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iiihome phiiiihome
关注数: 4 粉丝数: 67 发帖数: 4,314 关注贴吧数: 14
肘子又在妖言惑众? 口罩是很好的病原体吸附、孵化器,如果使用不当,比不戴口罩还糟糕。口 罩容易吸附病菌、病毒,是不能触碰其外层的。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戴口罩的人 忍不住去摸口罩外层进行“调整”,这样手指上就沾上了病菌、病毒,如果手再 摸自己的脸、眼睛,就会感染自己;如果手再摸别的地方,就帮助传播病菌、病 毒。口罩如果摘下来(例如因为要吃饭),就要换新的,如果口罩脏了、湿了、 时间长了,也要换新的,否则反而容易被传染。但实际上一般人很难这么做,时 间长了,更难坚持这么做。换下的口罩要装进袋子里再丢弃,如果随意丢弃,也 是在帮助传播病菌、病毒。网上已有用过的口罩随处可见的照片、视频,以国人 的卫生、环保素质之差,出现这种情况不难预料。   一般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戴口罩的必要,一是自己被感染了,戴上外科 口罩避免传染给别人;二是照顾患者,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应该正确地戴好 外科口罩降低被传染的风险。 所以,要求公众都戴口罩,未必能起到防疫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何况 也没有那么多的口罩能满足人人戴口罩的需求。如果中国人人戴口罩,至少一天 一换,一天就要有十几亿只口罩,而按工信部的说法,中国口罩的产能是每天 800万只,最高能达到2000万只,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其结果是导致口罩被抢购 一空,真正需要口罩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反而没有口罩可用。湖北省长在新闻发布 会上一再修正湖北口罩产能,从108亿只到18亿只到108万只,可见他们在作出强 制人人戴口罩的决定时,并不清楚口罩的实际产能,没有考虑到供求问题。   国际医学界公认预防感染的最佳方法是经常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种,如果没 有洗手条件,可以用含酒精的湿纸巾擦手。但是经常洗手毕竟很麻烦,不如戴口 罩简单,似乎把口罩一戴就百病不侵了。强调戴口罩,满足了国人喜欢投机取巧 的心理,所以才如此风行,成了一种仪式,甚至成了爱国服饰、道德标志,谁敢 有异议,人人得而诛之。
男孩儿为什么具有攻击性 100年来科学家们都在研究这些问题,并且形成了一门独自的研究学科——攻击性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由两种相互矛盾的欲望所控制: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他把后者等同于攻击欲。行为研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认为,攻击或侵略是有助于人活下来的四种欲望之一。而个性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把攻击性看做是把所有欲望联系起来的一种力量。  从这些专家、学者不同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确信的是:想去除掉人身上的攻击性,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我们生来就产生影响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重要的是如何适当地使用攻击性或者控制攻击性。因为攻击性是一种令人产生矛盾心理的欲望,虽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导致自私自利和暴力倾向,但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也发挥着一种重要的积极作用。攻击性是具有两面性的力量。攻击性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的一个动词“aggredere”。“aggredere“意思是“走过来,向某人求助”,但也有“攻击”的意思。与攻击性具有两面性相应的是,人们对待攻击性的行为会采取变化不定的态度。我们可以在足球场上看到,一种正当合理的攻击性的比赛方式会获得普遍的同意和支持,而有的人听到没有恶意的问题或者评论自己就会暴跳如雷,感到生气或进行嘲弄挖苦。 我们与这样一种很放松的态度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阅读了小小尼克历险的故事就会明白这一点。