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水流年 追忆·逝水流年
关注数: 211 粉丝数: 414 发帖数: 52,260 关注贴吧数: 13
一个奶粉都管不好的人,居然让他去管药!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这是我看了最近刷爆朋友圈的疫苗事件后,最激愤的感受! 在人世间,作恶者如果成本极低,那么,作恶就会成为一种风险比最低的投机生意。甚至比制毒贩毒更引无数人折腰,毕竟毒品生意虽然一本万利,却是要杀头的,而假疫苗生意,暴利不亚于毒品,却不仅无须坐牢,往往还只罚款几百万了事。 疫苗造假,有三大特点,实在是别的造假所不可企及的。 一是成本低,假疫苗和白开水差异不大,能要多少成本? 二是并不容易露馅,例如,打一针狂犬病疫苗,但现实世界里真被狂犬咬伤,属于极低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人所打的狂犬疫苗,在生效期内并不需要接受狂犬的考验; 三是惩罚与收益相比极度轻微,例如最近爆出的长春长生公司,早就有黑历史,去年11月,25万支百白破疫苗被检测出不符合标准,处罚才区区344万。 344万元很多吗?我们不妨看看,最近美国强生因为爽身粉问题,被罚了多少,47亿美元! 爽身粉,还只是在身上抹一抹而已呢。 而疫苗,那是要注入你或者你孩子体内的。 北大医学部的专家,将注射失效的疫苗总结为两个字——杀人。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疫苗造假,是所有恶里最大的恶。 而其中,给孩子们打的疫苗如果造假,则是恶中之恶,万恶之首。
柴静:有些人的灵魂,能让你记得一辈子 01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 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 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  老人整个人一下懵了,他诧异地回过头,还没搞懂现场发生了什么。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整整50年,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知道。 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故事,漫长到,要回到硝烟弥漫的上个世纪。 老人名叫尼古拉斯 · 温顿。1938年,他还只是一个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死人堆里救出几百条生命! 在战乱中,他悄悄帮助669个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安排8趟列车将他们送往英国,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们找好新的家庭,让这些孩子活下去。 1939年,在伦敦车站,一位记者无意中拍摄到温顿与获救孩子的画面 以一己之力拯救669条生命,最黑暗的时代里,温顿让人性的光辉发亮到极致。 但他把却这段故事和全部资料都锁进一个箱子,随手一扔,扔到地下室一个积灰的角落里。 整整50年,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只字不谈。他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仿佛地球上这个故事从未发生过。 永远消失了一般…… 直到1988年,温顿的妻子在打扫地下室时,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旧箱子。当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一张张孩子的照片、一沓沓获救名单,这扇秘密的门才终于被打开。 打开时,门外站着的全是泪流满面的人。  当年获救儿童的资料 秘密揭晓,荣誉瞬间涌来。英国女王亲自封他为勋爵,捷克领导人授予他最高荣誉,伦敦车站为他塑起雕像,甚至太空中的一颗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温顿却一如往常平静。 “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 BBC得知此事后,邀请温顿来参加一档电视节目。 主持人在台上慢慢地讲述当年的故事,忽然,她提高音量,冲着观众席喊: “请问,现场有谁是温顿先生救过的孩子?” 哗啦一声—— 在场的所有观众,齐刷刷地全部站了起来!
