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棄常則妖興🍁
学x慈x悲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关注数: 398
粉丝数: 958
发帖数: 23,555
关注贴吧数: 197
如何改造命運- 命從哪裡來的?命是你宿世造的業。過去生中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命裡有;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那你得受苦報,不是別人給你的,自作自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上又要加罪。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沒有學佛,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知道,接觸佛法之後歡喜學習,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災禍怎麼來的?幸福怎麼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斷惡修善,懺除業障,積功累德,幸福就來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8集) 2010/4/12
如何改造命運-第107集 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方法去求都求不到。所以古人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是真理!所以你只要真正發心做個好人,你不會餓著,你也不會凍著。沒有財,修財布施;沒有智慧,修法布施;沒有壽命,修無畏布施,統統都能改造你的命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7集) 2012/12/13
無論在什麼地方,真誠 世出世間法最重要的,誠實,用真誠心待人接物。要把念頭整個轉過來,你就法喜充滿。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無論在什麼地方,真誠。
借一缕阳光,煮一壶好茶,与有缘人共品
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棄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
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 不要誹謗人,也不輕易讚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古人說:「君子絕交,不言人過」,喜歡說別人過失,的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毛病。
心地清淨是健康的根本 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淨是健康的根本,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把業力轉為願力,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第95集
因果教育挽救人心 「因果教育」,對於端正世道人心具有極大的功效,是當今社會所迫切需要的。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是有道理的。正如清初名士周安士先生所説的,「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這段話將天下治亂的根源一語道破,特別值得警惕! 因果教育挽救人心 2016/4/1
因果法則是真理,是世間運行的事實真相。而這些事實真相不在遠方,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不相信因果的人,看不到身邊正在發生的因果現象。一旦他明白了因果法則之後,他就會發現,因果報應就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一切人事物當中。可以說,一切都不離開因果。 因果教育挽救人心 2016/4/1
學謙虛、學客氣、學忍讓 修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團體裡,要學謙虛、學客氣、學忍讓。孔老夫子教給我們要守禮,禮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減少磨擦、減少衝突,處處忍讓,這才能成大功、立大業。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佛法,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當中,都不向外,都向內,古人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過失不在外面,在我自己。認真反省,發現自己過失那就叫開悟,這個人覺悟了。把過失改過來,這個人叫真正修行。修行是把過失改過來,知道過失是覺悟。《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覺,清淨、平等、覺。不知道自己過失是迷,迷,你不會改,覺就改了。覺而不改,你覺得不夠深度。如果真正覺悟,哪有不改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覺了的時候還不改,不是真的,是假的,沒覺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762集) 2007/6/15
專看別人的長處,不看別人的缺點 別人罵我,我尊敬他;別人毀謗我,我讚歎他。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若能專看別人的長處,天下人都是善人;若專看別人的缺點,連佛菩薩都不是好人。由此可知,是非、善惡沒有標準,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善,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不善,你一生就過得很幸福、很美滿。
匡政巨著《群书治要》(刘余莉教授)
【本地交流】65患不知人也(刘余莉教授)
03 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文字学的重要性(刘余莉教授)
指出我們過失的是我們的恩人 自己的缺點很多,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出來了,說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檢討,立刻改進,改過就是進步。別人給我們指出,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我們非常感激,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
一生不违背道德-第92集
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尊敬老人,照顧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年輕人就會尊敬、照顧你。我們不尊敬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尊敬你,這是因果報應。
照顧父母,功德等於供養佛 佛經上講,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所以一定是從「孝親尊師」做起。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我們與家親眷屬、朋友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若沒有這四種關係,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四種緣都是情執,情執就帶來煩惱,就搞六道生死輪迴。
