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炼龙辰 黑炼龙辰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71 发帖数: 3,278 关注贴吧数: 33
随想:书行与书场-纲丝有话言 逛书市与书网,发现近来历史学书籍大热,无论是深层解密朝代更迭,权力游戏,还是逆向剖析帝王之师,文臣心理,每一本都有独特的标题,每一本都仿佛勾人心绪。我是爱看些书的。其中最关注的是关于明朝重臣王守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努力拓展,也绝不会无边无沿。这一点上我承认我可能孤陋寡人了。我确实是从当年明月的笔下才知道或是了解这几位我读后极为欣赏的人物,比如于谦,比如王守仁......不错,这两位,甚至更多的人物,就活生生的存在于过去的年代只是我未曾去有机会探究了解而已。可我认为,终归是需要一个平台或是一个契机,才让人们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如今关于知行合一的书特别火,而我始终认为,这是有些归功于《明朝那些事儿》的问世和传阅。也许对于别的作者这种想法并不公平。我也只能表示抱歉了。他把他们推出来,后来的你们把他们搞火了。这里有个时间顺序。不能忽视。 如果说看书是老爱好,那么听书却是我从没想过会喜欢上的一件事。因为一个人。我们听单口,我们看“坑王驾到”,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也因此爱上了说书的人。并且相信是他使这一切有了发展的可能。可我发现,每一次提起他的定场诗,提起他在单口里的箴言,就有人跳出来说,这些东西老早就有了,又不是他发明的。不信你去听谁谁,还有谁谁。那些话书里都有,不信你去看菜根谭,不信你去看今古奇观,一点都不新鲜。哈哈。我只想说,废话!他就是一普通人,您是否还指望他写出史诗级巨著么。关键东西是死的,它就在那,也得有人重视,有人愿意挖掘整理吧。好比地里种着茄子,没有人摘,没有人洗,没有人炒,何以成菜。我们都清楚,他这些年做了什么。 举个例子,泥地里有一个古老的物件,有人看见绕了过去,有人看见踢两脚,有人想捡又怕麻烦。这时候后有一人把他从泥地里提起来,拿回家小心冲洗清洁,修补内外的伤痕,简单装饰一番,然后放在桌子上,铺上蓝色的绒布,整理出一间干净的屋子供大家欣赏,当然参观价格不贵,面向工薪......这个东西得以重新焕发光彩。这是爱护它,还原它本来面貌,小心维护,而不是大刀阔斧的切割打磨,扔进车钳洗刨。后来,有人拍照,有人采访,有人为了它特意写了一篇专稿......它又有生命了。它火了。 这是谁的功劳。 我清楚有这样一群人,无论听单口听开场诗,听相声,只服一个人。他就是使那件古物重新问世的人。我们除了感谢造物主造出此物,也想遵循一个新来后到,吃水不忘挖井人,难道不应该吗。尤其是饮水者们。p.s.我说的可不是水的起源。(饮水思源,人人有责。) 话说远了。无非是一句,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他种了善因,做了一件利于相声的事,所以让一群人迷上他,有什么不让人信服的呢。至少在老和之前,我也没想过,我愣会耐听那些小曲儿。也别再说“他和俞伯牙怎么比”这种话了。人家不会填词谱曲,花功夫收集就够不易了。至少这事,他做了。 生产之功自然重要,重生之功更不逊色。我是乜么以为的。 即是随想,我料自己也什么逻辑可言。随想随说吧。一点看法,确确实实代表的自己。话多无味,就此收笔,看书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