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raso
proraso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69
发帖数: 4,130
关注贴吧数: 153
这种包装的刀片有些年头了 舒适老刀片
80年代法国产的吉列刀片
极光刀头要涨价了 要不要囤点?
少见的刀片,好用
稀罕货,还没试,明天用用看
Schick新出的智选刀头和阿帕齐速彻5就是一个东西 都是Personna美国工厂代工,schick和personna现在是同一个母公司下的吗
一把老刀,单层轻便,好用 估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欧洲制造,简单实用
在这个时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贵州茅台 最近生活上虽然是诸多不顺,但居然想写几笔贵州茅台,看来必然是有点膨胀。 不啰嗦了,直入正文。我选取的基点是 2012 年开始,至今的 12 份年报,因为当年就是在 2012 年底爆出的塑化剂事件,对当季的财报是没有影响的,2012 算是正常经营的一个财年,如果按惯例看 10 年的话是 2013 年作基数,可能会有偏差。实际的结论是,区别很小,阿茅太稳了。让我们看看过去的 11 年里,阿茅都干了些什么,并试着展望一下未来的阿茅会怎样。 1、这 12 份年报数据整理出来之后,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一个企业永续增长的威力,被我们所有人低估了,至少被我们这些平庸的人大大的低估了(其实茅台不是,也不可能达到永续增长)。这些年公司经营的关键数据,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经营现金流、现金分红、人均薪酬、甚至是给茅台集团的商标使用费,茅台都稳定的保持在 15%-20% 的复合增长率,并且在 11 年中,大幅偏离均值的财年屈指可数。 而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真金白银交易出来的市场表现(后复权),是最高价接近 15 倍的涨幅,14 倍的收益,现价接近 10 倍的涨幅,9 倍的收益。现价对应的动态 pe 约 23 倍,如果从 pe 的角度来看估值,谈不上高,也不算低。 茅台历史估值图表,数据来源:集思录 一个延伸的思考,对于一个确定性远超茅台,真正意义上接近永续增长的企业,长江电力,虽然增长率要低不少,但对于其估值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2、这 12 年中,茅台的综合毛利率几乎没有变化,均值保持在 91.7%,最大偏离值只有 1.9%。拉低综合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是系列酒的逐渐放量,拉高综合毛利率的主要因素自然是茅台酒的提价(出厂价),以及直销比例的不断提升。 从无到有,系列酒(茅台以外的所有)截至 2023 年年报,已经做到了 200 亿,占营业收入的 14%,如果以量计,则占到了 43% 的产量。从股东的角度来说,公司发展系列酒无可厚非,至少在过去的数年里,多少也是增厚股东权益的经营行为,系列酒也是有 6 成以上毛利的好生意,但是自己薅自己羊毛总是要适度,不然会被反噬。(对茅台品牌的影响,可能存在经销商压货等等)。 茅台的提价,也没什么可说的,作为快消品的一哥,跟随通胀和居民收入适度的提价,这是茅台的权利。而长期化的通胀,又是信用货币时代的必然,只是这个话题放在当下短期的通缩来看,多少有点不合时宜。说到这里,其实是一个分歧点,先不展开,后面说到未来的时候再聊。 而茅台的直销,不是茅台的铁粉,或者资深股东,可能对这个数据就很不敏感了。一样是从无到有,茅台的直销比例在 2023 年底,已经达到 2 成以上,近 4 年,更是保持 50% 的年均增速。财报里没有披露直销产品的价格,以飞天普茅为例,至少 1169 到 1499 之间这 330 元,上市公司也自己拿走了 20%。一个不一定特别恰当的比方,就像是我对腾讯这几年,逐渐开始商业化微信一样,如果茅台自己逐渐吃掉出厂价和指导价甚至是市场价之间的差价,其实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下降的一个表现,当然,这个竞争力的下降,是相对曾经的自己。 3、茅台酒的产能,并不像很多人印象流当中的逐年放量,在过去的 6 年里,保持的节奏是每 3 年略微提高 15% 的产量,并保持 2 年。最近的一次是 2021 年,从 5 万吨提高到 5.6 万吨,并保持到 2023 年的 5.7 万吨,而对应的是放量的前一年,设计产能会得到约 10% 的提升。公司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是十四五的技改建设项目,公告于 2022 年底,产能提升约 2 万吨 / 年,建设周期 48 个月,但截止目前施工进度应该是滞后于规划,原因不详。