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北国人民 江阴北国人民
关注数: 5 粉丝数: 34 发帖数: 442 关注贴吧数: 4
北京电视台欢天戏地 :锡剧《珍珠塔》选段 锡剧王子周东亮 送来太湖一枝梅 首播时间:2016年8月15日 13:50 重播时间:2016年8月21日 9:20 北方的戏迷听惯了京剧、评剧以及河北梆子的唱腔,而在本期《欢天戏地》节目中,作为地道的南方人,主持人孔洁将要为大家换“口味”啦!邀请大家来听一听来自他家乡的唯美唱腔、拥有“太湖一枝梅”之称的锡剧。 锡剧,发源于苏南农村,是江苏省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水乡韵味,是吴文化的具体体现。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完全地了解锡剧之美,孔洁特意请来了自己多年好友、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周东亮,以及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的另外两位锡剧明星董云华和汤达。现场他们三位轮番上阵为大家奉献了多段细腻流畅委婉动听的锡剧唱段,绝对让您耳目一新。 如今的周东亮是锡剧界中流砥柱式领军人物,在江浙沪一带极具号召力,被观众亲切地称为“锡剧王子”,与昆曲演员张军、越剧演员赵志刚并称为“戏曲三王子”。他不仅在艺术上起到引领作用,更是将整个锡剧团办得有声有色。 台上台下的他都是幸运的,因为台上有董云华等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好搭档,台下有众多从学校一起走出来的当年的同学现在的好同事,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锡剧人跟着他打拼,在他们心中周团更是绝对的主心骨。 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得嘉宾们在《欢天戏地》节目中一出场就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作为周团曾经的同班同学、多年来的默契搭档,快言快语的董云华马上开始爆料,让孔洁不禁惊呼“这个你竟然也说”! 但随后董云华也道出了“周团”在舞台大幕背后不为人知的种种细节,话语间流露出的心疼体恤令人感动 周东亮比汤达在年龄上大不了很多,但汤达却心悦诚服地拜了周东亮的门下,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在这次进京公演的《紫砂梦》中,师徒俩扮演一对结拜兄弟有不少对手戏,精彩之处赢得了阵阵掌声。 了解锡剧、了解“锡剧王子”就从这一刻开始!《珍珠塔》、《沙家浜》、《紫砂梦》等唱段集体大放送,让你从这一刻爱上灵动秀丽的太湖这枝梅! 首播时间:2016年8月15日 13:50,重播时间:2016年8月21日 9:20,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欢天戏地》为您诚意奉献!
常熟市:“百姓戏曲大舞台”让市民成为群众文化主角 常熟市:“百姓戏曲大舞台”让市民成为群众文化主角 发布时间:2015-04-01 来源:常熟市文明办选择文字大小 [url]http://大[/url][url]http://中[/url][url]http://小[/url]   “百姓大舞台,开心乐开怀;你说说我唱唱,大家一起来。”3月28日下午,常熟市尚湖镇文化馆三楼礼堂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也挤满了观众。2015年尚湖镇百姓戏曲大舞台暨“中和杯”锡剧票友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尚湖镇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锡剧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区之一。2012年,王庄锡剧被列入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锡剧爱好者众多,其中不少从戏迷转变成票友。   