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水 梵净山水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91 发帖数: 6,876 关注贴吧数: 3
客观看待一季度GDP 就凭这两张截图,有资格说两句吧: 1.一季度过千确实很难。 当官方爆出连云港实际增速9.5全省第一时候,特别是全省增量还剩余1000+,只有连云港还没出数据的时候,无论是吧里还是抖音里,很多人都觉得连云港过千稳了。我也很期望连云港能过千,但是看到CPI和PPI的时候,就判断可能过千基本无望了,这两个数值尤其是PPI太低,注定了名义增速不会比实际增速高多少,21日知道结果后,果然如此。 2.一季度过千也很容易。 今天,官方公布947这个数字,估计吧里很多人很失望,“石化基地不过如此”“全年.....”,其实大可不必。诚然,很多人希望连云港会像漳州、舟山那样有个20-30%的增速。但是要看到首先他们当时基数较低,更重要的是当时正处于PPI上涨时期。所以,947,这是通缩背景下“缩水”的数值。随着疫情解封、消费回暖,复态势苏向上游传导,PPI总有回升的时候,届时即使实际增速为0,名义GDP“补涨”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3.数字背后的原因。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其实连云港挺“背”的,两件事都赶上了:PPI持续走低、房地产低迷。若不是徐圩这个硬增存在,纵使社消增速12.6%,一季度名义增速为负,我都相信。 苏州,一季度工业是负的。 福建,增量很低。这几年福建吃石化红利,泉州、漳州日子都不好过 山东,一季度增速2%。都知道山东靠地炼、钢铁、电解铝 日照,没公布数据。名义增速大概率低于0 淄博,没公布数据。虽然三产火上提案,名义增速依然不会超过3% 4.关于“十三妹”。 这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今年能否超宿迁。 先说结论:如果PPI或者房地产不能转势,恐怕难。 原因:实际增速我们领先5.1个百分点,名义增速上我们只领先宿迁1.4个百分点,两者的差距就是我们被PPI拉低的程度。如果全年保持这增速,那么我们名义上只能追赶60亿左右,而两市差距100亿出头,所以最终数据上可能超不过宿迁。但是如果PPI转正,我们的实际增速全部体现到名义增速上,那么就可以追赶200亿,分分钟超过。 为啥宿迁实际增速5.4,名义却能到10+%?确实有点反常,我只能理解为产业结构不同,宿迁的产业更面向消费端,经济复苏较快传导至其主导产业,食品、家居......没细细研究,暂且这么理解吧,有无其他原因不晓得了。 写在最后: 产业周期性波动不是我们能左右的,连云港能做的就是持之不懈的抓招商、推项目、强产业、优环境(来自新闻SJ原话),唯有新项目持续落地、老项目不断做大,以实实在在产出品的增长,才能真正以不变应万变。 朋友们,连云港正处在新世纪以来最好的时候,即使我们被宿迁超了(不是连云港不快,而是宿迁太妖孽),但是连云港在全国排名依然持续攀升、今年全省增速最快是大概率。作为普通市民,项目建设距离我们太远,但不代表经济增长与我们没有关系:连云港不是某个人的连云港,是530万连云港人的连云港,这世界没有救世主、领导也不是万能的,能走多快多远还是要靠千千万万人的奋斗。所以,谁都可以嘲笑连云港“十三妹”,唯独连云港人没有资格,更不用说置身事外、冷嘲热讽,别扯什么指出问题是为连云港好,“挑刺”谁都会,没有行动一文不值。把嘲笑连云港当做“高明”、彰显“与众不同”,只会被人当作小丑...... 也说四句话吧:强信心、塑形象、汇人气、添活力
谈一点与城建相关的想法:解放东路片区改造 改造范围:港城大道以西、310以南、大浦河以东、凌州路以北改造目的: 1.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哑铃状城市结构,解放东路(宋跳)正处在哑铃中间腰部,推动城市融合发展“腰”岂能出问题?实施片区开发整个宋跳片区就活了,也能呼应一路之隔的万达北片区。结合猴嘴也在搞三区中心建设,整个城市的中心更往北移。同时,把商贸业迁到浦南等地,可以有效增加浦南等地人气,把李强时代投入的基础设施用起来,而不是摆在那长草,也有利于三区融合的事情。 2.改善城市形象外貌。片区东边是高新区、南边是主城区,西边是湿地公园,就是繁华之中的棚户区,建筑低矮破旧,商户杂乱无章,人员鱼龙混杂,周边小区很多建的不错的小区(比如博威、华侨城、一品苑)都受其影响。同时很重要的是:进出市区的重要窗口,尤其是铁路方面,坐在高铁上两侧又是棚户区,又是小市场,还有看起来要倒的破旧厂房,真的是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3.优化道路交通体系。