一年多了,厂房还没有盖好,肯定是有原因的。 5 月 6 日中国酒业协会消息,茅台酒 “十四五” 技改项目、茅台 3 万吨酱香系列酒技改工程及其配套设施项目、中华 6 万吨勾兑车间等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柑子坪片区剩余在建的 2 栋制曲厂房、14 栋制酒厂房及其配套设施正在全力推进中,计划于今年内交付投产。 再回到当下,即便是按照酱香特殊的工艺,即期的产量大于销量。我们就按照当期的产量来量化一下,5.7 万吨 / 年的茅台酒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帮大家按一按计算器,考虑到乙醇的密度,我们粗浅的按照 1 瓶 500ml 茅台 0.46kg 来计算,5.7 万吨如果全部折合为飞天茅台,就是 1.24 亿瓶。全中国一共有 34 个省会 / 直辖市 / 自治区首府(含港澳台),还有 600 + 个县地级市,一个省会的规模至少相当于 5 个以上普通的县地级市,加一起算 800 个。这样每个城市平均可以分到 15.5 万瓶,每周就是 2978 瓶,14 亿人平均到 800 个城市,每个城市约 175 万人。我们假设把这 5.7 万吨 / 年的茅台酒全部喝掉,需要每万人每周喝掉 17 瓶。每万人中最富裕的 10 个人,即千一的比例,这个城市中最富裕的一千多人,如果每周可以有一次日常消费或者商务宴请,大概就可以消费掉这 5.7 万吨的茅台,如果达不到,那就会产生库存。 贫穷或者富裕都会限制我们的想象,我既认识每周日常就要喝掉数瓶的朋友,也认识喝了一辈子酒,最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喝一次百元以上白酒的老一辈,但我仍然无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以及答案的逻辑。 4、阿茅之所以能成为全中国资本市场皇冠上的明珠,其完美的商业模式是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极高并且可以长期维持的毛利率,占比越来越低的各项费用,极高并且逐年提升的单人产值,无负债(扣除财务公司负债),无应收款,无信用 / 资产减值,资本开支占比极小且良性,这些随便哪一条都是内卷的制造业口水三尺的。如今千万宠爱集于茅台一身,那些看不上阿茅的投资者,我只能说是投资还没有入门,对企业经营一无所知。这些经营层面的优势,历史上已经很多人罗列过数据,并详细的计算过,我就不重复劳动了。 如果一定要挑出来点毛病,也就是并表的子公司财务公司完全黑箱,大一千多亿的现金,每年只能贡献十几亿的收益。不过退一步说话,没有去乱投资,价值毁灭,应该就算没有越过小股东的底线了。公司的人均薪酬虽然也挺高,但在 A 股上市公司里不算突出,而且总量占比也算是比较低了,不是什么大毛病,这方面问题的重灾区是创新药企业。 5、过去的 12 年里,有 3 年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即 2013-2015,这三年茅台酒的产量变化非常小,291/306/315,系列酒的产销量是倒退的,结果就是 14/15 两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几乎是原地踏步。在较短的时间内,零售市场出现过市场价和出厂价的倒挂,但当时的市场环境,中短期的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出现,我认为极难。 2014 年的时候,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2 万元,月均 1667 元,不到当时破发的茅台 2 瓶的价格,10 年后的 2023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近 4 万元,月均是 3267 元,如果是按照破发的茅台,可以买 3 瓶,如果按照指导价 1499 也可以买 2 瓶还多些。从价格的角度来说,茅台的市场价并没有很高的下探空间,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基尼系数在这 10 年里的提升,茅台消费市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坚挺一些。10 年前,我不太记得当时自己的月收入了,当时零售价出厂价倒挂,电商平台各种促销,我买了 1 箱五粮液,1 箱 1573,但没有买茅台,或许因为香型,或许因为价格,记不太清了。10 年后的今天,如果还会有类似的情况,我可能就会买几箱茅台存着喝了。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至少过去几十年是,现在也还是。茅台不管是出厂价,还是指导价,只能说是跟随通胀在走,甚至提价的程度还弱于通胀。