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456º。 商386
关注数: 428 粉丝数: 815 发帖数: 6,620 关注贴吧数: 7
个人对高砂低脂的一个理解与解释,(欢迎跟贴交流) 楼主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理论知识,所有经验全凭自已在摸索中体会得知.为了求于生存生活而无暇学于书本知识,相信大家可以去理解.所以本贴仅代表个人观点及个人所炼之紫砂坭料.(如果以后在可以的情况下,我还是比较愿意系统的去讨论一下相关学术问题) 宜兴紫砂坭料,含的这含的那,比较多,大家百度就可以得知了,按我个人说法与理解,分两种 ,一种就是80目数的细粉,细浆,脂粉.一种就是80目数-16目数的砂粒,.颗粒,两种兑水混合搅拌而成. 那么,即然存在混合兑水,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矿料自然磨碎兑水,一种是矿料磨碎后再进行分筛目数进行人工配比,显然,我喜欢通过后者的方法进去炼泥,我个人的感觉,假如矿料自然磨碎后,直接兑水(通砂通粉炼坭法),这样好像太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了吧,任谁去黄龙山挖个百来斤坭巴就可以炼喽.黄龙山的坭料当年也不是谁一个人的,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市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形形色的泥料,虽说烧温不同泥色不同,但是也不至于,一种泥料有太多太多的泥色了吧,远远超出来物理化学的可能变化的范围了吧. 我的做法是,进行人工配比后的颗料.远远超于通砂的砂粒比例,简单来说,就是原来有一斤的砂,现在我放进去2斤的砂,但是脂粉没有增加,只是增加了砂粒.原来炼出来一斤泥,现在炼出来一斤多的泥,那多出来的斤两就是砂粒了. 这样的做法是有利有弊,有好有坏,其中种种是个坑,并不是简单一两句就可以说的清楚.以后我们再说. 高砂低脂就是增加了透气性,加强了砂粒感,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包浆后的质感. 理论上讲,我们生存的地方都有山,有山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适合的紫砂坭.但是...我想说,我个人依然坚持认为,为宜兴为主的这条山脉所发现的紫砂坭是最好的,当然又以黄龙山的紫砂矿料为最最好喽. 但是,说句题外话,离开宜兴丁山,离开这里的工艺,技艺,文化,其它地方的紫砂,怕不是这么个味道吧. 待续...........
十年底槽清 机缘巧合下留存下来的坭料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私底下质疑,今天夜深人静时说说。 楼主家里的老一辈人是在这江浙皖贩矿有些年头了,也就是说,本山矿,外山矿都会去收来卖出,挖出卖掉。都是辛苦血汗钱,不容易,不管是工人还是老板,同样都需要付出才可以有回报。 贩矿些许年,什么料都整过,红坭,紫坭,朱坭,段坭,乱七八糟,皖矿红坭类,浙矿紫坭类,苏矿底槽清,团坭类,我只能说个大概,太仔细了,我也说不清楚。大家知道做生意就这样,不怕你没货,就怕货不全。有一年,心血来潮拿出其中最好的坭料出来,找了一家练坭加工厂,一下子矿料垃过去就练了,名曰清水坭。 这种清水坭,从变成熟坭的那一天起,就成了心里永远的痛。 那时候,坭料刚练出来的时候,就想着卖出去,挣点钱,做生意的资金都很紧张不是,再说了,那时候哪有什么泥料的陈腐观念呢,其实就一做买卖的,非得整这么复杂难搞的东西干吗.坭料出来了,因为经常混这块,多少认识点人,这就去推销卖坭,卖坭其实是件很苦逼的事,特别是苦逼的人干了苦逼的活,再去做苦逼的事,就会非常的悲剧.苦逼的是卖坭,得首先让别人试坭,试过之后才可以花钱买,没事就抱直一包坭(30斤)送给这个老师,送给那个师傅的,一圈下来,有个一段时间了,却没人吱声要花钱买坭,这是什么情况?按以前送坭去的路线再去一遍吧. 一圈下了得到的消息是,用不了,没法用,不好意思!.特么这节秦不是白忙活吗? 多年以后的今天,回首往事,泪如雨下........
