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绿荷不自意 清风绿荷不自意
去者不留。
关注数: 3 粉丝数: 373 发帖数: 12,423 关注贴吧数: 25
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关于比库们行医、算命、给祝福等等。佛陀在巴利圣典说里,进行这些活动的比库们,是在进行tiracchànavijjàya(直译为**明)低俗的技艺,是邪命而活。——《长部.梵网经》及《长部.沙门果经》 涵盖在这一词的活动包括:算命。看风水。驱邪和驱鬼。念咒。为一些事(例如结婚、公司开张)选吉日。激起性能力或致使性无能。进行洗礼(例如洒“圣”水)。行医。对于完整的例举,请参考其出处的经典。 佛陀说,这些事对比库来说是邪命。在这些事当中,有些如果惯性地进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比库犯上很严重的罪,称为桑喀地谢沙(僧残)。——《律藏.桑喀地谢沙.第13条》  佛陀制定这条戒,是因为住在吉达吉利的六群比库及他们的随众比库,染上了坏习惯,例如:他们种花树,叫人种花树;他们浇花树,叫人浇花树;午后进食;饮酒;跳舞;唱歌;奏乐;参加运动;玩游戏等等。 有一次,有一位外来的比库要去舍卫城拜访佛陀,半路留宿在吉达吉利。在托钵时,他依照佛陀所制的戒律而行止:无论来去,无论往前看或往后看,无论弯手或伸手,他都很有威仪,眼向下看,只盯着前面的一犁之处(二米以内),这位比库的行止很有威仪。  然而,当吉达吉利的民众见到这位比库时,却这么说:“这个比库,就好像是愚人中的愚人、傻瓜中的傻瓜,这目空一切的比库是谁?谁会去供养他钵食? 我们的导师们(指那些腐败的六群比库及随众比库),比如阿沙积比库和布纳巴素比库的随众,他们多么地有礼(好像在家人一样,他们向在家人打招呼、且经常主动地打招呼); 我们的导师们(腐败的六群比库及随众),友善、说话好听、充满笑容,说:‘来,欢迎你们来。’他们不目空一切,他们很容易亲近,他们是先开口说话的人。因此,我们应该供养他们钵食。”  那些吉达吉利的在家居士们,已经腐败到使持守戒律的比库被轻视与忽略,甚至被辱骂。反之,那些不持守戒律的腐败比库,则受到赞扬与护持。当时,有一位具备智慧、有德行的男居士,邀请该持戒比库去他的家里,供养他食物,然后请他去向佛陀汇报这里的情况,并请佛陀派一些比库来吉达吉利,整顿这里的已经腐败的比库们。  来到舍卫城之后,该比库告诉佛陀事情发生的经过。于是,佛陀便派沙利子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及一大群比库,去到吉达吉利,以便正式地驱逐那些腐败比库离开吉达吉利。但是,那些六群比库及随众们却不肯听从。  过后,佛陀便制了第十三条桑喀地谢沙(僧残)戒。这条戒律注明,僧团可以驱逐某位比库,如果僧团认为该比库是:败坏俗家者,行为腐败者。如果该比库第三次被驱逐后,还是不肯改过及离开,他便犯了桑喀地谢沙罪。关于佛陀对这条戒的分析,请参考注释。 见到被他败坏的俗家,是他的在家施主们,而他被控诉的腐败行为其实是有限的:1.比库偷花去送人或拿去供养舍利塔。2.比库偷花给人拿去供养舍利塔。3.比库鼓励人供养花给舍利塔。4.比库把自己的食物给人,以赢取人们的欢心。5.他给人能够使得身体舒服的东西,或医人。6.他作为俗家人的传讯者。 《律藏》的义注解释:“接受在家人的命令:这是不应该做的。接受了它,每走一步便是一个恶作罪。”比库腐败的行为是:1.比库种花树,或叫别人种花树。2.比库浇花,或叫别人浇花。3.比库摘花,或叫别人摘花。4.比库做花饰,或叫别人做花饰。 而其他的午后进食、饮酒、跳舞、唱歌、奏乐及参加运动等,则包含在其它的戒条里。佛陀对于比库腐败的定义,是该比库导致有信心的俗家(在家居士们),不再对三宝有信心;该比库导致这些在家居士们对正法不满。  