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xian 无忧xian
关注数: 138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898 关注贴吧数: 5
明粉们看过来!红楼时间新证据。 刚才在吧友“我看石头记”的一个帖子竟然发现了红楼成书年代的信息,帖子的题目叫 “从一副对联推测红楼梦成书的年代。”拜托各位看看,看是否有道理。我在这里也稍加整理~ 原文: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亦衍圣公所书。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一点衍圣公的知识:宋仁宗以后,孔圣家嫡系世袭的封号就叫衍圣公;明代开始,孔家所有嫡系的辈分字都由皇帝颁定。根据史料,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五十六代以下10字行辈,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因避讳改为衍)”;明天启年间御赐20字(自六十六代至八十五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乾隆年间又调查整理了一下,以上30字就是和孔府族谱也完全对应。可见这些史料没问题。 现在我们回到原文里来看,衍圣公孔继宗这个名字,该是第六十九代衍圣公,查史料可知,六十九代衍圣公叫孔继濩。但这个孔继濩虽说的确是孔子六十九世孙,也有“衍圣公”之号,但他实际上连一天的“衍圣公”也没有当过,他在世时,衍圣公为其父亲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孔继濩早于其父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长子死后,孔传铎因患足疾不便行走,于雍正九年(1731年)直接将爵位袭让给了孙子,也就是孔继濩的儿子孔广棨,为了保持族谱的连贯性,孔继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第六十九代衍圣公。后来雍正十三年正式追封其为衍圣公。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得到第一个时间点~红楼成书时间不迟于雍正朝。若迟于此时,那么作者不顾已有事实,虚构一个衍圣公孔继宗是要被读者批死的,也是对孔圣家族的大不敬。估计古代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大家考虑一下如果我现在写个小说,说唐太宗叫李世亮该是怎么样!) 那么该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呢?一定是在明天启年之后,只有这时候才能知道以后的衍圣公必定会有一位衍圣公叫孔继某。这才可能虚构衍圣公孔继宗这个名号。 现在时间缩短到天启年到雍正前,也就是1621-1731年。再推理来考虑,写红楼梦的时候,这个未来的衍圣公孔继某是否已经出现了呢?必定是没有出现,否则孔门嫡子的名字怎么会不知道?而孔继濩是二十三岁去世的,时间可以继续往前缩短最少15年,(扣除几个嫡子出生时间。)那就该是1621-1716年间,这时候是康熙55年。也就是说红楼梦成书最迟都是康熙年间。 再往前推,红楼一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最后面世,又缩短十年,到了1706年,该是康熙45年吧。所以红楼成书最晚是在康熙45年前。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首先能排除的就是曹氏家事说,时间差太大了。其次排除了废太子说,康熙两次废太子是在康熙47年和51年,第一次废太子时间不长就复立了,不可能写这么大部头的书。第二次被废时间也差距太大了,完全不可能。那么红楼作者一定是明末清初的人,其中含有悼明思想实在是正常不过。“悼红轩!”作者都快要直接说悼明轩了,我们竟然还在到处瞎猜!不管曹雪芹到底是谁,以明亡清兴为写作背景是绝对错不了的!!
宝钗黛玉谁的胜算大? 看到吧友在讨论王熙凤笑话的悖论,想说说自己的观点,但话可能有点啰嗦,发了半天发不上去,只能再开一贴。 给孩子找对象,家里的主要监护人都有自己的盘算,贾府不例外----贾母和王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这太正常了,用不着非考虑成宅斗那么目标明确,手段狠辣的样子。 贾母和王夫人一个倾向于黛玉,一个倾向于宝钗,但又都要考虑到婆媳之间的关系,所以都不会不顾对方颜面,直接表态。至于别人如凤姐袭人等只是打酱油的,有点自己的好恶根本不会影响大局。所以凤姐笑话也好,袭人告状也罢,都不会改变事情的结局。 那么兴儿及家下人为什么认定宝黛成功的可能性大呢?原因是大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1.贾母为长,而且对宝玉极为持重,而且是贾府的实际掌控者。塔尖尖哦。王夫人很大程度上要做出让步。 2.贾政是中立派,娶这两个里的哪一个都不错。而贾政到最后表态会是倾向贾母的可能性更大。(一为孝,二为自己也喜欢黛玉。原因参看黛玉为大观园景致命名,贾政一字不改都用可知。三有亲姊妹贾敏的情分。) 3.宝黛关系亲密。凡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哪个家长都不会完全不顾子女心意乱点鸳鸯的,除非有特别的状况,比如王宝钏要嫁个叫花子这样极端的例子,而红楼里,宝钗黛玉二人不相上下,宝玉只要坚持,王夫人最后还是会同意的。最后的赢家总是孩子嘛! 红楼梦正面就是世情小说,分析红楼就从世情出发就不会得出太离谱的结论了。所以宝黛婚姻一定会成功,最后未能结合,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贾母掰谎意指谁,熙凤笑话有何意? 常看到史太君掰谎一段的认识分歧较大,仔细读后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贾母和王熙凤都是极力在为二玉解围。理由如下: 首先,贾母在全书中不是个爱大段说话的人,而这一回里尽然长篇大论的说了一大段,那么什么情况让老太太激动的说了这么多意有所指的话呢?我们得往前看看前因:这一节是写正月十五灯节的,前一回详写了正月贾府祭祀的状况,七大姑八大姨都聚到了一起,贾母也接待了老妯娌等人众。这样一来,贾母就极有可能听到了一些关于二玉的不雅传闻:本来二玉素来亲蜜,再加上有心人的刻意宣传,应该话比较难听。贾母听后自然生气,思虑后怀疑到袭人、薛家人的身上。(这部分虽然是我的脑补,但看作者前后的行文,不能不做这样的推理。)紧接着,贾母席上就开始批评袭人“她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在这里贾母连王夫人的面子都没给,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接下来偏偏黛玉撒娇让宝玉喝酒,这在平常贾母也不会太在乎,可有了流言就要注意了,所以凤姐及时提醒。你看凤姐说的话:我知道你没喝,白嘱咐你一声。明白告诉那些有心人:宝玉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第二步:贾母以《凤求凰》为引子,长篇大论告诉众人:我们这种有规矩的人家是不可能有这种事的。到处放风的那些人是嫉妒,毁人声誉,绉掉下巴的。凤姐也及时总结:老太太掰谎,就是分析假话,可见直接认定大户人家的孩子私定终身完全是谎言。 第三步,凤姐以自己和贾珍等兄弟自小儿一起长大,没规矩、出格点的玩法多了去了,根本就没什么。这就更明显是为黛玉刚才出格的举动解释了。 第四步,贾母先说了个笑话:那嘴巧乱说的人是喝了猴尿乱喷!这是老太太直接在骂人了!有人以为是老太太在调侃凤姐,这是不可能的,老太太正生气呢,而且也不会说凤姐喝尿,这太难听了,老太太怎么可能这么说自己最喜欢的凤姐呢? 第五步,凤姐又说了两个奇怪的笑话。但稍微总结一下也简单:第一个笑话是说人多嘴杂,第二个笑话是说外面闹得沸沸扬扬,而当事人(二玉)还完全不知情呢。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贾母绝对是特别爱护黛玉,没有批评她的意思,而是批评那些别有用心的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