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一镞🎃
不注册bdsb
关注数: 7
粉丝数: 73
发帖数: 2,747
关注贴吧数: 13
简述元末明初和明中前期欧洲火炮的发展和应用及两者之间的对比 欧洲人关于火药与火炮发明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初,但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经常是含混不清且自相矛盾的,并且难以追述具体的日期。最合理的推断是火药沿着商路或通过旅行者的传播,于公元1255年从中国传入欧洲,大约稍早于1300年,南欧出现了第一门火炮。14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火炮不断进化并趋于完善的时期,火器的出现和发展给欧洲军队和军事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关于技术名词的记录有时并不明晰,甚至掺杂了记录者本身的主观想象,然而这一现象在1600年以后有了极大的改善。17世纪及以后的记载不但可靠详实还配有描绘细致的图像描述和精确的日期。 1313年的一份文件记录了“一名僧侣发现德国人使用一种名为Bussen的新式武器”据伦茨记载bussen是一种填充着易燃物的管状物体,点燃后再投射向敌军。1314年的贸易记录显示bussen和火药曾出口到英格兰。但有人质疑这份贸易记录的真实性,并认为该记录并不存在。十年后的其他记录显示1324年的梅斯围城战和1326年守卫佛罗伦萨的战役中都出现了火炮的身影,关于这些原始火炮的特性记载并不明确。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欧洲火炮的图形记录出现于1326年(一说1327年),英格兰人沃尔特·德·米力米特描绘了一门躺倒的花瓶状的火炮——瓶肚是药室,瓶颈则是炮管——发射一枚金属大箭。仅仅5,6年之后的一幅中国里也展示了一门类似的花瓶状火炮发射箭型炮弹,这也许暗示了同一时期来自东西方的这两门火炮具有相似的起源或双方在这一时期运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而在英国霍尔卡母大厅(Holkham Hall)收藏的另一幅画作则展示了一门躺在石台上发射金属箭的巨大花瓶状火炮。与画中人物的身材对比推测该炮长约2.5米,瓶腹直径90厘米,炮重约600公斤。研究者们认为该画作在时间上还要早于米力米特的记录,但不论该炮是铜铸的或是锻打拼接而成的,对于当时的工匠们来说都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幅画上的大炮是后来从一副约1400年的德国画作上拷贝的,原作品只有文字而已(好无厘头的感觉)。这种花瓶状的火炮法语称为pots de fer, 意大利人把它们叫做vasi,命名的方式都是基于火炮的形状。(左为米力米特记录的花瓶炮,点火的炮手可能是摩尔人。右为霍尔卡母大厅收藏的大花瓶炮描绘,因为有学者质疑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制造这么大的火炮,因此有观点认为画作是后来加上去的) 最早关于cannon(火炮/加农炮)这一单词的明确解释来自于一份于1326年2月11日由佛罗伦萨议会下达的官方文件要求下属官员依照命令铸造铁弹和铜炮用于守卫本方的要塞和村庄。这些巨大,笨重而粗短的大炮(canones)并非后世的长身管,弹道平直的加农炮,而是黄铜铸造的臼炮,它们很可能是欧洲人铸造的第一批黄铜炮。同一年的另一份文件则记录了一位名叫雷纳尔多·迪·维拉马格纳的炮匠出售了一批火炮,铁炮弹和火药。在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伦三岛上,阿伯丁副主教约翰·巴伯记录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中有一种叫做“crakys of war”的武器,这可能是当时的苏格兰人对火炮的称呼。1339年,一种被称为风琴炮的多炮管,反人员的古怪小炮首次出现于史籍中,与其称其为炮倒不如称之为中世纪的机枪更合适些。爱德华三世曾命令罗伯特·德·米尔登霍尔督造100门风琴炮,这批小炮在围攻加莱的战役中主要用来守卫英军的战壕。风琴炮多见于14-15世纪,是早期对于制造速射火炮的尝试,这种反人员的小炮一般搭载在带轮子的炮车上) 除风琴炮外,爱德华三世的军中还带有相当数量的常规火炮,傅华萨记载了英军在克雷西会战使用了火炮,考古发掘出的1.5磅左右的小铁弹和铅弹也支持这一史料记录。由此推断,英军携带的野战火炮似乎并不太大。英格兰人还在海岸边布置了射石炮来控制进出加莱的港口路线。在此之后,火炮在欧洲战场上的应用屡见于史籍:1372年,英军将两门大炮,两门小炮和600枚石弹运往布莱斯特。1377年,英军的火炮发射了140发炮弹击穿了奥德雷克的城墙并迫使守军投降。1378年,英格兰人在法国西部的圣马洛城下排出了400门火炮。记录此事的傅华萨虽然没有详细描述这些火炮,但根据推断,数量如此之多的火炮应该是以小型臼炮居多。1382年-1388年,理查德二世的私人财物主管拉尔夫·德·哈尔顿从一名叫威廉·伍德沃德的炮匠那里购买了73门火炮,其中包括重380磅的火炮47门,最大的一门炮“great cannon” 重约700磅。来自意大利的学者,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a)在1344年记载了由木头炮发射的铜壳爆炸弹:“那些发射出来的铜子带着火焰和恐怖的雷暴声......一架可怕的木制武器将它们射出就好像它们是被从云端抛洒下来的一样......有人将这一发明归功于阿基米德......”(这一描述显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因为也有观点认为真正的爆炸弹出现于1543年)。甚至直到1544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木头炮的身影还曾出现在战场上,从考德雷宫收藏的画作上可知这些炮长8英尺,口径2英尺。但木头可能只是外壳而炮芯则是铁制的。 1340年-1381年来自法国的一系列记录显示这段时间生产的火炮在数量和尺寸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些炮既包括锻铁炮也包括铜炮。小炮发射箭型炮弹或小铅弹,大炮则发射铁弹或石弹,部分巨型石弹重达450磅。