所以茅台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价,还是在量。 这 3 年里,虽然茅台酒的产量和营收原地踏步,但是存货占营收的比例到 2015 年的时候,提高到了这 12 年的最高值,55.2%。其中作为半成品(基酒?),在连续 3 年高增长之后,达到 138 亿的货值,作为参考,之后的 7 年,2022 年,这个数据才超过 2015 年,达到 158 亿,而这个时候,茅台酒的产能已经比 2015 年提高了 45%。3 年的基酒存量,让公司 2017 年的销售得以爆发式增长 50%,净利润也暴涨了 62%,并在次年的 2018 年,也保持了营收 / 净利润,27% 和 30% 的高增长,是过去 12 年里阿茅的高光时刻。 6、关于茅台的 “社会库存” 问题,这是近期非常多的文章或者自媒体视频刷屏的核心。首先社会库存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词汇,长期看,既不会因为所谓的金融属性成为贬义,也不会因为所谓的升值成为褒义。社会库存应该一分为二,居民库存和经销商库存,经销商库存中再分传统经销商库存和黄牛党库存。 关于居民库存,这部分库存的绝对值并不小,因为基数巨大。打个比方,假设我们按照 100 人存 2 瓶的增量,就是茅台超过一个季度的总产量。这部分库存也几乎不会流转到市场上成为增量的销售,最终的结果是在某一个开心的日子,回归快消品的本质,被喝掉。居民库存体量的弹性范围,相对于茅台的产量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缓冲区,居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家里有人喝酒,尤其是长辈,存几瓶茅台,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直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司正在走的路是对的,居民库存在绝对值比较低的当下,肯定属于培养良性的消费习惯(个人主观的经验,高度白酒存两年再喝,口感会更好)。 关于经销商库存,正常渠道的经销商,会受到经济活动低迷的影响,在市场价远高于指导价的情况下,还有很大的降价走量的空间,只是相对减少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这几年,社会平均收益率在下降,茅台经销商降低一定程度的利润,也算是合情合理。正常渠道的供应商,虽然不在上市公司的体内,也是很重要的,商务渠道的推广,品牌形象的维护等诸多方面,在过去当下甚至未来,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即便在经营情况极度恶化的 13/14 年,也罕有茅台的渠道经销商主动退出,毕竟这棵摇钱树并不容易抱得到,资本是具有自发学习进化能力的。至于黄牛党的库存,我完全不关心,即便是短时间全部都推向市场,冲击零售市场价格,影响的也只是短期市场情绪而已。 从股东的角度来说来看,短期甚至中期零售市场价格的下跌,对公司有益无害。因为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刺激实际消费,提高开瓶率。以降低黄牛党大部分利润,或者经销商小部分利润为代价,换取社会库存的降低,为未来零售市场价格波动上行提供基础。 7、茅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抛开细枝末节的果,核心的因,大概就是独一无二的消费认可度。所有人都知道茅台是最贵的白酒,所有人也都认可茅台是最贵的白酒,甚至也可以说所有人都认可茅台是最好的白酒,不管你买不买,也不管你喝不喝。而当身处快消品这个商业模式之中,这个核心竞争力就会被无限地放大。在过去的 10 年 20 年里,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滞后于通货膨胀的阶段,在消费意愿滞后于居民收入的阶段,都是茅台独特的红利期。即便是在宏观经济减速、社零不振的当下,茅台依然有着相对于其他消费品更优越的经营环境。虽然茅台的终局,必然是一个失去成长(量失去成长),同步于通胀(价同步)的价值股,但达到这个终局需要多少年?我不知道答案。 8、茅台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年轻人喝不喝酒,乙醇致癌,高价白酒智商税之类的话题,不值得长篇大论,一笔略过了,任何一个商品,只需要面对和服务好他当下和潜在的消费群体,不需要面对全体国民。作为饮料制造业,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只要公司自己不弱智到瞎搞的程度,两个安全的方面不出问题,在资本泛滥的年代,竞争对手和后来者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我认为茅台真正的风险并不来源于企业的经营,而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国家。