自三年前首届比赛成功举办以来,每年一届的百姓戏曲大舞台已吸引常熟本市及苏州、无锡、镇江等地众多锡剧票友参与,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尚湖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截至目前,本届赛事已有40多人报名,其中本地选手19人。大赛特邀了王小平、乔新谔、袁小弟等三位在本地常年从事戏曲工作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   今年的票友大赛初赛仍然和往年一样,在每月最后一周周六下午举行,但与往届不同的是,每期参与的6名选手要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决出最后的胜出者,成为当月冠军,进入年末决赛。未胜出的5人,再通过现场3位评委和30名观众的现场打分、表决,评出得分最高的一位晋级年终复活赛。   参加第一场月度初赛的6位选手,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无锡市东港镇的蒋英仁第一个登台亮相,一曲《青蛇传·十八年》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一曲唱罢,3位评委逐一对他的演唱进行了点评。随后,来自江阴市长泾镇的邢寿康以一曲《金玉奴·怨老天》力压蒋英仁,成为当天第一位“打擂”成功的选手。虽然输了比赛,但蒋英仁说:“很开心,尤其是专家评委的讲评,让我受益匪浅。”两年前,他就和朋友来看过百姓戏曲大舞台,今年,他打定主意要来一试。   在随后的比赛中,来自张家港市金港镇、无锡市南长区、苏州市吴中区的三位选手逐一登台。舞台上选手们唱到高潮处,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   参赛选手中,68岁的毛仁海年纪最大。他来自无锡市南长区,演唱的曲目是《宝莲灯·二堂放子》。他以一身老生打扮登台,每一个动作有板有眼,赢得3位评委很高的评价。赛后,毛仁海道出了他的锡剧学唱经历。起初,他也和多数老年人一样,闲来在家打打牌。三年前的一天,他偶然走进社区活动室,听到有人在唱锡剧,曲调优美。他听着听着被感染了。回家后,他决心自学锡剧。没有老师教,就买来戏曲光盘一遍遍看,照着学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3年来,他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学戏上,以至于在洗碗、洗菜,甚至晚上做梦时,还在琢磨这句唱词该怎么唱才动听,那个手势动作要怎么改才到位。为了唱戏,他不但戒了香烟,还自费2000多元购买了3套服饰。他说,在无锡多次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比赛,每次比赛都感觉自己在进步,这次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锡剧比赛,虽然没能成为月冠军,但并不服气,毕竟和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相差8岁。他要回家继续练,明年再来。   来自常熟市虞山镇的章以萍压轴登台。她一身白衣,一曲《白蛇传·断桥》让她一举打败其他5位选手,成为本届大赛第一位月冠军。而就在两年前,也是在这个舞台上,章以萍是当年“百姓戏曲舞台”的第一位月冠军。两年来,她一直在拜师学艺,这次时隔两年重回舞台,在初赛中脱颖而出,是对她两年苦学的回报。她说,本土比赛压力很大,她会争取在年末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常熟日报记者王钱欣)
满台小鲜肉传唱《珍珠塔》 昔日锡剧娃娃挑大梁 无锡锡剧发展促进 无锡锡剧发展促进会成立2015-01-07 08:28:37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锡剧发展促进会昨天成立。成立大会上,市演艺集团锡剧院宣布将于9日、10日推出开年大戏——青春版《珍珠塔》,演出阵容平均年龄18周岁,堪称史上“最青春《珍珠塔》”。   当年的“锡剧娃娃”,经过无锡艺校为期5年的专业学习,加上毕业后在市锡剧院的打磨,渐渐走向舞台中央,向人们展示地方戏曲的传承希望。   将2015开年大戏“让”给这批年轻人,锡剧院自有考量:锡剧传承,不仅要有韵,更要有形。用青春靓丽的年轻人刷新锡剧的“老、土”形象,推陈出新的同时,培养年轻观众。   ■满台“小鲜肉”传唱《珍珠塔》   青春版《珍珠塔》将出现5个方卿、5个陈翠娥、3个陈培德,其他角色也大多由年轻人扮演。