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lz88888 gslz88888
关注数: 68 粉丝数: 20 发帖数: 506 关注贴吧数: 16
临泽人依着习惯 在临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民族风尚习俗,与外县外省相比较,有近似,也有异处正如《 甘肃新通志》载,“抚彝地瘠民贫,俗尚质朴,敦族洽邻,犹有亲睦之意,唯春祈秋报,跳巫演剧,积习相沿,近于浮麋,勤力耕亩,好学尚礼。”《创修临泽县志》载:人民“士风诚朴,耕读兼资”。由于临泽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人民群众中形成的“以农为本”,不尚务工经商的习俗,一时难以改变,故在我县历史上一直处于经济落后境地。至解放前夕,许多农民仍然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 清朝时期,汉族人留“顶鞑子”(头上蓄辫),妇女缠足,以小脚为俏,谓:“三寸金莲”,男子找对象要相脚,,即所谓的“买牛看角,找女子看脚”,这一习俗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才明令男子剪辫,女子放脚。民国23年(1934年)县政府严令强迫剪辫放足,男子蓄辫渐绝。但女子缠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绝迹。旧时代由于人民生活贫困,绫、罗、绸、缎、绢纱奇缺,除一些财主、富商尚有长袍、马褂、缎壳、绒线礼帽、靴子外,大多数农民均以自种棉花,自纺、自织土布,缝制衣着。好一些的家庭尚能穿上靛蓝布衣服,一些家庭因付不起染布钱,就用黑花、紫果或糜草灰将土布染成黑、紫、蓝、灰等色,手工缝制成衣服。其衣式,不论长衫短袄,均为大襟,长者为“大衫子”,短者为“布衫子”,也有穿长袍子的(有里子)。出门作客,一般穿长衫视为礼貌。夏天穿短褂,下着大档裤,满腰不开口,冬季着棉袄,俗称“古袄子”,男女裤无门襟,一般不穿内衣,不穿裤衩。许多农民身无二件衣,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好一些的家庭也只以旧衣裳作内衣,至于十二、三岁的姑娘不穿裤子的现象亦屡见不鲜。也有穿褐子的(羊毛捻线织成褐子)称褐衫,也有以羊毛洗成毡片,冬季作为棉衣的内附里子,穿上暖和。净面皮袄(短者为皮褂)是农家冬季防寒或出门当铺盖用的主要衣物,好一些的家庭配上青、蓝土布面子,以起到美观和保护皮子的作用。 30年代,“洋市布”、“洋斜布”流入内地,40年代各色的“士林阴丹布”在 张掖城里日渐增多,临泽也只有一、两家绸布商店。由于价格昂贵,农民以一斗大米才能换回六尺青蛙斜布,所以穿者寥寥无几。只有富裕的家庭或女子出嫁才能穿上一两件细布衣服。40年代后期,青年学生才普遍地着中山装,大多是用蓝土布制做的。 帽子、鞋、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步变革。清末至解放前夕,农民所戴的帽子,以六牙瓜皮小帽为多。富者青缎子制做,谓之“缎壳子”,贫者多用青土布、青斜布制做,谓之“小帽子”。夏季农民上地做活,多戴用麦杆编制的草帽。冬季用羊、狗、兔皮制做暖帽,或用羊毛制做毡碗帽。富商大贾外出戴礼帽,冬季戴“土耳其”皮帽、“火车头”帽。中年妇女冬夏季均上青色手帕(长六尺,宽一尺二寸许)。40年代青年学生戴军帽,冬季戴棉军帽。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子上头巾者为数不多,大多留长辫,梳成“抓髻”、“刘海”扎红绿头绳或彩带。中年和老年妇女冬季戴自制“老罐帽”御寒。有的人冬季戴“耳帽”,以保护耳朵。 鞋袜穿着由于贫富不同,式样亦各异。民国时期大多数农民穿圆口布鞋或“鸡翅膀”鞋,均系妇女手工制做,且多为青蓝色。少数中、老年穿双鼻子硬帮福字鞋,一些农民多穿“锥碗鞋”(旧鞋用牛皮钉掌,羊、驴皮半包鞋帮),经久耐穿。青年妇女穿绣花鞋。一般农民冬季穿用毡片作里子的棉鞋,富者穿毡鞋,红堂者叫“大加工”,底高二寸许。白色加黑平纹云褂作面子的叫“猫儿头”靴子,底厚寸许,冬天穿着极为暖和。也有穿长筒毡靴的。袜子用白布制做,夏单冬夹或棉袜,也有内衬脚布的。有用棉线织的线袜,用羊毛或驼毛自织的毛袜。30、40年代有穿“洋袜子”的,为数不多,穿机织线袜的在解放前几年就较为普遍了。(周国瑞 )
