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lfox2 foolfox2
关注数: 44 粉丝数: 54 发帖数: 4,197 关注贴吧数: 12
【继续转】三国冷笑话 1 操破荆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南阳孔明家,见一妇人痛哭,丕向前喝问,妇人告曰:“妾乃诸葛之妻黄氏也。因孔明出随豫州,不肯远行,故留于此。”丕欲得大功,令左右执下,按剑坐于堂上。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卧龙岗,至诸葛草堂门下,黄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为世子执箕帚。”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丕大悔。 2   玄德败走长坂,文聘拦住,玄德骂曰:“背主之贼,尚有何面目见人!”文聘羞惭满 面,引兵自投东北去了。张郃拦住,玄德骂曰:“背主之贼,尚有何面目见人!”。张郃 羞惭满面,引兵自投西北去了。许褚拦住,玄德拍马望南去了。 3   张辽与孙权战于合肥,权不敌而走,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    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 张辽语其左右:“吾欲得吴主,乃一会计耳 。”遂纵去 4   操度数将终,召曹丕至榻前,叹曰:“汝未经军旅,诸将跋扈,吾恐其不欲从汝行,奈 何?”    丕垂泪曰:“父王勿忧,不欲从吾行者,吾使其从父行。” 5  魏延在蜀中,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而亮为万全策,不许。延志不得伸,心积愤懑。而又与杨仪交恶,深怨葛氏偏袒太甚。凡数年,腹部辄绞痛,发时汗如雨下,鞍马不扶。医者断曰:“将军情志所伤,忧思恼怒,而致横犯胃腑。此吞酸之症也。”延请其方,医者曰:“名姓或有碍。”   《魏延别传》云:“魏延(胃炎),字馈阳(溃疡),义阳人也。少时慷慨,于乡里乐善好施,多行义举,曾放言曰:“但有寸金,必馈吾乡。”故表字“馈阳”。其后,人谓不祥,遂改之。
刘关张排行问题,摘自天涯 [水淹七军]暴笑三国——张飞篇(转载)    酒桌一共做了三个人,我、红脸汉子和白脸汉子。没人邀请白脸汉子,但他来了,也没有人赶他走。   我们互相通报了姓名,红脸汉子叫关羽,字云长,白脸汉子叫刘备,字玄德。   关羽的功夫十分了得,应该还在我之上。我们开始互相敬佩起来,我们越谈越投机,我真希望能和他结拜为兄弟。   在我还没说出之前,刘备说话了,“看张兄谈吐气质,应是富豪之家,兄台可曾想过黄巾军会对你的财产造成什么影响吗?”没想到,他竟然第一句话就说出了我的心声。   我把到了嘴边的话改成了“咱们三个今日有缘,不如结拜为兄弟如何?” 他们都同意了结拜的事儿,但对于如何排名我和关羽发生了争执。我认为应该按财产,关羽说按年龄。最后刘备出主意说,我们行武之人,当然武功高者尊。   三个人比武非常难以安排。最后还是刘备想了个好主意:看谁一下打死的蚂蚁最多?   我天生神力,别说蚂蚁,我一拳能打死一头牛。我向台阶上正在爬的蚂蚁一拳砸去,蚂蚁不动了,过了一会儿,又活过来了。我的战绩为0。   关羽第二个出手了,他向土地上的蚂蚁挥拳砸去,蚂蚁死了,粉身碎骨而死。关羽就这样取得了一分。   刘备的力量和我与关羽肯定不在同一个档次。我看他如何杀死蚂蚁。刘备看准一群蚂蚁,他伸出了手掌,按了下去,一捻。根据我和关羽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现了127具蚂蚁尸体。   我们对天结拜,刘备做了大哥,关羽是二哥,我是三弟。
高中几年来阅读中遇到的关于苏轼的文章 一、文章中提到苏轼的(用横线隔开的部分):                                                     1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