1346年一枚2磅重的铅弹越过一堵墙和一所房子后射杀了一个男人。1375年,卡昂的工匠们花费了42天的时间锻造了一门重2300磅的大炮,共使用了2100磅铁和200磅钢。同时还有3门重568磅的铁炮,24门铜炮和一门发射铅弹的重24磅的小炮。1377年,索恩河畔沙隆的工匠们用88天的时间为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锻造了一门能够发射437磅石弹的射石炮。由此可见,此时的欧洲已经可以生产相当大的火炮了。射石炮(Bombard)虽然一般指那些发射石弹的巨大火炮,但最初的bombard只是一些小巧玲珑的小炮或手炮,1363年的一门bombard长仅一拃。第一门比较大型的射石炮约在1360年出现于德国。130磅重的火炮发射石弹,36磅的小炮发射箭支,更小的24磅小炮则发射铅弹。 早期的大炮以锻铁拼接的居多,条箍结构的锻铁炮经反复锤打而制成,缝隙处则被灌上铅。这类火炮的气密性较差,结构不够紧密,反复施放之后炮身受到火药爆炸和炮弹出膛造成的冲击后,整体结构会变得更加松散甚至可能崩裂。但这并没有影响欧洲人制造和使用大型射石炮的热情。1424年,英军在撤离圣米歇尔山时留下了两门射石炮,较大的那门炮长12英尺,口径18英寸,重5.5吨。这门巨大的锻铁后膛炮可能是14世纪末期生产的,组成内膛的铁条宽2.75英寸,厚1英寸,炮管外套铁箍,是典型的条箍结构锻铁炮,子铳长3英尺,火炮没有炮耳。勃艮第人习惯用大炮的产地或女性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射石炮,由铜合金铸造的奥克松大射石炮(gros bombard d’Auxonne)重约17266磅。1409-1410年,轰击Vellexon城堡的大射石炮可以发射755-917磅重的石弹。这门名为“古雷特”的大炮需要大约20人来操作,它以能够发射巨大的石弹而见诸于史籍,汉姆城堡的守军在见识到古雷特的巨大破坏力后选择开城投降。1430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购置的大铜炮能发射500磅重的石弹。这门大炮被命名为雄狮,有些史料则称它为“国王的大射石炮”。同年,根特的佛莱芒工匠们制造了著名的“杜尔·古雷特”。这门大炮发射直径25英寸的石弹,火炮的前后两截由螺丝固定起来。至15世纪30年代,欧式巨型射石炮的炮身已达12-15英尺长,所发射的石弹直径可达30英寸。因过于巨大笨重而不便于运输,因此不少工匠选择直接在战场上制造火炮。由高大直立的石墙守卫的传统堡垒在重型火炮的轰击下纷纷崩塌,但能够抵御火炮的新式堡垒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意大利式棱堡防御体系(trace italienne)要等到1515年之后才流传开来。保存于爱丁堡城堡的Mons Meg, 造于1460年的芒斯,长13英尺2英寸,口径19.英寸,炮重5吨,弹重330磅。与大多数锻铁炮不同的是,Mons Meg是一门前装射石炮。) 15世纪的欧洲人在火炮制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15世纪上半叶见证了巨型射石炮的辉煌。亨利四世登基之时(1422年),火炮已经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了。然而这时的火炮主要还是应用于围城战,在野战战场上它们的地位还不是那么重要。这可能要归咎于当时落后笨重的炮车不利于炮兵的机动。到了15世纪末期,带轮子和尾撑的炮车已广泛运用于欧洲各国的军队中。另一方面,用来调节火炮俯仰角度的炮耳在该世纪的头25年尚未有记录。这份看似简单的发明首次出现于大胆查理(1433-77)的军队中,最早的炮耳是跟炮车连在一起的,主要用来固定火炮。之后炮耳才跟炮身铸造在一起,成为火炮的一部分。15世纪中期另一项改变火炮设计和制造进程的重大突破则是颗粒火炮的发明和运用。这种新式火药的主要成分与传统的粉末火药并无不同,但它们燃烧更迅速,释放的能量也更加强大。它们所释放的能量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当时的工匠们制造的大型火炮还无法安全的装填此类火药,所以最初的颗粒火药是跟小炮搭配使用的。因此在相当一时间内,两种不同的火炮得以并行发展:装填粉末火药的大型铜铸或锻铁射石炮和使用颗粒火药,发射铸铁炮弹的机动,半机动火炮。这种并行发展的模式一直持续到16世纪中期。 以上所提及的大射石炮以锻铁炮为主,锻铁炮结构较为松散,气密性差,对火药的利用率低。因此更高效,坚固的火炮必须是整体铸造的。得益于长久以来铸造教堂铜钟的习俗,活学活用的欧洲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铸造铜炮的方法,并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1444年以后,铜铸火炮开始在欧陆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勃艮第与法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促进了火炮制造业的发展。互为敌对双方的工匠们所研发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即在不损失火炮威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它们的机动性。从1465到1477年,经过12年不间断的研发和实验,工匠们最终通过铸造和使用一种体积更小但更坚实的炮弹解决了这一问题。石弹的体积虽然骇人,但它们在撞击坚固的工事时缺乏穿透力甚至可能会爆开,而铸铁炮弹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后者的密度是前者的3倍,虽然体积小一些,但其破坏力和穿透力还在前者之上。铸造铁弹所需的工艺比起铸造一门大炮来说要简单得多,因此其生产和推广业发展的十分迅速。铸铁炮弹的使用还带了以下几点优势: · 缩小了火炮的体积,发射铁弹的火炮口径比传统的巨型射石炮要小得多 · 节省了造炮和运输火炮的费用 · 推动了新式火炮的发展,这些火炮可以装填更多的火药,威力也更强大 15世纪末,法王查理八世统帅的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杀入亚平宁半岛,查理八世麾下的炮兵部队如拆迁大队般将任何挡在他们面前的中世纪堡垒轰杀之渣。