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啾文艺小鸟🌸 叽啾文艺小鸟
自由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若为学分故,二者皆可抛!
关注数: 689 粉丝数: 756 发帖数: 27,022 关注贴吧数: 161
明代顾绣知识 【转自新浪微博,原作者慧慧】 刺绣是用针引线在绣料上穿刺出一定图案和色彩花纹的装饰织物,是我国特种工艺美术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刺绣就以出现并运用在衣物上,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已有了很高水平,唐代出现了多种针法能使绣品绣出晕染的效果。宋代在继续唐代的基础上又有的发展并将刺绣技法推进到艺术高峰。元代刺绣稍衰,明代复振,名绣辈出影响至今。 明代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政治上一扫元代的民族高压政策,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上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文化上各种艺术流派竞相绽放,曾在元代一度衰微的刺绣工艺又得到发展。 明代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绣而得名,顾名世曾在上海城北隅筑香园,故称其家的刺绣为“露香园顾绣”简称顾绣。据《顾绣考》记载:“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海顾氏刺绣之名,震益海内故也”。同时顾绣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刺绣。 顾绣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术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以苏绣得益最深。明顾绣的秘籍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和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珍藏。 一,顾绣溯源 顾名世为嘉靖进士,是管理内宫宝物的官吏,他见多识广有教育艺术修养,在他的影响倡导下,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尤擅刺绣。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薰陶下,她们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为蓝本,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细心揣摩,技法上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世名长子之妻缪氏,称其“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顾绣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名世次子顾寿潜之妻韩希孟。韩希孟工绘画,善刺绣。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所绣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精妙,使刺绣进入了纯艺术的领域,顾绣也因些而北称为画绣。在明代期间有“无绣下顾姓”的热头,顾绣成为代替刺绣之通名。她于崇祯七年受访宋代名迹,并摹绣数种,辑为《宋元名迹方册》一册,《洗马图》《松鹿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使人分不清是绣还是画,董其昌曾逐幅题词,称赞其作品为“ 慧指灵纤”“针丝生澜”,这套作品现存故宫博物院。其中《洗马图》仿赵子昂风格,《女后图》仿宋画格调,《米家山水》仿芾画法又在刺绣上辅以笔墨渲染,充分体现了米芾绘画中烟雨蒙蒙,江渡浩渺的气韵。韩其他作品如辽宁博物馆所藏《刺绣花鸟册》及《董题阿弥陀佛图轴》,运用丝理变化表现物象的质感机理,十分细腻逼真,色彩秀雅清丽,也都是上层之作。 二顾绣的刺绣技法 主要体现: 1.