“艺校07届、09届锡剧班毕业生,院里录用了19个,其中,18个在台上演戏,1个担任这台演出的乐团指挥。”锡剧院负责人吴明龙介绍说,19张年轻面孔,将为锡剧舞台注入活力。   为弘扬传承锡剧艺术,2007年始,市政府每年出资40万元,在无锡艺校设立“锡剧班”,每届招收20人。锡剧院从当年的“锡剧娃娃”中录用了19人。这批年轻人来到专业院团后,以锡剧博物馆为舞台,在锡剧“周周演”活动中通过折子戏磨炼自己,现已具备了“唱大戏”的条件。   18位年轻演员在戏中轮流上场,是展示,也是竞争。满台小鲜肉传唱《珍珠塔》,经典剧目散发浓郁青春气息。   ■锡剧传承也需要“视觉征服”   一部青春版《牡丹亭》,将昆曲的优雅、绚烂演绎到极致;一部青春版《甄嬛传》,将越剧的唯美、浪漫阐述得醉人。“我们排这出春春版《珍珠塔》,正是受这两部戏的启发——锡剧传承也需要‘视觉征服’。”   出于演出质量、票房保证等考虑,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戏曲名角,往往是舞台的主角,但婀娜的身姿、俏丽的容颜,却是“老戏骨”们的劣势。可看戏,除了听韵味、品功架,扮相、身段也丢不得,加之传统的舞美、灯光已不适应现代审美需求,老戏新唱,“视觉征服”越来越重要。   “越剧《甄嬛传》一炮打响,曾有人问,锡剧为何不将热播的《步步惊心》、《武则天》搬上舞台?要知道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正是有了《红楼梦》、《西厢记》等剧的滋养,才有了创排《甄嬛传》的可能。这批年轻的锡剧演员同样离不开经典剧目的涵养。”吴明龙说,青春版《珍珠塔》在唱腔、表演、剧情上沿袭了经典,但意气奋发的青春,是老戏出新的亮点。   ■史上最青春《珍珠塔》美给你看   刚出学校一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当年的“锡剧娃娃”能不能唱好《珍珠塔》这出大戏?对此,锡剧院负责人表示,年轻人在唱腔、表演方面肯定显得稚嫩,但史上最青春的《珍珠塔》在视觉上肯定是最美的。   为确保演出品质,剧团请来华金瑞、谢志英为年轻人排戏,黄静慧、潘佩琼等剧团多位名家为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蔡瑜、花红等优秀青年演员甘当配角,在剧中跑起了“龙套”。   锡剧院创排的剧目分“冲奖戏”、“吃饭戏”和“青春戏”三类,“冲奖戏”由业务骨干挑大梁,肩负起出精品的重任;“吃饭戏”主打市场,发挥名角的票房影响力;“青春戏”则由年轻人担纲,将他们推向舞台中央,为剧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平均年龄18周岁的《珍珠塔》,正是锡剧的未来。   据悉,青春版《珍珠塔》将于9日晚上19:00,10日下午13:30在无锡大会堂上演,票价为150元、100元、50元。(单红)
嘉定区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优秀提案之十三(殷慧芬、张旻等十名委员 区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优秀提案之十三(殷慧芬、张旻等十名委员: 关于振兴嘉定锡剧艺术的建议) 2009年06月02日 锡剧曾是上海郊区三大剧(沪剧、越剧、锡剧)之一。嘉定锡剧的繁荣曾经名播江浙沪。当时的嘉定锡剧团堪称中国一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主席、周总理来上海视察期间,濮阳、林月珍演出锡剧《双推磨》受到赞扬。六十年代初嘉定锡剧团被评为全国红旗剧团。嘉定锡剧团的创始人濮阳所创立的流派高亢、圆润、浑厚、道劲,深受同行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欢迎。濮阳曾作为戏曲界的特邀代表光荣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1960年7月,剧团还兴办了学馆。王继新、袁嘉兰、朱晨晓等一批新一代演员脱颖而出,使锡剧在嘉定后继有人。1988年,由于历史原因剧团无奈解体。尽管如此,锡剧作为嘉定人民喜爱的剧种,仍然活跃在群众文艺舞台。当年的锡剧小生王继新,在嘉定牵头成立了“戏曲沙龙”,每周都在区工人俱乐部举行活动,参加者逾百人。活动在周日下午一点三十分开始,但开始前半小时就有近百人等在俱乐部门口,下午四时活动结束,仍有许多人不肯离去。这个“戏曲沙龙”已坚持6年。由此可见,锡剧在今日嘉定仍有魅力。