小小尼克历险记系列已成为儿童经典作品,它由勒内·戈西尼在1956年至1964年之间写成。该系列书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处于学龄阶段的独生子小男孩的日常生活,还讲述了他的父母以及他在工地上历险的故事,哪里有生锈的汽车,哪里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角落。该书还描绘了有关尼克和他同学之间吵架、打架斗殴的事情。虽然所有这些事情常常是在校长出现后就结束了,但是校长最严重的干预在于,预言这些男孩们将走上邪路。于是校长要求他们重新好好相处:“现在你们握握手,忘掉这不愉快的事情。”   即使我们承认,在小尼克的故事中带有部分美化的浪漫色彩,作为现在的读者,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评价男孩们的典型的不良习惯时,有些观点已慢慢发生了改变。今天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明显更让人紧张。因此很多男孩子的爸爸都接到过,情绪激动的幼儿园女老师打来的电话,因为儿子把另外一个男孩咬了一下(在这个年龄是很正常的);或者在学校门前看到满面怒容的父母,因为男孩们为了收集的卡片而扭打起来,结果,一个男孩在另一个男孩的脸上抓出了一道痕迹。最让人感到难受的是:我们突然发觉开始为自己的男孩担心了。   但我们应该用放松的态度去解释有时看到的男孩们的攻击行为,而不是立即去想严重的问题。 男孩们有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四岁开始他们身体内的生殖腺开始分泌激素。令周围人很吃惊的是,小男孩的行为举止突然开始像一个小男人那样,并且与乖巧的女孩们不同,他们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适度地对他们施加影响,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可以到树林里游玩一次。   岁数大点的男孩们都知道,情感常常是很难控制的,特别是那些能触动自我价值感的情感。这对于岁数小点的男孩来说更为困难,他们身上的这些情感才刚刚觉醒并且会表现在行动上。所以我们总能看到,男孩们在被过分要求的情况下,会生气地做出反应。比如,在校园里一个男孩冒犯了他们,对此他们不知道用别的方法,由于气愤而头脑发昏,誓要拿这个男孩出气,于是他们就把这个男孩殴打了一顿。这虽然不好,但是也不用担心或忧虑,因为他们在以后将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怒气,而不是通过攻击行为,或者是干脆不让某些东西接近自己。   对于男孩们来说,攻击性也可以是一种用来试探父母和学校设定的那些界限的手段。一种常用的手段就是,说粗话或者是侮辱别人。如果大人们以适度放松的态度告诉他们这样太过分了,虽然他们不会因此感到高兴,但他们会知道这种界限是存在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完全令人安慰的感受,因为哪里有界限,哪里也就有坚定和韧性。如果听到小男孩肆无忌惮地对一个人说“屁眼”的时候,便要惩罚他、生气或者是不再理会他,这种按照大人们的规则来处理事情的方式,将会让他感到困惑迷茫。   男孩们会通过寻求一次令人激动的、扣人心弦的经历来鼓励自己。比如,年龄小点的男孩与年龄大点的男孩摔跤,吸引其他人来观看,并从中体验到,攻击性会使人感到开心快乐。   著名的家庭咨询顾问扬-乌韦·罗戈在他所著的书《伟大的教育顾问》中详细地讲述到:“没有攻击性就没有发展。抹杀了孩子身上的攻击性,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罗戈同意完形治疗师的观点。完形治疗师把攻击性看作是一种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变世界的积极正面的能力。如果谁限制了他的攻击性,那他就会逃向毁坏的一面。   男孩们经常以攻击性的方式来抗拒所有形式的关怀,因为这些关怀让他们感到一种约束:“别打搅我,这我自己能做!”如果大人们对此感到很生气,那他考虑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男孩们的感受。所以对此不能斥责他们,而要与他们好好沟通不断增强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比如适当给男孩们其他的自由:“每周有一次可以穿你自己想穿的衣服的前提是,你不能在冬天穿夏天的裤子。”   男孩们强烈渴望走向未来,会把那些他们认为代表过去的东西都弄坏,通过这种破坏让那个时期成为过去,比如把某些玩具的组成部分都拆卸下来。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会把这种行为与简单的破坏狂混淆,而事实上,被拆得残缺不全的摩比公仔代表的是完全另外的东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