虽然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过去几十年实际经历。在信用货币时代,全球所有央行都无法抑制发钞的冲动,货币竞争性贬值,导致长期的通货膨胀。未来有两个结果是难以接受的,一个是国家竞争力急剧下降,导致恶性通胀,另一个结果是国家竞争力缓慢下降,叠加人口问题,陷入长期的通缩,是的,案例就是隔壁小日子。这个话题完全没有办法展开说,我也不具备舌战群儒的能力和精力,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认知和结论。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况,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非常困难,茅台身处消费品行业也不例外,无法逆天改命,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个结果。那时候茅台现有的估值体系会崩塌,一定会毁灭无数的财富。 /// 我还是保持我之前的观点,如果只是零售市场的一点点波动,我不认为市场会给出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价格。因为茅台过往的光环,无数机构、大佬和散户的关注和研究,愿意接茅台飞刀的大有人在。或者像某些比较直白的朋友,问我多少钱的茅台我愿意重仓,我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价格,倒不是因为我不愿意分享,而是因为估值本来就是主观的认知,市场交易又需要在主观的基础上再叠加一次主观对市场情绪的判断,这个范围就更大了,交易决策最好还是自己做,尤其是这种价格保护偏弱,潜在风险又比较大的标的。 码了这么多字,其实还是那句老话,资产就是这么个资产,我只是把财报里一些枯燥的数字,具象化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好或者不好,贵或者便宜,下注或者不下注,大家各自决定。 利益披露:作者未持有贵州茅台仓位,未来 48 小时内没有交易计划
B站网友,是盒刀耐用还是胡子软?
从业者来说说洋河。 第一,洋河的海之蓝未来基本没有增长了。海之蓝已经被玩坏了,酒质一般,价格体系混乱,各种返利折扣花样百出,近几年不断升级包装,导致经销商老款酒库存积压,经销商摔卖老酒直接带崩新酒价格,今年春节海之蓝跌价100元箱,水晶梦跌价300元箱,很惨。未来能有所增长的可能就是梦六加和梦九等高端系列了。 第二,能接触到的公司业务,管理等人员官气重,越来越不像公司,而像政府部门了。 第三,今世缘等竞品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以前宿迁这面低端的只有红一帆,黄一帆之类,高端就是国缘,现在大量典藏,珍酿出现市场,特别是大量专门店开在市区。 第四,洋河未来的反转之路应该是双沟酒业。江苏四大名酒三沟一河,双沟,高沟就是现在的今世缘,汤沟不了解,洋河。洋河股份不知是雪藏双沟还是未来把双沟当做最后的底牌,双沟近年发展迅速,宿迁范围内不亚于洋河品牌,全国肯定不行,如果干的好,洋河可以再造一个今世缘,未来不排除双沟单独上市,或者把双沟打造成全国品牌。双沟的苏酒,珍宝坊卖的都特别好。 事在人为,不知道现在的洋河管理层是否有初创者的魄力与担当
白酒行业已经整体完蛋了,年产量降幅达到三分之一 这样夸张的程度,一方面意味着商务宴请的白酒消耗量剧烈减少,另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彻底放弃白酒的表现。这个行业会逐渐走向消亡,无论你是茅台还是五粮液,没用。啤酒和饮料的日子也不算好过,整体消费力不足的表现,苦苦挣扎吧。
对岸死刑前还有白金龙喝,不错
锋隐产地变美国了 谁删了贴,再发探讨 最初是美国,然后是德国,又回到美国 品质时候区别的
这个可以
白酒这个东西,应该是快要消亡了。 自从2016年达到产量峰值1358万吨之后,产量就急转直下。2018年871万吨,2020年741万吨,2022年671万吨。六年内产量腰斩。 今年更是惨淡,1-7月的产量237万吨,同比2022年同期的产量406万吨,降幅41.6%。可以说一年腰斩。 白酒消费的暴跌,一方面是因为高端商务宴请伴随着经济下行而剧烈萎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年轻的国人都已经放弃它了,愿意喝白酒的年轻国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根本没在白酒酿造工艺中表现出来,现在的工艺全都是勾兑而已。 从趋势上看,无论什么白酒,一定会被时代淘汰掉。只不过现在还没轮到头部的那几家罢了。
周末放松一下 咪点小酒
db卡贴的一键加载IPCC支持TMSI模式吗? db卡贴的一键加载IPCC支持TMSI模式吗?
