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树上有鸡翅 看树上有鸡翅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8,423 关注贴吧数: 48
一个中学生对教育的看法 我认为应试教育应该是对教育造成间接影响的。 不少人认为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育,不注重动手能力。而此论调将此作为为什么西方能出较多精尖人才,而中国却比较少的原因。我认为,这话是错的,错的彻底。 注重知识点的教育本身没什么大毛病。有毛病的是考核方式。 看起来中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学生是这样的。中国学生努力钻研理论而不动手,外国学生经常实践。但是,这终究是看起来的,好像中国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性的学术内容花费的时间很多、特别多。但是,据我的观察,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中国学生与发达外国国家的情况是。中国学生大部分比外国学生花在知识上的时间更少,还缺少实践。孔子说:“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了然后去实践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中国学生(半数多些)不仅学的浅,也没去实践。 你可能会问,那时间去哪了?你可能以为我这是一篇讲过度玩乐带来的危害的文章。并不是,中国学生花在学校、课桌的时间的确比那些外国发达国家多得多。但是外国学生坐在课桌上是在思考和钻研知识,而中国学生,将如此庞大的时间与经历只投入在一件对个人稍有意义却对人类毫无意义的事上“如何考试”是的,如此多的时间是花在钻研应试技巧上的,在此过程中,中国学生只收获三样东西:勤劳的品质、应试的能力、深刻的记住知识点。 记住知识点与学习有一定的区别。就像是表面与原理的区别。所以这就是应试教育间接带来的后果。之所以说是间接的,是因为中国不乏缺少应试技巧但理解深刻的人(人口基数大)这种人虽然不一定拔尖,但不会差到哪去。 但是这是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想要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最后,这只是一个中学生的看法,如有高见,请和平的指出!和平的指出!和平的指出!
一些对儒和西方的浅见 我还是一个学生,难免知道的不全面、了解的不透彻,所以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指出,我接受批评 【浅见】 儒,到今天还有人对其的认识保持在上个世纪的认知当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人以此做文章推开其他方面避而不谈。妖魔化儒家,将思想落后,封建守旧,禁锢思想全部归结于他身上。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印象,一提到儒家就想到软弱、奴性、臣服。 而纵观历史,儒生真的那么屈服那么软弱吗?不然,汉武帝伐匈奴时有人极力反对最后自己杀了自己。明朝时,有人因反对下西洋而大胆烧掉郑和的航海材料,虽然上面都是反对历史趋势的。但保守并不是儒家的特征,只要有创新,就会有人出来反对,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情况。 祸非出于儒,出于人、时代。但因为儒家成为了大一统的文化,而出错的都是影响力大的人,这些人多半读过书。他们人数众多,但有一个相同特点,都是儒生。以至于后世将所有失误通通归咎于儒。 而反观儒带给我们的影响那?个人认为,古代中国的兴盛于儒不无关系。儒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集文化、科技、艺术、社会生态于一体。设想一下,读书人便要修儒,再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个领域常年出人才也是很正常的。 儒家的哲学思想也是其对中华兴盛的帮助。孔子的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包容等使中华 文化有了很大的弹性。 儒家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体系。他可能只有一套体系,便是哲学体系。且这套体系应该是属于中华哲学的分支。 体系缺少就是缺乏理论化知识,举实例来说就是孔子教徒弟不同的知识,但最后没对徒弟阐明因材施教的理论。所以孔子的全部智慧结晶我们是无法全部知道的。虽然后世有人注解,但那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了。 我读过九章算术,不知道是版本删减还是本来就那样。九章算术中只有算法没有证明。也没将逻辑方式写下来。这就造成了前一辈的智慧不能很好的传承。我认为后世明清封闭衰落,于此有关。因为唐朝也是儒家正派,但是其开放包容之势却与明清不同。 中国因这一点导致续航能力不够,前行不够稳定。 反观西方,自希腊起便开始了以证明为核心的逻辑。几何原本中都是在证明定理的。于是,西方思维逐步形成,有条不紊,富含逻辑的西方思维出现。这一点从西方书籍可以看出,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本身讨论资本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其的认识,而他马上选择将他的认知发表出来,并通过抽象、推理等手段理论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西方文化是步步向前,稳扎稳打的。 这与中华文化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中华因为没有理论依据于是越走离最初的思想偏差越大。但最初的思想创造的辉煌却使人民坚定不移的走向弯路。 而西方,强大王国的更替使其不断的抛弃旧制,向先进学习。古老的逻辑使西方人得到的教训传给下一代人。 按照今天的发展势头,哪一种更好呢?答案是,两种的融合。
一些对儒和西方的浅见 我还是一个学生,难免知道的不全面、了解的不透彻,所以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指出,我接受批评 【浅见】 儒,到今天还有人对其的认识保持在上个世纪的认知当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人以此做文章推开其他方面避而不谈。妖魔化儒家,将思想落后,封建守旧,禁锢思想全部归结于他身上。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印象,一提到儒家就想到软弱、奴性、臣服。 而纵观历史,儒生真的那么屈服那么软弱吗?不然,汉武帝伐匈奴时有人极力反对最后自己杀了自己。明朝时,有人因反对下西洋而大胆烧掉郑和的航海材料,虽然上面都是反对历史趋势的。但保守并不是儒家的特征,只要有创新,就会有人出来反对,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情况。 祸非出于儒,出于人、时代。但因为儒家成为了大一统的文化,而出错的都是影响力大的人,这些人多半读过书。他们人数众多,但有一个相同特点,都是儒生。以至于后世将所有失误通通归咎于儒。 而反观儒带给我们的影响那?个人认为,古代中国的兴盛于儒不无关系。儒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集文化、科技、艺术、社会生态于一体。设想一下,读书人便要修儒,再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个领域常年出人才也是很正常的。 儒家的哲学思想也是其对中华兴盛的帮助。孔子的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包容等使中华 文化有了很大的弹性。 儒家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体系。他可能只有一套体系,便是哲学体系。且这套体系应该是属于中华哲学的分支。 体系缺少就是缺乏理论化知识,举实例来说就是孔子教徒弟不同的知识,但最后没对徒弟阐明因材施教的理论。所以孔子的全部智慧结晶我们是无法全部知道的。虽然后世有人注解,但那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了。 我读过九章算术,不知道是版本删减还是本来就那样。九章算术中只有算法没有证明。也没将逻辑方式写下来。这就造成了前一辈的智慧不能很好的传承。我认为后世明清封闭衰落,于此有关。因为唐朝也是儒家正派,但是其开放包容之势却与明清不同。 中国因这一点导致续航能力不够,前行不够稳定。 反观西方,自希腊起便开始了以证明为核心的逻辑。几何原本中都是在证明定理的。于是,西方思维逐步形成,有条不紊,富含逻辑的西方思维出现。这一点从西方书籍可以看出,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本身讨论资本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其的认识,而他马上选择将他的认知发表出来,并通过抽象、推理等手段理论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西方文化是步步向前,稳扎稳打的。 这与中华文化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中华因为没有理论依据于是越走离最初的思想偏差越大。但最初的思想创造的辉煌却使人民坚定不移的走向弯路。 而西方,强大王国的更替使其不断的抛弃旧制,向先进学习。古老的逻辑使西方人得到的教训传给下一代人。 按照今天的发展势头,哪一种更好呢?答案是,两种的融合。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