据《无锡日报》报道,2006年4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为庆贺锡剧进沪百年曾组织了一次被称作“锡剧保卫战”的专场演出。组织者之一江武民,原是嘉定锡剧团的演员,剧团解散后从事过很多职业,但他没有告别锡剧,为了这场演出,他几乎是倾囊而出。为什么?答案十分肯定:嘉定人对锡剧的感情!今年1月9日,在嘉定区文联迎新联欢会上,我们有幸再度欣赏了当年锡剧名角王继新、朱晨晓等演出的传统锡剧《珍珠塔》和《双推磨》,无论演出前的准备,还是演出时的感情投入,都表明他们对这场演出期待已久。他们演出的质量丝毫不逊色于昂贵的“港台明星”。我们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心头涌动着一种悲怆感——这样的优秀文化剧种不应当是“最后的辉煌”,不应该在“大力发展优秀文化”的盛世成为“绝唱”,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为此,我们呼吁:尽一切力量抢救嘉定锡剧。尽管地方有关部门已将嘉定锡剧列入“嘉定区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但为之而采取的措施仍很无力。我们提议:1、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嘉定锡剧团。2、王继新、袁嘉兰、朱晨晓等虽然已经不再风华年少,但他们仍活跃在业余锡剧舞台上。在恢复嘉定锡剧团之前,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演出舞台,有条件的话嘉定电视台可开辟戏曲频道,让喜爱锡剧的观众能在电视上欣赏锡剧曲目。3、电视台在转播节目时,尽可能完善地做好录制工作,保存其珍贵的音像资料。4、在嘉定(包括乡镇一级)各类大型文化、庆典活动中,在港台明星、流行歌手云集的舞台上,为本土观众喜爱的嘉定锡剧留出适当空间,包括提供经费的支持。5、切实关心王继新等人已坚持六年的“戏曲沙龙”,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可考虑在“戏曲沙龙”的基础上,在区人事局“名师工作室”的框架下,建立“锡剧工作室”。6、调查并关心原嘉定锡剧团演艺人员的生存、工作状况,倾听他们对振兴嘉定锡剧的意见。7、最重要的是,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不拘形式开办锡剧“小百花班”,让健在的优秀锡剧演员言传身教,使嘉定锡剧艺术后继有人。如能创新体制,开办锡剧学校,相信十年后,嘉定锡剧这朵奇葩将重放光彩!
锡剧《风波太平村》在嘉定区文化馆首演 锡剧《风波太平村》在嘉定区文化馆首演( 2014年4月10日 )   4月8日,根据苏兴华同志先进事迹改编的锡剧小戏《风波太平村》在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首次公演,为全区干部群众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和精神盛宴。据悉,该戏计划公演13场。当天,区委书记马春雷,区政协主席刘海涛,区委副书记周金林等观看了演出,并与全体主创人员合影留念。 该剧共分四幕,围绕主人公苏兴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从“修路风波”到“发布民主管理通告”,讲述了太平村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小故事。该剧中,用一碗清汤面来比喻干群关系,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该剧主人公苏兴华同志由国家一级演员倪剑虹饰演,整台剧目由国家高级编导张天乐编排。为了尽量还原真实故事,全体主创人员曾先后多次前往太平村体验生活。“仅剧本就先后改了4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本全剧设想使用的道具是玻璃杯。但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从村里了解到,苏书记刚工作时一直使用的是搪瓷杯。在正式演出时,我们将道具特意更换成了搪瓷杯,增加了该剧的时代感。”张天乐说。 此外,该剧最后一幕,还特意加入了一段集体舞,展现太平村干部、群众一同吃清汤面的场景。这与该剧开始时,老农请苏兴华同志吃清汤面的场景形成呼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