T白,Device in system,有低成本的靠谱官解方法吗?
百乐同型号不同粗细的装墨容量也是不同的 吧里一直说百乐和三菱斑马派通不同,不同粗细装墨量相同的如图 lp3rf 0.3 和0.4的管径
解毒良方,脱坑指南 纯日用的话 顶峰:sxn1000/Dr.grip+k6或lrn5或jf 如果觉得太贵的话:jjz49+1588
美剧、纪录片、电影等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aliyundrive.com%2Fs%2Fj1ggpCNmtDs&urlrefer=785ff2760b384fccecabe5a6f4c68866
请代驾了
看看大行情低落时期14,15年左右的好价 17年之前的精华贴没了,之前保存大神发的14年左右的好价表,大家了解一下,目前大行情不好时候少撸,留足子弹等周期下行
Gillette Guard Single Blade Cartridge Razor 吉列卫士单层盒刀
膏皂原理 只擁有最強韌的刀片是不夠的,人的鬍鬚有如銅絲般堅硬,必須利用水分破壞鍵結,才能更輕易地除去鬍鬚;但水分容易流失,因此濃稠、不易滑動、又能保濕的刮鬍露,相應而生。
国家地理纪录片 刮胡除毛大作战 [2007.02.17]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原来如此!:刮胡除毛大作战. 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LECmsH9Ra8qspvC6vk-HNA&urlrefer=8cad6f97460719944f7f2370d98c8e81 密码: nj7c
DE刀片综合评分表 旁友们,老规矩,一楼防度娘
美酒安在?探讨一下名酒和朝代的关系 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于1929年6月6日正式开幕,10月20日闭幕,参观人数达2000万人,规模空前。博览会分为八馆二所三个处,在《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的工业馆部分记载,当时对酒的分类是绍酒、高粱酒、啤酒及葡萄酒,其中在对高粱酒的介绍中写道:“产地在东三省及北京中部诸省,以牛庄最著名。其原料以高粱为主,会经三次蒸馏者名曰三烧,含酒精量最富。普通强烈高粱酒含酒精量约达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之谱。”“各地所产高粱酒之名称甚多,如汾酒、潞酒等,唯制造者多系老式槽坊。”“东三省一带高粱酒制造所名曰烧锅,是项酒均以牛庄为集中地,由此转销各埠。” 在此次博览会上的所有展品共评出特等奖237个,优等奖806个,一等奖1066个,二等奖808个。酒类展品中浙江瑞安德和坊陈真老酒、江苏铜山广源坊高粱烧酒、江苏元氏人和泰烧酒、江苏如皋史国公酒、浙江遂昌高福春高头烧酒、浙江义乌傅吉祥顶陈甘露酒、河北的碧绿酒汾酒、橘黄酒汾酒、五茄皮高粱汾酒、江苏高淳桂花烧酒等均获得了特等奖,河北热河承德的大兴泉原泉烧酒、江苏日升厂的淮阴美酒、上海嘉定日新坊的郁金香酒、江苏兴化济华堂的万益长春酒等获得了优等奖。这些获奖酒大多数是各地“老式槽坊”的作品,虽风格多样、各具特色,但其经营方式与传承模式阻碍了进一步发展,一些酒不仅没有成为名牌酒,甚至逐渐销声匿迹。2003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物品(文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曾通过《温州晚报》寻找当年获奖的浙江瑞安德和坊传人。据瑞安的居民回忆,德和坊老板是当地名绅常蕴玉,当年的奖牌在他去世后由其子保存,但烧酒的秘方却已失传。然而遗憾却增加了这些“私房”好酒的神秘感,让我们只能从片段史料中去想象当初的盛况与酒香。
要撸还得地区硬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