临泽人的衣着习俗 在临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民族风尚习俗,与外县外省相比较,有近似,也有异处正如《 甘肃新通志》载,“抚彝地瘠民贫,俗尚质朴,敦族洽邻,犹有亲睦之意,唯春祈秋报,跳巫演剧,积习相沿,近于浮麋,勤力耕亩,好学尚礼。”《创修临泽县志》载:人民“士风诚朴,耕读兼资”。由于临泽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人民群众中形成的“以农为本”,不尚务工经商的习俗,一时难以改变,故在我县历史上一直处于经济落后境地。至解放前夕,许多农民仍然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 清朝时期,汉族人留“顶鞑子”(头上蓄辫),妇女缠足,以小脚为俏,谓:“三寸金莲”,男子找对象要相脚,,即所谓的“买牛看角,找女子看脚”,这一习俗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才明令男子剪辫,女子放脚。民国23年(1934年)县政府严令强迫剪辫放足,男子蓄辫渐绝。但女子缠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绝迹。旧时代由于人民生活贫困,绫、罗、绸、缎、绢纱奇缺,除一些财主、富商尚有长袍、马褂、缎壳、绒线礼帽、靴子外,大多数农民均以自种棉花,自纺、自织土布,缝制衣着。好一些的家庭尚能穿上靛蓝布衣服,一些家庭因付不起染布钱,就用黑花、紫果或糜草灰将土布染成黑、紫、蓝、灰等色,手工缝制成衣服。其衣式,不论长衫短袄,均为大襟,长者为“大衫子”,短者为“布衫子”,也有穿长袍子的(有里子)。出门作客,一般穿长衫视为礼貌。夏天穿短褂,下着大档裤,满腰不开口,冬季着棉袄,俗称“古袄子”,男女裤无门襟,一般不穿内衣,不穿裤衩。许多农民身无二件衣,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好一些的家庭也只以旧衣裳作内衣,至于十二、三岁的姑娘不穿裤子的现象亦屡见不鲜。也有穿褐子的(羊毛捻线织成褐子)称褐衫,也有以羊毛洗成毡片,冬季作为棉衣的内附里子,穿上暖和。净面皮袄(短者为皮褂)是农家冬季防寒或出门当铺盖用的主要衣物,好一些的家庭配上青、蓝土布面子,以起到美观和保护皮子的作用。 30年代,“洋市布”、“洋斜布”流入内地,40年代各色的“士林阴丹布”在 张掖城里日渐增多,临泽也只有一、两家绸布商店。由于价格昂贵,农民以一斗大米才能换回六尺青蛙斜布,所以穿者寥寥无几。只有富裕的家庭或女子出嫁才能穿上一两件细布衣服。40年代后期,青年学生才普遍地着中山装,大多是用蓝土布制做的。 帽子、鞋、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步变革。清末至解放前夕,农民所戴的帽子,以六牙瓜皮小帽为多。富者青缎子制做,谓之“缎壳子”,贫者多用青土布、青斜布制做,谓之“小帽子”。夏季农民上地做活,多戴用麦杆编制的草帽。冬季用羊、狗、兔皮制做暖帽,或用羊毛制做毡碗帽。富商大贾外出戴礼帽,冬季戴“土耳其”皮帽、“火车头”帽。中年妇女冬夏季均上青色手帕(长六尺,宽一尺二寸许)。40年代青年学生戴军帽,冬季戴棉军帽。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子上头巾者为数不多,大多留长辫,梳成“抓髻”、“刘海”扎红绿头绳或彩带。中年和老年妇女冬季戴自制“老罐帽”御寒。有的人冬季戴“耳帽”,以保护耳朵。 鞋袜穿着由于贫富不同,式样亦各异。民国时期大多数农民穿圆口布鞋或“鸡翅膀”鞋,均系妇女手工制做,且多为青蓝色。少数中、老年穿双鼻子硬帮福字鞋,一些农民多穿“锥碗鞋”(旧鞋用牛皮钉掌,羊、驴皮半包鞋帮),经久耐穿。青年妇女穿绣花鞋。一般农民冬季穿用毡片作里子的棉鞋,富者穿毡鞋,红堂者叫“大加工”,底高二寸许。白色加黑平纹云褂作面子的叫“猫儿头”靴子,底厚寸许,冬天穿着极为暖和。也有穿长筒毡靴的。袜子用白布制做,夏单冬夹或棉袜,也有内衬脚布的。有用棉线织的线袜,用羊毛或驼毛自织的毛袜。30、40年代有穿“洋袜子”的,为数不多,穿机织线袜的在解放前几年就较为普遍了。(周国瑞 )
清代临泽学者申缅胥 申缅青字怀亭,清抚彝厅鸭翅渠人。其父申大振,道光年甲午科举人。他自幼受家庭薰染,爱读诗书,聪慧过人,日诵数千言,过目不忘。十三岁考中秀才,就学于高合翰林赵福淳之门,孜孜好学,熟读经史子集,各流派学说,人称奇才。他虽学识渊博,但仕途不佳,四次乡试未中。据传在一次乡试中,因错将“秋”字写为“愁”字,未被录取,试官在考卷上眉批日:“诗文俱佳,何其愁也”,甚为惋惜。后仅被中为恩科贡生。 同治十年(1871年),在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过程中,受钦差大臣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当时驻高台)派遣催办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五省由户部分拨的粮响,次年粮炯催清,由成禄保荐钦加监提举衔,分发山西以通判试用,适父亲病死,故丁忧未到职。从光绪元年(王875)主讲葬泉书院十六年,潜心培养本地人才,脱颖而出者数十人,被社会推祟敬重,称圣人。后保荐为国子监典籍衔,候选教谕。署理本省巩昌府优羌县(今甘谷县)训导(一县之学官),任猫归县,当本县教育会会长多年。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着力著述,诗词甚多,现保存下来,被收入《创修临泽县志》的有“合黎朝霞”、“板桥夜月”、“羊台斜照”、“沙河春望”七律四首。