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金食玉 炊金食玉
关注数: 51 粉丝数: 65 发帖数: 1,264 关注贴吧数: 41
“海”&“越”的基础鉴别方法——开门越的质感和底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吸雨藏物”,内容有精简省略。 基础的海越鉴别,是掌握海越各自独有特点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眼越”在质感、底色、纹理、荧光这四大项某一项上有明显差异,能快速区分且几乎不出错(要知道有些差海属于看都不想看的类型,个人觉得一定要区分是海也没什么必要,那么差的东西不玩就好了)。 进阶的海越鉴别则是质感、底色、纹理、荧光需要关联起来,要理解质感、底色是地基,纹理、荧光是从前两个地基上盖出房子外观的逻辑,地基不一样,房子外观再相似也能区别。高阶的海越更为复杂,你得懂海南主要产区各自的特点,你得懂得黄花梨不同部位的特点和浮动区间,还得懂不同加工工艺下海越体现的细微效果,才能无限接近人肉鉴定仪水平。 质感和底色是海越鉴别中权重最高的两大要素,纹理和荧光都是这两大因素基础上呈现的,海越鉴别不要唯纹理论,一句线条发虚、纹理太挤、纹理晕染就妄加判断。 一、海越的质感差异 标准越黄的质感是发干、粗糙、轴向薄壁细胞组织(俗称鸡翅纹)与木质其他部位差异过大,通过直观第一映像就能区分。这些质感差异通过抛光、擦蜡工艺无法改变;通过烫蜡工艺可以略微优化;通过木蜡油、上漆等手段可以大幅优化。 越黄抛光成品质感发干越黄成品上漆后仍能看出发干(二)质感粗糙 木纤维排列不如海黄规整细密,造成粗糙、疏松和斑驳质感。这种感觉没有什么其他工艺可以改变。(三)越黄质感对应 “瓷”感强烈,深色料油腻的发展方向 海黄质感主要体现油润,越黄质感则完全不同,两种黄花梨质感云泥之别。海黄浅色料好比翡翠玻璃底油润通透,深色料好比和田玉油润含蓄。越黄浅色料质感单一好比瓷器,工艺再精湛也体现不出玉石的油润;深色料质感则会出现油腻的感觉,好像一通油泼在了一块普通石头上,由于石头材质疏松,体现的油分浮于表面、沁入不匀,挂挂嗒嗒让人发腻。 1.海黄对应的油润和清透质感 高抛对应翡翠的油透,或称为玻璃底感觉很清爽一般程度的抛光对应和田玉的润透,或说油润感强烈,油而不腻2.越黄对应的瓷感与油腻质感 浅色料的“瓷”感强烈深色料对应油腻,且质感粗细不均匀质感和底色是海越鉴别基础中的基础,底色将在后续楼层介绍。
海越黄花梨有必要区分、可以区分 以下文章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吸雨藏物” 海越黄花梨在植物学上未正式区分、明清家具“商”“学”派意见不一。不仅玩家对两种区别分不清楚,甚至部分以黄花梨为生的商人也觉得无法区分或者根本没必要区分。 个人观点来看,海黄、越黄原料只要仍具备如此之大的价差,就有必要区分,而且在实践中两种木材也是可以区分的。2020年的时候,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就为海越鉴定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杂志《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上,原文相当晦涩难懂,但是结论很明显,海黄越黄通过系统发育基因测定,属于姐妹关系,并各自形成单系类群。白话理解就是一个祖先有俩姐妹,姐妹各有一家人。但是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基因测定的成本问题,这种鉴别可能会长期无法应用,所以海越鉴别还是主要依靠“眼学”这一经验判定法。 该篇学术研究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中科院的内容:所谓“好越不输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背后全是“算盘”和盘算。首先,“好越”一定输好海,其次“好越”的原料价格约是同样规格的普通海价格的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一个好的越黄大板和一个同规格普通海黄大板(一瘤二麻这种特殊纹理除外),价格差异是很大的,好越不输海我按海黄价格卖你,那真是美滋滋啊。对于宽度超过20公分老料大板且能配成家具的原材料,海黄在市面上几乎绝迹,能看到的基本都是越黄,这类材料的流转基本就限于行家圈,但是开门海的成品家具还是偶有遇见的。