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Nova LostNova
关注数: 7 粉丝数: 12 发帖数: 1,271 关注贴吧数: 23
元代行省制度简介 苏拉在书中提出的藩镇的解决方案就是行省制,而元代的行省制和书中的行省制又有一些不尽相同之处,下面是《元代行省制度》的摘要内容。 一、起源和演化: 1.金行台尚书省:汴梁行台尚书省,设尚书省左右丞相,左右丞及六部建制;尚书省宰执临时派往某地执行军事等使命;宣宗南迁后例外授予的行省官员。 2.蒙古国燕京等三断事官,四特征:①汗廷直接委派,直接对大汗负责;②带断事官衔,与汗廷总治政刑的断事官互为表里;③断事官由若干人组成,采用共同署事的方式处理政务;④这些断事官综揽民政、财政、司法等,职权广泛,还有“行六部”之类的分曹属官。 二、机构组织和圆署分领制 1.行省长贰正官: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佥省、同佥。 2.左右司: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 3.掾属:正、从八品。 4.其他直属官司:检校所,检校一员,从七品,书吏二人;照磨所,照磨一员,正八品;架格库,管勾一员,正八品;理问所,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首领官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另有令史十名,通事、译史各一名;都镇抚司,镇抚一员,从四品,副都镇抚一员,二者同属“内任官”,由枢密院任免;儒学提举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蒙古提举学校官,秩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七品(主要设置于江浙、湖广、江西等江南诸行省);官医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5.圆议连署与分领制:元代绝大多数官府实行多员制,多员正官处理庶政基本方式,又是圆议连署。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名行省长贰官,也采用圆议连署。基本流程为,①首领官“拟定”所议之事;②若干名正官列坐一堂,同堂议论,“相次剖决”;③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④议定之后,自下而上,联名题押判署。分领制,与中书省正、副宰相分领某项政务类似。 三、行省的两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前期,派出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政务,多数行省性质仍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中后期,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官府,元廷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做了重要调整:1,。“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2.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员为长官,即使设左丞相,品秩仍为从一品,比都省低一级;3.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的体制,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四、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 对辖区财富的统领督办和以行省为单位的上供留用,最能体现行省为中央搜刮各地财富又兼替地方分流部分财权的功能。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吏部负责。 五、行省权权力大而不专 元廷制定了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1.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互相牵制,分权制衡;2.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中书省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科等管理;3.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4.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主要人物年龄小考 在整理书中时间线留意了下人物年龄,但是因为没有提及人物生日具体日期,所以用年份对应年龄的方法进行确认,同时也发现一些有趣的小BUG。 一、高岳 1.闲棋冷子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中提及“瑶英自十四岁入元相的芸辉堂,共过去七年的光阴…”可知薛瑶英二十岁,八隽锦绣图中提及“虽然他的年龄比瑶英足足大了五岁”可知高岳二十五岁,生于752年 2.云韶送五穷(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中五穷鬼“对得起这二十五年咱们对你的恩德吗?”可知高岳二十五岁,生于753年 以上两条都是间接描述,继续看后来的描述。 3.高云鸟飞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描述“而成为三十岁的工部虞部司员外郎”可知高岳三十岁,生于751年。 4.误入公主闺(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描述“没想到我高岳区区三十一岁,就有召对入奏的资格…”可知高岳三十一岁,生于751年。 5. 驭龙返京师、赐宅宣平里(兴元元年,公元783年)描述“小友逸崧你年才三十有二,却如此英拔有为…”、“可现在三十二岁的高岳,因奉天城扈驾的功劳…”可知高岳三十二岁,生于751年。 综上,从直接描写来看,高岳“生于”751年,至于早期描写的小BUG…也就是说书中时间线推进到787年,高岳三十六岁(韦皋四十一岁)就紫衣金鱼节镇一方了。 二、崔云韶 1.月堂崔小娘(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描述“小娘子你已逾笄快三年”可知崔云韶十五岁,生于762年。 