刘瑾妮的《飓风营救》 2014年7月,一个名叫刘瑾妮的24岁中国女孩独自在巴黎游玩时,就遭遇了《飓风营救》式的惊魂一夜。 凌晨,正在熟睡的她被酒店房间的内线电话吵醒。一个自称“前台工作人员”的男声告诉她,信息出了问题,需要核实,要求她立刻离开房间到楼下大厅去。刘瑾妮反复询问理由,对方却挂掉了电话,她认为这不合常理,便没再搭理。 没想到10分钟不到,便有人敲响她的房门,还是刚才那个男声,言辞犀利地要求她“必须下楼到大厅来,不可以在房间里”。再次询问原因,门外却毫无回应。 已经在巴黎待了两周的刘瑾妮曾亲眼目睹这里偷盗和抢劫有多明目张胆,她深知在这样一个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城市,独居酒店的单身女性本就很不安全,更别提半夜三更被一个男人喊出门来。“除非是火灾等极端事件,否则最好不要出门”,这条安全红线她心知肚明。 但一想到自己在一家颇有声誉的国际五星酒店入住,应该能保障客人安全,加上她担心自己的信息真的出了问题,不及时核实会给工作人员添麻烦,在把法国当地报警电话设置为快捷拨号后,她穿着睡衣便出了门。 坐电梯从五层下到大厅,只有一半的灯亮着,打电话催促她下楼的前台却空无一人,刘瑾妮立马警觉起来。左右张望时,只见一辆白色面包车守在酒店门口,车门大开,一个中东男人站在车门前,还有一个人高马大的黑人男子站在大厅的承重墙后面,见她刚跨出电梯,便伸出手快步走来,作势要将她抓走。 "You stop!”大喝一声后,刘瑾妮脑中飞快规划着逃生路线,她想着坐电梯起码还有机会通过紧急呼叫按钮呼救,便转身跑回电梯关门。考虑到三层之内,人可以跑楼梯追上电梯,回到五层又怕有同伙拦截,四层是逃生唯一的选择。短短几秒内,她按下4-8层所有的按钮,并在电梯里脱掉高跟鞋,做好随时逃命的准备。  出电梯,她立刻跑向火警窗,却因为极度紧张没能成功报警。至少两名绑匪还在寻她,没时间做更多的尝试了,她绕过长长的走廊,躲进保洁间的最里侧,将门反锁。这是酒店四层除卫生间以外唯一能供躲藏的地方——躲进卫生间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劫匪不会想不到。 "我在十三区某酒店四层保洁间,绑架,速来,不要打电话,10分钟内若无回复,立即报警!”将手机调到静音,刘瑾妮将这则信息发给巴黎的男性朋友,并拨去电话,在响了两声后迅速挂断,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吵醒,让他看到自己的信息。 半小时后,朋友赶到酒店,在保洁间等待的刘瑾妮由于高度紧张,几乎无法站立。 "你怎么可以这样相信人?在巴黎,别说你一个女人,就算是我一个大男人,半夜也不敢下楼,这样很可能会被杀的!”朋友说。 事后她才知道,酒店前台有专门跟法国黑社会联络的内鬼,他们通过入住信息,专找独居在高级酒店的旅客下手,男的劫财,女的拐卖进红灯区。出事那天下午,她刚从商场购物回来,进酒店时就被盯上了。 刘瑾妮在巴黎的“飓风逃脱”后来被许多人奉为教科书般的临场逃生范本,若不是她始终保持冷静,在从房间到大厅的一路上仔细观察了楼梯、电梯、火警、卫生间和保洁间的位置,迅速判断正确的逃生方式和地点,并及时联络朋友,哪怕一步走错,命运将完全不同。
【转】我有一个穷亲戚 一 我直到戴花冠披礼纱跨进李家门槛的那一天,也没见过那个女人。也许因为婆家是个大家族的缘故吧,婚礼那天来了那么多亲戚。可是在众多的亲戚中,我仍然没有发现过她。 家族中遇上红白喜事,或是其他大事,说好说坏,论长道短的都是亲戚。别的客人顶多评论一番酒席办得如何,可到了亲戚那里,就像话把粘在嘴皮上了,不管多远的事,也会没完没了地唠叨。 过门第二天让新媳妇做早饭,露一露手艺,这是朝鲜族的惯例了。对从小干过家务活的我来说,做饭这玩艺儿,还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今天不知怎的手不听使唤了。这可不是做一两个人的饭,而是做几十口人的饭,怎样才能做得不软不硬、不串烟,也不夹生呢?我心里一直像压着块石头。从前人们不是都说新媳妇的第一顿饭,做软了丈夫享不了妻子的福,做硬了妻子享不了丈夫的福,夹生了家变穷,焖糊了家道败落吗?现在的人们不信那一套,吃饭时都会说,饭焦了照样享福,饭烂了也不碍生儿育女。可是裙子同样价钱,还是粉色的好。这顿饭无论如何也要把水扣准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常说没过“三日”(朝鲜族婚礼,新娘到男家后,第三天同新郎一起回娘家,拜见父母后再到男家,才算婚礼正式结束。)的新媳妇是几分欢喜几分忧虑吧。 “哟,新媳妇已经下灶台啦!”我正在锅边把水一会儿添进,一会儿舀出的时候,一个四十岁左右的高个儿女人开了外屋门,探头往锅里看了看,在我的耳边悄悄地叮嘱一句:“这是新米,和陈米不一样,要少坐点儿水!”然后她就下了灶坑。 我又把水舀出一些,顺便朝灶坑下瞅了她一眼。这是一张陌生的脸。订婚两年,丈夫领着我转遍了所有的亲戚家,在婆家的订婚仪式上连八寸(八寸:表示亲戚的行辈,寸数越大,关系越远。)亲戚都来了,但也没见过这个女人。她往灶洞里添着柴,又不放心地站起来看了看锅里的水,点了点头,重新坐下。