清淨心能抗拒病毒 慈悲心能化解病毒 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對於一個人的生理產生影響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會有疾病;心地清淨、慈悲,就不容易感染傳染病;清淨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
发怒对身体的影响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学馆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LtUhtjlnOJbWu5eDT57_jw&urlrefer=ceac65df5c481d27e8b8b22f440a8da7
修行,一定要在事情上去磨練-第87集 真正修行,《華嚴經》上清涼大師講歷事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歷,一定要在事上去磨鍊,把自己的貪瞋痴慢磨掉。不在境界上磨,天天念書沒用處,天天拜佛也沒用處,一定要跟人相處,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磨鍊。磨鍊的,把貪瞋痴磨掉,這叫真功夫,這個時候你才曉得真正的利益。 楊公椒山遺屬第二講 2004/9/12 這個方法可以說是毫不受外境干擾的一種修行方法,最容易成就的方法,像《華嚴》裡頭所示現的「歷事鍊心」,事是什麼?境界,在一切境界裡鍊什麼?鍊自己的清淨心。面對著外面境界,這個時候就看出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愚痴心?就能看得出來。面對一切人與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曉得空假中,這就不愚痴;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這就是一心不亂,這就是真正功夫。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4集) 1984/12 所以你修行離開外面這個環境,到哪裡修去?沒地方修了。修行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事環境,不能離開!因為什麼?真功夫要從這個地方磨練。就如刀,刀要鋒利,不能離開磨刀石。離開磨刀石,你的刀怎麼鋒利?俗話說:要禁得起時代的考驗,禁得起這些人事環境考驗,在這裡頭鍊什麼?鍊一心不亂、鍊清淨心,你這個功夫才能成就。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4集) 1984/12 信、解、行、證,解悟之後要行。行是什麼?行是歷事鍊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說在人事環境裡面去落實、去磨練,在物質環境裡面歷練,在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境界裡面去歷練,歷事練心。練什麼?練你解悟,把解悟真正變成證悟,你就成功了,這叫真修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8集) 2003/11/12 善財五十三參歷事鍊心,要在環境上去磨鍊,你禁不起磨鍊就被淘汰掉了。你能禁得起磨鍊,把什麼東西磨掉?貪瞋痴慢磨掉。特別是貪心,這是最嚴重的,根本問題。順境裡頭要學著沒有貪戀,在這裡修清淨心;逆境裡面沒有瞋恚,修清淨心。你修的東西正確的,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修覺。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75集) 2010/7/10 善人善事我們隨喜,是斷貪心、斷痴心,惡人惡事逆境裡面是斷瞋恚。隨順一切眾生,成就我們自己斷除貪瞋痴三毒煩惱,增長我們無量的智慧福德,所以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肯隨喜,我們的三毒煩惱斷不了。諸位千萬不要說我天天念佛可以斷掉,斷不掉,天天打坐參禪也斷不掉,天天拜佛還是斷不掉,一定要從人事順境逆境裡面去歷鍊,歷事鍊心。如果不經歷這個境界,諸位想想善財童子何必五十三參,那麼辛苦幹什麼?五十三參就是要在順逆境界裡頭去磨鍊,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動心,叫歷事鍊心。 大智度論大意(第7集) 1980/1 所有習氣煩惱必須要在歷事鍊心這裡頭去磨鍊,經歷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開頭學的時候,別人的指責、毀謗、謾罵、侮辱,甚至於陷害,統統要接受。接受的時候要把怨恨的念頭磨掉,這要很長的時間。開始接受的時候,聽到人家講,心裡面真是不舒服,不是味道。這是什麼?這是煩惱習氣現行,馬上要知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83集) 2004/7/25 人家加給我的這些侮辱、陷害,等於說是考我的戒定慧,你不要以為這是惡人,他不是惡人。人的善與惡是在你的念頭,你以善念看一切人,一切人是善人;你以惡念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惡人,境隨心轉!你有沒有修行,就在這個地方看。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83集) 2004/7/25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行不是天天念經,不是天天念佛,不是天天拜佛,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順境逆境裡面磨鍊。《華嚴》講到最後,善財五十三參,清涼大師的標題是歷事鍊心,這就是修行。日常生活當中是修行,飲食起居是修行。今天吃飯,菜好吃,你就貪吃,不行,你錯了,你又違背了自然規則,自然規則是沒有貪心。菜好很好,菜不好吃也很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修這個。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77集) 2006/6/21 就在吃飯上修,就在穿衣服上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處事待人接物,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錯了,這不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怎麼又有分別,我怎麼又有執著,我怎麼又生煩惱。所以真正修行人,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念念隨順自然的規律,隨順自然的法則,在佛法的名詞講隨順性德,前面講的體性。隨順體性是菩薩道、是菩薩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77集) 2006/6/21 真正修行沒有別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因為人事環境最複雜、最難相處,在人事環境裡頭去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這叫真修行。所以真修行證果,成佛、成菩薩,不在你學多少經教,於這個不相干,也不是你念多少經、念多少佛,參禪什麼,那都是手段,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捨,是放下,這個要明白。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佛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有沒有動念頭?沒有,這就是佛。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10集) 2013/6/4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心地功夫
放下,从什麼地方下手?-第83集