由于解放东路两侧汇聚大量建材、钢贸、汽配、五金等产业,大货车云集、小三轮遍地,堵车、延误是常态,导致此路难以承担开发区(连云)——海州方向的交通疏导,实施片区改造结合临洪大道建设,可以分担部分港城大道交通量。同时,通过片区改造,新建道路,可以打通内部支次道路,比如青峰路、振华路.....实现片区与高新区、主城区、宋跳片区的有效衔接。 4.完善产业功能形态。商贸业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除了我们关注的综合体外,以五金、建材、汽配......为主的销售、租赁企业,也是商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规模超过大型商超。目前,市区相关业态发展还处在小、乱、杂的局面,却缺乏做大空间。结合片区改造,另择他地(比如浦南)高标准建设专业商贸园区,可以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改造主体:农发集团、海州区 资金平衡:此片区改造一大有利之处是:国有产权很多(很多产权在农发集团手里)。片区改造时,可以由农发集团等牵头在浦南等地新建专业商贸物流园区,现有租户同面积搬迁,付出成本只是新园区的建设费用(可以通过后续租金平衡)。对于私有产权,也可在新园区里给予产权置换。此片区搬迁后,修改土地利用性质,溢价足以平衡新园区建设、安置成本(已出让木材厂地块楼面价5000+)
看某些人帖子有感 闲来无事看到老马关于228改道的帖子 高喊228线路不合理,又是新光路居民、又是连云新城形象 大言不惭能从228路线上看出市领导啥也不懂 还要跟规划设计部门理论理论 (咱先不论其讲的有没有到道理) 老马同志,如果没记错 你天天高喊的沿海高铁基本跟现在228一个方向吧 我就搞不明白了 公路影响这影响那,铁路就不分割?就不扰民? “中云和云山两地那是寸土寸金,多条道路穿越这两地会严重阻碍两地的产业建设” 这是你说的吧? 随时可以进出的道路穿越阻碍产业建设,铁路没事? ............................................ 有人发过一篇帖子《带着私心杂念来讨论问题,会害了连云港》 可是这个吧里,私心杂念最顽固的就是你 海州你重点攻击对象、赣榆没少泼冷水、开发区几何中心你依然要发表见解 一时一个见解,随手就是个规划,水平高于...... 互相矛盾、自己打脸的也是你自己吧! 6月29日,你发帖《为连云港围绕港口建设立体交通网点赞》 我就问你一句:按照你说的228禁止大货车通行,疏港车辆从哪走? 你连云区最大工业企业大户华乐合金、板桥园区车辆怎么走? 这就是你说的“围绕港口建设立体交通网”? ............................................ 最后,我知道你的小算盘在哪 什么影响这那,影响云山中云产业什么的都是假 你所鼓吹的,不就是为了228改道,徐圩—连云更便捷么 继而希望因此连云就能获得徐圩的溢出....... 其实,从你之前反对徐新公路快速化就能看出来 徐新公路车多不多、马涧堵不堵,每个奔波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更有发言权 还大言不惭的讲“私心杂念”? 其实你根本不懂规划,想到一个事情就“灵光一闪” 也不管可行不可行,也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 甚至对自己、对连云区、对东部有无负面影响 反正就是你对,别人都不如你。因为“我最爱连云港”
其实一切只是笔生意 关于江海大赣榆校区 贴吧有消息前几天,也就是14、5号就知道了 现在,有说好、有说不好,甚至有人上升到某种高度 想说:这只是一笔生意 既然是生意,那就看筹码是否合适 而不是我们第三者屁股决定脑袋评判是否合适 1. 先决背景:要不要建新校区。 这个其实是没有多大争议的。 淮工建新校区想法由来已久,升格大学后尤为明显 新校区建在哪?海州、连云、赣榆...... 没有那么多阴谋,什么三区融合、什么海州团体的 就一个问题:钱!没钱新校区就是0 海洋大学就像一个想买漂亮包包的小姑娘 钱从哪里来?省里不给钱、市里不给钱 自己私房钱拿点出来,剩下只能找相亲对象要彩礼么 谁彩礼给的多、给够了,包包(新校区)就成了 2.江海大这次是下决心的。相比较江海大之前的态度,我认为这次绝对是诚意满满。因为只保留苍梧校区,其他几个校区土地都拿出来了。大家只看到了赣榆拿出10亿,新校区50万平米建筑+配套设施+装修,费用没有25-30亿是根本不够的。10亿之外剩下的10-20亿怎么解决?只能是土地。江海大把地都拿出来了,尤其是最值钱的通灌校区+苍梧校区剩余土地拿出来,为整个项目项目的资金平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PS:吧里有人讲苍梧校区后面那块地不能开发,最值钱的就是那块地。 2.赣榆是干大事下血本。对于赣榆而言引进这样一个校区绝对是城建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赣榆城建甚至三区融合都有极大推动。