,意识清醒。看到那只是心智世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 开悟,是修行入门,真正修行的开始。 不认同心智,看清了心智的虚假,全然的活在当下现实的世界之中。 不通过心智看事物,看到事物在现实世界中原本的样子,以及事物与自己一样的内在生命。 看到,是实际体验到,而非心智所认为的知道。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停止思考的方法原理 思考的定义 思考,是事物经过心智头脑处理的过程。 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形式所感知到的。如视觉的画面、听觉的声音、触觉的触感、嗅觉的气味、味觉的味道、感觉的身体感受、心觉的心智感受。 暂停思考 一般停止思考的方式,只能短暂的停止思考。在停止思考时,会停止所有的思考,而后很快又恢复思考或转移思考其它的。 原理:留意思考,停止投入思考。 停止投入思考即为停止思考,前提是留意到思考。不然不知道自己在思考,想像自己在停止思考,而非停止思考。 停止思考 停止思考,分为停止部分投入思考和停止投入思考。停止部分投入思考,可以在思考的同时,不陷入思考,即不认同思考。停止投入思考,是停止思考。 原理:留意在思考,停止部分投入或停止投入思考。 留意在思考:控制头脑次意识留意在思考。 停止部分投入思考:控制头脑次意识停止投入思考。 停止投入思考:先控制头脑次意识停止投入思考,再头脑主意识停止投入思考。或控制头脑次意识和头脑主意识同时停止投入思考。 留意在思考,是留意在思考的“动作”。留意思考,是留意思考的“内容”。 基础认知 头脑意识,分为头脑主意识和头脑次意识。 关注一样东西的同时,留意另一样东西。关注是头脑主意识在关注,留意是头脑次意识在关注。 我或自己,为意识。 关注或留意,为注意力。 我在关注或留意,即意识在关注或留意。 关注:主意识把注意力放在事物上面 留意:次意识把注意力放在事物上面 投入:把自己(意识)放在事物上面 停止投入:停止自己(意识)放在事物上面 停止部分投入:停止部分自己(意识)放在事物上面 在留意思考中,并没有控制头脑次意识,而是头脑次意识在被动。如留意思考,停止投入思考。头脑次意识被动和头脑主意识一起停止投入思考。 而留意在思考,需要控制头脑次意识,才能留意在思考,以及控制头脑次意识停止投入思考。 控制头脑次意识 思考转为练习的方法:先思考怎么练习,准备练习时停止思考(暂停思考,需要先留意到思考),开始练习时恢复思考。 先想着控制头脑次意识,准备控制头脑次意识时停止思考(暂停思考),开始控制头脑次意识时恢复思考。 即想控制头脑次意识,准备控制头脑次意识时停止思考,然后控制头脑次意识,恢复思考。 停止投入同理,想停止投入,准备停止投入时停止思考,然后停止投入,恢复思考(停止投入思考,没有恢复思考)。 作者:静谛,转载注明出处。
接受与接纳的区别 关于接纳,当下的力量写得很清楚,并举了个身陷泥沼的例子。详细可以去看看臣服的意义那章。 什么是接纳? 接纳,是接受事物已经存在的事实,也就是接受事物本身,而非接受事物。 举个例子,我不小心受伤了。 嗯,我受伤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好? 这个过程,首先接受了受伤的这个已经存在的事实,然后不接受受伤后一直不管,让它流血疼痛。所以思考如何能治好所受的伤,是去医院看医生还是去药店买点药,这是后话。 那么,如果我不接纳受伤呢?如果我不接受已经受伤这个事实,也就是内心抗当下,因为受伤已经是当下的样子,内心与当下冲突,产生内心的痛苦,然后会不断思考我为什么会受伤,我不应该受伤,我为什么要受伤,刚才要是怎样怎样就不会受伤懊悔等。而不是受伤后思考如何治好伤口。不接受受伤的事实,就不会有受伤后的改变(治好)受伤。 就如同托利说的,我甘心陷在泥沼,陷在泥沼没什么不对。我甘心受伤,受伤没什么不对,然后不去管伤口。这不叫接纳、臣服。 总得来说就是,接纳,不意味着不能改变。而是接受现状后选择改变或保持、离开现状。 如果你一直不能接受事物已经存在的事实,那么这个事物会一直卡在你的内心不会过去。昨天发生的事,你到现在还活在昨天。去年发生的事,你到现在还活在去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