人定胜天的真实含义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学馆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OybEj39z1BtvkFc5BdUGuQ&urlrefer=052a3395b6b25f1b3e65046d8fccf97b
没有留恋,一切随缘-第82集
你有好名之心吗?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学馆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XH0QG_ExTVd7AruMVfE5kQ&urlrefer=96f4af5c6c9008af1b3ce0d7368cda30
每一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来长养德行! 刘余莉学馆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fayD6WvOwS0tMZA0F0RZKA&urlrefer=df6c6520c4b7b4ed18ef7fc4440f7113
匡政巨著《群书治要》(刘余莉教授)
古代师生关系(刘余莉教授)
03 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文字学的重要性(刘余莉教授)
《净俢捷要报恩谈》延伸阅读 大通永利文化传播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3_N-4Acd-GStMwCCgfJvhQ&urlrefer=09dad03aa16e64348a87b5b5f6cdee15
真诚推荐诸位师兄用《慈光讲堂》软件听经闻法,同沾法喜。主要主讲人:上净下空老和尚
学习,要不断薰修,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4JsNdQLc8f4eHEOCnOllfw&urlrefer=13cb232fb38509643b77b56c23a07999
《群书治要》在日本的流传(聂非璘)
03 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文字学的重要性(刘余莉教授)
〖同城交流〗古代如何考察官员(聂非璘)
古代师生关系(刘余莉教授)
匡政巨著《群书治要》(刘余莉教授)
第一是“以戒为师”,第二是“以苦为师。 问:当今佛教极其混乱,有真实修行人,事事都难,世人不理睬、不供养是何因缘? 答:这个话你不要问我,你问你自己。我们这几天讲“贤首品”,刚好讲到这个问题。这段经文里面讲发菩提心,清凉大师从经文里面特别为我们点醒,其中有一条,看到法快要断灭了,引发你的大菩提心。今天佛教确实是如此,再要不救,过个十年、二十年,神仙都救不了。所以今天佛门里头什么是大事?不是佛门,儒释道都一样,儒释道都没有继起的人才。那我们学佛,这个事情只有求自己,不能求别人。求别人,别人做不到,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要真正发菩提心,要真正做一个好样子。别人不理睬、不供养,是自己没有德行。我一修行,马上就人家来尊敬我,就来供养我。那一供养,你马上就迷了,你就堕在名闻利养里面去了,你就贪图享受。没有人理睬你,不供养你,这是帮助你、成就你。 你看看佛教弟子,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佛陀请教,你老人家住世的时候,我们以你为师,你不在这个世间,我们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第一是“以戒为师”,第二是“以苦为师”。说得很明白,佛不住世,只要你真正持戒,真正不怕吃苦,就跟佛陀在世没有两样。还没有干,就贪图供养,这个心不真!真正发心,饿死也不后悔。你真正到捱饿,饿了几天快要死的时候,佛就来送东西给你吃了。不是说肚子才饿,佛就送来,不是,佛要看你是不是真受不了,你到实在不行的时候,他才来。所以要真干,不要害怕,要真正有诚心,佛菩萨真的会照顾。不照顾你,也是在照顾,为什么?让你吃苦,你一定要如法,持戒守法,真正为社会大众做个修行人的好样子,这样子就如法了。(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六 2006/8/25)
【最新资讯】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文字学的重要性(刘余莉教授)
古代如何考察官员(聂非璘)
国学智慧与心灵管理(刘余莉教授) 实时直播:2021年5月22日 9:00-12:00; 地点:北京。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r.vzan.com%2FVLGX5k&urlrefer=3a3b878a2c4b7a9b14b88da7a4fe3d3a 活动: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新联会中华文化研习社,2021年度国学讲堂第五期。
结合中华民族兴衰史深入党史学习 (作者 刘余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article.xuexi.cn%2Farticles%2Findex.html%3Fart_id%3D10201858548618211155%26study_style_id%3Dfeeds_default%26share_to%3Dwx_single%26study_share_enable%3D1%26study_comment_disable%3D0%26ptype%3D0%26item_id%3D10201858548618211155%26pid%3D%26source%3Dshare&urlrefer=011d11da74243c283887d67d01d1adec
母亲节:祝福天下所有母亲,平安喜乐,幸福吉祥 誠敬堂義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iSyK_ITnRJgRiyxe8ud8cQ&urlrefer=112fa3c187827ef855fac204dd00e55f
師父說 | 在家念佛,對社會也有貢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ac2JwgaBsSFg13p_dLzZw&urlrefer=5329405cdf0e266407e4d90b8e893053 師父說:我們自己在家裡念佛,對社會、對世間也有貢獻。因為我們念佛發出去的是清淨平等覺的思想波,可以緩和世間人邪惡的思想波。果真懂得這個道理,就會相信我們心平氣和念佛,對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真有幫助。
第二届全国群书治要学术研讨会(上午场) 活动:第二届全国群书治要学术研讨会(上午场) 时间:2021年5月4日 地点:福州 正祥集团酒店 主讲人及讲座主题: 09:00-11:30:刘余莉(主题:《群书治要》与中国式管理) 11:30-12:00:沈丽霞(主题:人生本道场,无处不修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Gg5Xv0QCLjBGWutpLl8ulA&urlrefer=ae96de16dae3f1dab56e6c5a295d34d8
活动:第二届全国群书治要学术研讨会(上午场) 重播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r.vzan.com%2F9dMMXL&urlrefer=fb8409810dffbca01b531a6b14dcac3f 时间:2021年5月4日 地点:福州 正祥集团酒店 主讲人及讲座主题: 09:00-11:30:刘余莉(主题:《群书治要》与中国式管理) 11:30-12:00:沈丽霞(主题:人生本道场,无处不修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最新资讯】65患不知人也(刘余莉教授)
64不患人之不己知(刘余莉教授)
64不患人之不己知(刘余莉教授)
64不患人之不己知(刘余莉教授)
【本地交流】64不患人之不己知(刘余莉教授)
【最新资讯】64不患人之不己知(刘余莉教授)
【最新资讯】63贫而乐,富而好礼(刘余莉教授)
63贫而乐,富而好礼(刘余莉教授)
63.贫而乐,富而好礼(刘余莉教授)
63.贫而乐,富而好礼(刘余莉教授)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