当然赣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00亩黄金土地+10亿真金白金,按照市面价土地至少值100、200亿。当然一级政府有这个好处,就是可以做加法,琴岛天籁这2000亩地没卖可以在别的地方卖2000亩么,反正指标还在、购买力还在。实际付出的只是2000亩地的土地开发成本,加上10亿建设资金,总共20-30亿吧。这些钱买一所大学,值不值? 3.关于市里的态度。其实无论新校区是在赣榆还是连云,对于市ZF而言都是左手倒右手,不像新引进一所大学,那是做加法不一样的,而对于赣榆来说那是无中生有做加法。能到形成今天的成果,肯定是市里点头的,还是因为赣榆出10亿,剩下的建设资金是市政府兜底的。并且几个校区收回,后续无论是卖掉、还是重新利用,赣榆是做不了的,海州连云也是做不了的,涉及土地变性、招拍挂、规费计提......只能是市级进行统筹运作。PS:有人讲江海大搬迁不需要市政府同意,除非去外市,市内资金土地哪项不需要? 最后不吐不快吧:这次终于没要地盖家属区,估计学校也是被淮海花园弄得够够的吧,把市里得罪了,在老师那却里外没讨好。至于区里给4000的补贴,算起来也是不小一笔钱,但好在也是增量,可以从出让金、税费里转出来,更多也算是帮学校做老师工作吧,要不老师能全票?实际上真的有多大必要么,从淮海花园到琴岛30-40分钟足够,南京很多大学从老校区到江宁、浦口都不止这么长时间。
驳唉声叹得到《jslyg清浅说的对,核电税收数据方法是对的》 1.说“累计上缴各项税费约150亿元,对连云港市地方财政贡献约40亿元”。核电吹们总是吹嘘核电是“连云港第一纳税企业”,不过是不要脸的文字游戏罢了。实际情况是:核电企业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自2007年投产到2016年底,田湾核电共缴国地税148.64亿元,两项退税分别是60.28亿和16.12亿元,合计退税76.4亿元,实际缴纳税收72.24亿元。上缴税收部分被国家、省拿走部分,留给连云港的不足40亿元,平均每年3亿多元。 无脑吹们硬拿减税前税收鼓吹自己是第一纳税大户,如果可以这么算,那我坚持连云港海关是连云港第一纳税大户,海关代征税税额绝对高于核电,也是归属国税,只是全部不留在地方罢了。 2.说“田湾核电一期工程2台机组以每年消耗50吨核燃料,减少消耗标准煤约5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76万吨、二氧化硫约12万吨,氮氧化物约4万吨”。论坛某部长讲“核电,更大的作用,是置换环保、能耗及用地指标。否则连云港只是个地级市,又没有苏南的特权,石化与钢铁这种大能耗指标项目难上马。另外连云港能拿那么多、那么大面积的国家规划,需要占用大量用地指标,这个核电也有功劳。 整天在论坛觉得自己牛哄哄什么都懂,可是没人告诉你们核电的减煤不计入连云港指标么?盛虹炼化的煤炭指标是核电解决的么?盛虹的200多万吨指标,使我们靠压缩小锅炉挤出几十万吨指标,是靠徐圩新区先后与省内14家企业签订209.65万吨煤炭替代量指标交易意向协解决的。说起来可怜啊,全市才大几百万吨的煤炭指标,上石化基地这么大的项目,全靠求爷爷告奶奶争取来的。核电,请把***点,这种功劳请不要往自己身上揽。 ”用地指标核电有功劳“这个就是连脸都不要了。部长你连建成区面积都搞不清楚的人好意思来谈这个么?国土指标来说,炼化基地用的盐田都是工业用地,走的是流量指标(工矿用地复垦),而不是新增指标(农业用地转工业用地),这也就是为什么盛虹那么大的用地不需要报到国土部(自然资源部)批准,新机场用地却需要国土部批准。规划指标,炼化基地到现在都没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这个指标是根据城市人口等核算出来的,基地一期的指标还是靠调整徐圩其他地块指标拿过来的,你核电有何功劳? 不但没功劳,核电有10公里的烟羽区,以核电为中心10公里内不允许新增大型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板桥那么大片地没法开发利用,烧香河两岸为什么做上合物流园?因为那块地就不允许建设大用工量的企业、医院、学校和居民区。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核电无法开发利用,请不要拿用地指标来伤人。 的确,每年3个多亿的地方留存税收,对于每年只有3、40亿元的市本级财政来讲,确实不错。可是代价呢? 1.因为核电,海滨大道只能建跨海大桥,请问多少钱? 2.因为核电,大片海域被征用,上千渔民无法养殖失去生活来源,请问多少钱 3.因为核电,板桥上百平方公里无法开发建设,请问多少钱? 4.因为核电,上百万人冒着风险,请问多少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