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潘_朵_拉_ _潘_朵_拉_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18 发帖数: 7,624 关注贴吧数: 2
大安法师:大家应勤修戒定慧,了解戒定慧次第 问: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答: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对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钩锁相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 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智慧是第三层楼。是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 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也能往生;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这两种观点都有偏激。 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虽然能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但是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命脉所在,不持戒就不具备佛教徒的资格,尤其是出家人,不持戒就是败坏佛教的幢相。戒律是佛法的最后所系。持戒能增上往生的品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光靠持戒的功夫是难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往生净土全凭信愿,感通佛力,成办往生净业。持戒念佛功夫的深浅能决定往生品位的高低,那么认为非要持戒清净和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这表明对奇特殊胜之净土法门不了解。 另,净业行人须知,信愿念佛即含摄戒定慧。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为戒。若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外境,即为定。若一心念佛,观照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为慧。是故至心念佛,万德齐彰。一法具一切法,妙德难思。愿净业同仁以念佛为当务之急。
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 圣严法师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著一股暴戾之气,而这种瞋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火」。 人之所以起瞋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瞋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是心中常常有火气,火气就是瞋。象是怨恨、愤怒和仇视,这些都是瞋。 瞋心实在很伤人,只要一生气,身体的细胞就不知道要死掉多少,很容易引起精神上的不稳定,以及身体上的疾病。所以,瞋心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而且,生气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为用斗争、强权、愤怒等方式处理事情,除了会让人一时之间有点怕你之外,根本无济于事。只有用慈悲心或是智慧来处理,才能真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心量大的人,做事成功的机率通常比较高;而时时动瞋火的人,因为大家都怕他,当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我们要多下工夫修养自己的脾气,才能利人又利己。 那要如何化解瞋心呢?最好的方法是釜底抽薪,也就是确实体认到起瞋心是无用的,只有不瞋,对自己才有好处。因为当不如意的事发生了,再怎么生气都没有用,生气只会变成互相谩骂或是肢体冲突,是损人又不利己。因此,我们应该听听他人的意见,并且体谅对方的苦衷和用心,这样瞋心就会减少了。 有的人动不动就爱生气,明明知道生气不好,他也不想发火,可是习气实在很难改。遇到这种连观念都用不上的时候,我最常教人的方法,就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鼻子呼吸上,心里想着:「我还能够呼吸,实在是太幸运了!」那么,情绪就会慢慢地稳定下来。 面对别人发火生气的时候,忍辱能防止很多不好的事发生。因此,释迦牟尼佛曾说过忍辱的功德比持戒、苦行还大。忍辱不仅是对逆境现前要忍,对顺境也要忍,因为顺境出现时,我们往往会得意忘形,如果稍微遇到一点挫折,瞋恨心马上就会生起。所以,能时时刻刻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忍的智慧。 很多人误以为忍就是逆来顺受,因此遇到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会说:「好吧!我就好好忍著吧!」其实,忍并不是忍气吞声地受委屈,而是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马上做出反应。因为只有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后,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恰到好处的反应,这样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忍辱。 瞋心重的人,自我中心也重,总是太在乎自己的意见、得失和面子。其实很多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一点面子问题,就和别人一争长短,甚至拚得你死我活,实在很不值得,也很可惜。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压制别人,是一件值得洋洋得意的事。而要想到:我起瞋心时,对方是不是也同样会起瞋心?如果两人都生气的话,就一定会产生问题。如果是自己起瞋心而对方不起瞋心的话,那受害的只有自己,因为发脾气的人是自己,对方并没有发脾气。即使对方也受害,但相较起来还是占了便宜,所以是自己损失大,而对方的损失小。想通了这一点,下次瞋心又起时,就会先留一个退路给自己,同时也给别人一条路走,这样彼此就能够畅通无阻了。
