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号从此只上化学 化学天才33x
关注数: 20 粉丝数: 810 发帖数: 81,668 关注贴吧数: 51
【知识梳理】常见有机物的鉴别反应 烷烃与不饱和烃(烯烃、炔烃)的鉴别:用酸性KMnO4溶液,或者Br2/CCl4溶液,或者溴水。 环丙烷及其衍生物的鉴别: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可以使Br2/CCl4溶液、溴水褪色。 含有炔氢的炔烃:与AgNO3的氨溶液生成灰白色的炔银沉淀;与CuCl的NH3溶液生成砖红色的炔亚铜沉淀。 含有侧链阿尔法氢原子的芳烃: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卤代烃的鉴别:用AgNO3的乙醇溶液,苄式、烯丙式、3级卤代烃室温下立即生成AgX沉淀,2级卤代烃需静置数分钟才生成AgX沉淀,1级卤代烃和CH3X需加热才生成AgX沉淀。 醇的鉴别:Lucas试剂,苄式、烯丙式、叔醇立即浑浊,仲醇需静置数分钟才浑浊,甲醇和伯醇需加热才浑浊。 醇与醚则可以用金属Na鉴别,前者生成气体,后者无气体。 醚与烷烃的鉴别用浓硫酸,前者均相,后者分层。 苯(苯的同系物)与烷烃(环烷烃)鉴别:热浓硫酸,前者均相,后者分层。 苯与噻吩的鉴别:室温下与浓H2SO4作用,后者均相,前者分层。 醛、酮:用2,4-二硝基苯肼作用可得黄色晶体。 醛:用Tollen试剂共热得Ag沉淀。 除芳基直接与醛基相连的醛以外的醛:斐林反应阳性。 醛、脂肪族甲基酮、C8以内环酮:与饱和NaHSO4溶液作用得晶体沉淀。 含有CH3CO-或CH3CH(OH)-的醛、酮或醇:碘仿反应呈阳性。 羧酸:与NaHCO3溶液作用生成CO2气体。 胺类:与盐酸或稀硫酸成盐,形成均相溶液。 伯、仲、叔胺的鉴别:(1)兴斯堡反应;(2)与HNO2作用,分别为生成N2,生成黄色油状液体,无现象(如果是芳香族叔胺则生成绿色晶体) 单糖的鉴别:银镜反应、斐林反应、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 醛酮和酮糖的鉴别:溴水,前者使溴水褪色,后者不使溴水褪色。 蔗糖:易溶于水,非还原型糖。 淀粉:与I2的显色反应。 油脂:与苏丹III的染色反应。 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反应;浓HNO3的显色反应。
【知识普及】【申精】元素是怎么形成的 按照当今主流天文学的观点,如今我们的宇宙起源于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经过爆炸、膨胀和早期暴涨所形成。在宇宙形成的极早期,温度太高,无法形成中性原子。直到温度冷却至数千开尔文后才形成中性原子。早期的元素只有氢、氦和极微量的锂、铍。 由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小涨落,宇宙在大尺度上出现了物质分布的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形成了星系团和星系,并最终导致第一批恒星的诞生。 恒星是宇宙中元素合成的大熔炉,在主序星阶段,氢通过质子-质子链反应或者碳氮氧循环,生成了He-4,这提高了氦的丰度,事实上氦丰度是支持大爆炸学说的证据之一。 而恒星一旦核心区的氢耗尽,在万有引力的收缩下,核心区温度和压强继续增大,点燃核心的氦聚变,从而转化为红巨星。在红巨星阶段,将合成原子序数小于等于8的元素。 而对于质量巨大的恒星,一旦脱离主序星阶段,将转化为红超巨星,在氦聚变结束后,依次会发生碳聚变、氧聚变、硅聚变,一直到生成铁为止。这时的红超巨星形成一个洋葱结构,核心是硅聚变成铁,外层依次是碳氧聚变成镁和硅,再外层是氦聚变,再外层是氢聚变。 所以,铁和铁以前的元素可以由恒星的核聚变反应完成。 对于原子序数大于Fe的元素,其合成是在两种情形下完成的,一种是红超巨星的核心积累足够量铁以后,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这时候,外层物质向内塌缩,将大量中子挤入原子枋,中子进一步衰变成质子和电子,形成包括碘、银、金、铀等元素在内的重元素,这种方法合成的重元素大概占10%。另一种情形,是两个中子星的合并,由于中子星表面有微量的铁元素,所以在合并时,中子挤入铁原子核内,然后中子衰变,形成重元素。
【知识普及】常见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三元环烷烃(如环丙烷):能使Br2/CCl4褪色,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烯烃‘、炔烃:能使Br2/CCl4褪色;能使KMnO4/H+褪色 含CH2=的烯烃:除上述性质外,遇酸性KMnO4溶液生成CO2 含炔烃的炔烃:遇[Ag(NH3)2]NO3生成灰白色沉淀;遇[Cu(NH3)2]NO3生成砖红色沉淀 苯:不能使Br2/CCl4和KMnO4/H+溶液褪色;加入溴和Fe屑后Br2褪色且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含有侧链且含有阿尔法氢的芳烃:遇KMnO4/H+褪色 卤代烃:AgNO3/EtOH溶液,苄氏、烯丙氏及三级卤代烃立即生成AgX沉淀,2级卤代烃室温下静置3-5分钟生成AgX沉淀,1级卤代烃和CH3X需加热才生成沉淀,-X直接连接sp2杂化碳原子则不反应。 醇:(1)遇金属Na生成气体;(2)与Lucas作用,苄式、烯丙式、叔醇立即浑浊,仲醇室温静置后浑浊,伯醇、甲醇需加热才浑浊。 醚:遇浓H2SO4生成均相溶液 酚:遇FeCl3溶液显色;遇溴水生成白色沉淀;可溶于Na2CO3溶液;遇Na生成H2 醛、酮:遇2,4-二硝基苯肼生成黄色晶体 含有-COCH3或-CHOHCH3结构者(另一端连接H或C):磺仿反应,生成黄色晶体 醛:(1)银镜反应(2)斐林反应(醛基与芳环直接相连者无斐林反应) 醛:脂肪族甲基酮、C8以内环酮:遇NaHSO3饱和溶液生成晶体 羧酸:遇金属Na生成气体;遇NaHCO3溶液生成CO2 甲酸:除具有羧酸一般性质外,还可进行银镜反应与斐林反应 甲酸酯:银镜反应;斐林反应 胺类:(1)兴斯堡反应:与对甲苯磺酰氯作用,伯胺生成可溶于NaOH溶液的晶体,仲胺生成不溶于NaOH溶液的晶体,叔胺不反应。(2)与NaNO2/HCl作用,伯胺生成气体(N2),仲胺生成黄色油状液体,叔胺不反应,芳香族叔胺生成绿色晶体 糖类:单糖、还原型二糖可发生银镜反应和斐林反应,蔗糖等非还原型糖不发生斐林反应、银镜反应,淀粉遇I2显色,醛酮与酮糖则用溴水鉴别(前者褪色后者不褪色) 氨基酸:茚三酮显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显色反应 脂肪:苏丹III显色反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