根据奎查迪尼的记录可知,法国人携带发射球型铸铁炮弹的铜炮并用马匹来拖拽他们的火炮,因此法军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比当时的意大利火炮要高得多:“这些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如此之快,威力如此之强,它们在几个小时里造成的破坏我们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法国人的入侵促使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们转而寻求新的堡垒防御策略,新式的,用于抵御火炮轰击的堡垒——棱堡的雏形开始在意大利出现。 暂且作一个总结,欧洲火炮的发展其实要远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得多,也快得多。1326年(两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才出生)即出现了可靠的图片记载,虽然这时的花瓶炮还很原始,发射的“炮弹”也不是我们平时在影视剧里看到的球型弹丸。虽然也曾把炮手们和神秘的巫术联系起来,但欧洲人总体上对于火炮这种新式的武器是持开放态度的。14,15世纪迅猛发展的火炮制造和使用技术即是明证。14世纪中后期,欧陆的工匠们就能够制造重量超过2000磅的大炮了(1375年),这距离明朝建立仅仅过去了7年时间而已。1377年,勃艮地的工匠们生产的巨型射石炮可以发射437磅重的石弹(198kg),这枚炮弹的重量只怕要比同时期不少明朝生产的火炮还要重。而在这之后层出不穷的巨型射石炮更是标志着欧洲人生产重炮的能力已将世界其他各文明甩在了身后。1378年,英国人以400门大小不一的火炮围攻圣马洛城,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永乐大帝的神机营要等到32年后才正式建立。提到明朝火器,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对于火器的开发是持开放态度的,诚然,明朝所依赖的火炮不论是佛朗机,发熕,吕宋大铜炮还是红夷炮,无一不是舶来品。但明朝人对于火器的引入和传播并不总是秉持开放态度的,从部分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部分端倪:宣德五年(1430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1441),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因为明朝最高层的保守,火器在明朝的发展极为缓慢甚至趋于停滞,而这一时期欧洲人使用的锻铁巨炮已经是以吨计了。 至于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红夷大炮,其在明朝的引入过程极为漫长曲折。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徐光启委托李之藻,杨廷筠,有他们筹款,派张涛和孙学诗去澳门带回4门大炮和几个葡籍炮师。但他们因故未能入京,炮师返澳门,大炮直到次年12月方运抵北京。天启元年(1621)三月,因辽东战局恶化,明廷派张涛和孙学诗为钦差前往澳门购得大炮26门,并配有翻译和炮师。天启三年四月,大炮运抵北京,火炮在施放时发生炸膛伤人事件。明朝官员以此为不祥之兆“断其必有害而无利,立命返澳,毫无挽回余地”,随行葡籍炮师,士兵全部遣回澳门。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帝命李逢节,王尊德购炮募兵,1630年2月,耶稣会士陆若汉带领31名炮匠和兼伴及6门大炮进京,皇帝命令将大炮布置于京城要地。1630年6月,陆若汉与姜云龙再至澳门购炮募兵,几天内即招募葡兵150名,随从200名及大炮40门。然而这支招募来的外援军队再次被遣返回澳门,仅有陆若汉等人被允许护送火炮北上。以上就是明末4次购炮的经过,朝中诸多大臣极力反对购置西洋大炮,力主购炮的徐光启被斥为“一味迂腐”,“骗官盗饷”,“以朝廷数万之金钱,供一己逍遥之儿戏......误国欺君其罪大”。明朝本土自产火器质量低下,在战场上难以抵御满洲人的进攻。而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在新式火炮的引入上又不积极,反而被关外的满洲人后来居上,以至于辽东巡抚黎玉田哀叹:“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铜墙铁壁意恐难保......囚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100年前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在这位国王初登大宝之时,英格兰并没有多少专业的炮匠。英格兰自产火炮的数量尚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因此亨利八世军中的大多数火炮是从制炮业发达的低地国家购买的。1512年,这位国王从当时的铸炮大师马林斯的波本鲁伊特那里购买了16门重3000-4000磅的大炮以及12门被称为“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的大炮,并且“每一门使徒炮都可以装填20磅火药并发射20磅重的炮弹,每门大炮每天可以发射30次。”根据这批火炮1:1的装弹比与装药比推断,这12门使徒炮很可能是20磅寇菲林长炮(这么大的寇菲林炮重量约在5000磅左右,当如此之大的火炮已经被欧洲人运用于野战时,此时的明朝甚至连佛郎机这种后装反人员的小炮都没有接触过,双方差距之大由此可见!)。1518年,亨利八世驾临南安普顿并观看了火炮的试射和射程的测量。同时他还从海外招募了大批经验丰富的炮匠并由此确立和推动了英格兰火炮铸造业的本土化。如果100年后的天启和崇祯两位皇帝也秉持着这种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工匠的精神的话,也许明朝的将士不会面对满清的优势火炮而徒叹奈何。