赠孙竹摘先生“五律四首”。题“布袋佛图”首,节妇刘孺人寿文,赠逸民薪蕴天先生诗。录入《临泽采访录》的有“南山晴雪”、“合黎晚霞”、“板桥夜月”、“威狄夕晖”、“沙河春望”“响山夏涨”、“萝泉清波”、“平川秋水”,“西湖澄波”,“碱滩钓突”、“羊台斜照”、“鸭翅春耕”、1G I右泽十二景四言十二章”等共二十八篇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前在《临泽文史资料》第一辑已选登的“合黎朝霞”等四首七律和临泽十二景四言十二章外,现再介绍诗四首,似供欣赏,并了解其诗作风貌。 赠孙竹蒲先生五律四首 吾爱孙夫子,文章百炼工,胸怀明似月,手眼疾于风,气吐长虹壮,心罗列宿雄,丰神终日近,端可启愚衷。 吾爱孙夫子,涵吟道味深,凌云高气格,印月朗胸襟,独树骚坛帜,群推著作林,复生虽李杜,应亦许知音。  吾爱孙夫子,风流豁达襟,一腔罗宇宙,双眼透古今,气概由来壮,文章更觉深,门墙欣得进,翘自聆传心。  吾爱孙夫子,文坛众妙兼,才思直绚烂,法律更精严,,花样从心得,藻词信手拈,婆泉多少士,同作泰山瞻。
临泽县概况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之间。东邻张掖市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临泽县位于 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77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沙河镇,。代码:620723。区号:0936。拼音:Linze Xian。 历史沿革  临泽县古为 雍州属地,周、秦时期乌孙、月氏驻牧, 西汉时期为 匈奴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河西四郡。县境设 昭武县,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汉县因之,故名,隶于 张掖郡。始建国元年(前9年),王莽废汉立新,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建武五年(29年),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三国属魏。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治临泽),隆安五年(401年),废临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县地并于 永平县,临泽县置撤销。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吐蕃据 甘州,县境属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被 回鹘占。宋为 西夏所据。元属 甘州路,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治所抚彝(今蓼泉),属 甘州府。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属 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泽县隶于张掖分区。1950年,改属酒泉分区(后改称专署)。1952年,县治由蓼泉迁沙河堡。1955年,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1962年恢复,隶于张掖专区(后称专区为地区)。现为 张掖市
临泽人民文明风尚典范,值得传承!!! 2012年7月6日晚21点,本人因有急事,将自行车(7成新)放在“温梅酒吧”门口,(地址:银光集团对面,临泽县建设路边,合作银行楼下),23点回家时将放车子这件事情忘的一干二净,第二天早上,7月7日7点30准备上班,才想起自行车,急忙跑到路口,发现自行车也早不见踪影,对于一个工薪阶层,一个几百元的自行车,是唯一的代步工具,如果丢了,会给生活、工作带来损失和不便,当时失望之极,认为能找回来的机率为零,也就散失了继续寻找的念头... 结果,中午徒步回家时,喜出望外,自行车竟然奇迹般的、完好无损的停在“温梅酒吧”门口,仍然是锁着的,遂向“温梅酒吧”老板询问得知:是由于昨晚0点半到1点打烊的时候,看见一个崭新的自行车停在门口,多方打听不知下落,为防止丢失,就搬到自己的店里面,今天早上,害怕失主着急,就早早把自行车原放到原处了...本人拿出金钱和物品表示感谢,他们都坚决拒绝了。“温梅酒吧”的女老板只是说:举手之劳嘛,再说我们就在你们住的小区门口开店,一天到晚都见着哩,遇上谁都会这样做的..."甚是感激,心想,以后还是多到这里消费以表谢意,结果,去了几次,都人满没地方,听说他们的爆炒辣子鸡非常好吃... 这是临泽人民文明风尚典范,值得传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