星云大师:从何处学法 一。我们学习佛法──从淡处落眼   二。我们学习佛法──从无处着手   三。我们学习佛法──从疑处用心   四。我们学习佛法──从拙处力行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   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六期开营典礼的日子,感谢各位同学在课余闲暇发心来学道求法,感谢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檀越的协助与护持,更感谢十方三宝给予我们的加被!   在这两周之中,各位应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佛法呢?今天,我提供四点贡献给各位:   一。我们学习佛法──从淡处落眼   社会一般人总以为“多”才是幸福,因此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追逐,以为不如此,人生就没有意义。各位一心学佛,应该从名缰利锁中走出来,从平淡处落眼。   宋朝理学家程颢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道先生从淡淡的云朵中,体会到一个修道者,应该有超然物外的怀抱,充份表现了他恬淡悠闲的人生态度。在佛教中也有一句话: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有人认为佛门太清淡了,却不知道青菜萝卜往往最下饭,粗茶淡饭正是养身的佳肴。平日吃了多少油腻的大鱼大肉,改换清淡的素食,会觉得更爽口。平淡无味的茶水,能够消除百病,而香馥的烈酒,却能致人于死。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常人交往,总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感情,当无法得到同样份量的回报时,用情越深,烦恼就越多。佛教里的一切总是淡淡的,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是大慈悲,这就是“情到深时情转无”的境地。因为从平淡中培养的友情,才能长存,我们感情太浓厚了,好比乌云密布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我们若能将名利心减一分,道念必可增一分,把感情少一分,智能必能长一分。   这个“淡”字运用在平常的生活里,有无限的奥妙,佛法说:“平常心是道。”我们要制造人生的高潮很容易,而要把人生安放在平淡中却很困难,这需要一颗“不忮不求”的平常心。   一代大师弘一法师,他的一生正是“淡”字的写照。有一次,他的挚交好友夏丏尊先生,发现弘一大师的毛巾太破烂了,要为他换一条新的。大师说:“不必了,还可以用。”他住的地方有臭虫,而大师却能安之若素;粗糙难咽的米饭,大师也甘之如饴,对他而言,再粗陋的物质条件也能觉得满足。从其淡淡的生活中,也能散发出无限的馨香,这是何等的风范。也因此感动夏先生亲近佛法,成为虔诚的佛教护法。   人生或可灿烂如春花,但是终究必归于寂静,我们要从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回归到平淡而永恒的世界。各位来到佛光山,要把过去的一切习气、念头、思想,暂时放下,以清新的心情来接受佛法,大家将会体会出平淡中的甘美味道。
圣严法师:慈悲与智慧 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的开悟。 一、佛教的内容便是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在未出家时,发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强食的惨相,认为必须要解决众生的困苦,所以发心出家修行,寻求帮助众生解脱苦难的方法。这就是慈悲的表现。 释迦牟尼贵为王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却宁可舍弃王位的继承权,割爱离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决然地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难,立意要寻求解脱之道。这就是智慧的抉择。 从以上来看,可以说明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经具备了一般人的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经过了六年的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明心见性,这时他大彻大悟,体认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虚妄的,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实在的,因此涌现出大智大慧而证得无上的佛果。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已经从一切众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脱。但他仍留在人世间,以他证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广度众生,建立了佛教的团体,这是大慈大悲的体现。 佛陀涅盘之后,他的弟子,无论是小乘的声闻,还是大乘的菩萨,都是在人世间,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以佛法来帮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来帮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义理与修行的实践,是修福与修慧。同时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来修智慧;用智慧来培育福报,用福报来配合智慧。福报与智慧、慈悲与智慧,这两个项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会圆满。 因此,福报圆满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圆满的人,智慧圆满的人,一定也是福报圆满的人。这就是“佛”。我们尊称佛是“两足尊”,就是说,佛陀是福报及智慧都已圆满的人。 在我三十多岁时,讲经说法,多半只有二十多个人来听我的演讲,最多五十多个听众,我已非常满意,而我的师父却说:“圣严,你有一点小小的智慧,但是没有一点点的福报,你要好好修福,否则以后就没有人要来听你讲经。”如何修福报呢?就是要广结人缘。相反地,如果仅有福报而没有智慧,虽也能帮助众生,未必就是正确的佛法了。 二、慈悲与智慧对人间的重要性