(英王亨利八世,此君在位时,极大的推动了英格兰火炮生产的本土化,改变了英格兰火炮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为日后英格兰生产的优质火炮出口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简述元末明初和明中前期欧洲火炮的发展和应用及两者的对比 欧洲人关于火药与火炮发明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初,但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经常是含混不清且自相矛盾的,并且难以追述具体的日期。最合理的推断是火药沿着商路或通过旅行者的传播,于公元1255年从中国传入欧洲,大约稍早于1300年,南欧出现了第一门火炮。14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火炮不断进化并趋于完善的时期,火器的出现和发展给欧洲军队和军事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关于技术名词的记录有时并不明晰,甚至掺杂了记录者本身的主观想象,然而这一现象在1600年以后有了极大的改善。17世纪及以后的记载不但可靠详实还配有描绘细致的图像描述和精确的日期。 1313年的一份文件记录了“一名僧侣发现德国人使用一种名为Bussen的新式武器”据伦茨记载bussen是一种填充着易燃物的管状物体,点燃后再投射向敌军。1314年的贸易记录显示bussen和火药曾出口到英格兰。但有人质疑这份贸易记录的真实性,并认为该记录并不存在。十年后的其他记录显示1324年的梅斯围城战和1326年守卫佛罗伦萨的战役中都出现了火炮的身影,关于这些原始火炮的特性记载并不明确。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欧洲火炮的图形记录出现于1326年(一说1327年),英格兰人沃尔特·德·米力米特描绘了一门躺倒的花瓶状的火炮——瓶肚是药室,瓶颈则是炮管——发射一枚金属大箭。仅仅5,6年之后的一幅中国里也展示了一门类似的花瓶状火炮发射箭型炮弹,这也许暗示了同一时期来自东西方的这两门火炮具有相似的起源或双方在这一时期运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而在英国霍尔卡母大厅(Holkham Hall)收藏的另一幅画作则展示了一门躺在石台上发射金属箭的巨大花瓶状火炮。与画中人物的身材对比推测该炮长约2.5米,瓶腹直径90厘米,炮重约600公斤。研究者们认为该画作在时间上还要早于米力米特的记录,但不论该炮是铜铸的或是锻打拼接而成的,对于当时的工匠们来说都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幅画上的大炮是后来从一副约1400年的德国画作上拷贝的,原作品只有文字而已(好无厘头的感觉)。这种花瓶状的火炮法语称为pots de fer, 意大利人把它们叫做vasi,命名的方式都是基于火炮的形状。(左为米力米特记录的花瓶炮,点火的炮手可能是摩尔人。右为霍尔卡母大厅收藏的大花瓶炮描绘,因为有学者质疑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制造这么大的火炮,因此有观点认为画作是后来加上去的) 最早关于cannon(火炮/加农炮)这一单词的明确解释来自于一份于1326年2月11日由佛罗伦萨议会下达的官方文件要求下属官员依照命令铸造铁弹和铜炮用于守卫本方的要塞和村庄。这些巨大,笨重而粗短的大炮(canones)并非后世的长身管,弹道平直的加农炮,而是黄铜铸造的臼炮,它们很可能是欧洲人铸造的第一批黄铜炮。同一年的另一份文件则记录了一位名叫雷纳尔多·迪·维拉马格纳的炮匠出售了一批火炮,铁炮弹和火药。在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伦三岛上,阿伯丁副主教约翰·巴伯记录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中有一种叫做“crakys of war”的武器,这可能是当时的苏格兰人对火炮的称呼。1339年,一种被称为风琴炮的多炮管,反人员的古怪小炮首次出现于史籍中,与其称其为炮倒不如称之为中世纪的机枪更合适些。爱德华三世曾命令罗伯特·德·米尔登霍尔督造100门风琴炮,这批小炮在围攻加莱的战役中主要用来守卫英军的战壕。(风琴炮多见于14-15世纪,是早期对于制造速射火炮的尝试,这种反人员的小炮一般搭载在带轮子的炮车上) 除风琴炮外,爱德华三世的军中还带有相当数量的常规火炮,傅华萨记载了英军在克雷西会战使用了火炮,考古发掘出的1.5磅左右的小铁弹和铅弹也支持这一史料记录。由此推断,英军携带的野战火炮似乎并不太大。英格兰人还在海岸边布置了射石炮来控制进出加莱的港口路线。在此之后,火炮在欧洲战场上的应用屡见于史籍:1372年,英军将两门大炮,两门小炮和600枚石弹运往布莱斯特。1377年,英军的火炮发射了140发炮弹击穿了奥德雷克的城墙并迫使守军投降。1378年,英格兰人在法国西部的圣马洛城下排出了400门火炮。记录此事的傅华萨虽然没有详细描述这些火炮,但根据推断,数量如此之多的火炮应该是以小型臼炮居多。1382年-1388年,理查德二世的私人财物主管拉尔夫·德·哈尔顿从一名叫威廉·伍德沃德的炮匠那里购买了73门火炮,其中包括重380磅的火炮47门,最大的一门炮“great cannon” 重约700磅。来自意大利的学者,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a)在1344年记载了由木头炮发射的铜壳爆炸弹:“那些发射出来的铜子带着火焰和恐怖的雷暴声......一架可怕的木制武器将它们射出就好像它们是被从云端抛洒下来的一样......有人将这一发明归功于阿基米德......”(这一描述显然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因为也有观点认为真正的爆炸弹出现于1543年)。甚至直到1544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木头炮的身影还曾出现在战场上,从考德雷宫收藏的画作上可知这些炮长8英尺,口径2英尺。但木头可能只是外壳而炮芯则是铁制的。 1340年-1381年来自法国的一系列记录显示这段时间生产的火炮在数量和尺寸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些炮既包括锻铁炮也包括铜炮。小炮发射箭型炮弹或小铅弹,大炮则发射铁弹或石弹,部分巨型石弹重达450磅。1346年一枚2磅重的铅弹越过一堵墙和一所房子后射杀了一个男人。