草根的养壶经验交流贴(紫砂壶)(知识交流)(分享) 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自已的养壶经验分享一下,然后大家各自分享一下各自的经验与感受,交流在于沟通,学习在于分享。 灌水就别灌了,每个贴子都灌水就木有意思了。 使用紫砂壶泡养,就是因为紫砂是最佳茶具,其拥有的透气性非常透合各种茶叶,紫坭类、红坭类、团坭类等。。。 因为喝茶来使用紫砂壶,也因为品茶而注重紫砂壶的款型坭料工艺等要求。 紫砂的透气性在于,你不使用他的时候,他同样也在吸收周围潮湿的空气,假如周围放有特殊气味的东西建议拿开。这里先不说开壶的事,单说养壶:在使用紫砂壶的时候,先用开水冲洗一下壶内壶外,然后放置茶叶,注入热水(热水多少温度自已摸索研究),紫砂传导热量慢,在这个过程中,看不见的紫砂毛孔开始打开了(具体学术研究这里不讨论,懂的跟贴交流),一般楼主会第一遍热水注入后,立刻将茶汤倒出,用来洗洗杯子,然后剩下的茶汤淋遍壶身,此时壶身是热的,会迅速吸收挂落在壶身的茶汤,并常用手掌盘一盘,在喝茶的过程中,经常重复这个动作应该就属于外养紫砂壶吧。如果好点的坭料,无论紫坭,红坭,团坭,朱坭,会很快包浆,外养包浆后,用硬点的刷子磨擦洗刷的话,壶身会很容易变花,就是有的地方亚光,有的地方光滑,这就比较郁闷了。(一般不是很专业,尽量少用硬的布去擦壶)喝完茶了,把茶叶与汤都倒尽,用开水冲一下,使用绵的布将壶擦拭干净,放置比较通风的地方,壶盖半开,让空气充分风干紫砂壶。 关于内养下次再继续码字。。。
紫砂红皮龙 红皮龙,原名叫野山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有人云:“红皮龙丁蜀本地的一种俗称,我上手过类似泥料,觉得就是降坡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降坡泥与红皮龙是两种不同的矿料。现在黄龙山偷挖的泥料以红皮龙为主,还有紫泥。净水泥不是矿料的名称,是一种不加化工原料的炼泥方法,矿料风化破碎摧毁后只加净水炼制成泥统称净水泥。当然红皮龙练成泥后也可以称作净水泥。  红皮龙,原名叫野山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有人云:“红皮龙丁蜀本地的一种俗称,我上手过类似泥料,觉得就是降坡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降坡泥与红皮龙是两种不同的矿料。现在黄龙山偷挖的泥料以红皮龙为主,还有紫泥。清水泥不是矿料的名称,是一种不加化工原料的炼泥方法,矿料风化粉碎后只加清水炼制成泥统称清水泥。当然红皮龙练成泥后也可以称作清水泥。   红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红泥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数量较多,一般人无法感接受。新壶初用,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朱红,泡茶数日则如朱泥。   徐立云:“黄龙山也产红泥,在黄石的夹层中,虽量很少,但烧成温度与普通紫泥一样,远远高于赵庄红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紫砂红泥),且其表面质感与紫泥完全一样。其工艺性能:可塑性、触变性、干燥、烧成、收缩等也与紫泥大致相同。根据笔者小样试验,也适合用于手工拍打成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曾出现较大造型的红泥茶壶。(根据艺人的经验,赵庄红泥、川埠红泥不适合做大件红泥作品,只能做一些小的类似与水平壶的作品)。   黄龙山红泥,烧成温度为1180摄氏度,烧成颜色红色,有颗粒。赵庄红泥,烧成温度为1100摄氏度,烧成颜色红偏黄,细腻。” 黄龙山红泥,烧成后即纯朱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朱泥和红泥是不同的泥料,朱泥原矿没有颗粒,红泥原矿有颗粒。当然现在大部分朱泥另加了砂,以提高成品率。所以徐立文中所提赵庄红泥、川埠红泥应称赵庄朱泥、川埠朱泥。
详解紫砂六大泥料 对于购壶者来说没有必要对一款泥料的来龙去脉弄的如数家珍,因为你不是为了做壶而是为了玩壶,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尽管如此,但咱们不能被忽悠,该是什么泥料,就卖什么泥料,决不能张冠李戴,糊里糊涂。 关于泥料名称,一般是因循传统称呼。而传统称呼又多由挖矿人根据矿料挖出时的颜色而起名。但是,随着紫砂壶市场的逐渐扩大,传统称谓因为不尽科学而引出许多歧义,甚至导致许多真假之辩和欺骗指责。因此,正本清源,对紫砂矿料进行科学定义实在是一件大有必要之工作。   本山,即黄龙山。随着紫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紫砂矿料越发显得稀少,于是一些非产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主要出产于也属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作为替代泥料开始得到大量使用,一些拥有黄龙山泥料者为自示清高,就把黄龙山出产的紫砂泥称为原本紫砂,黄龙山也就被称作“本山”,而那些出产替代泥料的矿区则被称作外山。 本山绿泥,特指出产于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宜兴丁山的地质结构属于沉积岩,各类(种)紫砂也是呈层状分布的,每层之间并非断然分明,过度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很难区分,于是将其命名为“团泥”。科学地说,所有的混生紫砂矿都可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却多以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混合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约定俗成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源。可以看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实属不同的紫砂泥类。   更为复杂的是,同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和段泥,又因埋藏的深浅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导致矿料外观、泥料特性和烧成效果都有所不同。 本山绿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石英岩版(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一种是蕴藏于红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夹层,也被称为“泥中泥”。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成分偏石性,也即石英含量较多,粘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较容易开裂,不易烧成,但透气性能非常优越;作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粘土含量较多,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青灰段   但无论是贴层本山绿泥还是夹层本山绿泥,矿料中铁的含量都很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而且还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绿,又有浅、淡、暗、青、灰、墨之分。 本山绿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与红泥、紫泥混生,因此最为常见的是本山段泥。虽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矿时矿料呈现为具有各种差异的绿色,但是烧结后呈色却与本山绿泥不同,因此,根据烧成品的颜色就可以将本山绿泥和本山段泥区分出来。本山绿泥无论烧制温度多高(当然需要在烧结温度范围内),烧结后也呈黄色,与天津鸭梨的底色(去掉上面的棕色斑点)极为接近,不会呈现青色、褐棕色、褐红色、褐棕红色,否则,就是本山段泥了。 降坡泥   还有红泥和紫泥混生的段泥,最常见的就是降坡泥,烧成后呈绛(酱)棕色。   其实从矿料上,也可将本山绿泥与本山段泥区分开来。本山段泥矿料一般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中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斑点、散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