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不是狐狸哦~ 西北第三号
胡莉大号。此号易封,一般静默...
关注数: 58 粉丝数: 928 发帖数: 30,149 关注贴吧数: 74
口技男子可吹出30多种鸟语引鸟避开捕鸟网(图)善良的老人常用“鸟语”引鸟避开捕鸟大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近日,记者在长春市劳动公园遇到一位擅长口技的人,站在他的面前,听着他嘴中发出的百灵鸟、画眉和黄嘴等近30种鸟的叫声,会使您有走进百鸟林的感觉。  独自出行 随身带“百鸟林”  昨天,一位男子慢步在劳动公园,随着他的前行,各种鸟的叫声也慢慢向前。开始,大家还以为他提着鸟笼向前走,可仔细一看,他是只身一人散步。与男子擦肩而过时,声音的秘密才被发现。原来他嘴里不时发出各种鸟叫声,让人有身临“百鸟林”的感觉。一路跟随,从他嘴中发出的鸟叫声,竟有百灵鸟、画眉和黄嘴等近30种声音。男子叫薛志林,今年48岁。20多年前,他特别爱养鸟,也爱听鸟叫,无意中他发现自己能分辨出不下6种百灵鸟的叫声。后来,他开始学不同的鸟叫。  开始,他试着卷曲舌头吹气发声,但怎么也没有那么细的声音。练习几天后,他又用树叶,甚至借助树皮学鸟叫,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后来,他试着把一条苞米皮放在舌尖上,用力一吹,竟发出特别清脆的声音。有时,他为了找到能发出清脆声音的苞米皮,就到卖烤玉米的地方满地找苞米皮。借助苞米皮,他一练就是20多年。因为每次学鸟叫都要借助丹田气,现在,他不但肺活量非常大,就连腹肌也特别好。  有一心愿 梦想上舞台表演  有时,薛志林在小区内学几声鸟叫,小区内不少养鸟的人家就有“共鸣”。天气暖和时,公园内嬉戏的小鸟,听到薛志林的“鸟叫”,就会聚到他周围的树上盘旋。善良的薛志林,最恨抓鸟的人,每次他发现有人设鸟网,他就会在相反的方向变换各种鸟叫,以免可爱的小鸟被网住。现在,和他学鸟叫的就有十几人。他说,如果有机会,他准备像洛桑一样走上舞台,向观众展示绝技。(东亚记者周东魁 摄影张秋磊)
世界最大的淮河象“现身”江苏2016-05-16 10:14 你知道吗?5万~10万年前,江苏就有成群的大象,它们是非洲象的祖先,学名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象)。近日,宿迁市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发现了一具很完整的象化石,它的象牙长2.2米左右,肩胛骨、肋骨、腿骨分散,疑是一头惨死的成年公象。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头淮河象,在目前发现的个体中是世界最大的。这是安徽古生物陈列馆里的淮河象化石,这次发现的比它还要大 资料图片 化石体长8米身高约4米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邹松梅介绍,淮河象化石是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在泗洪县石集乡毛山整理土地时发现的。现场,这头古象的骨骼散乱分布在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头骨位于臼齿的前方,腿骨离肩胛骨至少有2米远,脊椎骨也散乱分布在四周……“从现场来看,这是一头成年的淮河象。”邹松梅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根据现有的化石推测,这是一头成年公象,生前从牙尖到尾巴长度有8米,身高约4米,体重有几吨重。以此推断,这头淮河象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个体中最大的。 “淮河象化石在泗洪并不是第一次发现。”邹松梅说,2010年6月16日,泗洪青阳镇南砖瓦厂工人用挖掘机取土时发现了一些零碎的化石。“这次发现的化石保存非常完整,实属罕见。”发现的淮河象臼齿 邹松梅 供图发现的淮河象肩胛骨 邹松梅 供图 “根据地层来判断,这头淮河象应该是生活在距今5万年前左右,当时老虎、狮子、狼等猛兽都有了。”邹松梅说,淮河象化石向南延伸,就是距今约5万年前后的下草湾古人类遗址。下草湾遗址是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可以推测,当时,先民们与大象、犀牛和鹿等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邹松梅说,当时,淮河流域都是原始森林,气候比较温暖,没有现在这么四季分明。 