1375年,卡昂的工匠们花费了42天的时间锻造了一门重2300磅的大炮,共使用了2100磅铁和200磅钢。同时还有3门重568磅的铁炮,24门铜炮和一门发射铅弹的重24磅的小炮。1377年,索恩河畔沙隆的工匠们用88天的时间为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锻造了一门能够发射437磅石弹的射石炮。由此可见,此时的欧洲已经可以生产相当大的火炮了。射石炮(Bombard)虽然一般指那些发射石弹的巨大火炮,但最初的bombard只是一些小巧玲珑的小炮或手炮,1363年的一门bombard长仅一拃。第一门比较大型的射石炮约在1360年出现于德国。130磅重的火炮发射石弹,36磅的小炮发射箭支,更小的24磅小炮则发射铅弹。 早期的大炮以锻铁拼接的居多,条箍结构的锻铁炮经反复锤打而制成,缝隙处则被灌上铅。这类火炮的气密性较差,结构不够紧密,反复施放之后炮身受到火药爆炸和炮弹出膛造成的冲击后,整体结构会变得更加松散甚至可能崩裂。但这并没有影响欧洲人制造和使用大型射石炮的热情。1424年,英军在撤离圣米歇尔山时留下了两门射石炮,较大的那门炮长12英尺,口径18英寸,重5.5吨。这门巨大的锻铁后膛炮可能是14世纪末期生产的,组成内膛的铁条宽2.75英寸,厚1英寸,炮管外套铁箍,是典型的条箍结构锻铁炮,子铳长3英尺,火炮没有炮耳。勃艮第人习惯用大炮的产地或女性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射石炮,由铜合金铸造的奥克松大射石炮(gros bombard d’Auxonne)重约17266磅。1409-1410年,轰击Vellexon城堡的大射石炮可以发射755-917磅重的石弹。这门名为“古雷特”的大炮需要大约20人来操作,它以能够发射巨大的石弹而见诸于史籍,汉姆城堡的守军在见识到古雷特的巨大破坏力后选择开城投降。1430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购置的大铜炮能发射500磅重的石弹。这门大炮被命名为雄狮,有些史料则称它为“国王的大射石炮”。同年,根特的佛莱芒工匠们制造了著名的“杜尔·古雷特”。这门大炮发射直径25英寸的石弹,火炮的前后两截由螺丝固定起来。至15世纪30年代,欧式巨型射石炮的炮身已达12-15英尺长,所发射的石弹直径可达30英寸。因过于巨大笨重而不便于运输,因此不少工匠选择直接在战场上制造火炮。由高大直立的石墙守卫的传统堡垒在重型火炮的轰击下纷纷崩塌,但能够抵御火炮的新式堡垒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意大利式棱堡防御体系(trace italienne)要等到1515年之后才流传开来。(保存于爱丁堡城堡的Mons Meg, 造于1460年的芒斯,长13英尺2英寸,口径19.英寸,炮重5吨,弹重330磅。与大多数锻铁炮不同的是,Mons Meg是一门前装射石炮。) 15世纪的欧洲人在火炮制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15世纪上半叶见证了巨型射石炮的辉煌。亨利四世登基之时(1422年),火炮已经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了。然而这时的火炮主要还是应用于围城战,在野战战场上它们的地位还不是那么重要。这可能要归咎于当时落后笨重的炮车不利于炮兵的机动。到了15世纪末期,带轮子和尾撑的炮车已广泛运用于欧洲各国的军队中。另一方面,用来调节火炮俯仰角度的炮耳在该世纪的头25年尚未有记录。这份看似简单的发明首次出现于大胆查理(1433-77)的军队中,最早的炮耳是跟炮车连在一起的,主要用来固定火炮。之后炮耳才跟炮身铸造在一起,成为火炮的一部分。15世纪中期另一项改变火炮设计和制造进程的重大突破则是颗粒火炮的发明和运用。这种新式火药的主要成分与传统的粉末火药并无不同,但它们燃烧更迅速,释放的能量也更加强大。它们所释放的能量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当时的工匠们制造的大型火炮还无法安全的装填此类火药,所以最初的颗粒火药是跟小炮搭配使用的。因此在相当一时间内,两种不同的火炮得以并行发展:装填粉末火药的大型铜铸或锻铁射石炮和使用颗粒火药,发射铸铁炮弹的机动,半机动火炮。这种并行发展的模式一直持续到16世纪中期。 以上所提及的大射石炮以锻铁炮为主,锻铁炮结构较为松散,气密性差,对火药的利用率低。因此更高效,坚固的火炮必须是整体铸造的。得益于长久以来铸造教堂铜钟的习俗,活学活用的欧洲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铸造铜炮的方法,并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1444年以后,铜铸火炮开始在欧陆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勃艮第与法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促进了火炮制造业的发展。互为敌对双方的工匠们所研发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即在不损失火炮威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它们的机动性。从1465到1477年,经过12年不间断的研发和实验,工匠们最终通过铸造和使用一种体积更小但更坚实的炮弹解决了这一问题。石弹的体积虽然骇人,但它们在撞击坚固的工事时缺乏穿透力甚至可能会爆开,而铸铁炮弹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后者的密度是前者的3倍,虽然体积小一些,但其破坏力和穿透力还在前者之上。铸造铁弹所需的工艺比起铸造一门大炮来说要简单得多,因此其生产和推广业发展的十分迅速。铸铁炮弹的使用还带了以下几点优势: · 缩小了火炮的体积,发射铁弹的火炮口径比传统的巨型射石炮要小得多 · 节省了造炮和运输火炮的费用 · 推动了新式火炮的发展,这些火炮可以装填更多的火药,威力也更强大 15世纪末,法王查理八世统帅的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杀入亚平宁半岛,查理八世麾下的炮兵部队如拆迁大队般将任何挡在他们面前的中世纪堡垒轰杀之渣。