乘着之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外掀起了倒卖明清家具热,国内的正经明清黄花梨家具经历了特殊时期的浩劫、十来年文物贩子照着图录大肆搜刮已所剩无几,但是这个倒卖的生意还得做。于是木材商瞄上了与海南一海之隔的越南,越南黄花梨与海南黄花梨高度相似,且部分海南糠梨在这几百年期间,木质变化、颜色褪去、棕眼开放,和越黄体现的品质非常相似,因此被购入后仿制古董家具通过香港卖给外国人。越黄大批量在国内出现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也掀起了红木家具收藏热,作为红木的顶流品种黄花梨,在内外双重需求的推动下,越南料被大批量进口。有人说明清家具不分海越,但是市场和拍卖或多或少都会区分,比如上拍的精品黄花梨家具介绍时会很隐晦的说金丝闪烁,移步换影,狸斑鬼面,行云流水,这就是意指开门海,这类藏品的价格通常会比产地特征不开门的拍品高。而在非拍卖的民间市场间,开门海的古董家具一定比不开门的价格高很多。 对于老料海越的区分,难度主要在于没几个人说实话,其次是标准器物的缺失和模糊。没人说实话的原因是收藏市场信息非常不对称,卖家掌握的信息和专业水平一般玩家是无法达到的,比如很多视频随手拿两块越黄,教大家其中一个是海一个是越还跟你说的有理有据;再比如有些人只接触珠子、小件这类小料边角料,或者树头树枝料,对于整棵树占比最大的主干取材毫无经验;还有些商家因为市场普遍偏好油梨紫油梨和对比度高的料子,为了体现自己的营销差异,贬低一切糠梨,一切纹理不出彩的海黄为越黄等等。其次是标准器物的缺失,主要是古董家具饱受风霜,或者长期保养造成特征缺失,比如一些流转至西方的家具,受西方人的审美和使用要求,都经历了再次抛光翻新、常年烫蜡保养、构件更换等;比如一些原皮壳家具,包浆过厚看不到里面木材情况,对于古董家具不可能让你刀刮斧砍,点火识味,时间一久,人们就会忘了标准老海黄的样子。鉴定就是熟练工,需要长期的重复强化,最终形成一种感觉能让你一下发现对与不对。黄花梨鉴别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是行内人,那你就只能长期吃药总结,非常费钱。
明清家具用材都是越黄? 隔壁海黄吧已经变成了大黑线红底的手串吧,各类大神吧商动辄不开门、不看海,也不进一步解释,有些以前很开门的东西,现在都变成越黄和不开门了。先不说大家怀着什么算盘,但肯定对新人学习是毫无帮助的。看到本吧吧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特来支持,也逐步会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和现在大家独尊紫油梨不同,古代家具甚至小件很少用到油梨材质,而紫油品质的到代老物件就更少了。 这里面有现代市场的自主和非自主选择原因,自主选择是现代人审美发生变化,传统文人审美的简练、清爽、优雅变为了咱们平头老百姓喜欢浓墨重彩、对比强烈。非自主则是东部糠梨足龄老料、东部油梨的资源匮乏,缺少足够的学习样本,以及海黄疯狂的价格,能成器的大料总价惊人,老百姓已经玩不起成为有钱人和家具大佬的专属。 各种原因导致了大家认知的偏差,比如底色黄是越,纹理不实是越,稍微带点脏也是越。其实海越鉴定最主要是木材质感和底色的鉴别,这两项相当于盖房子的材料和框架;纹理和荧光则是具体表象,是在此地基和框架下房子的外观。解读纹理是黄花梨鉴定中的高级技巧,你不知道海黄质感和底色发展的特点,就不知道纹理表现是什么样的,荧光表现会有什么不同。 文玩鉴定有个重要原则,就是通过标准器推演鉴定。如果标准器是海南黄花梨被否定,那么整个收藏市场的民间鉴定都会否定拥有类似特征的海南黄花梨。明清家具越黄论在我刚玩红木时候还没有,但是从2010年代后,这种论调就普遍流行了。 胡德生老先生是故宫博物院家具研究员,他曾公开说明故宫藏的家具都是海南黄花梨。周默是国家林业部进出口硬木的专家,强调实践,多次考察,著有《木鉴》等红木从业者和爱好者必读的专注,也声明过明清家具越黄论是商家出于利益,变现手里一把越黄烂牌的理论。以下是周默的一份访谈,分享给大家。同时奉上我去参观上博拍摄的王世襄旧藏黄花梨家具,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最后给自己公众号做个广告,这里只是分享我常年玩玩文玩和黄花梨的心得体验和经验,微信公众号搜“吸雨藏物” https://ms.mbd.baidu.com/r/1jRNJxVogdG?f=cp&u=0a0c6bd3d6cec0d9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