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0221smile
关注数: 1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1,170 关注贴吧数: 5
凌乱的家庭,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家庭里藏着每个成员的生命状态,也藏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干净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幸运和正能量,而脏乱的家庭就会透支孩子的能量和梦想,甚至会拖累孩子一辈子。 所以说,凌乱的家庭里,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尤其是以下这3种家庭,一定要好好警惕起来。 孔子言:“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 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而一个杂物乱堆、污渍满墙的家庭只会毁坏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位班主任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班级里,有个男孩非常调皮捣蛋,不管是作业还是学习用品,总是丢三落四的,叫他打扫卫生也是随意敷衍,推三阻四的。有一次,她去男孩家里家访,瞬间震惊了。 打开门,就是一股发酸的味道扑鼻而来,玄关处丢满了臭袜子和鞋子。 一走进去,就看到客厅里的玩具和物品撒得满地都是,洗碗池的碗筷看起来像积攒了好几天,甚至有小蝇子飞来飞去的。 而男孩呢,作业本和书籍随意摊放在油腻的书桌上,他手上还抓着薯片正要往嘴里塞。 转眼一看,男孩的爸爸也是大大咧咧地坐在沙发上,面对茶水桌上的狼藉毫不在意,而妈妈还热情地邀请她喝杯茶水。 可事实是,连让屁股坐下来的地方都没有…… 一家三口生活在物品如此凌乱的空间里,状态一塌糊涂,也难怪孩子深受其害了。 父母懒惰,孩子肯定也勤快不了。 当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因为缺少秩序感变得日渐萎靡,因为缺少活动而变成懒惰懈怠的“巨婴”。 物品凌乱的家庭里,养不出井井有条的独立孩子。为人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主动收拾物品、整理房间的意识。既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改变粗心大意,懒惰拖拉,丢三落四的习惯,也能让孩子享受物品有序、整理有度所带来的舒服感,让孩子在各个方面变得更勤快积极起来。
应届生入职养老行业将享6万元奖励 应届生入职养老行业将享6万元奖励!近日,北京市提出了用钱引人、留人的奖励政策。 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预计到2022年,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但养老护理供给远落后需求,人才缺口也在扩大。应届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待遇成为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入职奖励实实在在拉高了收入,这一务实之举可以在短期内吸引应届生,迅速有效缓解养老行业人才困境。但是,“入职红包”只能解一时之渴。年轻人择业,满足基本生存发展的待遇只是基本条件,此外还需要职业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可两方面。 现阶段,除了普遍存在的待遇低之外,很多毕业生对养老行业缺乏了解,专业和职业间的存在心理落差,再加上社会一些人存在着养老行业就是“伺候人”的职业偏见,也是养老业从业人员离职率偏高的原因。 因此,解决养老行业人才困境除了要有以钱为抓手的短期方案,还要有长期打算:一方面,毕业生应该通过一线养老机构接触真实的老人,并学习相关技能,从而建立自我认同,形成从事养老工作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宣传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破除传统错误认知,并提供晋升渠道,深化激励机制,给予充分的尊重,让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更加体面。
大医院停车难问题如何解决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的医院,停车更是难上加难。 医院停车难饱受诟病,原因主要是“僧多粥少”的现实背景下,停车位是稀缺资源。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医院的共同特征是身处闹市,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院规划先天不足的弊端被不断放大。另一方面,不少医院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导致医院门口交通状况因人流密集而持续恶化。 在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城市中心区的医院毫无疑问是重要节点,其交通状况不仅影响着求医问药之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全局,一处梗阻,足以导致全线拥堵。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不少地方在积极扩大供给,例如引导附近居民区开放停车位、将医院附属设施改建为停车场、打造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等,但是仍然难以抵消医院停车需求的增量。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关键还是让就诊人群实现分流。一方面,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级诊疗,引导民众形成“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看小病”的就诊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分院的形式实现医院科室分流,做到分类诊治。这也要求我们科学规划选址,并做好公共配套设施的补充和完善。
根治导师失德失范行为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密集下发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高校教师道德及行为,然而效果似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失德失范个案仍不时闯入大众视野。 教师失德失范现象屡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行的师德行为规范尚存法律真空,针对教师出现失德失范的情况后如何处理作出尚未有明确规定。二是高校评价机制“失偏颇”,导致高校在选聘导师时,对学历、专业、职称的要求极为重视,从未或很少考核选聘导师的师德师风是否达标。三是惩处失之于软。当导师牵涉失德失范事件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将维护学校和地方声誉当作主要目标,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侥幸心理,多进行消极应对和处理。 因此,为了根治导师失德失范行为:一是以法立德,采取师德制度化、法治化举措,促进师德的固化,可以在现有相关的教育和教师法律规范中增设具有明确制裁导师失德失范行为的法条。二是改革现有对高校的评价方式和激励制度,建立“重师德”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比如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评选“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考核的重要指标,以评价倒逼各高校在导师选聘、评优晋职等过程中将师德纳入首要关注点。三是注重过程监督和违规必惩的严肃性。畅通投诉、举报方式,及时获取掌握导师心理和行为动态,发现“苗头”及时提醒并纠正。并且探索建立导师“征信”制度,将师德情况一并纳入其个人征信管理系统,一旦失德失范,就拉进信用“黑名单”。