根据奎查迪尼的记录可知,法国人携带发射铸铁球型炮弹的铜炮,并且以马匹来拖拽火炮,因此法军的大炮威力强,比当时的意大利火炮更机动灵活:“这些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如此之快,威力如此之强,它们在几个小时里造成的破坏我们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法国人的入侵促使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们转而寻求新的堡垒防御策略,新式的,用于抵御火炮轰击的堡垒——棱堡的雏形开始在意大利出现。 暂且作一个总结,欧洲火炮的发展其实要远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得多,也快得多。1326年(两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才出生)即出现了可靠的图片记载,虽然这时的花瓶炮还很原始,发射的“炮弹”也不是我们平时在影视剧里看到的球型弹丸。虽然也曾把炮手们和神秘的巫术联系起来,但欧洲人总体上对于火炮这种新式的武器是持开放态度的。14,15世纪迅猛发展的火炮制造和使用技术即是明证。14世纪中后期,欧陆的工匠们就能够制造重量超过2000磅的大炮了(1375年),这距离明朝建立仅仅过去了7年时间而已。1377年,勃艮地的工匠们生产的巨型射石炮可以发射437磅重的石弹(198kg),这枚炮弹的重量只怕要比同时期不少明朝生产的火炮还要重。而在这之后层出不穷的巨型射石炮更是标志着欧洲人生产重炮的能力已将世界其他各文明甩在了身后。1378年,英国人以400门大小不一的火炮围攻圣马洛城,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永乐大帝的神机营要等到32年后才正式建立。提到明朝火器,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对于火器的开发是持开放态度的,诚然,明朝所依赖的火炮不论是佛朗机,发熕,吕宋大铜炮还是红夷炮,无一不是舶来品。但明朝人对于火器的引入和传播并不总是秉持开放态度的,从部分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部分端倪:宣德五年(1430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1441),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因为明朝最高层的保守,火器在明朝的发展极为缓慢甚至趋于停滞,而这一时期欧洲人使用的锻铁巨炮已经是以吨计了。 至于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红夷大炮,其在明朝的引入过程极为漫长曲折。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徐光启委托李之藻,杨廷筠,有他们筹款,派张涛和孙学诗去澳门带回4门大炮和几个葡籍炮师。但他们因故未能入京,炮师返澳门,大炮直到次年12月方运抵北京。天启元年(1621)三月,因辽东战局恶化,明廷派张涛和孙学诗为钦差前往澳门购得大炮26门,并配有翻译和炮师。天启三年四月,大炮运抵北京,火炮在施放时发生炸膛伤人事件。明朝官员以此为不祥之兆“断其必有害而无利,立命返澳,毫无挽回余地”,随行葡籍炮师,士兵全部遣回澳门。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帝命李逢节,王尊德购炮募兵,1630年2月,耶稣会士陆若汉带领31名炮匠和兼伴及6门大炮进京,皇帝命令将大炮布置于京城要地。1630年6月,陆若汉与姜云龙再至澳门购炮募兵,几天内即招募葡兵150名,随从200名及大炮40门。然而这支招募来的外援军队再次被遣返回澳门,仅有陆若汉等人被允许护送火炮北上。以上就是明末4次购炮的经过,朝中诸多大臣极力反对购置西洋大炮,力主购炮的徐光启被斥为“一味迂腐”,“骗官盗饷”,“以朝廷数万之金钱,供一己逍遥之儿戏......误国欺君其罪大”。明朝本土自产火器质量低下,在战场上难以抵御满洲人的进攻。而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在新式火炮的引入上又不积极,反而被关外的满洲人后来居上,以至于辽东巡抚黎玉田哀叹:“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铜墙铁壁意恐难保......囚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100年前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在这位国王初登大宝之时,英格兰并没有多少专业的炮匠。英格兰自产火炮的数量尚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因此亨利八世军中的大多数火炮是从制炮业发达的低地国家购买的。1512年,这位国王从当时的铸炮大师马林斯的波本鲁伊特那里购买了16门重3000-4000磅的大炮以及12门被称为“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的大炮,并且“每一门使徒炮都可以装填20磅火药并发射20磅重的炮弹,每门大炮每天可以发射30次。”根据这批火炮1:1的装弹比与装药比推断,这12门使徒炮很可能是20磅寇菲林长炮(这么大的寇菲林炮重量约在5000磅左右,当如此之大的火炮已经被欧洲人运用于野战时,此时的明朝甚至连佛郎机这种后装反人员的小炮都没有接触过,双方差距之大由此可见!)。1518年,亨利八世驾临南安普顿并观看了火炮的试射和射程的测量。同时他还从海外招募了大批经验丰富的炮匠并由此确立和推动了英格兰火炮铸造业的本土化。如果100年后的天启和崇祯两位皇帝也秉持着这种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工匠的精神的话,也许明朝的将士不会面对满清的优势火炮而徒叹奈何。(英王亨利八世,此君在位时,极大的推动了英格兰火炮生产的本土化,改变了英格兰火炮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为日后英格兰生产的优质火炮出口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蛇王之力—浅谈蛇怪炮 15世纪的欧洲人习惯以迅捷的鸟类或凶猛的野兽来命名各类火炮:如以迅猛的鹰隼命名的隼炮,小隼炮,或比隼炮更大的猎隼炮,9磅猎隼炮被广泛装备于当时的军队中。 