就在她站起来的那功夫,我一眼看出她衣着的不合体统。她穿的是条下摆磨破后又改短的半截破裙,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短得只能遮住膝盖。我心想,她大概是为了干厨房的活,顺手拣了一条破裙子套上的吧。 这时,婆婆从外头回来,一看见这个女人,就满脸喜色:“哎哟,来啦,侄儿媳妇。” “侄儿媳妇?”我吃了一惊。婆婆的侄儿媳妇,跟我不就是妯娌关系吗?可是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呢? “给小叔子办喜事,可不要把自己累倒喽!”婆婆啧啧地咂着嘴说。 “婶,看您说的,干这点儿活还能怎么样?” “你的身子难道是铁打的?” “让您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这才知道她原来是我的叔伯嫂子。初次见面连个招呼都没有打,我羞愧得脸上发烫。 这位嫂子也红了脸,只顾低头拨拉灶洞里的火。我又把视线移到她的破裙子上。裙子短得刚过膝,曲腿一蹲连膝盖也遮不住,露出里面像是拆了旧手套、旧袜子织成的线裤。 我心里想:“在这么多宾客面前怎能穿出那么破的裙子呢?” 这时,出于自愧的心情,还是因为我的注视,她急忙拉下那短短的裙摆遮住花花绿绿的线裤,可是那短短的裙子却越拉越卷了上去。我也不好意思起来,便把视线转向别处。 早饭后,我最担心的家门宴席开始了。 所谓家门宴席,就是新媳妇把送给婆家各位亲戚的礼缎(礼缎:新媳妇送给婆家各位亲戚的见面礼。)陈列在桌子上,然后新郎斟酒,新娘敬酒,新郎、新娘再一起磕头行礼。如此,我在傧相的指点下,从公公开始,敬酒、行礼,呈上礼缎。 这样一个接一个,差不多都轮遍了,但还没轮到穿破裙子的叔伯嫂子。她可是该堂堂正正地接受新媳妇礼缎的人呀,不论从礼节上讲还是从辈份上讲都是这样。 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找她。 我心里很奇怪,忍不住悄悄地问了身边的婆婆: “妈,叔伯嫂子呢?” “哟,把她忘脑后了。” 婆婆这才转向锅台,一面用眼睛搜寻着,一面喊: “哎,侄儿媳妇,哎——” 锅台上空空的。 家门宴席开始前还围着锅台忙得满头大汗的叔伯嫂子不知上哪儿去了。 婆婆又转脸朝外屋喊:“快去找铜佛寺家的来!” 同样是叔伯妯娌的朝阳川嫂子却不以为然地撇撇嘴:“因为她是空手来的,可能是故意避开的吧?!” 不知怎的,她的话叫人听了觉得酸溜溜的。 礼仪完毕,又该摆上酒席,斟的斟,敬的敬了。 亲戚中盘着髻的媳妇、拖着长辫的姑娘不少,却没有一个人主动站起来忙锅台活的。 仪式结束好大一会儿了,只听见说笑声,却听不见放碗筷的动静,婆婆便对朝阳川家的说:“侄儿媳妇,快放桌子吧!” 朝阳川家的不知什么时候要来了一块鸡肉,一面递给儿子,一面说:“铜佛寺嫂子上哪儿去了?仁男,快去请你铜佛寺大妈来!” 穿得干干净净的朝阳川嫂子全然没有一点要动手的样子。 “大姑娘小媳妇坐满一铺炕,但没有一个人下锅台的,啧啧……”婆婆把侄女孙女们挨个儿扫视了一遍,显然是动气了。姑娘媳妇们这才慢慢腾腾地起身往锅台蹭。 正在这时,厨房门“吱”地一声,穿破裙子的叔伯嫂子进来了。一屋子的人这才像见了多年不遇的亲戚,有说有笑地起身迎上去: “您上哪儿去了?” “新婶子准备好礼缎不知等您多久啦!” “嫂子不在,就像空着个席位…” 朝阳川家的像是比谁都等得心焦似的,她那又尖又细的女高音盖过了其他声音。 “肚子有点不舒服…”
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毁掉你 文 | 小椰子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点赞数第一的回答是: “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短短的几行文字,竟描绘出普通人每日的生活轨迹。 上班摸鱼、下班打游戏,熬夜刷着各种娱乐新闻和社交网站,没有兴趣与爱好、周末只想葛优瘫。 放弃早起、放弃健身、放弃有益的阅读和交际,不肯花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就像这样,终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曾为生活焦虑,但仍找不到奋斗的方向、无意义地耗费着生命。 几年前,经历过一场变故的我,渐渐形成了这样的人生观:做人应当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 然而,当懒散成了习惯、不自律成了生活的常态,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句话: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我开始明白,不自律会慢慢摧毁一个人的心智、外貌、甚至是人生。 唯有自律,才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