常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与好处 赞念佛《 楞伽经 》云: “十万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增一阿含经》言: 四事供养 阎浮提 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倾,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注: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 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观经》言: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涅槃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般舟三昧经》说云: 佛言:若人专行与彼众生为涅磐因”。 佛陀 诚言,念佛之妙! 《十往生经》说云: 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即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观佛三昧经》云: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谴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 :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状如何?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颗牛头旃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旃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 :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念佛必得护念。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古大德云:《真能念佛,六度齐修》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起贪嗔痴慢,即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是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是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是大智慧。
中国好邻居拖煤气罐狂奔:要牺牲就我一个人飞上天 据央视新闻消息,12月2日中午,江苏省无锡市一位居民家中的煤气罐突然着火,正当大家惊恐万分时,一名男子把火球一般的煤气罐拖出了居民区。 在监控画面中,拖着一个“大火球”在奔跑的人,就是63岁的当地居民蔡定峰。 12月2日中午11点11分,蔡定峰挑着两框菜从田里回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对面老王家的厨房里冒出的浓烟引起了蔡定峰的注意。 失火住户老王称:我在烧菜,煤气管漏气,一下子爆炸,燃烧起来了,当时火大得不得了,我用手去关煤气瓶,没关住。”被吓懵了的老王愣在原地,并没有及时采取灭火措施。 蔡定峰赶到后赶紧把老王拉出家门,随后又冲进了老王家的厨房。他说:“我把衣服放进水桶浸湿之后,我就走过来拉煤气罐,拉到这里,煤气罐滚到这个地方,火很旺,我也没办法,再等一下,我再拉。拉出来,拉到这地方。”随后,蔡师傅尝试用一个钉耙,挑着湿衣服裹住煤气罐灭火,但是全湿的衣服很快被烘干并点燃。包围煤气罐的火球越来越大,蔡定峰决定用钉耙将煤气罐拖到更空旷的地方。 蔡定峰说:“我当时想的,要爆炸也没办法,要影响到这些地方。我一个人拉着这个就跑,跑到那边空地。”蔡定峰一路拖着这个火球跑出了居民区,最后扔在空旷的池塘附近。 村民们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心有余悸。从发现着火到拖走煤气罐,四分钟的时间里,蔡师傅让邻居们化险为夷。 附近居民表示:“怕,怎么不怕,我也跑的。怎么不怕呢?没有他,就闯大祸了,他就是当时不顾自己的生命。” 蔡定峰事后说道:“邻居说你胆子大,我说怎么办呢,要牺牲了就是我一个人飞上天。我当时哪里来得及考虑这个事啦,我拉着就跑啦,跑得很快的。”
道坚法师:你有吗?学佛初阶的误区 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病态的心理是一个世俗凡夫的正常现象。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佛法熏修,或者没有明师的引导,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见者的误导,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知见。如果不厘清这些知见障,就会导致严重的信仰误区,从而误导他人,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举几例初学佛法过程中的知见问题,以期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   1、素食主义与学佛   素食主义是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法门之一,即从不杀生戒延伸为对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关爱,以大悲心及菩提心为基础,对菩萨自利利他情怀的践行,断食众生肉(腥)及对身体有害的葱、蒜、韮、薤等五辛(荤)。由于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中社会各个阶层,素食主义也有全面禁食荤腥及每逢佛菩萨圣诞等吃素的不同形式。   从营养卫生学这个角度来说,断食或少食荤腥非常有利于健康的,尤其是现代生产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残余农药及各种毒性物质,时刻危害着我们的身体。佛教的素食主义思潮与卫生学、营养学、环保与保健等科学意见一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前卫人士及新贵一族率先成为素食主义者,影响甚为深远。   然而,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误解了学佛的内涵外延,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消极地认为学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学佛,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甚至对他人横加指责,造成不利自他的恶劣影响。   对于刚刚学佛的信徒,应当先受持不杀生戒(包括不自杀、不叫他杀、不为杀业提供因缘等),广泛参与佛教环保、护生及生命关爱等活动,条件具备的可以在佛菩萨圣诞日吃素。如果自己发心成为素食主义者,也只能是个人实践佛法的高雅生活行为,尽量不给家人带来麻烦,不强求别人效仿,更不能歧视没有吃素的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