可能跟猛犸象并存过 影片《冰河世纪》中,猛犸象披着厚厚的毛,门牙都是向上弯曲的,看上去很凶悍;而淮河象看上去温顺,它们的牙齿长得很奇特,臼齿上有花纹,仔细辨认,这些花纹都是菱形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很美观。 “淮河象在我国东部及日本一度非常繁盛,它是现代亚洲象的堂兄弟,可能是现代非洲象的祖先,生活在距今12万年前至1万年前间,在晚更新世晚期突然灭绝。”邹松梅说,淮河象生活的年代跨越了从温暖潮湿到寒冷的变化。早期,气候温暖潮湿,但进入冰川时期,由于气候寒冷,淮河象和猛犸象一样,身上长起了毛。 邹松梅说,猛犸象有可能一度和淮河象在世界上并存过一段时间。除了猛犸象,在淮河象存在的这个时期,还有东方剑齿象和亚洲象等象种。但这些种类的古象并存的时间并不长,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古象品种渐渐就消失了,能够从那时候延续至今的不多,亚洲象是一个。 淮河象是如何灭绝的?邹松梅说,淮河象块头很大,是“大胃王”,在它存在的后期,淮河流域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原始森林、河流渐渐没了,长江也开始形成,阻断了南北交通,给它们迁徙、觅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它们就这么被饿死了。 当然,这只是推测,淮河象真正灭绝的原因还是个谜。
余姚发现2米长通体金黄大蛇 专家鉴定为白化的黑眉锦蛇 2015-10-16 07:44宁波晚报评论(53人参与) A-A+这条黑眉锦蛇得了白化病。   “有人在余姚城郊磨刀桥路旁的茭白田里,抓到一条通体金黄色的蛇。村里人都说从未见到过这种蛇。”昨天,市民赵先生给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来电,他从抓蛇人那里买下了这条罕见的“黄金蛇”,打算放生。在放生前,希望请专家鉴定一下蛇的身份。   专家鉴定是白化的黑眉锦蛇   赵先生说,这条蛇长约2米,连眼睛都呈黄色,因为罕见,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蛇的种类,也没人曾见过这种蛇。   赵先生给蛇拍了几张照片传给记者,记者随即将照片传给浙江省林业厅森林监测中心,该中心蛇类研究专家王聿凡看到蛇的照片后很兴奋,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这是一条得了白化病的黑眉锦蛇,非常罕见。”   “你注意到没有,这条黑眉锦蛇的眼睛都白化了。”王老师说,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长可达2米左右。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由于该蛇具有较大药用价值,常被捕杀,数量已经不断锐减。   它已被送到四明山放生   得了白化病的蛇,蛇身不应该是白色吗?王聿凡说,通常,大家认为蛇得了白化病,应该就是白色的,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白化病是一种基因缺陷,是缺少编码生产黑色素酶的基因,也就是说身体里缺少黑色素,但缺少黑色素不等于就一定变成白色的。   所以,这条得了白化病的黑眉锦蛇变为“黄金色”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可以拿比较熟悉的黄金蟒做例子。黄金蟒是缅甸蟒蛇的白化突变种,是一种十分稀少的变异品种。黄金蟒的成体可以长到约7米长。在野外的黄金蟒如果有机会与另一条黄金蟒交配,就会将它独特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这种几率十分小,野生蟒蛇白化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因而黄金蟒十分难得。   王老师表示,野生条件下黄金蟒无法存活,因其本身就是种病态,体内缺少黑色素,免疫力低下易患多种疾病,原有保护色功能的丧失无法躲避天敌并且会因为吸收过多紫外线而死亡,现存个体均为人工繁育。这条黑眉锦蛇野外也不好生存,尽量不要放生。   昨天下午1点多,记者联系上赵先生告诉他这条蛇的情况后,他有点犯愁。“专家说这条蛇很稀少,可我不能养它啊,老婆看到我把蛇提回家,她吓坏了,直接把我赶了出来。”赵先生说,这条蛇是他花500元买来的,买它时就是用来放生的,有人见到这条蛇愿意出价2万元购买,他都舍不得卖,生怕蛇被卖走后让人吃了。他决定还是把蛇放生森林。   昨天下午3点,赵先生给记者传来了一段放生这条“黄金蛇”的手机视频,他将这条蛇带到余姚四明山放生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