蛇怪炮是中世纪的一种大型铜铸加农炮,重量通常在4000磅以上,此类火炮的炮管壁厚度可以达到内径的4倍,炮身长度则可达到内径的30倍。蛇怪(Basilisk),欧洲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之王,一种鸡头蛇尾的怪物,可以喷吐有毒的火焰,同时也具备看一眼就置人于死地的力量。(传说中鸡头蛇尾的蛇怪) 之所以将这种威力巨大的火炮命名为蛇怪,也许是因为人们希望当这种可以发射160磅大铁球的金属怪兽出现在战场上时可以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如同传说中的蛇怪一样令人生畏。 因为巨大的破坏力,蛇怪炮一般被用于海战或攻城战中,它们喷射出的实心铁弹足以破坏堡垒坚固的防御。1588年入侵英格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搭载了不少蛇怪炮,西班牙人希望用它们来摧毁忠于伊丽莎白一世的英格兰城镇,然而大多数的火炮最终永远的留在了英伦三岛附近的海底。(1588年沉没于北爱尔兰附近海域的西班牙战舰 La Trinidad Valencera号上搭载的铜制40磅攻城炮,炮身长2.9米,重2904公斤。) 由于其体量巨大,这使得搬运蛇怪炮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炮车也经常因为无法承受巨型蛇怪炮的重量而被压坏。每一次发射和装填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除了被布置在要塞中提供永久性的防御,蛇怪炮并不受到当时欧洲指挥官们的青睐,16世纪晚期的欧洲人喜欢移动更轻便,打击更精准的火炮,比如1607年荷兰人制造的Maltese火炮。 东方巨兽 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与欧洲人的态度截然相反,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奥斯曼帝国对这种大型攻城炮可谓情有独钟。土耳其人把它们称为bacaluska(或 baciliska, badalusk等),这些土耳其语单词实际上来源于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basalisco的变形。奥斯曼蛇怪炮可以粗略的分为大小两种型号:小蛇怪炮炮身长198-220厘米,发射重量为5,7或14公斤重的炮弹,大蛇怪炮长396-440厘米,炮弹重量为17,20,22,25,27,28公斤。当然这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分法并不十分准确,一些炮身较短的蛇怪炮也可以用来发射重量比较大的炮弹。守卫艾格里博兹(Egriboz)城堡的一门9拃(约2.06米)长的蛇怪炮就配备了22公斤重的炮弹。1666-67年,在同一地点,另一门发射相同重量炮弹的蛇怪炮长度则达到了18拃。由此可见,火炮的长度和它们所能发射的炮弹的大小并不总是一致的。 最大的土耳其蛇怪炮重量可以超过11吨。1517-1519年,设在伊斯坦布尔的铸炮厂制造了16门长550到660厘米的巨炮,这种长度的火炮多见于16世初期。欧洲文献中记载了土耳其人在1517年的吉达战役中曾经使用过这样的巨型蛇怪炮来对付葡萄牙人。格尔马丁(J.F.Guilmartin)教授认为这些大炮“可能为大型锻铁前装炮”,有意思的是他认为其中一些大炮发射的是石弹。在16世纪20年代初期,一门11340公斤重的巨型蛇怪炮曾被运到伊斯坦布尔皇家铸炮厂回炉重造。当然,如此巨大的火炮实属罕见,1522到1526年,伊斯坦布尔铸炮厂出厂的蛇怪炮平均重量为4193公斤。16世纪早期的火炮主要是锻铁炮,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铜制火炮则成为主流。根据一位名叫Sinan Caus的学者的记载,一门20拃(约4.11米)长,发射25公斤炮弹的蛇怪炮被用于1543年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中。一位来自大不里士的波斯工匠在布达的工厂里花了10天的时间铸造了这门大炮,铸造这门大炮消耗了3.2吨重的破铜钟和铜柱。两门土耳其蛇怪炮,(a)铸造于1453年,可以发射930磅重的石弹 (b)120磅锻铁炮,如此巨大的火炮可能专门用于城防或攻城战。Guilmartin教授认为奥斯曼帝国曾经在吉达战役中使用过与这两种大炮类似的蛇怪炮。 奥斯曼蛇怪炮在战场上的运用 1565年5月18日180艘军舰搭载着30000奥斯曼士兵抵达马耳他岛。土耳其人在距离圣埃尔默堡不远的地方布置了13门重型火炮:2门60磅寇菲林长炮,10门80磅加农炮以及一门犹如怪兽般巨大的160磅蛇怪炮。奥斯曼军队的总指挥官拉拉-穆斯塔法帕夏信心满满的认为圣埃尔默堡将会在数天内被攻陷,但由于一名下层指挥官错误的将部分火炮布置在了圣安吉洛堡的火炮射程范围内,再加上圣埃尔默堡坚固的棱堡结构和200名驻防骑士的顽强抵抗,攻城战竟然持续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伴随着圣埃尔默堡的陷落,奥斯曼军队也付出了伤亡2000人的沉重代价。资料显示,穆斯塔法帕夏率领的远征马耳他岛的军队装备了两门分别为150磅和200磅的巨型蛇怪炮。遗憾的是,200磅的巨炮在返程途中落入了海里,另一门稍小些的巨炮则被留在了马耳他岛上。(位于Sceberras半岛上的圣埃尔默棱堡,修建于1552年,配备寇菲林长炮和加农炮。在1565年的围城战中有效的杀伤了奥斯曼军队的有生力量。) 奥斯曼帝国曾把大量的蛇怪炮投入到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中,蛇怪炮被广泛应用于摧毁匈牙利人修筑的堡垒或守卫己方的要塞。1565年12月一份关于布达要塞火力配置的清单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该处堡垒所配备的蛇怪炮: l 两门发射27公斤炮弹的大炮及400枚铁质炮弹 l 两门发射22公斤炮弹的大炮及1000枚炮弹 l 两门发射20公斤炮弹的大炮和500枚炮弹 l 14门发射17公斤炮弹的大炮和4000发炮弹 同一时间,在佩斯的要塞中则有一门发射20公斤炮弹的奥斯曼蛇怪炮和一门发射22公斤炮弹的异教徒蛇怪炮(infidel basilisk,应该是欧洲人铸造的大炮)。 