《律藏.小篇.第五章》列出比库错误的诵经方法:当时,六群比库(六位恶名昭彰的比库及随众比库,这六位比库每一个都有许多随众。佛陀便是因为他们的恶行,而制定了很多条戒律),以歌诵的声调,唱诵经典与法。  人们批评、非难及四处传言道:“正如我们唱歌,这些释迦子沙门,也以歌诵声调来唱诵法。”持戒严谨的比库们,批评、非难及四处传言道:“这六群比库,怎么可以用歌诵声调来唱诵法?” 他们通知佛陀。佛陀便严厉地批评它,以及解释:“诸比库,对于以歌诵声调来唱诵法者,有这五种坏处。是哪五种?1.他自己被声音迷失了;2.或其它人被声音迷失了;3.或居士批评;4.或当他致力于令声音完美时,他的定力中断了(由于专注在声音,他忘了接下来的经文); 5. 跟随他的人们堕入邪见。诸比库,这些是以歌诵声调来唱诵法者的五种坏处。任何比库这样唱诵的话,便犯了恶作罪。”除了《律藏》的这些记载,也可参考《增支部.五集.歌诵声经》。当时,众比库对语调有疑问。他们告诉世尊这件事。世尊说:“诸比库,我允许语调抑扬。”这是指,可以跟据经文的自然节奏来念诵,没有加上任何歌唱的声调。 诽谤佛法僧: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关系到在家信徒和出家弟子的某些恶行。佛陀在《增支部.八集.倒转钵经》说:“诸比库,如果要的话,僧团可以对拥有八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把钵倒转过来。 (其涵义是,僧团拒绝接受这样的在家信徒的供养。但是,个人比库并不能够这么做。举例而言,如果他对某个信徒生气,或因为他拒绝接受某种食物。把钵倒转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只有僧团才能够依照佛陀在戒律里所定的程序来做出决定。)  佛陀说:“是哪八种在家信徒?1.他到处破坏比库们。2.他到处伤害他们。3.他到处把他们赶出村子。4.他辱骂、毁谤他们。5.他导致比库们之间不和。6.他毁谤佛。7.他毁谤法。8.他毁谤僧团。” 关于在家居士们毁谤法,这包括了毁谤巴利三藏圣典的任何部分,包括古代的巴利注释,以及毁谤佛陀教法为枯燥无聊、太神奇到不可相信、重复到令人厌烦、性别歧视等等。佛陀解释,这种行为是以挑剔的心,吹毛求疪地闻法。 佛陀也提到,这是在家信徒在佛法方面衰退的七个因素之一(《增支部.七集.第二衰退经》)。有关自己对巴利圣典的理解和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思维方法,是承认自己:“我缺少信、缺少定、缺少慧。”  佛陀也在《增支部.八集.表达不满经》说:“诸比库,如果要的话,在家信徒们,可以向拥有八种素质的比库表达不满。是哪八种?1.他到处破坏居士们。2.他到处伤害居士们。3.他辱骂、毁谤他们。4.他导致居士们之间不和。5.他毁谤佛。6.他毁谤法。7.他毁谤僧团。8.他们见到他去不当的去处。” 在此,如果某比库的去处是妓女,或是寡妇、老处女、太监、比库尼、酒店;或比库住在某处,时常和众王、众王的官员、外道、外道的弟子们相处,不适当地和在家人相处;或比库培训、时常拜访、尊敬那些无信、不可信赖、粗暴无礼的家庭,这样的人与家庭等,会希望比库、比库尼、在家男女弟子,受到伤害、不幸、痛苦、不能终止束缚。——《清净之道》(Vis.i.45)  因此,这包括了比库们不能去找算命先生,不能去找巫师、不能去商店或市场、不能去餐馆(尤其是午后)、不能去不是佛教圣地的旅游景点。比库也不能时常在不适当的时候,去拜访在家信众、俗家的家庭、不能去监狱探访等等。 ——摘自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的开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