半绣半画,绣画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绘绣结合,以绣代表这也是它最为独到之处,如《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人物的画目表情先绣后画,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2.针法时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针,单套;刻鳞十余种针法。 3.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这种精功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三、顾绣的艺术色彩 顾绣别于其他名绣,是以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渲染,浑然一体。
明代戏曲中的女性服饰 【转自新浪博客,原作者闲情偶记,新浪作者凡人傅申。】 明代戏曲以北杂剧为主,北杂剧中男性角色多,女性角色少,所以《脉本》“穿关”中女性服装名目也就比较少,只有42种,形成了44种套装。若除去仙怪女性服饰,则只有32套。这些套装,根据穿戴者情况,可划分为两大类型:夫人套装、市井女子套装。 夫人套装主要是指官僚配偶的服装,约有10套。这些套装的特点是:1,多用“补服”,如“补子袄儿”、 “补子袍儿”、 “补子圆领”等;2,老年品妇,头戴“塌头手帕”,勒“眉额”。中青年夫人戴“(髟狄)髻头面”或“花箍”,番将夫人戴“罟罟帽”。 市井妇女套装大体分为六小类: 1,尼姑、道姑套装。尼姑穿戴“僧帽、僧衣”,服饰名目与男僧同。女道穿戴“脑搭儿、边襕道袍、绦儿”,冠巾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道姑戴“全真冠”或“道冠”,道童戴“秦巾”。所以,女道冠服与男道士冠服基本相同,惟女道士均戴“脑搭儿”,区别于男道士。 2,正派妇女套装。正派妇女主要指市井男子的正妻,即剧中“旦儿”或“正旦”,如张孝友妻、屠户任风子妻、商人王文用妻、孟轲妻、蔡顺母等。她们的装扮往往是“塌头手帕(或手帕)、袄儿、裙儿、布袜、鞋”。 3,非正派妇女套装。非正派妇女主要指市井男子的妾或继室,行为放荡、背夫偷情或谋害亲夫,即剧中搽旦者。她们往往穿戴“(髟狄)髻手帕、比甲袄儿、裙儿、布袜、鞋”,从这一形象看比较符合小说《金瓶梅》的描写。 4,老年平民妇女套装。老年平民妇女服装同于老年品妇,惟不用“补服”。 5,贫妇或落魄女子套装。她们穿“补纳”服,年轻者戴“手帕”,老年者戴“塌头手帕”。 6,梅香套装。梅香就是使女,她们多穿戴“髽髻箍儿、比甲袄儿、裙儿、布袜、鞋”等。 从服饰名目来看,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基本上是按照明代生活中的样子来装扮的。如明代妇女喜欢包头,包头所用幅巾叫“额帕”,因妇女年龄不同而形状有所不同,故杂剧中老年妇女所戴的“塌头手帕”和年轻妇女所戴的“手帕”,就都是由“额帕”的演化而来。另外,比甲是明代妇女的便服,各阶层妇女都可穿用,在北 杂剧仅用于不正派女人,较生活服饰稍有变化。 1,质料 在传统冠服文化中,服饰的质料往往被赋予了种种文化意味,戏剧服饰也不例外。北杂剧服饰的质料,《脉本》的“穿关”记载甚为简略,仅有金、铁、角、毡、皮、绢、纱、布等数种,涉及的服饰名目有幞头、冠、帽、盔、巾、靠、袄、裤、直身、袜等。从质料、服饰和人角色的关系看,这些质料都具有指示角色类型的符号意义。例如“皮”质料,就包含了“滑稽”和“番胡”两种含义,凡戴皮质帽者,无论是戴“皮奓檐帽”的统帅,还是戴“皮盔”的普通将领,乃至于戴“皮碗子盔”的卒子,均由净脚扮演,武艺平平、贪生怕死而又滑稽可笑;凡穿“皮袄”,系“皮条茄袋”者,则多为番胡。再如,表示“贫贱”人物,或仅戴“毡帽”,或仅裹“纱包头”,或仅穿“布”衣,或综合三者来表示,如卒子、农民、商人、乞丐之流。另外,戴铁质幞头者,多为性格刚烈暴躁之人,如呼延赞、杨七郎、黄巢、郭牙直等;穿“蓝绢裤”者则多为善武好动之流,如精魔大圣、竞技手刘千及屠户任风子等。 2,款式 服饰款式可以指示人物类型,古代冠服制度是这样规定的,杂剧舞台上也不例外。剧中角色的职业、性别、年龄、性格、民族、穷通、仙凡、病恙种种情形,无不可从角色服饰的款式中得到表示。《脉本》“穿关”的247种服装名目,实际上是服饰的247中组件款式,这些组件的不断组合,成为表示不同人物的符号。它在脉本中组成了367套服饰,实际上就代表了367种角色。所以,服饰的款式,具有区别角色类型的符号意义,如在武将服饰中,同样穿“蟒衣曳撒、袍、项帕、直缠、褡膊、带”,帽子的款式不同,则表示的武将也就不同,戴“奓檐帽”者是军中统帅,戴“凤翅盔”者为普通将领,而戴“万字巾”者,则是绿林好汉。再如文臣装扮中,同样穿“补子圆领、带”,戴“兔儿脚幞头”者,往往是丞相类高官,而戴“一字巾”者,则是普通府尹级别的官员。 