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鸡🎅 激动_Odin
关注数: 243 粉丝数: 2,619 发帖数: 138,142 关注贴吧数: 200
论u盘式生存 说句在本吧得罪人的话——U盘式生存其实就是个噱头,不具备普遍价值。 计算机支持U盘,但U盘只是计算机系统的衍生物,既非根本,也非优势。U盘方式能存储、能搞多媒体、能满足生活化要求,你让他做个中央处理、图像加速、硬件管理试试? 具体到个人,你也许可以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罗胖之类的文化业就很合适,但完全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技术类和管理人也勉强可以,但实体经济和商务系统就不能用这个方式,而这才是社会就业的主流。根源在于其内在资源积累方式和价值评价体系的不同。 忽视行业特点一概而论的U盘式生存听起来很过瘾,但实践上是要害人的——莫言在穷山沟里都能得诺贝尔奖,大山的儿女最后还要走出去,因为99%以上的社会成员不能从事他的工作。这种生存方式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手工艺人、江湖行业、投机师,哪个朝代没有啊,混得好的当然不少,潦倒的恐怕是大多数吧?如果你非要说这是能力问题,我也不争辩,其实这是行业特点决定的,当了U盘就要有被人弃置不用的准备和承担本职能力以外风险的强悍神经,而大多数社会成员还是要留在稳定生存的实体行业——也就是组织化行业里。 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确实在变化,从微观看组织控制力似乎在减弱,但全社会的组织化趋势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不是靠人身依附,而是行业依附、技术依附。美国人的U盘化意识是与生俱来固化到骨子里的,一样就业危机城市破产无可奈何,贩卖的中国就成脑白金了? 我也常听罗辑思维,某种程度也喜欢,主要是提供了一些新鲜的思维视角,推荐的书籍不错,但不得不说,热闹多、噱头多、鸡血多,理性积淀明显不足,您别太认真。 当然可能是我要求过分了,毕竟这只是个文化节目。
这是我常在空间发的 应试教育、生物演化与博弈论。(博弈心理学懂不?你看过的)@刘孟奇 后来一想起这么屌的名字,一看就是民科,因为我着重想讲的就是这个。首先我们考虑只有2个学生的情景,这总是可行的,因为多人博弈可以规约成2人博弈。 假设学生有2种策略——应试、不应试 并且,应试是有花费的(这容易看出,应试要花时间(比如做题←_← ),要花钱(买参考书),还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坏←_← 说的就是我自己),而2个人,假设他们的能力相同,那么受过应试训练的人可以“看起来”更优秀。 据此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收益矩阵 &      应试      不应试 应试      (1,1) (0,10) 不应试    (10,0) (5,5) 可以看出,唯一的纳什均衡为(应试,应试) (关于详细过程请看说明贴) 所以,似乎整个社会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很明显,(不应试,不应试)为明显的帕累托改进,按照经济学的一般思考过程,我们就要来讨论一下整个帕累托改进为什么没有实现?他是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实现它?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假设博弈的不只是学生1和学生2了,还有第三方,但是第三方不是学生,是出售参考书的,我们暂时叫他为王后雄(*请(huan)勿(ying)对号入座)。 所以扩充后的收益矩阵如下: &        应试        不应试 应试       (1,1,2a)    (0,10,a) 不应试     (10,a)    (5,5,0) *a为每卖出一本辅导书,王后雄的收益,很明显,a为大于零的有理数(难道你见过根号2元钱?) 好的,看出来了吧,(应试,应试)这个纳什均衡,对王后雄的收益是最大的,这是巧合么?当然是巧合,但是,事实上,卖参考书的不只是王后雄,还有各种大学(@聚焦课堂之于四川大学,请对号入座)各种机构(太多了不点名)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对于他们“刚好”是这个唯一的纳什均衡的受益者,有2种解释。1.他们博弈论学的很好,看出来了这个纳什均衡,然后决定做这一行业。2.他们虽然高中毕业就没学数学了,但是机智的资本主义思想让他们知道这里存在利润(事实上在纳什均衡出现以前,经济学也就是追求利润而已,并且现在也不过是用纳什均衡来指导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已。),于是这里可以引用马克思的那句话了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什么,你说你不是资本家,看来你高中政治的会考一定是作弊过的了23333.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