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op303 etop303
关注数: 237 粉丝数: 641 发帖数: 25,910 关注贴吧数: 9
兴朝真品特征与伪品的辩别 不是原创的,转过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兴朝通宝”为农民起义军的铸币,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以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 其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一般直径在4.2厘米—5.2厘米之间。 近两年兴朝通宝背壹分伪品盛行,且相对于其他的钱较难辩别,故此这里仅就兴朝背壹分(折十)的版式来谈一谈。 各种锈色的真品兴朝背壹分 生坑美品(部分为罐装或接近于罐装品) 此类钱因大多与空气隔绝,或很少接触土壤,因此钱体锈蚀极轻,品相绝美,文工如昨,钱体搓痕如雨丝撒落,彰显轻盈飘逸韵味,是最受泉友欢迎的一种坑口。近年所出的伪品也大多仿造这一类的钱,一是这种钱受大家所钟爱,二是伪品铸行时间不长,从锈蚀和流通磨损程度上来讲也很难做到与真品无异,再加上伪制工艺已有极大提高,所以也是最难于辩别的品种。大型直径5.01MM大型直径51.2MM生坑薄锈 这种钱着锈部分铜锈入骨,俨然与钱合为一体,锈色漂亮自然,文字基本保持了原铸风貌,各部特征比较突出,相对来说容易识别一些,即大家所常说的一眼开门。生坑厚锈 虽然因锈重影响文字线条略显粗钝,细节部分不是棱角分明,但文工神韵尤存,且锈色已深入骨髓,极为沉稳自然,也属于较易识别的一种。传世品、熟坑及水坑钱。 这种钱表面一般不着锈色,有些只存有少量包浆,又因通过流通和水中的侵蚀,个别文字线条已略有变化,所以主要从铜质、文字神韵和钱体形态方面着手。钱体露铜部分色较润泽,不具火气。磨损自然,浆色深沉,整体上手颇具古意。这里要说一下,就规格来说一般50MM以上的称之为大型,46——49MM为中型,42.5—45MM为小型。大型铸量较少。另有一种竖点壹版式,此贴为辩伪贴,这里就不再多赘述了,以后在兴朝版式贴子中再细述。 伪品兴朝背壹分 云南版的伪品 现这种版式在泉界已被公认,最初面世时曾毒倒大批玩钱好手,随着市场大量伪品的出现才逐渐露出端倪。初看这种钱有一眼,细审就不对了。首先是文字,线条粗臃生硬,缺乏真品行文刚健的气势,显得较为呆板;硬绿的锈色只浮于钱体表面,大多呈片状或粉状,像阴暗处的苔藓一样极不自然;边轮的搓痕与几何线条相仿,过于平行,不具有灵动性。综合整体来看已形似神失。同模伪品 一说为河南所出,但我想未必确凿。然而对于伪品来说真正出处已不是十分重要,关键我们能辩得出异于真品的特征就可以了。因明代已始铸黄铜钱,再加上做工好一些的伪品也有使用老铜的,所以单从材质上已不能准确判断了,这赝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辩明: 一是文字。这类钱文字大多臃软乏力或生硬呆板,笔意凝滞,不具真品刚劲流畅的气势。 二是锈色。因年代较近,即使做旧也无法与真品相比。着锈的钱有的呈片状像新贴上去的一样,或呈粉状像轻霜一样浮于外表。部分有包浆的色嫩铜新,火气重,不具有年代沉积感,与真品钱古朴意韵相去甚远。 三是搓痕。也是最突出的一个伪制特征,这种钱的搓痕或浅平或僵直或细密与真品相比有较大区别,并且痕迹都有雷同之处。搓痕浅平、绿色包浆的同模伪品。包浆暗涩、均匀的同模伪品。搓痕生硬、浆色肤钱、铜色火气尚存的同模伪品。搓痕僵直、黑色包浆的同模伪品。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