1566年4月,斯梅代雷沃(今塞尔维亚境内)的地方长官奉命提供两门蛇怪炮和充足的弹药以及1 kantar (约56.4公斤)的引信供围攻久洛要塞的军队使用。在攻打Szigetvar的战役中,土耳其人投入了17门蛇怪炮。 1592年一位名叫穆斯塔法的军官被派往布达去负责火炮的铸造,以确保为来年的军事行动提供足够的火炮。在穆斯塔法的监督下,该地区生产了15门发射5公斤炮弹的小蛇怪炮。这一时期铸造的火炮被认为拥有极高的品质。在1596年的战争中,发射11公斤重炮弹的小蛇怪炮和发射17公斤重炮弹的大蛇怪炮被源源不断地从布达运往索尔诺克以供前线的军队使用。两门发射17公斤炮弹的蛇怪炮于1598年被分别布置于久洛和蒂米什瓦拉的军事堡垒中。1594年7月,包围塔塔要塞的奥斯曼军队动用了10门蛇怪炮以及其他型号的各类火炮来摧毁守军的城墙。在围困亚木克的战役中,大维齐尔统帅的军队配备了7门蛇怪炮,哈桑帕夏的军队中拥有6门蛇怪炮,穆罕默德帕夏率领的安纳托利亚军队拥有4门蛇怪炮。同时,负责攻击要塞正门的土耳其禁卫军则装备有7门蛇怪炮。蛇怪炮在奥斯曼军队中的应用之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争议和补充 尽管当时的欧洲各国与奥斯曼帝国都将此类火炮称为蛇怪炮,但其口径,大小与重量并不一致。奥斯曼蛇怪炮发射的炮弹主要集中在14-27公斤的范围内,偶见160磅(72.6公斤)及以上的巨炮。16世纪的英格兰蛇怪炮内径通常为5英寸,重4000磅,发射重14磅(6.35公斤)的炮弹。西班牙火炮在尺寸和内径上一般比其他国家生产的火炮要大,西班牙basilisco配备的炮弹重量通常在80磅(36.6公斤)以上。正因为如此,有观点认为欧洲学者们对于当时奥斯曼火炮的分类不甚明了,才错误的把巨型奥斯曼sayka和balyemez炮当成了蛇怪炮。比如G.Agoston教授就认为1565年奥斯曼军队用来攻打马耳他的150磅和200磅蛇怪炮其实是Sayka或Balyemez射石炮,因此他也认为蛇怪炮虽然是西班牙军舰搭载过的最大的攻城炮,但对于奥斯曼人来说,蛇怪炮显然并不是他们使用过的最大的火炮。 17世纪的奥斯曼旅行家Evliya Çelebi是这样描述Sayka射石炮的:“用来发射人力难以搬运的巨大石弹的火炮”, “如此巨大的火炮既不能安放在炮车上也不能用于野战而只能被安放在雪橇上,以滑行的方式运送到堡垒中去。在世界上只有奥斯曼人才拥有这样的大炮。”Evliya Çelebi同时还记载了Sayka的炮管粗大到可以装下一个成年人,值得注意得是Evliya Çelebi倾向于记载尺寸最大的大炮。这种大炮的名称来源于一种搭载,运输火炮的船Sayka(意为海鸥),其最初可能被用来守卫河口处的交通要道。奥斯曼人将Sayka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但却没有详细描述它们的口径大小。Sayka炮发射的炮弹大小重量范围为2.5-68公斤。此类大炮也可按照炮管的长度分为长短两类:短炮长度为176,198或264厘米,长炮长度为308,330或352厘米。最长的Sayka炮长度可以达到462厘米。(17世纪的奥斯曼旅行家Evliya Çelebi) Balyemez这一名称来源不详,与Sayka相似,这也是一种大型攻城射石炮。大多数Balyemez能够发射6-27公斤的石弹,其尺寸约相当于小到中型的Sayka.与蛇怪炮一样,奥斯曼人也会把这两种射石炮应用于海战中。1538年20门发射25公斤炮弹的铜制Balyemez被用于装备奥斯曼海军。 据Evliya Çelebi记载最大的Balyemez可以发射31-74公斤石弹,约相当于最大型(68-162磅)的欧洲射石炮或佩德雷罗炮。进入17世纪晚期,奥斯曼军队已很少装备Balyemez射石炮。1685-86年,伊斯坦布尔的铸炮厂生产的104门火炮中只有两门Balyemez。(16世纪晚期的奥斯曼射石火炮。长385厘米,内径178毫米,重2910公斤) 奥斯曼军队的军火库中还拥有一种被成为Kanon的火炮,这个单词对应英语中的Cannon,即加农炮。在土耳其文献中这种火炮一般用来指示发射不大于14公斤炮弹的小蛇怪炮。而在西班牙,英格兰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加农炮则泛指口径大小不一的一类火炮。与奥斯曼Kanon体量相仿的欧洲火炮包括16世纪的西班牙32磅攻城炮和英制半加农炮等。 Tiro de Diu 意为Diu城大炮,这门铜制巨型蛇怪炮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炮身上的阿拉伯语铭文显示该炮制造于1533年5月29日。巨炮长6.11米,重19499公斤,内径23.5厘米,发射90磅重的铁弹。在1538年的第一次Diu城围城战中曾被用于战场上,后来被运送到葡萄牙。1640年以后,这门巨炮被安置在圣朱利奥达巴拉堡中用来守卫塔古斯河河口。18世纪中期为了建造纪念国王D.何塞一世的雕像,葡萄牙人曾打算将巨炮融掉。一位名叫何塞-德.S.安通尼奥-毛拉的神父在研究了炮身上的铭文后,意识到其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因此巨炮得以保留下来。(靠墙的巨炮即为Tiro de Diu)(炮身上赞颂苏丹巴哈杜尔-沙的铭文) 伊丽莎白女王的袖珍手枪 1544年铸造于荷兰乌特勒支的蛇怪炮,1545年5月这门大炮被当做礼物送给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同年,这门大炮被安置在多佛城堡。其内径为4.75英寸(约12厘米),虽然只是一门中等口径的12磅炮,但炮身却长达24英尺(7.3米)。炮管雕刻着精美的浮雕,都铎王朝的章纹和几处铭文,其中一段荷兰语铭文可以粗略翻译为:“我名为城墙和壁垒的破坏者,我所发射的炮弹飞跃高山和山谷”。1767年出版的《绅士》杂志称在装填15磅火药的情况下,它可以把12磅重的炮弹射出7到8英里远。1970年代的实验证明,相似型号的蛇怪炮能够把10磅重的炮弹发射出1200码(1097米)的距离。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46年)中,国王查尔斯一世的军队在康沃尔俘获了这门大炮。在此后的战争中,大炮被用于胡尔围城战和1644年的谢菲尔德围城战。现在这门历经战火的大炮被保存在离多佛城堡不远的旧军团学院里。 .大炮的炮身极为修长,炮身上雕刻有精美的装饰和铭文大炮曾被安置在多佛的一处悬崖上,炮口正对着法国的方向,18世纪的夸张说法认为它发射的炮弹可以跃过多佛海峡飞到法国去。
1
下一页