2.重兴开元世(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描述“嗯?阿霓二十岁,就要当县君了”可知崔云韶二十岁,生于762年。 3.霄汉河迢迢(兴元二年,公元784年)描述“主母你都二十一岁了!”可知崔云韶二十一岁,生于763年。 综上,直接描写2比1,暂定高夫人生于762年吧… 三、崔云和 1.以拆为保计(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描述“而崔中丞家的那位刚及笄也就是十三岁,名曰云和,小字霂娘”可知崔云和十三岁,生于764年。 2.妻妹亲上阵(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描述“十六岁的云和,并没有挽起发髻…”可知崔云和十六岁,生于766年。 3.府邸有客来(兴元元年,公元783年)描述“而今已快十八岁的她”可知崔云和十七岁,生于766年。 综上,直接描写2比1,暂定高二夫人生于766年吧… 四、芝蕙 齐唱鹿鸣歌(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描述“十四岁娇柔的身躯在烛火下若隐若现”可知芝蕙十四岁,生于763年。 暂时就找到这一处描写,芝蕙生于763年应该没问题了(总算有一处没BUG的了…) 五、唐安公主 谋事白华殿(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描述“李萱淑二十岁的生涯,从未尝到过男欢女爱的滋味”可知唐安公主二十岁,生于760年。 暂时也找到这一处描写,大伙再找找~ 六、薛瑶英 闲棋冷子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中提及“瑶英自十四岁入元相的芸辉堂,共过去七年的光阴…”可知薛瑶英二十岁,生于757年。 emmm…十四岁嫁元载(第一年),接着掰手指头…二十岁元载倾覆(第七年),嗯,没毛病~ 七、吴彩鸾 钟陵踏歌舞(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描述薛瑶英回忆她“十四岁那年,月光满盈……”,又回忆吴彩鸾“她啊,她那时十五岁,拒绝了洪州刺史的邀请,嫁给了那读书人”可知吴彩鸾大薛瑶英一岁,生于756年。 换句话说,高岳大吴彩鸾5岁,但“我的心中,早已将彩鸾当作自己的姐姐了,一个虽贪财,虽粗枝大叶,但却心底纯良、始终关心自己的好姐姐!”(彩鸾焚田舍)emmm…吴彩鸾:难道我的面相显老?? 另外,元载史实在元载于大历十二年三月被捕,书中(大历十二年元月)提前。 杨绾史实病逝于大历十二年七月,书中(大历十二年二月)提前。 暂时想到这么多了,时间仓促,难免误谬,欢迎书友积极挑错,完善~
时间线初步整理 大家好,最近利用闲暇时间初步整理了下时间线,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书友。个人能力所限,难免有所疏漏,请大家多多提意见~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月 高子阳穿越、高子阳获得高岳的身份、元载被捕、高岳第一次春闱 大历十二年二月 成立韬奋棚、初遇崔云韶、宰相杨绾病逝、高岳击登闻鼓 大历十二年三月初三 曲江大会 大历十二年十月十五日 高岳应约会刘晏 大历十三年二月九日 高岳第二次春闱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八日 高岳登第 大历十三年三月初二 参加吏部平判入等 官职: 大明宫集贤院正字 大历十三年(778年)春 入泾原行营节度使幕府担任孔目官 初次营田 官职: 试太常太祝 泾原节度使幕府孔目官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 代宗皇帝驾崩 归京入御史台 鸿胪水官庄案 官职: 试大理评事泾原节度使幕府孔目官 官职: 御史台监察御史里行 大历十四年夏 弹劾常衮 杨炎就任门下侍郎、平章事 官职: 御史台监察御史 大历十四年八月 入神策招讨行营担任粮料使 官职: 殿中侍御史 神策招讨行营粮料判官 大历十四年秋冬 白壩原之战、汶山之战 建中元年(780年)春 卢杞就任御史大夫 平息泾原兵变 官职: 殿中侍御史正员侍(后升侍御史内供奉)、原州行在度支营田判官、百里营城 使、摄灵台令、押蕃落使、征马使,赐绯服佩银鱼 建中元年六月 高岳赴任泾原、再度营田 建中元年秋 长子降生 建中元年闰十月二十三日 发兵屠灭野鸡羌 建中二年(781年)元月 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薨 建中二年春夏 河北平藩战争 建中二年秋冬 杨炎罢相,卢杞就任门下侍郎、平章事 官职: 工部虞部司员外郎、奉天营城使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 李希烈、李怀光叛乱、德宗播迁奉天城、卢杞等罢相 官职:兵部司郎中 奉天行在行营判官 凤翔、泾原节度镇抚副使 原州刺史 建中三年秋 随段秀实招抚泾原行营、支援凤翔府、回援奉天城 官职:吏部司郎中 奉天行在行营判官 凤翔、泾原节度镇抚副使 原州刺史 兴元元年(公元783年)二月 高岳节镇兴元府 官职:兴元少尹领府事 兴元都团练使 兴元府巡院营田度支使 兼山南西道节度 使幕府行军司马 兴元元年三月 高岳、韦皋进军西蜀“平乱” ,张延赏入京 兴元元年四月 漫川关之战 兴元元年夏 入奉天城商议、萧复就任中书侍郎 兴元元年七月 成立三川行营,普王进驻兴元府 兴元元年秋 菊水之战,擒获李希烈 兴元元年十一月 伪朝内讧、李晟光复长安城 兴元元年冬至 德宗返长安 兴元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处决李希烈 兴元二年(784年)二月初九 三川、三南行营解散 兴元二年三月 李怀光自刎,长武军献降 兴元二年四月 次子降生 兴元二年冬 旧长武军哗变、西蕃入寇、白草军出征、苟头原之战 官职:兴元少尹领府事 兴元、兴、凤、洋、利防御观察团练使 兴元二年十二月 王贵妃薨、萧关之战、摧沙堡之战 兴元三年(785年)春 长女诞生、青刚川之战 兴元三年三月 安乐川之战、鸣沙之战 官职: 检校兵部侍郎 兴元府大尹充兴元知节度事 利洋凤兴四州观察处置等使 兴元三年春夏 萧复罢相 兴元三年五月 兴元府军制改革 兴元三年夏秋 韩滉就任中书侍郎、判度支、盐铁转运使 白草军更号定武军 广弘叛乱,韩滉遇刺 官职: 吏部侍郎 兴元三年十月 平凉劫盟、张延赏罢相、李泌就任中书侍郎、华亭保卫战 官职: 吏部侍郎 兴元尹兼判凤翔府事 陇右元帅行营前锋招讨使 平凉镇遏大使 兴元三年十一月 三路大捷 官职: 吏部侍郎 兴元尹兼判凤翔府事 陇右元帅行营前锋招讨使 平凉镇遏大使 西北营田使兼泾原水运使、铸钱使 兴元三年冬 陈仙奇遇害,淮西镇两面三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