3,颜色 《脉本》“穿关”中的大多数服饰没有注明颜色,但从注明颜色的服饰看,颜色在杂剧服饰中具有独立的符号意义。“穿关”中的颜色共有红(赤、肉红、红闪色)、绿、青、黄(金)、蓝、黑(皂)、茶褐、白(玉色)等8种,对应的服饰有裙、盔、袍、襕、绢肚、曳撒、袄、抹额、直身巾、帽、蟒衣、靠和贴里等,这些颜色的符号意义有:(1)指示身分等级。黄色尊贵,如刘备、唐元帅、黄巢、萧王等王侯,穿黄袍。青色卑贱,农民、厨子、屠户、艄公、兵卒、囚犯、商人等穿青色服饰。高级神灵穿红襕,如天、地、春、寿福神及增福神;低级神灵着绿襕,如厕神、判官、龟、鳖使者。(2)指示方位,取中国古代五行、五色、五向的观念,东西南北中五方鬼,分戴青色鬼头、白色鬼头、赤色鬼头、黑色鬼头、黄色鬼头。同样,四海龙王的头发颜色,亦以方位取色。(3)指示人物特征,灶君与火有关,故着“火裙”;雪神与雪有关,雪乃白色,故着“玉色直身”。(4)指示人物性格。如黑色表示人物刚直,性格暴躁,故项羽、张飞、李逵和武松等武将都穿黑色衣服。 4,饰物 服装的图案及饰物,是服饰的附属,多数起装饰作用,但有时也有独立的意味。北杂剧服装的图案和饰物,除了部分仍保留其固有的文化意义外,多数则是用来区别角色类型的。(1)区别仙凡。如玉女、董双成、许飞琼、凌波仙女等神女,穿“花箍、补子袄儿、裙儿、香串、布袜、鞋”,与凡人郑琼梅、刘月娥、桃花女穿戴基本相同,只是多了“香串”而已。另外,四魔女比凡人女子多戴了“虎儿斑手帕”,神仙道士则比人间道士多挂了“不老叶”。这些“香串”、“虎儿斑手帕”、“不老叶”等都是服装的饰物,都用来区别同类角色的仙凡不同。(2)区别康恙。《刘千病打独角牛》中,刘千平时穿戴“攒顶、蓝直身”,生病时则穿戴“攒顶、蓝直身、手帕”,比平时多了“手帕”饰物,故手帕是他生病的标志符号。(3)区别地位、职业。“穿关”对服装图案记载不多,大体只有蟒、鹤、印花、补纳图、补子图数种,这些图案都有表示角色身分和地位的作用。如穿蟒纹服饰者,多为王侯、统帅;穿鹤纹服饰者,多为神仙或道士;穿补子服者,多为仙凡官僚及其夫人;穿补纳服者,多为穷贱之人等。另外,图案、饰物还有区别角色年龄、性别和民族等的符号意义。
【转自明华堂博客】历史剧的本质与作用 历史剧,是一特殊的剧种,与其它以诸如动作,幽默,剧本等基本要素而突出娱乐性的剧种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一是体现在历史剧自身的结构上,二是体现在历史剧的所发挥的功能上,以下将对此一一做出分析。 历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又在现代国家中具有现实的意义,与民族的荣辱观息息相关;历史剧是一个存在以久的剧种,并且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当中;从通过影像与声音为展现手段的科学技术电影出现以来,不同民族的国民都自然的产生了通过影视手段去了解与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的需求。 从结构上看,历史剧是以发生过的客观事件为基本剧本,以叙述性的手段将其展开;剧中所出现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有记载的物体,都是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在历史剧中对关键要素的任何主观添加,删减或改变,都会对历史剧的属性造成本质上的变化,历史剧或因此而转变成了另一种剧种,或作品本身失去了历史剧的属性;历史剧中唯一存在的主观因素只在于创作者对客观历史素材所进行的主观筛选,对这些历史事件的铨释方式,以及所表现出的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主观看法。 造就出历史剧的应该是历史本身,人以及各种技术手段都只是硬件,历史剧的创作,是人的主观意识服务于历史的客观事件的过程-------历史剧是来自于客观历史的影视产物。 不同的剧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满足着观众不同的需求。与各种主要通过让观众获得诸如快乐或各种特定的体验,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变化等手段而实现自身娱乐的功能的剧种不同,历史剧更多的是与学术和文化发生关系,而非娱乐。 历史剧的功能在于重现历史,通过影像与声音及各种技术手段还原出历史画面并直接传递给观众,教育国民了解民族自身的过去,唤起民族共同的记忆,还原与发扬民族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最直接作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