莫让民宿游变成扰民游 近几年,各地流行民宿游。民宿坐落于村庄,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可供游客大饱眼福,而且还有不少时令新鲜蔬菜和瓜果,让游客更能大饱口福。 然而,一些游客在享受村落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在用不文明的行为破坏着村落的景观,扰乱着村民的生活秩序。比如,有的偷摘瓜果梨桃,随意践踏农地,让农户辛勤努力的劳动成果受到“伤害”;有的包夜民宿用于聚会,唱歌蹦迪又吵又闹,打乱了农户的生活节奏…… 为何仍有游客喜欢如此“冒险”?第一,有的游客希望回忆过去的农作生活,有的则对乡间作物想要近距离接触。第二,村落并不像景区一样有专人管理,一些菜地、田地也缺乏有效的硬质隔离措施,导致了游客可以随意闯入。第三、一些民宿业主为招徕顾客,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提醒、不劝导,甚至还以此为噱头来鼓励游客从事不文明的“体验”活动。 因此,为了避免民宿游成为扰民游: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增加监控设备,对农田果园进行有效隔离,设置更多提示提醒招牌,并加强巡逻、管理,组织更多村民志愿者参与劝导,对严重扰民的游客予以处罚,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游客也得把文明放心间,尊重他人生活习惯,呵护村民劳动果实,保护村落景区环境。
钟南山遭“侵权式消费”,怎样致敬“新偶像”? 近日,某网购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写着“白衣天使钟南山”的兵人手办和模型,并附有图片和视频,售价大多为700元一件,开价贵的上千元甚至近万元。 网购平台上出现钟南山的手办模型类商品,价格不菲且有热销之势,说明公众的追星视野扩大了,说明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魅力值”得到了更多社会认同。然而,商家未经钟南山同意并授权,擅自以营利为目的制售这些商品,无疑侵犯了他的姓名、肖像等权益,某种程度上还涉及舆论影响和社会道德风向,涉及实实在在的公共利益。 相较于艺人、明星等传统偶像,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作为“新偶像”,其维护自身肖像权的能力是相对薄弱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后者无专门的经纪、法务团队追踪信息、维护利益;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士”并不以公众注意力、公共知名度为生,其对于相关的商业化攫利套路是不够敏感的。 因此,为了保护钟南山们的姓名、肖像等权利。第一,建立公力救济维权机制。除了被侵权者可以与侵权方进行交涉或者向法院起诉外,监管部门可依法介入查处钟南山们被“侵权式消费”案件,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责令下架或没收商品、责令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方式,维护钟南山们的合法权益。第二,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做到主动监控、监测,积极履行平台责任,对于无法提供肖像权使用授权文件的商户,主动屏蔽相关商品。第三,公众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举报和抵制这种行为,毕竟没有利益的浇灌这种违法行为也就没有滋生的土壤。
致敬!疫情中的白衣“逆行者“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批白衣“逆行者”们义无反顾,奋战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一线。 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病毒感染的妻子——疫情防控前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正在与时间“赛跑”,他把冲锋在前视为自己的本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身患渐冻症,自身也要面对病痛的折磨,但他的心中,满满地装着的,全是病人。 当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们紧急驰援,正和武汉本地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疫情面前,他们是合力向前冲锋的“无畏战士”;病人面前,他们是带来信心与希望的“白衣天使”。他们,用坚守传递希望,用生命守护生命。迎击疫情,他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的医者誓言。战“疫”一线,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状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力保障一线医务人员医疗防护用品的齐备;同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及时解除后顾之忧。特别是一些地方针对直接面对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出台定向招聘入编、子女入园就学照顾、中考加分等暖心政策,可以考虑进行分类细化,甄别哪些可以从临时政策转变成长期政策,真正惠及所有作出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
我今年,二十六七岁 云南的天气越来越多变,但是相比湖北,依然温暖,尤其走在充满阳光的街上,树叶和微风,每次都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感。以后,就在这儿了吧。 一直希望着让爸妈住过来,感受感受四季如春的气候。想带他们去没到过的地方,看没见过的风景,吃没尝过的美食。 我啊,多希望能在这个城市有个自己的房子,让爸妈不再操心,让我陪着他们,照顾他们。 房子小一点也行,但是一定要有她一直心心念念的衣帽间,要有房间放她喜欢的东西,颜色和风格都是她喜欢的模样。等有房了,就可以在每一个空闲的周末,一起起床,一起刷牙,一起逛超市,可以晒太阳,可以养花草,可以看窗外车来车往... 等到那一天,就不用再愧疚地看着她在超市指着喜欢的东西说,以后我们的厨房要买这个,我们的灯要这个颜色,我们的卧室要装修成这样...也不用再心疼她每次都要转好几趟车,饿着肚子,只为了能来到我这个两百公里外的小镇上,吃一碗米线,住一间简陋的宿舍。 等到那一天,我就可以做热腾腾的饭菜,等着她来夸奖。 那时候觉得,二十七八岁太遥远。 年少无知的岁月,血气方刚的少年,总认为自己能做到很多。 退学复读重新考大学,考各种证书,花好几千块钱去报英语培训班,骑行六百公里去丽江,创业卖小吃,写公众号... 好像做了很多,却没有一件是成功的。 转眼就到了二十六七岁的年纪。 好像一瞬间就长大了,肩上的担子变重了,要考虑的事越来越多,再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折腾了。 又好像过了很久,依然长不大。不再那么依靠父母了,却越来越害怕失去,害怕他们老去。 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生活的艰辛、无奈和焦虑如潮水般涌来,青春的轻狂、洒脱和单纯渐渐隐去。 二十六七岁,越来越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饮食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好吃了。 二十六七岁,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二十六七岁,觉得一辈子太短,不想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完一生,还想再做点什么。 我今年二十六七岁,还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你多大? 离自己的梦想又还有多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